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先生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我们一直被他的精神鼓舞。班级开展了“追寻鲁迅足迹,邂逅百草园”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放学了,孩子们向(hé ǎi)可亲、知识(yuān bó)的老师恭敬地道别后,便不再收敛自己的玩心,飞一般地跑到菜园里。园中菜畦一片碧绿,蟋蟀在草间鸣叫,轻捷的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高大的皂荚树好像身披盔甲的哨兵,守护着一方乐土。夜晚,人们攒聚在广场上,拗断干柴,架起篝火。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开始了。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hé ǎi) ②(yuān bó)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菜畦(wā) 拗断(ào)
B.菜畦(wā) 拗断(ǎo)
C.菜畦(qí) 拗断(ào)
D.菜畦(qí) 拗断(ǎ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冬天的百草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
B.农民看着干涸的土地,哪怕是一场小雨也让他们望眼欲穿。
C.农家小院中的小猫和母鸡注意到了来历不明的丑小鸭。
D.我一个人漫步在寂静的街头,在人声鼎沸中回忆过去。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B.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C.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D.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
4.下列句子的正确排序为: 。
①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
②大园在南,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
③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有小园、大园之分。
④这块界碑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⑤小园在北,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5.※泥墙根一带有趣味的事是什么 请概括这些事件。(每件事不超过4个字)
① ②
③ ④
6.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画波浪线句的表达效果。
7.画横线句在该段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8.(教材变式题,见课后习题四)作者在描写百草园的景物时调动了许多感官,展现了百草园里的蓬勃生机与盎然情趣。请你说说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并举例。
焗红薯,最带劲
子些疏狂
双溪上游北岸,有沙滩、草甸、裸露的黄土地,还有季节性的池塘,是后溪街孩子们的乐园。那时,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焗红薯是最带劲的。
要焗红薯,得懂得挑红薯,红薯个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容易夹生,太小可能焗成灰,一拃长、一拳粗的最合适。红薯品种多,有“五齿”,红皮黄瓤,又香又糯;有“红番”,红皮红芯,甜度极高……
红薯到位,大家便分头行动。有的拾土块,有的选址垒灶,还有的捡柴火。土块的选择也是有讲究的,土块得干燥,硬度要适中,太硬,到时候砸不破;太软,灶容易坍塌。好在只要稍有经验,这样的土块并不难找。
垒灶是个技术活,得由动手能力强的大孩子负责。首先要确定灶口的方向,抓起一把细沙,细沙从手心自由滑落,风吹细沙,就能判断出风向。灶口要迎风,这样空气才能源源不断地吹进灶膛,浓烟也才能吹向下风处,不至于熏哭烧火的人。垒灶时,全凭手感,得感受土块间的相互受力,左右上下互相咬合,使之稳固。每往上垒一层,就要有意识地选用小一圈的土块,还要向内侧倾斜,这样才能收口、封顶,要不然会变成“烟囱”越垒越高,却合不拢口。整个灶垒成有点儿像因纽特人的冰屋,只是表面粗糙,且布满大大小小的缝隙,还要用更小的土疙瘩把缝隙堵好,再均匀地撒上一把粗沙土。
生火则必须用上纸张、干草之类的易燃物,再添上枯枝。听大人说,用干牛粪当燃料,焗出来的红薯更香。草甸上牛粪倒是不少,但谁也不敢尝试。柴火烧上一个小时左右,土块就发红了,用木棍小心地把灶膛里的柴火摊平,从灶顶轻轻捅出一个窟窿,把红薯一个个地从窟窿扔进灶膛,再用木棍把红薯调整均匀。接着,大家拿起事先准备好的石头猛砸土灶,把所有的土块砸碎。这个力道也要把握好,既要砸碎土块,使之尽量覆盖红薯,不留缝隙,又不能用力过猛,伤到红薯。砸完土块,再赶紧盖上一层细沙。细沙得盖多厚呢 手搭上去,不觉得发热就可以。
事情暂告一段落,大家开心地边玩边等。过了一段时间,见沙土堆冒出热气,还要再盖细沙,如此反复三四次。
等待的时间最是难熬,至少要一个小时。年纪小的,一直问:可以挖了吗 时间差不多了,大家便开始挖沙土堆。沙土堆热气腾腾,不住地冒着白烟和香气,惹得人直流口水。见到土块,小心翼翼地掀开,树枝轻轻一探,碰到柔软而有弹性的,就是红薯,再轻轻扒开包裹在红薯外的沙土,外焦里嫩的红薯就“重见天日”了。剥开黑乎乎的红薯皮,金灿灿的瓤冒着热气,香气扑鼻,每个人都一脸满足地往嘴里塞。
不知不觉,夜幕低垂,溪水还在低吟浅唱。虫鸣四起,呼应着闪烁的繁星,小伙伴们心满意足,各自归家了。
(选自《厦门日报》,有删改)
1.※阅读文章,按提示填空。
① →拾土块、选灶址、捡柴火→② →生火、摊平柴火、捅窟窿→放红薯→③ →④ →挖沙土堆、取红薯、吃红薯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焗红薯的过程的
3.仿照下面的示例,给文中画线的语句写批注。
句子: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批注:用“扫”“支”“撒”“系”“牵”“拉”等一连串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冬天的百草园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表达了“我”的兴奋、喜悦之情。
