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政协的作用和职能、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理解: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通过对政治协商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民族政策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的点拨,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是中国历史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把握新中国建立以来民主建设发展的基本脉络,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美好前景;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一、基础知识填空
1、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1)1949年
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①,采用公元纪年。1949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了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和发展:
(1)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结束,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3)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用:能避免两党制或多党制带来的社会动荡,同心协力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对于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党和国家的总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
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与完善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载入宪法。
(3)五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建立。
评价: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调动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有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保证国家统一。
二、预习思考题
有人说:“中国只有实行多党制,才能反映各阶层的利益,才能对执政党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化。”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这种观点不对。因为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历史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而且这种说法美化了西方的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那只是一幕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那么,胜利之后的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第一幕的准备活动),而第一幕就是创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制度),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基本制度)。
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按学案题目顺序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共同评价。
三、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点拨方法:回忆已学知识,同时阅读历史纵横和新政协筹备会的召开的内容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已经垮台;②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代表、内容、意义分别是什么?
点拨方法: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在书上圈点。
参考答案:召开:①时、地:1949年、北平;②代表:社会各阶层
内容:①
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②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决定了首都、国歌、国旗、纪年法;
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新中国诞生的概况如何?
点拨方法: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圈点。
参考答案: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4)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职能是如何改变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点拨方法: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在书上圈点。
参考答案:①职能改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②发展:
a.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b.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条件、过程和意义如何?
点拨方法: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在书上圈点。
参考答案:①条件: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有关规定;(看书P95)
b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时机日益成熟;
c在全国人民普选的基础上;
d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的经验积累。
②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d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意义: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指导学生思考P96思考题)
i
思想来源: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ii“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在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原因、含义、建立过程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点拨方法: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在书上圈点。
参考答案:原因:国情
①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旧中国,长期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许多少数民族不被承认,境遇悲惨,有的只能躲进深山,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制度,少数民族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民族问题上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建立:
①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早在1946年,在陕甘宁边区就曾先后建立过蒙、回自治区。1947年,在内蒙古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到90年代初,全国已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7个自治县(旗)。
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小组合作探究题:
点拨方法:各人先思考,初步写下答案,然后小组内交换意见,进行讨论,力争形成比较合理的认识。比较难理清的问题,可交于全班讨论,辅之以老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
【合作探究】⑴
材料一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邓小平
阅读材料后回答:
①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来说,“究竟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②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什么原则?我国的政党制度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参考
①从我们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来说,我认为是多个党存在比较好,可以互相监督,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西方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a、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b、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和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者在野党。
c、各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合作探究】⑵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案参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合作探究】⑶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答案参考
①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②为加强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合作探究】⑷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参考:我国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汉族聚居地区,人口密度过大,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繁荣的过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需要政府在这些方面分别照顾各民族的风俗和习惯。
各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建国后政府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穿插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并投影显示歌词)
四、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
(1)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之间有何区别?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资产阶级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2)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
特别行政区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实施群体
少数民族聚居区
港澳台同胞
主要作用
各民族共同繁荣
祖国和平统一
享有权力
无高度自治权
享有高度自治权
2.探究题评析:
(1)阅读下列材料: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建构和维护国家统治秩序的准绳。阅读下面中国不同时期的法律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秦律规定:“盗陟封,赎耐。”即私自移动田界,要判处耐罪,可赎。严禁对私有土地的侵犯。“盗”采别人桑叶不满一钱者,也要判处30天劳役。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秦律》反映了秦朝封建法制的哪些特点 (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民国临时约法》比《秦律》有哪些进步
(5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特点
(2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法律的发展趋势。(2分)
答案:
(1)秦律的特点:
①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核心;②法律较为周密,涉及内容广泛;③体现法家思想,刑罚严酷,轻罪重刑。
(2)进步性:强调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否定了君权至高无上、“家天下”和“终身制”,体现了开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思想。
(3)宪法的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⑷趋势:民权取代君权的进步性。
(2)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据此回答:
(1)新中国建立起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2)这些制度的建立对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1)新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人大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它维护了国家统一、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规律总结:(1)关注生活和社会热点
(2)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
(3)注重综合性
4.方法指导:
(1)由于命制试题是从学生熟悉的重大时事热点出发,自然引出历史的,因此,学生要时刻关注重大时事热点。
(2)由于探究性试题涉及的题型不拘一格,打破了传统题型的固定模式,呈现出不同题型的互融性、灵活性、多样性,因此平时学习要注意既要注重历史知识之间的纵向的联系,又有注重横向的比较。
五、课堂反馈训练:
单项选择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毛泽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基础,主要体现在
树立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
②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④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2、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D)
A、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的指导
B、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大均有他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多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他们都是统一战线组织
D、各民主党派和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A)
A、性质不同
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
C、职权不同
D、政党制度不同
4、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A)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率先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D、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来说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A.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B.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权力
C.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D.能调动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6.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
①民族平等 ②民族团结 ③共同繁荣 ④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法律制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透过法律制度可以发现过去时代的特征,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政治文明。
材料一:《十二铜表法》,第三表
执行
……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忍不清偿,有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
材料二:美国宪法
联邦政府机构
︱
国会——总统——联邦法院︱
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请回答:
材料一文献内容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该文献有和意义?
