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08:3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文学初探
1.文学初探。
作家们以笔为舟,以情为墨,勾勒出浩瀚无垠、【旖 漪】旎多姿的文学世界。这方天地蕴藏着人类文明的菁华,书中的一切【堪 湛】称万千景象的缩影,我们遨游其间,时而看见jùn    马飞chí    在辽阔的草原上,时而听到mǎ    头上船夫的yāo    喝声,时而感受到楚人“弗能应也”的困窘……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在chóu chú    、juàn liàn    与遗憾的情感中,泛起无尽的    【遐 暇】想。
(1)结合语段,借助拼音,写出文段中的字词。
(2)用“\”划去【】里不正确的生字。
(3)“弗能应也”选自成语“    ”。其中“应”是指下列选项中的    。
A.应答
B.答应
C.适应
(4)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可以推测文段中“菁”字的原意和    有关。
A.一种颜色
B.有才华的女子
C.韭菜花
二、诗词漫游
2.在语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中国古诗词凝练的文字蕴藏了古人的细腻观察与真挚情感。范成大勾勒出村民早晚劳作、各自忙碌的场景:“    ,    ”;王昌龄捕捉到边塞的辽阔景象:“    ,    ”;陆游倾吐着满腔悲愤与热切期盼:“    ,    ”。
3.小语要在社区活动中讲解中国古诗词,下列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介绍时,应语速适中,可以按照朝代顺序讲解中国古诗词作品。
B.讲解时发现听众不感兴趣,可以加快语速,尽早完成讲解内容。
C.为了让讲解条理清楚,可以先搜集资料,再根据信息列出提纲。
4.同学们根据不同主题,梳理学习过的内容,请你照样子,连一连。
5.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有时沉醉其中,感觉时光飞逝;有时疑惑不解,又会觉得时光格外漫长。你是否有类似的时间体验?请选择一种写一写。
   
三、名著品读
6.请将人物发生事件的年龄与对应的年龄别称连一连。
宝钗庆贺15岁生日 古稀
宋江40岁接受招安 及笄
孙权去世时约70岁 花甲
刘备60岁登基称帝 不惑
7.以下关于四大名著的歇后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B.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C.刘姥姥进大观园——心不在焉
8.请你回忆自己的阅读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借助图片,完善有关人物的名片。
名字:    出处:    与其相关的故事:三打白骨精
名字:诸葛亮 出处:    与其相关的故事:   
名字:    出处:《水浒传》 与其相关的故事:   
(2)历史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在你看来,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你阅读过的书籍或者相关历史资料,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四、书海寻径
9.【材料—】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媒体研究专家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他认为书籍与我们的左脑进行交流,而电视则与我们的右脑进行交流。左脑通常负责处理逻辑和分析,而电视则可能使我们大脑中负责逻辑的部分暂时休眠。因此,对于那些习惯了电视画面快速节奏的孩子们而言,阅读纸质书籍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跳跃式的思维习惯难以适应纸质书籍的阅读。
——摘自期刊,有改动
【材料三】
——摘自网络
(1)上面三则材料是五年级的小语同学搜集到的。从材料中可以得知,小语同学搜集材料的渠道有文章、    和    。
(2)身为教师的妈妈过年坐高铁回老家,路上闲来无事,想选一本书消磨时间,下列书籍中最适合她这时拿来阅读的是    。
A.《班主任工作手册》
B.《唐诗三百首》
C.《幽默故事大全》
(3)根据材料,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人文经典类书籍非常适合消磨时光的时候拿来阅读。   
②管城区××小学五年级大部分学生阅读是为了实际的用途。   
③小学生经常看短视频不利于提高个人的逻辑分析能力。   
(4)在准备课本剧的表演时,为了深入了解人物和情节,有的同学建议直接观看影视片段,有的同学建议阅读书籍,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的看法。
五、妙语拾趣
10.学习《威尼斯的小艇》后,我们不仅了解了威尼斯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还结识了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更多关于他的故事吧!还结识了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更多关于他的故事吧!
(一)永远站着
在一次前往法国进行演讲的旅程中,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来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晚饭时间还未到,他决定独自一人前往当地一家理发店,准备刮刮胡子,整理一下自己的仪容。
刚一坐下,理发师便非常热情地迎了上来,面带微笑地问道:“先生,您好像是从国外来的吧?”
