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7:1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
1.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2.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署。
4.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国在联合国与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理解: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联合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20世纪70
年代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改善的国际与国内背景,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我国为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所作出的努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从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考虑外交政策及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的发展、深化和丰富。理解和平与发展
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2.
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教学设计】
课前延伸
一、思考题(时间为二十分钟)
1.阅读教材了解70年代中国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并完成以下填空。
2.思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的需要;
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
和平解决台港问题和解决中美之间长期争端的战略考虑。
3.思考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知识梳理
一、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中国在联合国的原有席位被国民党占据,美国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
(2)原因:第三世界的崛起和支持;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渐渐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守势、陷入越战泥潭等);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时间: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
(4)意义: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也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使联合国成为第三世界联合反帝、反殖、反霸的舞台。
(二)、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的需要;
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
和平解决台港问题和解决中美之间长期争端的战略考虑。
(2)过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友好交往的大门;
1971年基辛格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和
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
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意义: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后半期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
2、中日建交
(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
日本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2)过程: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掀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这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
(1)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2)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
(2)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3)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4)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3、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2001年10月,在中国的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达成广泛一致,形成了“上海共识”,这次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做出了重大贡献。
(2)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
(3)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发挥主导作用
2001年中国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了重要作用。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活动的意义
国内: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际:中国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的外交成就。那70年代的外交情况又是怎样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方法老师巡视和个别学生汇报相结合。
三、布置学生自学:(理论支持:建构主义理论)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简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学会通过阅读教材概括提升,抓住重点,亦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参考答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2)中国为什么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导言部分和历史纵横进行思考.
参考答案:
第三世界
的崛起和支持;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渐渐破产(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守势、陷入越战泥潭等);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小组合作探究题:
理论支持:霍华德·加德纳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多元智能理论”,因为每个学生个体在理解、概括、语言、肢体等各方面的能力存在着差异,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学思之窗中的内容来思考;从国际和国内及中美双方的利益来考虑。
参考答案: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美国长期实行的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的需要;
苏联对中国安全的威胁;
和平解决台港问题和解决中美之间长期争端的战略考虑。
(2)、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点拨方法:要求学生从中方美方日方及世界国际这些方面来考虑。
参考答案: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和平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它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成就。
参考答案: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4)这些外交活动有什么意义?
点拨方法:外交是双边的,所以应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来考虑。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进行感悟。
参考答案:国内:
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际:中国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
(1)注意尼克松访华与中美正式建交的区别。尼克松访华只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非正式建交。
(2)中美与中日建交的时间先后问题,中日建交在前。
2.探究题评析:在于把握问题思考的角度和层面及规律。
3.规律总结:
(1)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适时的调整,其根本出发点是国家的根本利益。
(2)凡是涉及到多方的都应该从多方来思考。比如问中美建交的影响就该从中美及国际三方面考虑。
4.方法指导:
(1)涉及到多方的问题如问原因和影响的就应该从多方的角度来考虑。比如问中美建交的影响就该从中美及国际三方面考虑。
五、课堂反馈训练:
1、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兵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2、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A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新中国政策的错误
3、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B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4、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国以外的西方国家属于第二世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D

A开始重视亚非拉国家的作用
B无视与第一、第二世界国家改善关系
C已经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强调国际政治的主题是反对霸权主义
5、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的是(
B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APEC会议
6、1998年,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C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决不当头”,“有所作为”。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B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极格局趋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8、2002年6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在俄罗斯举行,在这次会议上,中俄等六国元首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宪章》,重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其中“多样文明”是指(B

尊重各国不同的发展模式②尊重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③肯定各国的历史和现行政策④尊重各国选择的社会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的两大核心问题---贸易投资自由化及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之间的均衡发展作出相当大的努力。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
A

A积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B促进亚太地区不同发展程度国家合作和共赢
C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D与美日等过抗衡,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10、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1971年尼克松采取的促使两国政府直接接触的“主动行动”是(A )
A基辛格秘密访华
B尼克松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美国兵乓球对访华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1.下列的我国外交活动,对应图片的解释不科学的是(A)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美苏争霸结果
B.它的基础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C.这是一国两制的推动产物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关键
12.选做题:(2010。无锡质量调研)一份美国文件记载:在很机密的基础上,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仕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
我们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逐步造成一种形势,使我们既能保持对台湾的义务,而又不致遭到接纳赤色中国的人的抨击。这一记载反映的是:(A )
A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上,美国欲提出“双重代表权”
B二战结束时期,美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安排上的考虑
C中国坚持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
D在联合国接纳中国的问题上,苏联代表与美国代表进行了斗争
讲评策略:选四个学生到前面做并及时讲评。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为什么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影响?
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案:(1)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
握手的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处于劣势;美国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
(2)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局面,是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
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3)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中日建交。
课后提升
一、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1、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C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D邓小平访问美国
2、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其关键是(
D

A中日关系的改善
B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中苏关系的改善
D中美关系的缓和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是(A

中美关系正常化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日关系正常化④中苏关系正常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的主要依据是(
C

A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需要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需要
C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D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需要
5、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
D

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强权政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6、为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由中国领导创立了(
A

A上海合作组织
B北京合作组织
C香港合作组织
D广州合作组织
7、下列对20世纪90年中国外交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C

A重视联合国在维和领域的工作
B坚持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
C立足于可能发生较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制定灵活的外交政策
D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8、中国倡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目的在于(
B

A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B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D加强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9、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由孤立遏制中国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A中国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B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相对缓和
C美苏、中苏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D中国推行灵活正确的外交政策
10、20世纪90年代,在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外交任务是(B

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②专注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③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握手的礼仪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握手已成为现代社交场合中的一场常见礼节。政治舞台上“巨人”的握手,会引起社会的“震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1927年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划破了浓重的黑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革命浪潮席卷全国。这一切,都始于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的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十年之后,……国共两党终于又一次握手。
----摘自《第一次握手》
材料二
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新任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被称为“迎春之旅”的访问活动。中日领导人再次握手。他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针对中日关系问题指出:“……而今的日中关系正在迎来第二个春天,……但是我认为,……还必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省,以及带着顾及被害者感情的考虑,只有认真地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的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的错误。”
请回答:(1)国共前两次握手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分别有何巨大作用?
(2)当年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周恩来总理握手的政治背景是什么?
(3)促成尼克松与周恩来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尼克松说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如何理解这句话?
(4)福田康夫指出当今日中关系迎来第二个春天,那么现代中日关系史上的“第一个春天”应该是什么事件?出现这次事件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近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各举一例日本在这两次战争中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参考答案:
(1)目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2)当时美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对中共实行政治孤立、军事威胁、经济封锁,中美处于敌对状态。
(3)主要因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美国霸权地位面临苏联的严峻挑战。“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是指结束了中美之间长期对立的僵局,从此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
(4)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直接原因是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5)两次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旅顺大屠杀,全面侵华期间的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