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整合作业 同步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单元整合作业 同步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17:4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大单元整合作业
班级开展“校园之美”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光正好,微风不燥。秋日的校园因携手新学年而显得与他日截然不同。静谧的校园此时正色彩斑斓,(zhàn)放出咄咄逼人的光彩。在这里,银杏金黄,如(xiāng)上金边;枫叶锦簇,似火一般烂漫;天空蔚蓝,如水晶般澄澈……真是美不(shèng)收。怀着对未来的企盼,同学们背起新书包,精神抖擞,笑着跑着,奔向教室。
(1)写随笔时,小语同学遇到几个不会写的字,请你帮他写出来。
①(zhàn)放   
②(xiāng)上金边   
③美不(shèng)收   
(2)朗读分享时,小语同学为文中加点字标注了拼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静谧(nì) B.锦簇(cù)
C.烂漫(màn) D.澄澈(chéng)
(3)文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截然不同 B.咄咄逼人
C.企盼 D.抖擞
(4)同学们在留言板上给小语同学的随笔留言,其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秋天的校园,一花一叶,一草一木,都有着别样的风情。
B.走进秋日的校园,一阵阵桂花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沁人心脾。
C.秋天的校园里到处可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和同学们活泼的身影。
D.春种秋收,我们在这里挥洒汗水,也在这里收获成长。
2.小冀想在下面一段话中引用一些古诗文名句,请你帮他补写。
家国情怀的实现路径强调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子夏认为“①        ,切问而近思”(《<论语>十二章》)是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方法。重视亲情,在历代文人身上表现为对家乡难以割舍的思念: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以“②        ,③        ”衬托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④        ,⑤        ”,通过听觉抒发思乡之情。心怀天下,是岑参借“⑥        ,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达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6题。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掭来掭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敬惜字纸”四个字,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变成灰烬。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3.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2)老师抱“我”洗去脸和手上的墨。
(3)
(4)
4.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5.文中倒数第3段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6.学校的《文苑》杂志正在征集作品,设有“情感天地”“小事蕴理”“写法指津”“美文美语”四个栏目,请将本文推荐到你认为合适的一个栏目,并说明理由。




7.(整本书阅读)阅读《朝花夕拾》整本书之后,小冀同学针对《朝花夕拾》的小引部分展开联想,写了一则读书笔记。请以此为例,为《范爱农》节选部分写一则读书笔记。
原文 读书笔记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朝花夕拾<小引>》) 从这段文字中,我感受到当时中国纷扰芜杂的社会,干扰了鲁迅的心境,使其出现了虚无与悲观的情绪。
  “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何必推举呢 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节选自《范爱农》)
【详解答案】
1.(1)①绽 ②镶 ③胜
(2)A 解析:“静谧”中的“谧”应读作“mì”。
(3)B 解析:A项,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B项,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C项,企盼:盼望。D项,抖擞:振作。
(4)C 解析:C项,搭配不当,可将“和”改为逗号,并在“同学们活泼的身影”前加“看到”。
2.①博学而笃志 ②峨眉山月半轮秋 ③影入平羌江水流 ④不知何处吹芦管
⑤一夜征人尽望乡 ⑥遥怜故园菊
3.(1)期末考试时蘸酒写字。
(3)用小楷字借书。
(4)乡人敬惜字纸。
4.(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老师们对“我”的关爱,体现了书法对“我”的文化启蒙和激励作用。
(2)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弯”“捡”“捧”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人对字纸的敬重。
5.补充强调农夫和渔民都不识字,突出乡人对字纸及文化的敬重,深化文章主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读者对作者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有深刻的印象。
6.示例:我将其推荐到“美文美语”栏目。理由:①这篇文章内容美。“我”的故乡文化氛围浓厚,哺育了王阳明、黄宗羲这样的文化巨匠,也让“我”的童年氤氲着淡淡墨香。②这篇文章情感美。农夫和渔民虽都不识字,但对字纸及文化的敬重让人充满敬意。③这篇文章语言美。运用了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7.示例:从这段文字中,我感受到范爱农虽然有进步思想,坦率正直,但言行不合时宜,骨子里似乎带着偏激(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