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08: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写字(3分)
1.(3分)抄写下面这段话,要求正确、规范、整洁。
金字塔那一片迷人的金色,让人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二、积累、梳理与运用(33分)
2.(7分)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词语。
为了确保飞船成功发射,发射中心的工作者们终日fán máng     。工程师们精准cāo zòng     仪器,气象人员急速bēn fù     现场,总设计师盯着图纸chū móu huà cè     ,眼里尽是xiōng yǒu chéng zhú     的自信。他们tuán jié     协作,用奉献织就星辰轨迹,赢得了十四亿人的zūn zhòng     。
三、按要求把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中。(每小题2分,18分)
3.(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困窘(jǒng) 燕园(yān) 弓弩手(nú) 拖男挈女(qiè)
B.造诣(yì) 倭瓜(wó) 窈窕(tiǎo) 龇牙咧嘴(cī)
C.秽物(huì) 拴着(shuān) 拟定(nǐ) 膘肥体壮(biāo)
D.秉性(bǐng) 胚胎(pēi) 琴弦(xuán) 抓耳挠腮(ráo)
4.(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锻练 明晃晃 迟延 极目远眺
B.赏识 放肆 霹雳 乐此不疲
C.引荐 军令壮 附庸 良辰美景
D.船艄 秘密 拇指 手急眼快
5.(2分)“缗”(mín)的意思最有可能是(  )
A.人民 B.太阳 C.串联 D.绳子
6.(2分)“及笄之年,父母之庆”中的“及笄”指(  )
A.女子十三四岁
B.八九岁的孩童
C.女子年满十五岁
D.男子十五岁左右的年纪
7.(2分)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冲锋陷阵 于物无不陷也
B.喜不自胜 引人入胜
C.童孙未解供耕织 供不应求
D.请勿自误 勿以善小而不为
8.(2分)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B.“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他大多记在心中。
C.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
D.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9.(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本次讲笑话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B.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认识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C.大家讨论并听取了老师关于这次课本剧表演的建议。
D.秦兵马俑是举世闻名的珍贵历史文物,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0.(2分)以下是《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四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排在最后一个的是(  )
A.大战红孩儿 B.三打白骨精
C.三借芭蕉扇 D.真假美猴王
11.(2分)学校经典阅读长廊上挂着四个名著故事,其对应的主人公是(  )
故事温酒斩华雄 三打祝家庄 七擒孟获 大闹野猪林
A.曹操 宋江 刘备 鲁智深
B.关羽 晁盖 诸葛亮 林冲
C.曹操 晁盖 刘备 林冲
D.关羽 宋江 诸葛亮 鲁智深
三、填空题。
12.(8分)根据课文内容和“日积月累”填空。
(1)儿童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    ”是牧童悠闲自在吹笛之乐;“    ,    ”是孩童不顾寒冷,晨起玩冰之乐。
(2)诗中之“泪”情感丰富。“    ,    ”是杜甫听到收回失地消息的激动之泪;“    ,    ”是陆游诗中遗民希望落空的悲痛之泪。
三、阅读与鉴赏(34分)
13.(7分)阅读。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③猎。是日④,饮酒乐,天雨⑤。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⑥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⑦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官。③期:约定。④是日:这天。⑤雨(yù):下雨。⑥焉:哪里。⑦罢:取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吾与虞人期猎    
岂可    
乃往    
(2)左右阻止魏文侯外出打猎的两个理由分别是什么?