材料二体现了哪些重要原则?
材料三体现了改文献的哪些特点。
答案:(1)维护奴隶主利益。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2)分权制衡原则;
(3)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课后提升
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单项选择题
1.20
世纪中叶,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B)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新中国诞生的意义不包括(D)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C.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D.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3.新中国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C)
①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
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④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
②
③
B.②
④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是(C)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颁布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提出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B)
A.1
949
年秋
B.1954
年秋
C.
1
956
年底
D.1978
年底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C)
A.抗战时期解放区“三三制”政权的建立
B.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会议的召开
7.
1954
年前的人民政协是(B)
A.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主要的参政议政组织
C.负责对外交往的机构
D.处理民族事务的机关
8.我国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D)
A.多党合作、长期共存
B.多党执政、互相监督
C.中共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9.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背景是(C)
A.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
B.人民政权的巩固
C.三大改造完成
D.“文化大革命”结束
10.新时期,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包括:(D)
A.政治协商
B.民主监督
C.参政议政
D.与中共一起执政
11.
1954年第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社会的变化不包括:(D)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结束
B.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C.政协完全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12.新中国成立初,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的是(B)
A.党的代表大会
B.全国政协
C.基层民主政权
D.中央领导小组
13.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D)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B.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4.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确切含义是(C)
A.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
B.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
C.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民主党派多党合作
D.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民主党派共同执行
15.中国共产党提出同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D)
A.发展统一战线
B.取得民主党派的拥护
C.改革民主党派
D.团结民主党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6.在我党的历史上组成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D)
A.革命统一战线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爱国统一战线
17.江泽民说:“重大问题由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坦诚协商的方式,要继续坚持”。这是因为(D)
A.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B.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不存在组织上的隶属关系
C.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监督党
D.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具有共同的利益要求
18.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意味着(B)
A.人民政协会议使命的结束
B.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产生
C.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任务已经完善起来
D.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经完善起来
19.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
A.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确立于1949年
C.是我国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
D.人民代表由普选产生
21.
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949年的《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C)
A.《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B.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C.规定的社会形态和体现出的原则不同
D.规定的权力机关不同
2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A)
A.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C.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机关
23.2005年3月,在北京举行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都是(A)
A.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B.国家政权机关
C.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
D.通过选民选举产生其成员
2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C)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5.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C)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6.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显著特点是(D)
①
规定中国国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②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
在中国首次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④
确立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A.①
②
B.②
③
C.③
④
D.②
④
27.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制度是(A)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平等
C
.民族团结
D.民族互助
28.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
对上述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D)
①
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②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③
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
④
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
A.①
③
④
B.①
②
③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29.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其内容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自治地方政府,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30.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新”主要体现在(B)
①取得了平等的民族权
②废除了剥削制度
③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④基本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共9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由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叉的……汉族曾长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形成各族杂居的现象,历史的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确立的时间,概括其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目的。
答案:
(1)时间:1949年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
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有个民族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