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学案
课标点击
(一)课程标准: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二)目标分解:
1.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新中国的成立与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
2.掌握1954年宪法的性质、内容及意义。
3.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及意义。
基础预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筹建:1949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通过了《共同纲领》。
①主要内容。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____________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新民主主义)
B.实行以__________领导的、以___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___专政。(工人阶级、工农联盟、人民民主)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地位: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________当选为主席。(毛泽东)
(3)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________为国旗,《______________》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义勇军进行曲)
3.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4.意义:开启中国历史新纪元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程。
温馨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共同纲领》作为新中国临时宪法的时间是1949—1954年。
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
2.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政治协商会议地位变化:作为________组织继续存在。(统一战线)
(2)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职能:____________和民主监督。(政治协商)
3.初步发展:1956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针的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应用思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的?
提示:主要体现在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各民主党派以政协为主要组织形式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的职能。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背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
2.基本形成的标志:________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
(1)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体现了____________和社会主义原则。(人民民主)
③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社会主义)
(2)选举________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________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毛泽东、刘少奇)
(3)决定任命________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3.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温馨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应用思考:
为什么由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提示: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经过普选产生的,具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性和合法性。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法律依据:《____________》明确规定,________年宪法正式确认。(共同纲领、1954)
2.具体实施:先后成立了________、新疆、广西、宁夏、________等五个自治区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内蒙古、西藏)
3.意义:保证了____________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温馨提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平等”“团结”“繁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精神。
应用思考:
民族区域自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形成了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各民族人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日益繁荣发展。
互动释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什么意义?
方法点拨:本问题要结合1949年前后中国的基本史实比较得出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结论,另外注意世界意义。
精讲阐释:(1)从民主革命角度来说: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屈辱、分裂的历史,走向独立、统一的道路。
(2)从现代化建设角度来说:实现了民族独立,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中国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的历史,迈出和平崛起之路;为社会主义文化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3)从世界意义来说:增强了社会主义和反殖、反帝、反霸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4)从社会主义发展角度来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继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重大事件。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应用示例:
1.1949年10月,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
A.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来
B.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开始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故选D项。A、C两项从1956年开始;B项是1978年开始。
答案:D
二、《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异同点是什么?
方法点拨:结合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及地位分析。
精讲阐释:
应用示例:
2.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颁布时三大改造还没有完成,A、C两项早在《共同纲领》就已确定,故选D项。
答案:D
三、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议会制有什么异同?
方法点拨:从阶级本质、经济基础、组织活动原则、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方式等方面对比思考。
精讲阐释:
特别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集中原则与西方的分权制衡有着明显的不同,民主集中原则充分体现了人民主权。
应用示例: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 )
A.性质不同
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
C.职权不同
D.政党制度不同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比较分析历史问题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本质区别主要从性质方面分析,故选A项。
答案:A
课堂点睛
关键信息
一条线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两次会议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两部法律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大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课要旨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原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政治协商制度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