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回忆我的母亲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7:3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班级开展“献给母亲的歌”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朱德出身佃农,家境贫寒,然而,朱德的母亲非常勤劳且善良。她一天到晚忙碌着,却从不抱怨,可谓 甲 (任劳任怨/自怨自艾);自己过得艰难也不忘 乙 (救济/周济)更贫苦的人,在人格上远高于那些 丙 (富甲一方/为富不仁)的地主——这些人虽然有钱却剥削百姓,给很多老百姓制造了困难。朱德赞美宽厚仁(cí)、一生不辍劳动的母亲,让我们体会到他对母亲的深情。
(A)通过学习文章,使我们能更深入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浓浓情意。(B)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统一意见、分析讨论,最后提出问题,(C)对“情”字有了更深入。(D)本学期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激发。我们会更真心地对待他人,更真挚地阅读写作,更深情地拥抱生活!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佃农(   ) ②忙碌(   ) ③仁(cí)   
(2)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
甲:      乙:      丙:    
(3)语段画线处都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去掉“使”。
B.“统一意见”和“提出问题”调换位置。
C.“深入”后加“的理解”。
D.将“激发”改为“激励”。
2.活动中,小文同学摘取了《回忆我的母亲》中的一段话,请你帮他完成后面的题目。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甲)能挑能背,(乙)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1)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A.只有 才 B.如果 就
C.不但 还 D.因为 所以
(2)文段画线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下面句子采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
B.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C.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
D.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①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③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④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4.简要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5.※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6.(教材变式题,见课后习题四)文中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我的母亲
邹韬奋
①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②我现在所能记得的最初对于母亲的印象,是在两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有一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睡在床上,由梦里醒来,蒙眬中睁开眼睛,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她嘴里叫我什么,并对我说了什么,现在都记不清了,只记得她把我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幢幢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大概是元宵吧,这大客厅里除有不少成人谈笑着,有二三十个孩童提着各色各样的纸灯,里面燃着蜡烛,三五成群地跑着玩。我此时伏在母亲的背上,半醒半睡似的微张着眼看这个,望那个。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的她的容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我生平所见过的女子,我的母亲是最美的一个,就是当时伏在母亲背上的我,也能感觉到在那个客厅里许多妇女里面,没有一个及得到母亲的可爱。我现在想来,大概在我睡在房里的时候,母亲看见许多孩子玩灯热闹,便想起了我,也许蹑手蹑脚到我床前看了好几次,见我醒了,便负我出去一饱眼福。这是我对母亲最初的感觉,虽则在当时的幼稚脑袋里当然不知道什么叫作母爱。
③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章回的长篇小说一下讲不完,妹仔就很不耐地等着母亲再看下去,看后再讲给她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现在想来,才感觉到母亲的情感的丰富,并觉得她讲故事能那样地感动着妹仔。如果母亲生在现在,有机会把自己造成一个教员,必可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
④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有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示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被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子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⑤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
(有删改)
1.母亲的“可爱”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 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怎样的特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画横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本文同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样,也采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第④段中的画线句是记叙之后的议论性语句,请你说说这些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4.阅读文章第⑤段,说说选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语言运用)学完本课后,七年级(2)班开展了以“感谢您,妈妈”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根据活动主题,拟写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2)请仿照环节一,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环节一:唱赞美母爱的歌曲
环节二:
环节三:
(3)宇博同学买了一枝康乃馨,他回家后将花献给妈妈,说:“
  ”
6.【写法练笔】课文运用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利用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线索明晰,结构严谨。请你围绕“母爱”这一话题,选取生活中的小事,采用小中见大的方法写一段话。(120字左右)
【情境提示】①妈妈的唠叨 ②我病了,妈妈的表现 ③我做错事,妈妈的反应




对点练习:见“课堂达标”5题,“课后提升”2题。
题型:①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②句子中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③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方法:(1)理解词语的本义,分析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体会词语表达的情感。
(2)判断词性,根据词性推断词语起到的作用。
(3)确定词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的情感。
答题模式:(1)动词、形容词:“××”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2)副词:“××”修饰(限制)……一词,准确贴切地体现了……的特征,表达了……的情感。
(3)叠词:音律和谐,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4)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
(5)运用……修辞手法,写了……的内容,抒发了……的情感。
【详解答案】
课堂达标
1.(1)①diàn ②lù ③慈 
(2)甲:任劳任怨 乙:周济 丙:为富不仁
(3)D 解析:D项有误,“本学期我们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激发”中的语病是搭配不当,可将“激发”改为“提高”。
2.(1)C 解析:“到八九岁时就(甲)能挑能背”和“(乙)会种地了”之间存在递进关系。A项,表示条件关系;B项,表示假设关系;C项,表示递进关系;D项,表示因果关系。
(2)“悄悄”表明“我”对母亲的心疼和“我”的懂事,同时也表现出母亲的言传身教也让“我”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3.B 解析:B项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A、C、D三项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4.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②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
5.两个“尽忠于”把对母亲的爱升华到对人民的爱,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
6.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悼念和感恩之情。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得到了升华,主题得到了深化。
课后提升
1.母亲的“可爱”是通过母亲背“我”看孩子们玩灯、母亲讲小说、母亲因为“我”挨打而边流泪边说“打得好”三件事体现出来的。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慈爱、情感丰富、心疼孩子但有原则的特点。
2.“忽而”是“忽然”的意思。两个“忽而”连用,生动地写出了妹仔听母亲讲小说时的情感变化,从侧面烘托出母亲讲小说时感染力强,从中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善于表达、情感丰富、了解孩子心理的人。
3.这些句子很好地揭示了母亲既心疼自己的孩子,但又希望孩子上进的矛盾心理,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些议论性语句有助于阐发文章主题,抒发作者的情感,从而打动读者。
4.赞美了母亲的可爱、能干;为母亲埋没在封建家族感到惋惜;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5.(1)示例: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
(2)示例:画感恩母亲的作品 写感恩母亲的书信 做感恩母亲的演讲(写出两个即可)
(3)示例:妈妈,祝您健康快乐!谢谢您这么多年为我付出的辛劳,您辛苦了!
6.示例:那天,学校组织春游,我很早就起来了,我已经把该带的东西都带上了,可是妈妈还在说:“面包带上了吗 纸巾带上了吗 水果带上了吗……”真是没完没了。我都走出家门了,妈妈还在唠叨:“路上小心汽车,听老师的话,不要和同学闹别扭……”这唠叨声,让我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用心呵护,她的唠叨就是对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