“确实如此,”马克 吐温面带微笑,对理发师回应道,“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来到这个风景如画、令人陶醉的地方。”
理发师显得很兴奋,他说道:“您真是太幸运了,马克 吐温先生今晚会在这里进行演讲,我猜您一定是打算去聆听他的精彩演讲,对吧?能亲眼见到这位作家,一定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哦,我确实有这个打算。”马克 吐温面带微笑地回应道。
“您已经拿到入场券了吗?”理发师好奇地询问马克 吐温。
“目前还没有。”马克 吐温回答。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带着一丝同情的语气继续说道,“那您只能从头到尾站着听了,因为那里一定座无虚席。”
“这真是太糟糕了,”马克 吐温笑着说,“我的运气似乎总是不佳,每当那位先生开始他的演讲时,我就注定只能永远站着。”
(二)驱蚊妙招
有一次,马克 吐温到某地旅店投宿。在他到达之前,就已经有人向他透露了这个地方的蚊子特别多,而且非常凶猛。
当马克 吐温来到旅店的服务台进行房间登记,恰巧有一只蚊子飞了过来。那只蚊子仿佛故意挑衅似的,落在了笔尖的上方。马克 吐温抬头看了看服务员,指着那位“不速之客”说:“早就听说这里的蚊子十分聪明,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它竟然会提前飞来,特意观察我登记的房间号,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服务员听了,露出了一个【心领神会 似懂非懂】的微笑。
结果,那个夜晚马克 吐温享受到了一个宁静而舒适的睡眠,没有一只蚊子来打扰他。因为服务员不仅记住了马克 吐温所住的房间号,而且提前为他提供【gòng gōng】了周全的灭蚊和防蚊服务。
(三)妙解尴尬
一次,马克 吐温应邀参加晚宴,被安排坐在一位贵妇人对面,出于对女士的尊重和礼貌,他微微一笑道:“夫人,您真漂亮!”
不料,那位妇人并不领情,她轻蔑地扫了马克 吐温一眼,然后趾高气扬地回应:“很是遗憾,可惜我不能用同样的话来赞美您。”
此言一出,周围的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哗【huá hu 】然,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马克 吐温,期待他的反应。面对这【突如其来 意料之中】的尴尬局面,马克 吐温并没有显得慌乱,他依旧保持着微笑,轻松地回答说:“那没关系,您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当这些话语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时,周围的人们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纷纷低下头,偷偷地笑了起来。而那位原本高高在上的妇人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1)结合上下文,用“√”选出【】里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联系短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不速之客:   
趾高气扬:   
(3)《妙解尴尬》中周围人从“哗然”到“低头偷笑”的态度变化是因为    。
A.嘲笑马克 吐温粗鲁
B.同情贵妇人被讽刺
C.领悟幽默反击的巧妙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此时马克 吐温心里想的可能是    。
(5)联系上下文,在短文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充有关妇人的神态描写。
(6)“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请从这三个故事中任选两个,谈一谈马克 吐温的“智慧”是如何在其中得到体现的?