(3)作者写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魏文侯     。
A.爱喝酒
B.爱打猎
C.讲诚信
D.力气大
14.(10分)阅读。
风筝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说、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鱼谐音“余”,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鱼筝”形如钻石,放飞时要由七个人一起。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六个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中;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个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也在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人看风筝,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风筝的起源有斗笠说、树叶说、帆船说和飞鸟说等。    
②中国的风筝起源于唐朝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③日本风筝是在中国唐代时传入的。    
④在泰国,女筝称为“鱼筝”,放飞时要七人一起。    
(2)“材料三”的内容主要对应了“材料一”的哪句话?请用“ ”在“材料一”中画出来。
(3)在班级制作风筝活动中,有小组在风筝上绘制“喜鹊”图案,有小组在风筝上绘制“蝙蝠”图案。请结合“材料二”,说明他们选择这些图案的理由。
15.(17分)阅读。
天才警察
①我有两个弟弟,他们只差1岁,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选手劲都差不多大,又是相互不服气,所以,妈不在家时,我就得当警察,保卫家中的安全。
②他们两个每天都有可能爆发战争。比如走路都大摇大摆的,不小心就撞到一块,然后就吵起来,质问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相互都这么说同一句话,可是人却慢慢逼近,大有推翻对方的意思。
③这时,如果出个一般化的警察,不用说,根本劝阻不了;出个愚蠢的警察说几句风凉话,火上浇油,更会使他们恨死对方。好在我是这方面的小天才。
④我塞给他们每人一张纸,让他们把骂对方的话全写下来。我说:“这样就不会漏掉想骂的话了。”他们怕吃亏,抢着写,写不出的生字还问来问去,问到后来两个人就笑到一堆去了。
⑤这方法很快就用旧了,于是又想了许多新点子,反正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⑥他们吵完架,又成亲兄弟。妈让他们每天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他们嫌烦,就成立互助组:每人轮一天洗两个人的手帕、袜子。大弟弟毕竟大了1岁,很快就想出个偷懒的办法: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小弟总是皱着眉头很痛苦地对付那穿了两天的袜子。
⑦这时,天才警察就得神不知鬼不觉地出来工作,因为假如大弟弟的心计让小弟发觉,这一架是必打无疑的。于是我抢先一步,或者故意在浇花时打湿大弟弟的袜子,逼他换下来;或是趁他午睡时把他的袜子泡在盆内,总之,不让不公平的事在眼皮底下发生。大弟弟心中发虚,终于没有大喊起来。
⑧他们两个时好时坏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有了个智慧的警察,他们即使已经攥紧了拳头,最终还是找不到恶战的时机。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了,这个天才警察也就失业了。
⑨世界上也许很少有我这样完全靠斗智取胜的警察了,所有知情的人后来都这么说。
(1)两个弟弟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
A.走路大摇大摆
B.相互不服气
C.相互质问对方
D.抢东西吃
(2)第⑦段“因为假如大弟弟的心计让小弟发觉,这一架是必打无疑的”中的“心计”指什么?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3)仔细阅读第③段,作者写“一般化”与“愚蠢”的警察,其目的是为了突出     。
A.两个弟弟每天都可能爆发战争
B.“我”是天才警察
C.其他警察的无能为力
D.其他警察的智慧
(4)“我”是天才警察主要是从哪两个绝招中看出来?完成下面填空。
(5)“我”的两个弟弟除了爱吵架,还有什么共同特点?请仔细读画“ ”的句子,概括出两点,并写出理由。
(6)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请选择你认为最幽默风趣的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写出感受。
