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老舍
一、激发兴趣,了解春节的风俗
1.你和家人是怎样过春节的?春节的哪些风俗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贴春联
挂红灯笼
贴窗花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人在过春节的时候都要回家欢聚。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儿十足,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二、认读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儿化音的读法。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擦黑儿 摆摊儿
3.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北京的春节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请参考示例,试着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示例:团圆
初读感知
快速地浏览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独立填写表格,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感受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感受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繁忙、热闹、
团圆、
喜庆,
充满了年的味道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吃糖 过了二十三 扫房、预备吃的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举办庙会、逛庙会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伙计轮流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腊八粥
腊八蒜
松枝
薏仁米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爆竹
腊月二十三
祭灶王
默读全文,想想课文中哪几天写的详细,哪几天写的简略,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活动一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详略 感受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详
繁忙、热闹、
团圆、
喜庆,
充满了年的味道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略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吃糖 略 过了二十三 扫房、预备吃的 略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详 正月初一 铺户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举办庙会、逛庙会 详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伙计轮流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略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详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略 本文详略安排得当,主次分明。对于最能表现老北京独特习俗的内容,作者进行了详写。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至初六、正月十五这几日,作者比较详细的描写了人们进行的各种活动,尤其是元宵节,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作者进行了重点描绘,凸显了快乐的气氛。在详写的部分中,作者也并非是面面俱到,一一铺开,而是分别突显出这些日子里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腊八,作者选择了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两个传统习俗来写;除夕,写了人们穿新衣、贴对联、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等习俗;初一至初六,则主要讲述拜年、逛庙会等习俗;正月十五主要写赏花灯的习俗,吃元宵也被提及,但一句话带过。其他的日子里人们的活动并没有特殊性,如采买东西、打扫屋子等,作者没有详细描述,仅用精炼的语言简单提及,并把这些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在课文的各个部分,使得文章完整流畅。
学习活动二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说一说作者具体是怎样描写的,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学习活动三
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并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额度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修辞角度)
腊月二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修辞角度)
精读赏析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腊八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博览会”,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京过春节所熬腊八粥用料的丰富,品种的繁多,也突出了北京过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表现了对富足生活的自豪,让人们从文中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过小年的热闹情景“比作”过春节的‘彩排’“,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们对小年的重视,引出下文对小年的描写,也为下文春节的热闹蓄势。
额度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划线字词角度)
精读赏析
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万不得已”“必定”既诠释了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的重视,也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更浸润了传统的美德,赋予热闹的春节以丰富的内涵。
品析课文12、13段(元宵节部分),赏析这一部分的表达之美。
提示:可以从段式之美、句式之美、用词之美、修辞之美、描述之美、叙议之美,两段间的层次之美,节日氛围的喜庆之美等方面进行赏析。
学习活动四
“京味儿”语言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b、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c、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读下面句子,注意标红的词语,体会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a、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c、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零七八碎儿”的意思就是零零碎碎,“玩意儿“指玩具。这两个北京人常说口语词,表现出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也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果改用零碎的东西、玩具之类的词语,则缺少了这种“京味儿”
“闲在”是清闲自在的意思,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和地域色彩,质朴平实。
b、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
“老年间”指很久以前、古时候,多用在口语中,且带有传统民间习语的色彩。用上这个词,整个句子显得亲切朴实。
老舍先生的“京味儿”语言
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如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课本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拓展思考
斯妤的《除夕》重点写了“我”对一家人过除夕的一段回忆,表现了闽南老家除夕的习俗,让人感觉到不同地域不同的民俗风情,感受到除夕阖家团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也感受到作者对亲人的思念,怀念之情。老舍笔下的春节,则像是一幅民俗画卷,表现出在传统的节日里,人们共同的活动和体验,以及共同的文化心理。
相同题材的文章,因为地域不同,作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个人体验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也要根据自己的不同体验写出不同特色的文章。
与“春节”有关的古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