六、笔墨生慧
11.笔墨生慧。
在人生的旅途中,当我们遇到挑战或者感到迷茫时,那些从阅读中获得的智慧与启示将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请以《阅读,陪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联系生活,写一件阅读如何助你成长的具体事件,并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2.简要介绍对你成长有所助益的阅读内容。3.能把感到成长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小题)
题号 3 7
答案 B C
一、文学初探
1.文学初探。
作家们以笔为舟,以情为墨,勾勒出浩瀚无垠、【旖 漪】旎多姿的文学世界。这方天地蕴藏着人类文明的菁华,书中的一切【堪 湛】称万千景象的缩影,我们遨游其间,时而看见jùn 骏  马飞chí 驰  在辽阔的草原上,时而听到mǎ 码  头上船夫的yāo 吆  喝声,时而感受到楚人“弗能应也”的困窘……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在chóu chú 踌躇  、juàn liàn 眷恋  与遗憾的情感中,泛起无尽的 暇  【遐 暇】想。
(1)结合语段,借助拼音,写出文段中的字词。
(2)用“\”划去【】里不正确的生字。
(3)“弗能应也”选自成语“ 自相矛盾  ”。其中“应”是指下列选项中的 A  。
A.应答
B.答应
C.适应
(4)根据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可以推测文段中“菁”字的原意和 C  有关。
A.一种颜色
B.有才华的女子
C.韭菜花
【解答】(1)根据拼音和语境可知:“jùn 马”应为“骏马”;“飞 chí”应为“飞驰”;“mǎ 头”应为“码头”;“yāo 喝”应为“吆喝”;“chóu chú”应为“踌躇”;“juàn liàn”应为“眷恋”。
(2)“旖”表示柔和美丽,“漪”指水波纹,这里应是“旖旎”,划去“漪”;“堪”有可以、能等意思,“湛”多表示深、清澈等,这里应是“堪称”,划去“湛”;“遐”有远、长久等意思,“暇”表示空闲,这里应是“遐想”,划去“暇”。
(3)“弗能应也”选自成语“自相矛盾”,“弗能应也”意思是不能回答,这里的“应”是应答的意思,所以选A。
(4)“菁”字是草字头,草字头的字大多和植物有关,“韭菜花”属于植物,所以“菁”字的原意和韭菜花有关,选C。故答案为:
(1)骏 驰 码 吆 踌躇 眷恋;
(2)漪 湛 暇;
(3)自相矛盾 A;
(4)C。
二、诗词漫游
2.在语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中国古诗词凝练的文字蕴藏了古人的细腻观察与真挚情感。范成大勾勒出村民早晚劳作、各自忙碌的场景:“ 昼出耘田夜绩麻  , 村庄儿女各当家  ”;王昌龄捕捉到边塞的辽阔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陆游倾吐着满腔悲愤与热切期盼:“ 王师北定中原日  , 家祭无忘告乃翁  ”。
【解答】“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自南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意思是: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回家纺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司其职,生动再现了农家日夜劳作的忙碌场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处出自唐代王昌龄《出塞》意思是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关隘仍是秦汉时的关隘,远征万里的将士却未能回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南宋陆游《示儿》意思是诗人临终仍盼朝廷军队北伐成功、收复中原,叮嘱子孙在祭祖时把胜利消息告诉自己。
故答案为: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3.小语要在社区活动中讲解中国古诗词,下列做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介绍时,应语速适中,可以按照朝代顺序讲解中国古诗词作品。
B.讲解时发现听众不感兴趣,可以加快语速,尽早完成讲解内容。
C.为了让讲解条理清楚,可以先搜集资料,再根据信息列出提纲。
【解答】A.恰当。介绍时语速适中,并按照朝代顺序讲解中国古诗词作品,有助于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B.不恰当。讲解时若发现听众不感兴趣,应调整讲解方式或内容以吸引听众,而非单纯加快语速尽早完成讲解。
C.恰当。为了让讲解条理清楚,事先搜集资料并根据信息列出提纲,有助于讲解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故选:B。
4.同学们根据不同主题,梳理学习过的内容,请你照样子,连一连。
【解答】“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母亲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子女难以报答母爱的情感,所以与“慈母情深”相连;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体现了一种为了国家和事业不惜牺牲、胸怀天下的豪情,应与“家国天下”相连;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描绘了友人分别的场景,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对应“朋友情谊”;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描绘了乡村田野的美丽景色,属于“田园风光”。