句子:   
我的感受:   
四、表达与交流(30分)
16.(30分) 回忆你的成长历程,你一定经历过成功与失败,体验过感动与伤心……请以“那一次,我 了”为题写一篇习作,记录成长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运用具体事例写出当时的情形和感受;(3)习作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字数400字左右。
2024-2025学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9小题)
题号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B D C D C D C D
一、写字(3分)
1.(3分)抄写下面这段话,要求正确、规范、整洁。
金字塔那一片迷人的金色,让人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解答】故答案为:
金字塔那一片迷人的金色,让人充满豪迈的感受和无边的遐想,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怀古的幽思。
二、积累、梳理与运用(33分)
2.(7分)结合语境,根据拼音写词语。
为了确保飞船成功发射,发射中心的工作者们终日fán máng  繁忙  。工程师们精准cāo zòng  操纵  仪器,气象人员急速bēn fù  奔赴  现场,总设计师盯着图纸chū móu huà cè  出谋划策  ,眼里尽是xiōng yǒu chéng zhú  胸有成竹  的自信。他们tuán jié  团结  协作,用奉献织就星辰轨迹,赢得了十四亿人的zūn zhòng  尊重  。
【解答】故答案为:
繁忙 操纵 奔赴 出谋划策 胸有成竹 团结 尊重
三、按要求把正确的选项填入括号中。(每小题2分,18分)
3.(2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困窘(jǒng) 燕园(yān) 弓弩手(nú) 拖男挈女(qiè)
B.造诣(yì) 倭瓜(wó) 窈窕(tiǎo) 龇牙咧嘴(cī)
C.秽物(huì) 拴着(shuān) 拟定(nǐ) 膘肥体壮(biāo)
D.秉性(bǐng) 胚胎(pēi) 琴弦(xuán) 抓耳挠腮(ráo)
【解答】A.有误。“困窘”的“窘”读音应为“jiǒng”。“弓弩手”的“弩”读音应为“nǔ”。
B.有误。“倭瓜”的“倭”读音应为“wō”。“龇牙咧嘴”的“龇”读音应为“zī”。
C.正确。
D.有误。“琴弦”的“弦”读音应为“xián”;“抓耳挠腮”的“挠”读音应为“náo”。
故选:C。
4.(2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锻练 明晃晃 迟延 极目远眺
B.赏识 放肆 霹雳 乐此不疲
C.引荐 军令壮 附庸 良辰美景
D.船艄 秘密 拇指 手急眼快
【解答】A.有误,“锻练”应为“锻炼”,“锻炼”可表示通过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等。
B.正确。
C.有误,“军令壮”应为“军令状”,“军令状”是指接受军令后写的保证书,如不能完成任务,愿依军法受罚。
D.有误,“手急眼快”应为“手疾眼快”,“手疾眼快”形容做事机灵、机警、敏捷、反应很快。
故选:B。
5.(2分)“缗”(mín)的意思最有可能是(  )
A.人民 B.太阳 C.串联 D.绳子
【解答】“缗”是左形右声的字,形旁是绞丝旁,故该字的意思最有可能是绳子。
故选:D。
6.(2分)“及笄之年,父母之庆”中的“及笄”指(  )
A.女子十三四岁
B.八九岁的孩童
C.女子年满十五岁
D.男子十五岁左右的年纪
【解答】“及笄之年,父母之庆”中的“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故选:C。
7.(2分)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冲锋陷阵 于物无不陷也
B.喜不自胜 引人入胜
C.童孙未解供耕织 供不应求
D.请勿自误 勿以善小而不为
【解答】A.意思不同。“冲锋陷阵”中“陷”意为“攻破、深入”(指突破敌人阵地);“于物无不陷也”中“陷”意为“刺穿、穿透”(出自《自相矛盾》,指矛的锋利)。
B.意思不同。“喜不自胜”中“胜”意为“承受、忍受”(指高兴得无法控制);“引人入胜”中“胜”意为“优美的境界”(指吸引人进入美妙的境地)。
C.意思不同。“童孙未解供耕织”中“供”意为“从事、参与”(指孩童不懂得从事耕织);“供不应求”中“供”意为“供给、供应”(指供应不能满足需求)。
D.意思相同。“请勿自误”中“勿”意为“不要、别”(指请不要自己耽误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中“勿”意为“不要、别”(指不要因为善事小就不做)。
故选:D。
8.(2分)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只有军人才能这样从容镇定!”
