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阐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掌握其特定的含义,理解其为什么能成为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理论构架。
(2)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认识我国对台的方针。
(3)分析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分析目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有哪些因素。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学习“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和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利用图片、文字等情境资料使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材料等活动,获得历史知识,得到能力锻炼,培养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团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一国两制”是我国党和政府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内外形式的重大变化而提出的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2)认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能收回港澳的决定因素,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信念。
(3)通过港澳回归的实践,认识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是全体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早日和平统一台湾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深刻内涵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台湾问题的现状。
2.难点:理解“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未来展望。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本课知识梳理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一)、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二)、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本课默写一)
(三)、过程(本课重点,虽然不要求默写,但要记住什么时间,有什么重大策略)
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简称三通)。真正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
2、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3、20世纪80年代初(具体地说是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针对历史、现实的香港问题,正式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将“一国两制”构想写入宪法。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障。
5、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正式成为我国的国策。
(四)、“一国两制”提出的伟大意义(本课默写二)
1、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尊重港澳台地区人民习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居民安居乐业。
3、“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结构新形式。
4、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范例。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香港的回归
1、过程
(1)、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邓小平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2)、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3)、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2、香港回归的意义
(1)、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2)、标志着祖国在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
(3)、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澳门的回归
1、过程
(1)、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2)、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三)、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利条件
1、根本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重要理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的愿望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1、二者的联系: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两者的区别
(1)、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坚持资本主义制度。
(2)、享有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3)、设立的区域不同:民族自治区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的,特别行政区是在港澳台设立的。
(4)、解决的问题不同:特别行政区是为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而设立的,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愿望设立的。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一)、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分离
1、1624年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2、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3、1949年蒋介石集团败退台湾,海峡两岸至今分离。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本课重点,虽然不要求默写,但要记住何时两岸关系有什么进展)
1、1979年元旦,人民解放军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接着中央人民政府又倡议两岸直接实现通邮、通航、通商(简称三通)。2008年才真正实现三通。
2、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了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这是海峡两岸授权民间机构最高负责人之间的首次会晤,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4、江泽民的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5、2005年,中国国民党连战访问大陆,并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进行会谈,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二)、影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1)、国际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是台湾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
(2)、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
2、有利因素
(1)、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4)、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5)、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
(6)、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网上流传一副帖子:“台湾,香港、澳门已回家了,妈妈等你回来吃饭”。其中蕴含什么思想感情?台湾,香港、澳门不在家是怎么回事?香港、澳门是如何实现回家的?台湾问题如何解决?
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学案。
三、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什么是“一国两制”呢?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内涵如何?有什么意义?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第一子目。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问并引导认识)
“一国两制”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国民党退往台湾后,祖国大陆虽然实现了统一,但是还有港、澳、台和一些岛屿没有统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赋予中华儿女的神圣使命。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有“武力”和“和平”两种途径,它们各有什么利弊呢 如果你作为决策者,你将选择哪种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失去了武力解放台湾的时机;另一方面,现在如果武力解决,将会给岛内人民带来一定的损失,也会延缓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而且会影响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武力解决最终不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正是有鉴于此,党和政府决定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条件日益成熟。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率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迈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第一步。
和平统一方针确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步将其付诸实践。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进一步阐述了和平统一方针。
(2)到底什么是“一国两制”呢?“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构想,它有无法律效力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一国两制”已成为我国的基本方针,并已载入宪法。
注意教材上使用的是“香港回归”一词,为什么要用“回归”字样,而不是用“收复”字样呢?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强调:这与香港问题的历史有关。
(1)香港问题的由来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鸦片战争后一直被英国占领。
(引导学生回忆香港问题形成的历史经过,并在屏幕上显示出三个条约内容)
时间
条约
被割或租借领土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
香港岛
1860年
《中英北京条约》
九龙司地方一区
1898年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新界
对于被英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方式占领的香港,如果你作为领导人,将采取什么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解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对于领土问题,一般可以采取武力收回与和平谈判方式收回两种方式,但对香港问题而言,最佳的方式是采取和平谈判方式。中国共产党正是采取了和平谈判方式。
(3)为什么说,对香港问题而言,最佳的方式是采取和平谈判方式?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致力于香港主权的收回,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未能如愿。因为,要解决香港主权问题,必须有一个中、英、港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即既要维护中华民族的主权,又要照顾到香港居民的利益,还要让英方能够接受。可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双方的差距太大了。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专门就香港问题与邓小平进行了磋商。英方首先提出“三个条约继续有效”的谬论,遭到中国政府的严词拒绝;接着又提出“以主权换治权”的伎俩(有人比喻为“中国当董事长,英国当总经理”),其实质还是保持殖民统治,同样也遭中国政府拒绝;最后提出英国要对香港实行某种程度的“参与”,这实际上还是要分享香港的主权,当然还是遭到拒绝。