故答案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慈母情深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家国天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朋友情谊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田园风光
5.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有时沉醉其中,感觉时光飞逝;有时疑惑不解,又会觉得时光格外漫长。你是否有类似的时间体验?请选择一种写一写。
  周末午后,我窝在书房读一本推理小说。阳光透过纱窗,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当主角终于在蛛丝马迹中揪出真凶时,我猛地抬头,才发现窗外的天已经擦黑,厨房里飘来晚饭的香气——明明感觉才翻了几页,三个小时竟像指缝间的沙,悄无声息地溜走了。可若是遇到解不出的数学题,时间就变得格外执拗。盯着那道几何证明题,笔尖在草稿纸上画了又擦,辅助线换了一条又一条,思路却总在同一个地方打圈。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每一声都像敲在心上。等终于找到突破口时,抬头一看,不过才过了四十分钟,却漫长得像挨过了一个下午。 
【解答】扩展写话要紧扣在学习古诗词时“沉醉其中,感觉时光飞逝”等体验展开,生动地展现了古诗词的魅力以及沉醉其中时独特的时间感受即可。
故答案为:
周末午后,我窝在书房读一本推理小说。阳光透过纱窗,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当主角终于在蛛丝马迹中揪出真凶时,我猛地抬头,才发现窗外的天已经擦黑,厨房里飘来晚饭的香气——明明感觉才翻了几页,三个小时竟像指缝间的沙,悄无声息地溜走了。可若是遇到解不出的数学题,时间就变得格外执拗。盯着那道几何证明题,笔尖在草稿纸上画了又擦,辅助线换了一条又一条,思路却总在同一个地方打圈。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每一声都像敲在心上。等终于找到突破口时,抬头一看,不过才过了四十分钟,却漫长得像挨过了一个下午。
三、名著品读
6.请将人物发生事件的年龄与对应的年龄别称连一连。
宝钗庆贺15岁生日 古稀
宋江40岁接受招安 及笄
孙权去世时约70岁 花甲
刘备60岁登基称帝 不惑
【解答】及笄:指女子年满15岁,所以“宝钗庆贺15岁生日”应与“及笄”相连。
不惑:出自“四十而不惑”,指人40岁,因此“宋江40岁接受招安”应与“不惑”相连。
古稀:源于“人生七十古来稀”,指人70岁,故而“孙权去世时约70岁”应与“古稀”相连。
花甲:指人60岁(因天干地支纪年,六十年为一循环,故称“花甲”),所以“刘备60岁登基称帝”应与“花甲”相连。
故答案为:
宝钗庆贺15岁生日——及笄
宋江40岁接受招安——不惑
孙权去世时约70岁——古稀
刘备60岁登基称帝——花甲
7.以下关于四大名著的歇后语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B.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C.刘姥姥进大观园——心不在焉
【解答】A.正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正确的。在《三国演义》中,为了实施苦肉计,使曹操相信黄盖投降,从而为火攻赤壁创造条件,周瑜打黄盖,黄盖甘愿挨打,二者达成默契,所以该歇后语合理。
B.正确,“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也是正确的。在《西游记》里,猪八戒照镜子时,镜子里映出他丑陋的模样,从镜子内的形象和镜子外的他自身来看,都不被认可,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无论怎么做都会被人批评或不满意,该歇后语形象贴切。
C.有误,“刘姥姥进大观园——心不在焉”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在《红楼梦》中,刘姥姥第一次进入大观园,看到园中的奢华景象、新奇事物,感觉一切都很新鲜、复杂,看得她眼睛都花了,不知所措,所以用“眼花缭乱”更能体现刘姥姥当时的状态。
故选:C。
8.请你回忆自己的阅读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借助图片,完善有关人物的名片。
名字: 孙悟空  出处: 《西游记》  与其相关的故事:三打白骨精
名字:诸葛亮 出处: 《三国演义》  与其相关的故事: 空城计 
名字: 武松  出处:《水浒传》 与其相关的故事: 景阳冈打虎 
(2)历史上,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在你看来,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你阅读过的书籍或者相关历史资料,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曹操是一位在乱世中推动历史进程的实干家,其政治、军事才能与改革举措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因性格中的多疑与狠辣留下争议,这种复杂性使其成为历史上极具讨论价值的人物。 
【解答】(1)第一行:图中是《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的形象,“三打白骨精”是孙悟空的经典故事,所以对应孙悟空,出自《西游记》。第二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空城计”等故事体现其智慧,所以出处为《三国演义》,相关故事可填经典的诸葛亮故事。第三行图中是武松打虎的画面,出自《水浒传》,相关故事就是“景阳冈打虎”。