B.“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他大多记在心中。
C.外祖父年轻时读了不少经、史、诗、词,又能书善画,在星岛文坛颇负盛名。
D.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解答】A.有误,“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为提示语在中间,后面应为逗号。
B.有误,“三国演义”为书名,应加书名号。
C.正确。
D.有误,“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为反问句,句末加问号。
故选:C。
9.(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是否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本次讲笑话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B.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使我认识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C.大家讨论并听取了老师关于这次课本剧表演的建议。
D.秦兵马俑是举世闻名的珍贵历史文物,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解答】A.有误,句子前半部分“是否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两面性的表述。后半部分“是本次讲笑话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是一个单面性的表述。这种“两面对一面”的搭配容易造成逻辑上的不匹配。可以改为“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本次讲笑话比赛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或“是否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本次讲笑话比赛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两面对两面)
B.有误,句子主语缺失。“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是状语,“使我……”中“使”是一个使令动词,前面缺少主语。可以改为: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C.有误,“讨论并听取”存在逻辑顺序问题。通常应该是先“听取”建议,然后再“讨论”建议。顺序颠倒。可以改为:大家听取并讨论了老师关于这次课本剧表演的建议。
D.正确。
故选:D。
10.(2分)以下是《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的四个故事,按时间顺序排列,排在最后一个的是(  )
A.大战红孩儿 B.三打白骨精
C.三借芭蕉扇 D.真假美猴王
【解答】A.不是,大战红孩儿:故事在原著第四十回到第四十二回左右。红孩儿想吃唐僧肉,变作小孩喊救命,把唐僧抓到了火云洞。孙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想要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但未能成功,最后请观音菩萨收服了红孩儿。
B.不是,三打白骨精:在原著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先后三次分别变化为村姑、老妇和老翁,均被孙悟空识破,然而唐僧却认为孙悟空滥杀无辜,决心赶走悟空。
C.是,三借芭蕉扇:在原著第五十九回到六十一回。师徒到了火焰山,需向铁扇公主借芭蕉扇才能通过。悟空初次借扇,被扇得无踪无影;二借扇,借到假扇;第三次,悟空变成牛魔王模样,骗得真扇。牛魔王知情后变成八戒,与悟空大战,众人助战,把牛魔王打得现形,悟空用芭蕉扇扇灭山火,师徒四人继续西行取经。
D.不是,真假美猴王:出自原著第五十七回至五十八回。唐僧因悟空打死强盗把他撵走,六耳猕猴精趁机变作悟空模样,打伤唐僧,抢走行李关文,悟空跟沙僧回去验真,经过在多路神仙辨别,仍分辨不出,最后还是如来识破假猴。
故选:C。
11.(2分)学校经典阅读长廊上挂着四个名著故事,其对应的主人公是(  )
故事温酒斩华雄 三打祝家庄 七擒孟获 大闹野猪林
A.曹操 宋江 刘备 鲁智深
B.关羽 晁盖 诸葛亮 林冲
C.曹操 晁盖 刘备 林冲
D.关羽 宋江 诸葛亮 鲁智深
【解答】温酒斩华雄:董卓废黜少帝刘辨而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后,残暴不仁、擅权于朝堂,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时,关羽主动请缨前去战华雄,在温酒未冷却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从此名震诸侯。所以该故事主人公是关羽。
三打祝家庄:梁山好汉为救投奔梁山的时迁,而与祝家庄发生的三次战斗。宋江带领梁山人马,利用智慧,与祝家庄的势力斗智斗勇,最终成功攻破祝家庄。因此,此故事主人公是宋江。
七擒孟获:诸葛亮为了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后方,对南中豪强首领孟获采取了“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次生擒孟获,又七次释放他,最终使孟获心悦诚服,南中地区也得以长治久安。该故事主人公是诸葛亮。
大闹野猪林: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在野猪林,两个公差受高俅指使欲杀害林冲,关键时刻鲁智深及时出现,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所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鲁智深。
故选:D。
三、填空题。
12.(8分)根据课文内容和“日积月累”填空。
