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7:13:3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
[课标要求]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二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内容
(1)“另起炉灶”
①内容: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②意义:使中国改变了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内容: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②意义: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3)“一边倒”
①内容: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使新中国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3.成就
(1)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2)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易混易错]
“一边倒”≠放弃独立自主
“一边倒”是指新中国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也不意味着中国绝不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交往。
[重点精讲]
怎样理解“一边倒”的决策是当时形势下的正确选择?
(1)美帝国主义敌视新中国,而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2)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
(3)主动地站在苏联一方比将来被动地倒向苏联要好得多,对中国更有利。
(4)“一边倒”并不是屈从于苏联,其基本点仍是独立自主。
[深化探究]
材料一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
材料二 我们要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既不盲目排外,也不媚外。否则不是狂妄便是自卑。不卑不亢才是我们的态度。——1949年11月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思考 
(1)据材料一,新中国“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打破旧的外交传统”,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政策?概括在这些政策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3)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何有巨大差别?
答案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3)①旧中国社会制度落后,政府腐败无能,经济、科技、军事力量全面落后。
②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逐渐增强。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3.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三位总理共同将其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5.意义
(1)拓展了新中国外交方针,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易混易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前者保证了外交的自主地位,后者是在建国初期特殊条件下为维护独立自主而产生的,两者相辅相成。
[归纳总结]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知识点拨]
1.“印度支那”:是指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三个国家,二战前为法国的殖民地。由于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普遍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即中国和印度,所以对印度和中国的“结合部”,即中南半岛,称为印度支那。
2.“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中的“同”指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肩负共同的历史使命,即反殖、反帝和反霸,维护民族独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异”则主要指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深化探究]
材料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应该有选择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第3集
思考 
(1)材料中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其具体内容。
(2)上述原则在我国外交史上的地位如何?
(3)材料中这些原则要解决什么问题?它是针对什么现象而提出的?
答案 (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它是针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而提出的。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
(4)作用: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参加万隆(亚非)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内容
①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②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4)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概念辨析]
“求同存异”方针的关键是“求同”,而不是消除差异。亚非各国之间由于国情不同,确实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历史与现实中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差异中寻找共性,减少意见分歧,理应成为亚非各国的共同追求。
[深化探究]
材料 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思考 
(1)中国代表团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的?
(2)从图片看周恩来是以怎样的姿态亮相国际舞台的?
(3)他为日内瓦会议带来的“绝对超乎想象的精彩”具体是指什么?
答案 (1)朝鲜战争刚结束,美国舰队盘踞在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并试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孤立新中国。
(2)坚定、自信、从容、果断。
(3)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发挥了外交才能,推动了会议的进行,最终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课堂小结
1.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右图是新中国第一号国书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  )
A.朝鲜
B.苏联
C.印度
D.日本
答案 B
解析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宣布承认新中国,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2.毛泽东谈起外交问题时说:“中国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承认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和他的对外关系。”材料描述的是新中国的哪一外交方针(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不结盟
答案 B
解析 “另起炉灶”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题干体现的就是“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3.“我们一定要联合苏联,要以苏联为首,这样就可能使资本主义国家不敢妄动。”为此,新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主要是由于它(  )
A.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分歧
B.根本上消除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得到了广大亚非国家的认可
D.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答案 D
解析 建国初期的“三大政策”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特点,制约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这一局限,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5.1954年4月24日,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都刊登了来自日内瓦的电讯报道,他们这样描述到达该城市的中国代表团:“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着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这位率领者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张闻天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1954年”和“日内瓦”及“中国代表团”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是周恩来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故选B。
6.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这次国际会议是(  )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应该是求同存异”可知是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故选B项。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
答案 (1)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2)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
二、学习延伸
联系新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和旧中国在巴黎和会上中国的不同地位与作用,谈谈你对这两种观点的看法。
答案 (1)同意第一种:1919年初,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由于北洋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2)同意第二种:1954年,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会议达成《日内瓦公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基础达标]
1.下图邮票是1950年发行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纪念”邮票,它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
A.不结盟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答案 B
解析 本题易错选C项或者D项。原因在于混淆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的内容。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了落实这一方针,毛泽东访问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它“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下列选项符合上述材料宗旨的是(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求同存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反对霸权主义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3.“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题干中“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说明了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作用。1954年4月至7月,苏、美、英、法、中等国外长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国联大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4.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北约集团的成立
答案 C
解析 “求同存异”与“和而不同”含义相近,因此C项正确。
5.1955年,一位西方记者报道说: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结果是共产党中国变得强大了,她赢得了很多朋友和善意”。得出这一结论是因为(  )
A.“求同存异”方针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B.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抗美援朝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1955年,在万隆召开亚非国际会议,在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赞同,促使会议取得成功。“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B项不正确;抗美援朝发生于1950~1953年,C项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D项不正确。
[能力提升]
6.毛泽东曾说:“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是“一边倒”外交政策得以实施的标志。这表明“一边倒”(  )
A.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之一,其实施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清除了帝国主义残余势力的影响,有利于新中国外交的独立自主
C.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帝的严正立场,杜绝了与帝国主义国家的交往
D.是根据当时条件比较合理的战略选择,它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新中国的利益
答案 D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权,在外交上倾向于接近社会主义阵营,倒向社会主义的苏联。这在当时是根据一定的条件比较合理的战略选择,它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新中国的利益。
7.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信息是“国民党政府时代的美国驻华总领事的信件被新中国外交部退回”,这从本质上表明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故选C。
8.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  )
A.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答案 A
解析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使会议克服了帝国主义制造的种种矛盾获得成功。
9.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签订《中苏友
图二
中国代表团 
图三
中国代表在
好同盟互助条约》  访问印度    日内瓦会议上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出新中国的什么外交政策或原则?两图所反映的内容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图三中我国代表团参加这次会议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收获?
(3)三幅图反映了我国外交的什么发展趋势?
答案 (1)图一:“一边倒”政策;图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图一: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中苏两国的团结,具有重要意义。图二:加强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关系,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原因: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苏联的推动。收获: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由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向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转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