(2)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复杂性的人物,兼具雄才大略与争议性,可从以下几方面结合史实分析:卓越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在乱世中展现出极强的战略眼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既师出有名地巩固了政治地位,又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军事上,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此后逐步统一北方,结束了中原地区长期的战乱,恢复了局部社会秩序。重视人才与改革创新:他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提出“唯才是举”,多次发布求贤令,吸纳了郭嘉、荀彧等寒门人才,为其集团注入活力,这种用人理念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在经济上,推行屯田制,组织流民开垦荒地,解决了军粮问题,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客观上有利于民生。多疑狠辣的性格争议:史载他因怀疑吕伯奢家人图谋自己,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杀害吕伯奢全家,体现出其极端利己与多疑的一面。对于反对者,他手段强硬,如诛杀孔融、崔琰等名士,虽有政治考量,但也被诟病为压制异见、残暴嗜杀。
故答案为:
(1)孙悟空《西游记》;
《三国演义》空城计;
武松 景阳冈打虎;
(2)曹操是一位在乱世中推动历史进程的实干家,其政治、军事才能与改革举措值得肯定,但同时也因性格中的多疑与狠辣留下争议,这种复杂性使其成为历史上极具讨论价值的人物。
四、书海寻径
9.【材料—】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媒体研究专家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他认为书籍与我们的左脑进行交流,而电视则与我们的右脑进行交流。左脑通常负责处理逻辑和分析,而电视则可能使我们大脑中负责逻辑的部分暂时休眠。因此,对于那些习惯了电视画面快速节奏的孩子们而言,阅读纸质书籍可能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他们跳跃式的思维习惯难以适应纸质书籍的阅读。
——摘自期刊,有改动
【材料三】
——摘自网络
(1)上面三则材料是五年级的小语同学搜集到的。从材料中可以得知,小语同学搜集材料的渠道有文章、 期刊  和 网络  。
(2)身为教师的妈妈过年坐高铁回老家,路上闲来无事,想选一本书消磨时间,下列书籍中最适合她这时拿来阅读的是 C  。
A.《班主任工作手册》
B.《唐诗三百首》
C.《幽默故事大全》
(3)根据材料,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人文经典类书籍非常适合消磨时光的时候拿来阅读。 × 
②管城区××小学五年级大部分学生阅读是为了实际的用途。 √ 
③小学生经常看短视频不利于提高个人的逻辑分析能力。 √ 
(4)在准备课本剧的表演时,为了深入了解人物和情节,有的同学建议直接观看影视片段,有的同学建议阅读书籍,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你的看法。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顾客。材料一出自周国平写的文章《经典和我们》。材料二摘自期刊,有改动。材料三摘自网络。上面三则材料中,小语同学搜集材料的渠道除了文章之外,还包括期刊和网络。
(2)考查实践作业。妈妈想要在高铁上消磨时间,最适合选择一本轻松有趣的书籍,而《幽默故事大全》正是这样的书籍,可以让妈妈在旅途中放松心情,享受阅读的乐趣。其他选项如《班主任工作手册》过于专业,不适合消遣阅读;《唐诗三百首》虽然经典,但更适合静心品味,不太适合在高铁上阅读。因此,最适合妈妈阅读的书籍是《幽默故事大全》。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与顾客。①错误。根据周国平的观点,人文经典类书籍最适合的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而不是为了消磨时光。②正确。③正确。
(4)考查看法建议。结合材料内容及自己的阅读体验、生活实际来写即可。示例:我的看法是应该阅读书籍。书籍通过左脑交流,更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对深入了解人物和情节更有帮助。而影视片段虽然直观,但会让我们大脑中负责逻辑的部分休眠,缺乏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此,为了深入了解人物和情节,应该选择阅读书籍。
故答案为:
(1)期刊 网络;
(2)C;
(3)①×;②√;③√;
(4)我的看法是应该阅读书籍。书籍通过左脑交流,更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理解和写作能力,对深入了解人物和情节更有帮助。而影视片段虽然直观,但会让我们大脑中负责逻辑的部分休眠,缺乏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因此,为了深入了解人物和情节,应该选择阅读书籍。
五、妙语拾趣
10.学习《威尼斯的小艇》后,我们不仅了解了威尼斯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还结识了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更多关于他的故事吧!还结识了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阅读更多关于他的故事吧!
(一)永远站着
在一次前往法国进行演讲的旅程中,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来到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晚饭时间还未到,他决定独自一人前往当地一家理发店,准备刮刮胡子,整理一下自己的仪容。
刚一坐下,理发师便非常热情地迎了上来,面带微笑地问道:“先生,您好像是从国外来的吧?”