4.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年纪小的,一直问:可以挖了吗
(2)剥开黑乎乎的红薯皮,金灿灿的瓤冒着热气,香气扑鼻,每个人都一脸满足地往嘴里塞。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与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
6.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班级开展了以“读鲁迅作品,学鲁迅精神”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思维能力)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将下面鲁迅的“成长导图”补充完整。
① ② ③
(2)【探究名言】下面是小鹏摘抄的鲁迅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 请你分别用四字词语予以概括。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那里有天才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③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④单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
(3)【畅谈感想】下面是王明同学给大家讲的少年鲁迅“早”字的故事,你听后有什么感想
鲁迅小时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次,因为给父亲买药而上学迟到了,受到了先生的批评。回到座位上,鲁迅用小刀在课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早”字,提醒自己以后上学不要迟到。从此,他再也没迟到过。
7.【写法练笔】(教材变式题,见课后习题四)请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描写你成长岁月里的“百草园”。(70字左右)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5题,“课后提升”1题。
题型:①将文章的主要情节补充完整。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或部分)的故事情节。③文章写了哪些事 请依次概括出来。④这篇文章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请概括作答。
方法:(1)要素串联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摘录句段法: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
(3)段意合并法: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
(4)标题拓展法:标题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或体现人物性格等。
答题模式:一般按照“人物+事件”或“地点+事件”的格式加以概括。必要时可以加上时间。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①和蔼 ②渊博
(2)D 解析:“菜畦”的“畦”应读作“qí”;“拗断”的“拗”应读作“ǎo”。
2.D 解析: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和“寂静”矛盾。
3.D 解析:A项,“低唱”“弹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4.③⑤②①④
解析:阅读这五句话,分析各句的意思,③句是总领句,应放在第一位;⑤句的“小园在北”和②句的“大园在南”与③句中的“有小园、大园之分”相对应,所以⑤句应放在第二位,②句应放在第三位;①句紧承②句,介绍“泥墙的南端”;④句的“这块界碑”与①句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相承接,所以④句应放在①句后面。
5.①找蜈蚣 ②按斑蝥 ③拔何首乌
④摘覆盆子
6.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叫声的悦耳动听,体现出百草园给儿时的“我”带来无限的乐趣。
7.内容上: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趣味无穷,衬托出百草园里的趣味之多。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8.①视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像小珊瑚珠攒成的覆盆子等。②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泥墙根低唱,蟋蟀们在泥墙根弹琴。③味觉:覆盆子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课后提升
1.①挑红薯 ②垒灶 ③砸土灶 ④反复盖细沙
2.时间顺序(程序顺序)。
3.示例:用“摊”“捅”“扔”“调整”等一连串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把红薯放入土灶的过程,表现了焗红薯给“我们”带来的乐趣,突出了童年生活的快乐与难忘。
4.(1)“一直”表明年纪小的孩子始终不间断地问,写出了他们急于吃红薯的迫切心情。
(2)“塞”写出了吃红薯时,大家不断地将红薯往嘴里送,把嘴填满的情状,表现了焗红薯的美味和大家对焗红薯的喜爱。
5.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相同之处: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或融情于事)的手法。
6.(1)①三味书屋读书 ②南京求学 ③回国教书
(2)①爱憎分明;②珍惜时间(勤奋努力);③勇于实践(勤于探索);④行胜于言。
(3)示例: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鲁迅先生从小自尊心就很强,对自己要求严格。我们一定要向鲁迅先生学习,改掉做事拖拉的坏毛病,珍惜时间,养成时时早、事事早的良好习惯。
7.示例: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悠悠的白云,蔚蓝的天空;也不必说夜莺在林间歌唱,麻雀在叶缝间嬉戏,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