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学案
课标点击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目标分解:
围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新中国初期外交政策逐渐成熟的过程。
基础预览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国际背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和斗争。
2.法律依据:《____________》。(共同纲领)
3.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基本内涵(含义)
“________”
不承认____________建立的屈辱外交,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________”
清除____________残余势力和取缔一切特权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________”
坚定地站在____________阵营一边
(另起炉灶、国民政府、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帝国主义、一边倒、社会主义)
温馨提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主要是针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边倒”不是盲目顺从苏联,体现了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敌我的原则。
应用思考: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为什么必须实行“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呢?
提示:当时国际上以苏美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而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持者。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包围封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直接目的:积极同________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邻近国家)
2.首次提出:__________年12月,__________在接见__________代表团时。(1953、周恩来、印度)
3.内容:互相____________、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______________。(尊重领土主权、和平共处)
4.意义。
(1)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2)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_______。(基本准则)
温馨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它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的伟大创举。
应用思考:
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提示: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1.积极发展中苏关系。
(1)成就:1949年10月中苏建交;1950年初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意义: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具有积极作用。
2.参加日内瓦会议(________年)。(1954)
(1)会议主题: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________问题。(印度支那)
(2)影响:
①新中国首次以世界________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五大国)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参加万隆会议(________年)。(1955)
(1)会议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会议特点:第一次没有________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殖民主义)
(3)会议主题:讨论________、争取________、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保卫和平、民族独立)
(4)中国作用:周恩来提出“________”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求同存异)
(5)会议意义。
①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②形成“万隆精神”。
温馨提示: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的具体外交实践。
应用思考:
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同”指的是与会亚非国家都曾经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都面临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互动释疑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方法点拨:本问题要结合近代“跪拜外交”的危害、新中国性质以及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
精讲阐释:(1)新中国成立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
(2)国际环境影响: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妄图扼杀新中国。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3)新中国是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新中国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彻底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保障本国独立、领土主权的完整,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特别提示:“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不相悖,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应用示例: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两方针的主要着眼点是( )
A.与各国建立新型的平等外交关系
B.废除旧政府屈辱的外交关系
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反动势力
D.团结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B、C两项分别是“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涵,都是为了改变屈辱外交,故选A项。
答案:A
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有哪些突出特点?
方法点拨:分析某一时期外交的特点要结合外交方针政策、外交活动、外交目的等角度概括分析。
精讲阐释:(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的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向利益外交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第一次是1949年—50年代初,以中苏建交为起点,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第二次是1955年万隆会议后(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
(4)立足点:打破西方孤立,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特别提示:革命性、结盟性、平等性是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三大基本特点。
应用示例:
2.观察下列《1949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这一示意图说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辉煌成就
B.社会主义国家是新中国外交的唯一主体
C.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发展
D.是中国坚持“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完全反映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和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1949年”分析,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由此分析应选C项。A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举步维艰,B、D两项在图中不能反映。
答案:C
课堂点睛
关键信息
一个方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两个背景
新中国成立、冷战对峙
三项内容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四项成就
中苏建交与结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本课要旨
1.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新中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对于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日内瓦会议——中国以一个大国身份步入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