“确实如此,”马克 吐温面带微笑,对理发师回应道,“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来到这个风景如画、令人陶醉的地方。”
理发师显得很兴奋,他说道:“您真是太幸运了,马克 吐温先生今晚会在这里进行演讲,我猜您一定是打算去聆听他的精彩演讲,对吧?能亲眼见到这位作家,一定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哦,我确实有这个打算。”马克 吐温面带微笑地回应道。
“您已经拿到入场券了吗?”理发师好奇地询问马克 吐温。
“目前还没有。”马克 吐温回答。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带着一丝同情的语气继续说道,“那您只能从头到尾站着听了,因为那里一定座无虚席。”
“这真是太糟糕了,”马克 吐温笑着说,“我的运气似乎总是不佳,每当那位先生开始他的演讲时,我就注定只能永远站着。”
(二)驱蚊妙招
有一次,马克 吐温到某地旅店投宿。在他到达之前,就已经有人向他透露了这个地方的蚊子特别多,而且非常凶猛。
当马克 吐温来到旅店的服务台进行房间登记,恰巧有一只蚊子飞了过来。那只蚊子仿佛故意挑衅似的,落在了笔尖的上方。马克 吐温抬头看了看服务员,指着那位“不速之客”说:“早就听说这里的蚊子十分聪明,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它竟然会提前飞来,特意观察我登记的房间号,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服务员听了,露出了一个【心领神会 似懂非懂】的微笑。
结果,那个夜晚马克 吐温享受到了一个宁静而舒适的睡眠,没有一只蚊子来打扰他。因为服务员不仅记住了马克 吐温所住的房间号,而且提前为他提供【gòng gōng】了周全的灭蚊和防蚊服务。
(三)妙解尴尬
一次,马克 吐温应邀参加晚宴,被安排坐在一位贵妇人对面,出于对女士的尊重和礼貌,他微微一笑道:“夫人,您真漂亮!”
不料,那位妇人并不领情,她轻蔑地扫了马克 吐温一眼,然后趾高气扬地回应:“很是遗憾,可惜我不能用同样的话来赞美您。”
此言一出,周围的人群中立刻爆发出一阵哗【huá hu 】然,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马克 吐温,期待他的反应。面对这【突如其来 意料之中】的尴尬局面,马克 吐温并没有显得慌乱,他依旧保持着微笑,轻松地回答说:“那没关系,您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当这些话语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时,周围的人们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纷纷低下头,偷偷地笑了起来。而那位原本高高在上的妇人 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尴尬地低下了头,原本傲慢的神情消失得无影无踪  ,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1)结合上下文,用“√”选出【】里恰当的读音或词语。
(2)联系短文内容,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不速之客: 指未经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文中指突然飞到笔尖上方的蚊子。 
趾高气扬: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文中指贵妇人对马克 吐温态度轻蔑、傲慢。 
(3)《妙解尴尬》中周围人从“哗然”到“低头偷笑”的态度变化是因为 C  。
A.嘲笑马克 吐温粗鲁
B.同情贵妇人被讽刺
C.领悟幽默反击的巧妙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语言  描写和 神态  描写,此时马克 吐温心里想的可能是 看来大家都很期待我的演讲啊,不过我自己每次演讲确实只能站着,这可真是有趣的巧合  。
(5)联系上下文,在短文最后一段的横线上补充有关妇人的神态描写。
(6)“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请从这三个故事中任选两个,谈一谈马克 吐温的“智慧”是如何在其中得到体现的?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和字音。“心领神会”指对方未明说,心里已领会,符合服务员理解马克 吐温用意的语境;“似懂非懂”指不完全明白,不合适。供gōng:动词供给,准备着钱物等给需要的人使用。供gòng:动词把香烛等放在神佛或先辈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敬奉。“提供”的“供”读gōng,指供给、准备。哗huā:拟声拟声词,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形容比较响亮而有所延长的声音。哗huá:形容人多声杂,乱吵。声音大而杂乱;喧闹。“哗然”的“哗”读huá,形容众人的喧嚷。“突如其来”指突然发生,符合贵妇人无礼回应带来的意外尴尬;“意料之中”与语境相反。
(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不速之客:文中指没有被邀请就自行飞来的蚊子。“速”有“邀请”的意思,结合语境,蚊子未经马克 吐温邀请就出现,用“不速之客”形象地表现了蚊子的突然到来,带有诙谐意味。趾高气扬:文中形容贵妇人看不起马克 吐温,态度傲慢、得意忘形的样子。“趾高”指抬起脚,“气扬”指神情傲慢,生动刻画了贵妇人轻蔑、自大的神态。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周围人“哗然”是因贵妇人的无礼让场面尴尬;“低头偷笑”是因为马克 吐温用幽默的话语巧妙反击,既化解了尴尬,又讽刺了对方,众人领悟到他反击的智慧。故选:C。
(4)本题考查句子分析。画横线句子中,“笑着说”是神态描写,引号内的内容是语言描写。结合语境,马克 吐温知道自己就是演讲者,他的话暗藏玄机,心里可能在调侃这种“巧合”。
