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贵阳市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2 09:1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甘肃大地湾四期遗存与半坡遗址晚期类型遗存虽然分布位置不同,但都以红陶为主,都流行宽沿浅腹盆、绳纹缸、敞口罐、折沿罐、陶抄、喇叭口尖底瓶等,甚至,两处遗存的陶文化在发展趋势上也基本同步。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南北文化差距逐渐缩小 B.陶器已经实现标准化生产
C.区域文明间存在着交流 D.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已形成
2.汉代庶民服饰的材质多选用耐磨耐脏、透气吸汗的,如麻等极其普通的天然纤维,款式设计简洁大方,便于劳作且易于打理,如常见的襦裙,结构简单却利于身体活动。汉代庶民服饰的这些设计( )
A.旨在适应小农耕作的要求 B.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C.反映了家庭手工业的发达 D.体现了庶民审美追求
3.《梁书·傅昭传》记载:“昭所莅官……性犹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这一记载反映出南朝( )
A.铁犁牛耕实现普及 B.重视农耕和法律儒家化
C.农业耕作技术落后 D.饮食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4.元朝建立后,中央政府承认西藏地方势力的原有地位,任命他们为各自辖区的万户长,给他们封授庄园,承认其贵族领主身份;同时还积极利用藏传佛教的力量,采用“帝师之命与诏敕并行于西土”的政教合一制度统治藏族聚居区。元朝政府这些举措( )
A.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统治策略
B.消除了蒙藏间的民族隔阂
C.开创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
D.强化了对西藏基层的控制
5.在明代江浙地区,除织布外,人们大多没有其他营生方式,出现了“女织男亦织”“男女同工”的现象。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B.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传统伦理观念崩溃 D.女性政治地位提升
6.下表所示为雍正帝饬禁“外官蓄伶”实施情况(部分)。雍正帝这一禁令的实施( )
官员/将领 职位 蓄伶情况 处置方式
文官 白洵 广西按察使 家僮数人,教习歌唱 革职
刘斌 广西横州知府 好看戏饮酒 面加戒饬
武将 阎光炜 南开化镇总兵 所蓄家伶冒领军饷 革职
马觌伯 山西大同总兵 家生仆人七八名,各习乐器,以备春秋祭祀 遣散乐人,未受处罚
A.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 B.优化了戏曲发展生态
C.抑制了官员怠政行为 D.凸显了民众价值取向
7.鸦片战争后,龚自珍的思想受到士人群体的关注。魏源认为其“以朝章国政、世情民隐为质干”,稍后亦有学者指出,“近数十年来,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龚)开之”。上述材料体现出鸦片战争后( )
A.士人群体注重文化传承 B.经世致用思想受到推崇
C.西学东渐注重文化革新 D.出现了反对专制的先声
8.1914年,袁世凯在大总统布告中指出:“以挽救之责,委之于人民,委之于议会,其收效缓而难”“虽易帝国为民国,然一般人民心理,仍责望于政府者独重,而责望于议会者尚轻……政权无由集中,群情因之涣散,恐为大乱所由生”。袁世凯此番言论旨在( )
A.推进政党政治实施 B.营造复辟帝制的舆论
C.完善责任内阁制度 D.否定议会民主的效能
9.下表所示为1941年中共胶东根据地商店经营状况。据此可知,当时胶东根据地( )
项目 商店数/家 公家资本/元 私人资本/元 资本总额/元
东海支局 49 312800 163700 476500
西海支局 27 425000 79500 504500
北海支局 28 492000 357000 849000
南海支局 7 51000 13000 64000
胶东分局 17 178000 119500 297500
总计 128 1458800 732700 2191500
A.工农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B.私人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C.统一战线范围得到扩大 D.新民主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10.1951年1月,齐齐哈尔机床厂马恒昌小组提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此举受到全国各地工人的积极响应。一场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为特点和内容的群众劳动竞赛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这场运动( )
A.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B.体现了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
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的基础 D.弘扬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11.1986年,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开始建立;8月,沈阳开始试办企业债券转让业务,但交易不产生收益,交易对象限于两种债券,价格由政府确定;9月,新中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在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开张。这( )
A.开启了金融改革的进程
B.表明市场经济改革已成为社会共识
C.体现了渐进式改革特征
D.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2.早期苏美尔人对城市起源有着独特的认知。他们认为苏美尔神话中每个神灵均对应一个城市,如天空之神对应乌鲁克、风暴之神对应尼普尔等。据此可知,在苏美尔文明( )
A.宗教与社会关系紧密 B.神灵意志主宰生活
C.城市是文明最主要载体 D.城市功能发生变化
13.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指出:“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史的全部意义——从美的概念方面看来——就在于基督教和修道院对人的外形的理想逐渐让位给在城市解放运动的条件下产生的世俗的理想”。这表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B.理性思维推动艺术发展
C.艺术创作崇尚真实 D.艺术创作摆脱宗教影响
14.1825年,英国第一条铁路在斯托克顿和达林顿之间开通;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史蒂文森设计的“火箭头”机车时速达到29英里;到1843年,英国已经有2036英里铁路。铁路成为英国国内最重要的运输方式。据此可知,英国铁路业( )
A.密切了英国与世界的联系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成为政府重点发展的行业 D.为工业革命兴起创造了条件
15.在英法的主导下,1919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和《圣日耳曼条约》分别使德国疆域缩小14.3%,使奥地利失去了主要的市场和原料基地;1920年签订的《特里亚农条约》使匈牙利丧失了旧帝国领土的71.4%。这可用来说明(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B.欧洲集体安全机制建立
C.凡尔赛体系具有脆弱性 D.英法利益诉求的一致性
16.1997年,京都议定书决定“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时,美国没有签订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签订后,作为缔约国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之一的美国于2017年向联合国递交了退出该协定的正式通知。这表明( )
A.全球治理已向“多元共治”转型
B.全球治理体系构建亟待强化
C.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治理主力
D.气候问题成为国际矛盾核心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唐代初期,敦煌壁画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但大多数已注重刻画现实生活,如莫高窟现存《维摩诘经变》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盛唐时期,画马之风极为普遍,唐人多以鞍马画展示地位财富和英勇气节,著名画家有曹霸、韩干等。
