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古诗默写
1.不知何处吹芦管, 。
2. ,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 。
4. ,受降城外月如霜。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峨眉山月歌》中利用地点转换写行程的句子是:“ , 。”
6.《朗读者》第一期主题词是“遇见”,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表达“遇见”的诗句,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写了暮春时的遇见:“ , 。”
7.《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借故园菊表现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 。”
8.《夜上受降城闻笛》中描写诗人夜晚登城远望所见之景的诗句是:“ ,
。”
三、诗歌阅读
(2025秦皇岛期中)
(一)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秋”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俯视和仰望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
B.“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C.第二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D.诗境中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10.诗人在短短的28个字中,运用了五个地名,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
(2025保定期末)
(二)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 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12.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2025沧州期末)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3.小冀初读此诗,对“强”字的读音把握不准,请你根据诗意帮他判断,并说明理由。
14.阅读下面的知识卡片,简要分析本诗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
知识卡片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15.诗中“故园菊”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6.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17.请简要分析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
【甲】峨眉山月歌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乙】襄邑道中注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诗人此行是由于原官职任期已满,准备进京待选。
1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诗中,除“峨眉山月”以外,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B.乙诗三、四两句写行舟上的“我”去观流动的云,化静景为动景,写出平原行舟平顺稳当的特点。
C.甲诗寓情于景,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D.乙诗“飞”字明写花朵,暗写船快,点明节令,“卧”字表明诗人躺于行船之中悠闲自得的样子。
19.两首诗歌的诗人当时都在船行途中,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歌在情感上的异同。
(六)
【甲】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乙】定林注所居
[宋]王安石
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注:定林:地名,为名胜之地。
20.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江南逢李龟年》中表明时令的词是 ,点明这是 季节。
(2)《定林所居》中“溪”“山”分别具有 、 的特点。
21.两首诗歌都写到江南美景,但诗人欣赏景物的情感却不尽相同,结合诗歌分析他们的情感有何不同。
【详解答案】
1.一夜征人尽望乡
2.正是江南好风景
3.应傍战场开
4.回乐烽前沙似雪
5.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6.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7.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8.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9.A 解析:“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俯视和仰望的不同视角”表述错误。“峨眉山月半轮秋”写的是月,需要仰望;“影入平羌江水流”写的是水流,需要俯视。所以应是“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俯视的不同视角”。
10.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1.追忆往昔和李龟年交往的美好岁月。流露出诗人对盛世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乱的不满和愤懑。
12.①暮春的落花时节;②国运衰败之际;③诗人身世漂泊之时。
13.诗中“强”读作qiǎnɡ,是勉强之意。这两句诗写了诗人随俗登高却又忧心忡忡、无心望远,只能勉强为之的处境,渲染了故都失守、诗人流落他乡的凄凉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思和对故园的怀念。
14.本诗先写诗人重阳登高无人送酒的现实,再联想到故乡的菊花在沦陷的都城的景象,虚实结合,抒发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15.诗中“故园菊”寄托着诗人的惜花和思乡之情,更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16.示例:夜里,回乐烽前的沙地像雪一样洁白,受降城外的月光犹如秋霜。
17.诗中通过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8.B 解析:B项,应为“化动为静”,船与云其实都在向前移动,只是相对静止而已,这里的“云不动”,是诗人内心平静轻松的外化。
19.同:两首作品都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希望。异:甲诗里还有对故乡和友人的深深留恋与不舍;乙诗中还流露出一种心旷神怡、轻松畅快、沉稳自信的喜悦情绪。
参考译文
【乙】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前进。
20.(1)落花 暮春(晚春、春末、春天)
(2)曲折(蜿蜒) 高峻(高、高耸)
21.①杜甫在暮春的江南遇到流落于此的李龟年,表达了诗人对时世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②王安石徜徉乡间美好春色之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悠闲自得的心绪。
参考译文
【乙】房屋被溪水环绕着,竹林环绕着青山,临水的高山直插白云间。将小船停靠在溪水边,靠着山坐着,溪水、鸟儿、鲜花和我一起共享这份悠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