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4:5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刘少奇冤案;1967年上海造反派夺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理解:1、“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的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思考题,培养阅读、理解、综合发现问题的能力;
2、运用调查、访问、交流等形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难点1.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一、思考题(时间为二十分钟)
1.阅读教材完成以下填空。
2.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二、知识梳理
一、“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遭到空前践踏(1966-1976)
1、“文革”的历史背景
(1)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内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的发展;
(2)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
(3)林彪、江青集团利用和助长毛泽东的错误
2、民主法制破坏的表现:
(1)公民基本权利遭到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
①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人身迫害;
国家主席
刘少奇
,被加上“
叛徒

内奸

工贼
”的罪名,迫害致死,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②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
人生自由
都失去保障。
(2)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
1967年1月从
上海
开始的夺权风暴造成党政机关陷于瘫痪,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
人民的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得不到基本的保证,社会发展遭到严重挫折;
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无法正常召开(剥夺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行。
二、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成就(1978以后)
1、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会,提出“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十六字方针。此后平反冤假错案。
(2)完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①八二修宪: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对建国三十多年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②全面立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形成以
宪法
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
化、
法律
化,为
依法治国
奠定基础。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完善三大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2)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的方针,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
基本
政治制度
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
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比较著名的是创自吉林省的“
海选
”制度。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是什么?是如何建立的
?那又是怎样发展完善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方法老师巡视和个别学生汇报相结合。
三、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情况如何?请列举相关的史实,并分析原因。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教材概括提升,抓住重点,并体会民主法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参考答案:遭到践踏。左的错误和个人崇拜。
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教材概括提升。
参考答案(1)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全会,提出“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十六字方针。此后平反冤假错案。(2)八二修宪:(3)全面立法(4)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完善三大制度,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2.小组合作探究题:
(1)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过程如何
点拨方法:联系第20课和本课所学内容综合思考理清其发展脉络.
参考答案: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年;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年;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年;恢复完善阶段1976-至今.
(2)探究中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的全面发展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点拨方法: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发言。
四、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
(1)总结概括政协制度建立发展完善的过程.
1949年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的建立;
1956年八字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制度进一步完善.
(2)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有和区别和联系
点拨方法:两者的联系在于都是中国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两者的区别主要从性质、职能等方面去比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区别。
阶级本质不同;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政党在政权中的活动方式不同。
2.探究题评析:在于把握问题思考的角度和层面及规律。
3.规律总结: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
(1)一个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2)两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
(4)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经曲折,体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4.方法指导:
(1)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好方法就是要善于中外联系。如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西方的政治制度作比较。
五、课堂反馈训练:

C
)1、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的主要情节是:20世纪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被拘留。下列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①它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②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了④它反映了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A
)2、1980年8月,著名意大利记者奥林艾娜·法拉奇问邓小平:中国今后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的回答是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B加强现代化建设
C加强国防建设
D加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D
)3、“刘少奇被揪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和法制横遭践踏

B)4、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村民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和素质。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拨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C)5、“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民委员会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任务做好就行了。现在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项制度的实施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材料二
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材料三
1997年9月,江泽民阐述了“依法治国”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上均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1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了哪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
6、(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人们的法治意识淡薄。
(3)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拨乱反正;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依法治国”成为我国是治国方略。
课后提升
(A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立的新型民主政治制度包括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④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④
(C
)2、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B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为核心的
D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C
)3、下列哪项是我国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进行民主建设,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加快法制建设、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

A
)4当前我国法律并不允许“安乐死”,而宁夏女孩李燕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现在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她希望能够合法地“安乐死”。她的情况经媒体报导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能够审查讨论《安乐死申请》议案、决定是否就“安乐死”立法的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最高人民法院
D国务院司法部

C
)5、温家宝总理说:“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都还不足。我们愿意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走中国式的民主道路。”中国式民主道路的制度保障是
A多党合作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6、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B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中共八大召开

D
)7、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立
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A)8、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他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作出贡献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及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答案: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立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多数互相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了战斗友谊。
目的: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