——摘编自杨雯琪、徐莉莉《唐代绘画艺术探究》
材料二 北宋黄庭坚在《论书》中称:“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宋代书家“在‘意’与‘象’的关系中多偏重前者”,更注重领悟书法艺术背后的意味。苏轼在谈到不同书体时也说到“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在宋人眼中,书法意象是书法作品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
——摘编自马鸿奎《宋代尚意书风中的书法意象论》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唐代绘画和北宋书法艺术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艺术发展与文明演进的关系并进行阐释。
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在拿破仑战争结束时,欧洲多数地区都不存在民族国家。沙俄是庞大的帝国,在这个帝国内居住着一百多个不同的民族。德意志是分裂的,这个民族还没有统一。意大利是一个分裂的地区,不仅有许多世俗政权,还有一个“教皇国”。奥地利是一个庞大的政治体,它内部机制不统一,且保留着很多中世纪流传下来的地方独特性。但19世纪却是欧洲民族国家大规模发展的时期,欧洲各民族纷纷要求建立自己的国家,而民族国家也就相继出现了。在19世纪,追赶先进国家的冲动使民族主义迅速蔓延,人们认为本民族如果不组建自己的国家,就将永远被统治民族边缘化,永远赶不上先进国家的发展,例如英国和法国。所以很多人认为建立民族国家是国家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前提。这种想法受到拿破仑战争的冲击后变得更加强烈,因为人们看到法兰西在组成“民族”之后爆发出何等巨大的力量。可以说,拿破仑战争爆发后,民族主义就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钱乘旦讲西方文化通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成为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发展重要催化剂的理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历史影响。
三、材料题
19.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实施了变消费型城市为生产型城市的政策。“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兴起了一批资源型工矿城市,为当时中国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49—1957年,城市总人口增加近一倍,其中农村迁移人口约占56%。
——摘编自吕勇《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源型工矿城市发展研究(1949—1957)》
材料二 1958年末,全国职工人数猛增至5194万人,一年内增长77%。人口的快速增加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国家不得不采取多种措施来裁减城市人口、压缩城市数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
——摘编自何一民、何永之《从跟随者到领跑者:新中国城市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回眸》
材料三 1992—2000年,全国城市增加到663座,年均增幅为3.2%;城市人口增加到45844万人,城市化率提高到36.22%。城市化政策在这一时期主要表现为国家放松对人口自由流动的限制,由过去的城乡分割转变为允许农民进城就业,落户小城镇。政策中关于严格控制大城市的条款逐渐减少,以发展小城镇为主的政策导向也在逐步调整。
——摘编自马原《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一五”计划时期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同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前后我国城市化发展理念的不同之处。
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双重性。中国近代史上的事件,无论是封建士大夫领导的,农民阶级领袖领导的,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领袖领导的,在对其评价时,都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由封建士大夫们发动的各种运动是这样,由革命阶级所领导的各种运动同样也是这样。
——摘编自徐涛、徐修宜《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的评价》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参考上述材料中关于评价历史事件的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须包含所选历史事件,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2.A
3.B
4.C
5.B
6.A
7.B
8.B
9.D
10.B
11.C
12.A
13.A
14.B
15.C
16.B
17.(1)唐代绘画艺术的特征:注重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面貌;画马之风盛行,体现地位财富和英勇气节。
北宋书法艺术的特征:强调“意”与“书法意象”,注重书法作品背后的精神内涵与艺术意味。
(2)关系:艺术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演进的体现。
阐释:唐代绘画反映社会现实,体现社会繁荣与开放;北宋书法强调“意”与“书意象”,体现士人阶层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可知艺术的发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也反过来推动文明的深化与传播。
18.(1)理解:拿破仑战争冲击欧洲封建与帝国旧秩序,为民族国家构建扫清障碍;拿破仑战争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民族主权思想,唤醒民族意识;拿破仑的侵略激发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推动民族主义从“思想”走向“实践”。
(2)影响:促成民族国家建立,结束分裂局面;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复兴;加剧多民族地区的民族矛盾,引发分裂与冲突;冲击欧洲传统均势,改变国际秩序。
19.(1)不同:“一五”计划时期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国家采取压缩城市人口规模的措施,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化进程停滞甚至倒退。
影响因素:“一五”时期受工业化推动和城市压力影响,国家控制城市规模;六七十年代受政治运动、经济困难和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市化停滞。
(2)不同:改革前城市化由国家计划主导,强调重工业优先,限制人口流动;改革后城市化由市场与政策共同推动,鼓励人口流动,城市发展政策更加灵活。
20.论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
阐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如在经济上,洋务派引进西方大机器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军事上,创办三支海军,促进了军事近代化;教育上,创办近代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外交上,成立总理衙门,推动了外交近代化。这些举措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仅学习西方技术,未改变封建专制制度和腐朽的政治体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其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单纯的技术改良无法实现国家的富强。综上,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初步探索,虽未成功,但为中国后来的变革提供了经验教训,开启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