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学案
[课标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3.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______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____________非法占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______地位的日益提高。
(3)广大________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过程
(1)1971年10月25日,第____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________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________常任理事国席位。
(2)将______________的代表从联合国驱逐出去。
3.意义
这是中国______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__________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思考1 美日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案”的实质是什么?其阴谋失败说明了什么?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①__________停战以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__________”的阴谋。②美国在__________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威胁中国。③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中国与绝大多数__________的外交基本隔绝。④20世纪70年代初,__________发生重大变化,两国共同要求改善中美关系,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
(2)过程:①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同________举行会谈。②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________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③______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______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______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______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3)影响:①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__________。②______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正常化
(1)原因:①__________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②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引起了日本的震惊。
(2)过程:
1972年,__________应邀访华,双方签订建立__________的联合声明。
3.影响
(1)______、______关系正常化,促使了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______的热潮。
(2)20世纪50年代以来______遏制中国所形成的______局面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思考2 中美关系正常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背景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上来,开始实行____________,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反对__________,维护世界和平。
2.外交建树
(1)开展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________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对世界____________作出了重大贡献。
(2)积极参与________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10月,在______成功举办了____________________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与会成员达成一致,形成“__________”。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______地区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3)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中国与________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________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思考3 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探究一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材料 1971年11月,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和代表符浩、陈楚、熊向晖在会场上成为记者注意的焦点。中国代表团,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大会主席马利克首先致欢迎词,称“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问题 新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探究二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材料
毛泽东和尼克松亲切握手
材料反映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场景。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采取了遏制中国的政策,中美两国尖锐对立。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问题 请简要分析两国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新时期的外交
材料
2009年4月23日,中国青岛海军阅兵是我国首次举行国际化海上阅兵。这次中国海上阅兵是我国军舰实力的一种说明,并且我国首次向世界展示军舰实力。
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有哪些?
典型例题 2002年2月基辛格博士曾题词:“上海公报标志着三十年前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我希望中美关系和中国人民的宏伟事业所取得的更大进步将会载入下一个三十年的史册。”题词中“公报”的内容不包括( )
A.“美方认识到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对此不表示异议,支持和平解决两岸问题,将逐步减少在台的美军设施和武装力量”
B.“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C.“扩大两国民间交流与往来,为双边贸易提供便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将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
思维流程
答案 D
解题技巧 否定型选择题又称逆向型选择题,它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解答此类题目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符合的三个备选项;也可以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答案解析】
课前准备区
一、1.(1)美国 国民党集团 (2)国际 (3)发展中
2.(1)26 联合国 安理会 (2)国民党集团
3.外交 国际事务
二、1.(1)①朝鲜战争 两个中国 ②台湾海峡 ③西方国家 ④世界局势 (2)①基辛格 周恩来 ②尼克松 ③1972 中美联合公报 台湾 中国 美国 (3)①正常化 ②1979
2.(1)①中美关系 (2)田中角荣 外交关系
3.(1)中美 中日 建交 (2)美国 外交
三、1.(1)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2)霸权主义
2.(1)联合国 联合国 和平与发展 (2)地区性 上海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上海共识 亚太 (3)俄罗斯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以互信求安全 以互利求合作 俄罗斯
思考
1.实质是搞“两个中国”。说明: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③联合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已无力阻挡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1)有利于世界局势的缓和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出现了建交高潮。
3.(1)原因: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需要。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③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意义: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信任,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课堂活动区
探究一
1.(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客观原因: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控制作用减弱;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
(3)直接原因: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而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
(4)历史原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按照国际法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资格应顺理成章地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
探究二
(1)从美国方面来看:①美国政府二十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已经失败,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②美国在当时的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希望通过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便牵制苏联。③经济发展停滞,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来看: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增长。②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③同时,中国希望通过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④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
探究三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中国认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国与国之间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中国从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我们。
(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认为,新秩序应该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应该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应该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
(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张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互利合作。
(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
(6)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