(1)儿童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乐趣。“ 牧童骑黄牛  , 歌声振林樾  ”是牧童悠闲自在吹笛之乐;“ 稚子金盆脱晓冰  , 彩丝穿取当银钲  ”是孩童不顾寒冷,晨起玩冰之乐。
(2)诗中之“泪”情感丰富。“ 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是杜甫听到收回失地消息的激动之泪;“ 遗民泪尽胡尘里  , 南望王师又一年  ”是陆游诗中遗民希望落空的悲痛之泪。
【解答】(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出自清代袁枚的《所见》,意思是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这句诗描绘了牧童在自然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对大自然的热爱。“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出自宋代杨万里的《稚子弄冰》,意思是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声。这句诗描绘了儿童在冬天的早晨,玩弄冰块的快乐情景,表现了儿童的活泼可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2)“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意思是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这句诗表达了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时的激动心情,体现了他对国家统一的热切期盼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出自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其二》,意思是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这句诗表达了遗民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体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故答案为:
(1)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2)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阅读与鉴赏(34分)
13.(7分)阅读。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文侯与虞人期③猎。是日④,饮酒乐,天雨⑤。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⑥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⑦之。
注释: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在诸侯中有美誉。②虞人:管理山林的官。③期:约定。④是日:这天。⑤雨(yù):下雨。⑥焉:哪里。⑦罢:取消。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吾与虞人期猎  我 
岂可  难道 
乃往  于是,就 
(2)左右阻止魏文侯外出打猎的两个理由分别是什么?
(3)作者写这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说明魏文侯  C  。
A.爱喝酒
B.爱打猎
C.讲诚信
D.力气大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结合上下文语境与日常文言词汇积累来推断词义,“吾与虞人期猎”中,“吾”是文言文中第一人称常用代词,结合魏文侯的对话语境,可判断为“我”;“岂可不一会期哉”是反问句,“岂”在反问句中常表“难道”,加强反问语气,符合“虽乐仍要赴约”的语境;“乃往”描述魏文侯的行动,“乃”在文言中多表顺承关系,结合前文“吾与虞人期猎”的决定,可推断为“于是,就”,体现其赴约的果断。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提取与概括能力。解题时需定位文中左右劝阻魏文侯的语句,即“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该句明确给出两个阻止理由,一是“今日饮酒乐”,此时饮酒正尽兴;二是“天又雨”,天气状况不佳,正在下雨,基于这两点劝阻魏文侯外出打猎。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能力。解题需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魏文侯的行为及体现的品质,文中魏文侯与虞人约定打猎,当日虽饮酒尽兴且天降大雨,左右也进行劝阻,但他仍坚持“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并亲自前往取消约定,这一行为核心体现的是遵守约定、讲诚信的品质。选项 A“爱喝酒”、B“爱打猎”仅为文中场景描述,非核心品质;D“力气大”文中无任何体现,故正确答案为C。
故答案为:
(1)我 难道 于是,就;
(2)今日饮酒正欢乐。天正在下雨。
(3)C。
14.(10分)阅读。
风筝
[材料一]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说、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并无异议。《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材料二]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鱼谐音“余”,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连年有余”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祥”“百鸟朝凤”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鸟筝”一般有2米高,“鱼筝”形如钻石,放飞时要由七个人一起。