针对英方的言论,邓小平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将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此后中英双方又进行了多次谈判,逐渐缩小了双方的分歧,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双方终于达成了协议,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4)
英国政府为什么最终同意接受中方的方案,香港问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上的补充内容)教师归纳:中英就香港问题能够达成协议,其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结果;也是“一国两制”方针政策具有可行性的结果;同时还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互谅互让的结果。
(5)
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总结: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④香港的回归为澳门的回归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很快澳门也走上了回归的旅程;
⑤香港的回归,为世界其他国家实现国家统一或解决领土争端,提供了和平的范例,这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事业的又一重大贡献。
(6)
澳门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风暴,需要到岸上晾晒货物,贿赂当地官吏,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吏,开始了长期占据。可见,澳门问题是葡萄牙殖民主义者长期占据的结果。
2.小组合作探究题:
(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实行“一国两制”?该构想具有什么现实意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一伟大构想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它将有利于团结台湾、港澳资产阶级在内的港澳台同胞,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与繁荣。“一国两制”构想是没有历史借鉴的,是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从中国历史、现实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指明了方向,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2)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够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其主要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新旧中国情况分析)教师总结强调: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符合实际;港澳同胞渴望回归祖国;《联合声明》及《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已为许多国家所默认。其中,综合国力的增强是中国政府能够收回香港、澳门的根本原因。
四、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
思考:比较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有何异同,加深对内涵的理解。
同:中央政府下辖的行政区域,拥有一定自治权
异:社会制度:民族自治区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资本主义制度
实行区域:民族自治区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行政区只限港澳台
自治程度:民族自治区有一定自治,特别行政区有高度自治,特别台湾还可拥有军队。
提醒学生注意,“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而最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成功运用。
2.规律总结:
历史比较类问答题
设问呈现
设问类型基本上有三种:
(1)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指出……和……在……上的相似之处(或相同点)”,“比较……和……的共同点”等。
(2)不同点(或相异处)比较类:其呈现形式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指…和……在……上的不同点”,“
……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变化”等。
(3)异同类比较: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3.方法指导:
历史比较类问答题模板
该类设问的解答基本上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比较对象。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
第二步,确立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第三步,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关联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等,然后行文上为“都……”。对于共同点的回答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也要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对所有要比较的历史事物逐项作答。
五、课堂反馈训练:
1、下列对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B
)
A.体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方针
B.首先针对香港和澳门问题而提出
C.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D.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决策
2、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成功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在于
(
C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
C.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从1979年开始,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了重大发展,“重大发展”的含义是(
C
)
A.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不再提统一台湾的问题
C.从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D.呼吁尽快实现统一
4、我国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对中国领土占领的标志性事件是 (
C
)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澳门回归祖国
D.香港回归祖国
5、(2010黑龙江哈三中高三月考)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C
)
A.“九二会谈”实现了海峡两岸的真正停火
B.“汪辜会谈”推动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D.“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6、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政府对台湾的基本政策包括: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构想是什么?(1分)
⑵中国政府的这一构想先后在哪两个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1分)
⑶中国政府对台湾和香港的基本政策主要不同点是什么?(2分)
⑷当前严重阻碍和平统一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
⑸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你认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有哪些有利条件?(4分)
答案:
(1)“一国两制”
(2)香港、澳门
(3)台湾可以保留军队,香港则不允许
(4)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某些外国反华势力
(5)综合国力的增强;广大人民渴望统一;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有利的外部条件。
课后提升
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
“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D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A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有权利不同
3、
“雨霁天晴,万紫千红增特色;凤呜莺啭,三通两制促和平。”这副对联最早可能出现于20世纪
(
C
)
A.50年代束60年代初
B.60年代束70年代初
C.70年代末80年代初
D.80年代末90年代初
4、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两岸“三通”时代随之到来。大陆提出三通建议开始于(
A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叶剑英关于台湾问题的谈话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5、2008年11月,大陆的陈云林和台湾的江丙坤分别代表两岸签署协议,促进了两岸大三通时代的到来。其中江丙坤所代表的民间团体是(
A
)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A、海峡交流基金会
B、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和平理事会
6、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D
)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7、根据中国国情,
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
)
A.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
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
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8.1980年,当时的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蒋经国在回答美国人士提问时说:“大陆是中国领土,凡伤害中国同胞者,皆为中华民族敌人”。材料主要表明蒋经国(
A
)
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B.希望完成国家统一
C.希望两岸人民共同维护民族利益
D.希望两岸同胞团结反对外敌入侵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的“愁”指的是什么
(1分)试分析其原因。(2分)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结合你所学指出这种“愁”最终的结局。(1分)
答: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被日本割占。(1分)原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直接原因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2分)。思想感情:为台湾的被割占悲痛不已;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企盼祖国实现统一;忧国忧民的感情:等等。(1分)最终结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被收回。(1分)
(2)材料二中作者的“愁”指的又是什么
(1分)试分析其历史原因。(2分)结合所学谈一谈,当前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推动解决作者的“愁”
(4分)
答:作者的“愁”指的是台湾与大陆分离。(1分)原因: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败退,占据台湾;美国的干涉。(2分)条件:改革开放以后,大陆的经济迅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海峡两岸的经济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两岸人民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香港和澳门得到成功的实践;国际上“一个中国”的原则得到广泛的承认。(4分)(其它说法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