(5)本题考查句子补写。横线处需要补充贵妇人被马克 吐温反击后的神态描写。结合前文,贵妇人原本“轻蔑”“趾高气扬”,被反驳后“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应体现出她的尴尬、难堪或羞愤。示例:顿时涨红了脸,像被人狠狠泼了一盆冷水,原本傲慢的神情瞬间僵住,眼神躲闪,再也抬不起头来。
(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此题答案不唯一。示例:《驱蚊妙招》:面对蚊子,马克 吐温没有直接抱怨,而是说蚊子“提前观察房间号,以便晚上对号光临”,用风趣的语言既指出了蚊子多的问题,又给了服务员台阶,让服务员心领神会地做好防蚊服务,既解决了问题,又不失礼貌,体现了他的智慧。
故答案为:
(1)心领神会 gōng huá 突如其来;
(2)指未经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文中指突然飞到笔尖上方的蚊子。
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文中指贵妇人对马克 吐温态度轻蔑、傲慢。
(3)C;
(4)语言 神态 看来大家都很期待我的演讲啊,不过我自己每次演讲确实只能站着,这可真是有趣的巧合;
(5)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尴尬地低下了头,原本傲慢的神情消失得无影无踪;
(6)《永远站着》:理发师提到马克 吐温演讲时听众会座无虚席,没票只能站着,马克 吐温没有直接表明身份,而是说“每当那位先生演讲时,我就注定只能永远站着”,用幽默的方式暗示自己就是演讲者,既避免了直白自夸,又巧妙回应了理发师的话,展现了他的机智。
六、笔墨生慧
11.笔墨生慧。
在人生的旅途中,当我们遇到挑战或者感到迷茫时,那些从阅读中获得的智慧与启示将成为我们成长的助力。请以《阅读,陪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1.联系生活,写一件阅读如何助你成长的具体事件,并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2.简要介绍对你成长有所助益的阅读内容。3.能把感到成长的“那一刻”的情形写具体,记录真实感受。
【解答】范文
阅读,陪伴我成长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阅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方向,给予我力量与智慧。
记得那是我上五年级的时候,学校要举行一场演讲比赛,主题是“家乡的变化”。我又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有机会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紧张的是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比赛,心里没底。
为了写好演讲稿,我绞尽脑汁,却总觉得内容干巴巴的,缺乏感染力。连续几天,我都闷闷不乐,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改进。
一天晚上,我随手拿起了放在床头的《苏东坡传》。看着看着,我被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深深吸引了。他一生多次被贬,仕途坎坷,可无论身处何种逆境,他都能泰然处之,尽情享受生活,还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诗词文章。当看到他在黄州时,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豪迈的词句,我仿佛能感受到他面对困境时那份从容与洒脱。那一刻,我突然受到了启发。我想,苏东坡在那么艰难的处境下都能积极面对,我只是参加一场演讲比赛,有什么好紧张和退缩的呢?我应该像他一样,勇敢地迎接挑战。
于是,我重新调整了心态,开始认真修改演讲稿。我回忆起家乡这些年的点点滴滴,从狭窄的土路到宽阔的柏油马路,从低矮的平房到鳞次栉比的高楼,从单调的乡村生活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把这些变化融入演讲稿中,还加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有些语句表达得不够流畅,有些手势和眼神不知道该怎么配合。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苏东坡的故事,他那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有勇气去克服这些困难。我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对着镜子调整自己的姿态和表情。
终于到了演讲比赛的那天,站在台上,看着台下众多的老师和同学,我深吸一口气,回想起苏东坡的豁达,紧张的情绪渐渐平复。我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家乡的变化,说到激动处,还忍不住挥舞起手臂。当我演讲结束,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清楚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我不再是那个面对挑战就退缩的孩子了,阅读让我学会了勇敢、乐观地去面对困难,也让我明白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进步。
从那以后,阅读就成了我成长道路上最亲密的伙伴。无论是童话书、科普读物,还是文学名著,都能让我在其中找到乐趣,获得知识与力量。阅读陪伴我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见证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成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