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4:4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苏州学业水平检测)下图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的人数,此图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人数很多
C.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很多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来自各行各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图中的数字可以得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实际上执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答案:A
2.(2015·大连高一检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因为(  )
A.建立了民主联合政府
B.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C.由中国共产党执政
D.由各党联合执政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由各党各派组成的政府,具有广泛的民主性。但当时并没有照搬西方三权分立体制,C项不等于民主;D项不准确,联合政府不是联合执政,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答案:A
3.(2015·湘潭高一模拟)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答案:B
4.(2015·徐州高一模拟)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委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这说明当时(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规定充分反映了民主集中制原则,也就是下级服从上级,在集中指导下实行民主。这一原则是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
答案:B
5.(2015·济南高一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解析:“普选”与“海选”的范围、方法有所不同,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人民行使政治权力的机关不仅仅是人民代表大会,D项错误。答案为C。
答案:C
6.(2015·信阳高一期末)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由1954年宪法的制定经历了“广泛征求意见”“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意见共138万条”等信息,可以看出1954年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答案:C
7.(2015·郑州高一期末)下面是1954年北京某区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
类别
政府
党派
团体
驻区机关
工人
文教
卫生
私营工商业
少数民族宗教
街道居民
人数
9
6
4
8
53
24
13
13
4
42
比例(%)
5.11
3.41
2.275
4.55
30.11
13.64
7.39
7.39
2.275
23.86
它突出反映了(  )
A.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
B.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
C.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
D.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解析:由材料可知,北京某区的代表来自很多阶层、部门,A项错误,排除;B、D两项在表格中无法体现,排除;答案为C。
答案:C
8.(2015·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新中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平等     
B.民族区域自治
C.共同发展
D.团结互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制度,A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目的,C、D两项是发展民族关系的政策。
答案:B
9.(2015·洛阳高一调研)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区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党和政府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原则的重要体现
B.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C.这一制度开始实行于1949年
D.这一制度在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是我国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党和政府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原则的重要体现,在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是C项中时间开始于1949年是不对的。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说明当时我党已经开始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
答案:C
10.(2015·石家庄高一期末)列宁说:“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的,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
①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实现了各个民族的高度自治 ④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的组成部分,①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②④正确;民族区域自治不等于各个民族的高度自治,③不符合史实,排除③。故选A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我们的会议包括600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这就说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毛泽东(1949年9月)
材料二 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共产党也是党派,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但它的价值并不因此而有所降低。
——毛泽东(1954年9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该会议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会议在我国政治建设的历程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2)材料二中毛泽东讲话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4年前后政协的性质有何变化。
答案:(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最大特点:代表的广泛性。
地位和作用: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协会议体现的各党派政治合作、民主协商的精神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背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结束。性质变化:政协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12.如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我党为此做出了成功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1年3月4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试行条例》(草案)。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西北局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了关于《条例》(草案)征询意见的调查提纲。这是建国后我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举措之一……同年8月9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8月22日,举行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决议》。就在这次会议上,宣布正式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筹委会主任是包尔汉·沙赫德拉,副主任是高锦纯、我、安尼瓦尔·加库林……党中央关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的指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程中的重要步骤。
——《我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材料二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依据这个总原则和大前提,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这就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请回答:
(1)在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从材料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筹备委员会成员上看,这一制度有何特点?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在我国发挥了怎样的重大历史作用?
答案:(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之一,不可能规定具体实施的详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制定,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详细办法,使制度的实施有章可循,是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国家基本政策和重要政治制度的细则。
(2)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少数民族的领袖人物起着关键的领导作用,他们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保障少数民族实现真正当家作主的权利。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权益,使他们能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既保证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又保证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充分发挥各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