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案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
(1)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筹建新中国。
2.初步建立
(1)标志: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
(3)内容:①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③会议还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3.确立
(1)标志: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任务已经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3)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4.发展
(1)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
(2)中共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西方政党制度比较
第一,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多党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各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内部不同的资本集团的利益,各集团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
第二,两者的阶级实质不同。我国的政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决定的,是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而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多党制的性质是由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无论是哪个政党执政,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专政政权,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
第三,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不同。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的关系。而资本主义国家各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是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的关系,各政党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制约。
【题1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高岗
政党
中共
中共
中共
民革
民革
民盟
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的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主席、副主席的名单中,既有中共党员也有民主党派,而A、C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时机成熟: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创立
(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2)内容: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意义
(1)一届人大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不同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的议会制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看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的,为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
第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第三,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检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题2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 )
A.性质不同
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
C.职权不同
D.政党制度不同
答案 A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历史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西方代议制的性质、特点和基本内涵。四个选项都是两者的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民主政治制度,而西方代议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两者性质根本不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新中国实行新的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过程
(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4.意义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全面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①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不能独立。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与一般地方不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同时行使自治权。
③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而不是民族自治。
(2)原因
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长期发展不平衡。
②新中国成立前,历代政府实行的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政策引起各族人民不满。
③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3)作用
①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民主权利。
②可以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因为,一方面自治地方有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另一方面又可以得到国家在财政、物资、技术等方面的帮助。
③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和颠覆,保障整个国家的独立和繁荣。
题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行民族融合
D.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答案 C
解析 各民族相对聚居,承认客观存在的民族差别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条件之一,因此C项错误。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94
[历史纵横]和P95[资料回放]。
【信息解读】 历史纵横表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中共号召,召开政协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资料回放阐述了中共提出的八字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达到一个新阶段。
【史料应用】 1.根据资料回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答案要点 (1)历史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史料文本】 阅读教材P95[历史纵横]和P96两幅插图。
【信息解读】 历史纵横和插图都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利,选举人大代表、通过宪法、选举国家领导人,材料隐含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史料应用】 2.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上图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这种机构组织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 (1)本图反映出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其常设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决定中央机构领导成员,并对其进行监督。
(2)这种组织机构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在这种组织机构中,人民代表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思考:(1)请说说“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P96)
知识点拨 材料分析了卢梭的观点、马克思的主张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权利。
答案要点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原则的思想来源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主权在民”思想。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各级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其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变式1 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雅典公民大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B.都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决定国家大事
C.民主制度的本质是相同的
D.都主张公民一律平等
答案 C
解析 作为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下,而公民大会存在于奴隶制度下,因而本质是不同的。
一、本课测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建立的?在中国民主政治中起了什么作用?(P97)
知识点拨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性思考,到政治协商会议确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再到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
答案要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的经验,依据中国国情提出的政治体制。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变式2 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
D.成立全国政协
答案 B
解析 题干考查的是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虽然四个答案都是,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所以答案选B项。
二、学习延伸
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认识。(P97)
知识点拨 从三个时期不同的背景入手,戊戌变法时要确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时要确立民主共和制,新中国要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答案要点 (1)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表明近代史上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尝试借鉴西方民主政治模式来改造中国社会,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它们的失败,表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经验是行不通的,要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才是可行的。(2)中国共产党继续提倡向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学习,注重民主政治建设适合于本国国情和历史环境,在新中国成立后促成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3)认识:①新中国建立后形成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②经验告诉我们,照搬西方的政治民主制度不一定有利于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建设;③新中国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建立在人民基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④民主政治制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后民主政治建设总体向前发展,但也遭遇挫折。
变式3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政治民主化建设的进程不能说明( )
A.资产阶级无法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
B.中国可以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
C.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
D.从资产阶级民主到社会主义民主是历史的选择
答案 B
解析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都遭到了失败,所以照搬西方的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基础巩固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性质是( )
A.社会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产阶级共和国
D.旧民主主义国家
答案 B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其形成可以追溯到(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答案 A
解析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答案 B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随之结束,但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仍然存在,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故选B。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在( )
①国家性质和根本制度 ②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③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④是对宪法的评价,应排除。
5.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比较选择题。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即只有它具备而共同纲领不拥有的。A、B、D三项是两部文件的共同之处,D项内容在教材中未直接提及,有一定的干扰性。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通过哪次会议确立的( )
A.中共七大
B.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 D
7.下图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从图片可获得的信息为:五种少数民族的文字,由此可得出民族平等、团结等内涵。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立由图片体现不出。
能力提升
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消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 C
解析 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没有完全完成,国民党在大陆尚有大量的残余势力。D是1954年确立的。
9.建国后推行的民主协商政治制度的含义是( )
A.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民主协商,共同执政
B.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一起参政议政
答案 C
10.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答案 C
解析 《共同纲领》是1949年人民政协会议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的。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30周年应在1977年。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自治区
5个
自治州
30个
自治县(旗)
124个
材料三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选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行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的内容给材料一证明了什么?两则材料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答案 (1)平等、团结、互助。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2)证明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政策得到了真正贯彻落实。
(3)民族区域自治。这一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民族平等。
12.从专制走向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仔细探究下面四个国家或朝代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分析比较并回答相关问题。
(1)秦朝与雅典政治体制有何显著区别?从经济角度分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2)美国政治体制是近代西方典型的代议体制,这种政治体制建立的依据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其政权组织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
(4)从中西方政治体制的演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秦朝实行君主专制,雅典则是民主政治。主要因素:雅典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中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经济。
(2)1787年宪法。分权与制衡。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各项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4)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民主。(任答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