[材料三]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六个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风筝高飞在空中;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身后一个着深色衣服,怀抱衣着鲜艳的孩子,也在盯着高空中的风筝;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人看风筝,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风筝的起源有斗笠说、树叶说、帆船说和飞鸟说等。  √ 
②中国的风筝起源于唐朝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 
③日本风筝是在中国唐代时传入的。  × 
④在泰国,女筝称为“鱼筝”,放飞时要七人一起。  √ 
(2)“材料三”的内容主要对应了“材料一”的哪句话?请用“ ”在“材料一”中画出来。
(3)在班级制作风筝活动中,有小组在风筝上绘制“喜鹊”图案,有小组在风筝上绘制“蝙蝠”图案。请结合“材料二”,说明他们选择这些图案的理由。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
①正确;
②有误。材料一提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唐朝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明清时期风筝的制作技艺、装饰技艺得到空前发展,至清朝道光年间达到鼎盛。
③有误。材料二提到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
④正确。
(2)考查内容理解。材料三写了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当时放风筝的情景。这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这句话相对应。
(3)考查开放探究。根据材料二的内容,风筝上的图案往往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表现手法寄寓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在中国文化中,喜鹊是吉祥的象征,常被视为报喜的使者。人们认为喜鹊能带来好运和幸福。喜鹊的“喜”字谐音“喜事”,因此喜鹊图案常被用来表达“喜上眉梢”“双喜临门”等美好愿望。而且喜鹊图案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能够为风筝增添美感和活力。在中国文化中,蝙蝠是吉祥的象征,常与“福气”联系在一起。蝙蝠的“蝠”字谐音“福”,因此蝙蝠图案常被用来表达“五福临门”“福寿双全”等美好愿望。蝙蝠图案造型独特,具有神秘感和艺术感,能够为风筝增添独特的魅力。
故答案为:
(1)①√;②×;③×;④√;
(2)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3)材料二提到,风筝上的图案通过借喻、象征、谐音等手法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喜鹊和蝙蝠图案都符合这一特点,它们分别通过“喜”和“福”的谐音,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因此,选择这些图案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还能让风筝更具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15.(17分)阅读。
天才警察
①我有两个弟弟,他们只差1岁,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选手劲都差不多大,又是相互不服气,所以,妈不在家时,我就得当警察,保卫家中的安全。
②他们两个每天都有可能爆发战争。比如走路都大摇大摆的,不小心就撞到一块,然后就吵起来,质问道:“你有什么了不起?”相互都这么说同一句话,可是人却慢慢逼近,大有推翻对方的意思。
③这时,如果出个一般化的警察,不用说,根本劝阻不了;出个愚蠢的警察说几句风凉话,火上浇油,更会使他们恨死对方。好在我是这方面的小天才。
④我塞给他们每人一张纸,让他们把骂对方的话全写下来。我说:“这样就不会漏掉想骂的话了。”他们怕吃亏,抢着写,写不出的生字还问来问去,问到后来两个人就笑到一堆去了。
⑤这方法很快就用旧了,于是又想了许多新点子,反正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⑥他们吵完架,又成亲兄弟。妈让他们每天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他们嫌烦,就成立互助组:每人轮一天洗两个人的手帕、袜子。大弟弟毕竟大了1岁,很快就想出个偷懒的办法: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小弟总是皱着眉头很痛苦地对付那穿了两天的袜子。
⑦这时,天才警察就得神不知鬼不觉地出来工作,因为假如大弟弟的心计让小弟发觉,这一架是必打无疑的。于是我抢先一步,或者故意在浇花时打湿大弟弟的袜子,逼他换下来;或是趁他午睡时把他的袜子泡在盆内,总之,不让不公平的事在眼皮底下发生。大弟弟心中发虚,终于没有大喊起来。
⑧他们两个时好时坏了好几年,可是由于有了个智慧的警察,他们即使已经攥紧了拳头,最终还是找不到恶战的时机。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了,这个天才警察也就失业了。
⑨世界上也许很少有我这样完全靠斗智取胜的警察了,所有知情的人后来都这么说。
(1)两个弟弟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  B  。
A.走路大摇大摆
B.相互不服气
C.相互质问对方
D.抢东西吃
(2)第⑦段“因为假如大弟弟的心计让小弟发觉,这一架是必打无疑的”中的“心计”指什么?请在文中用“ ”画出来。
(3)仔细阅读第③段,作者写“一般化”与“愚蠢”的警察,其目的是为了突出  B  。
A.两个弟弟每天都可能爆发战争
B.“我”是天才警察
C.其他警察的无能为力
D.其他警察的智慧
(4)“我”是天才警察主要是从哪两个绝招中看出来?完成下面填空。
(5)“我”的两个弟弟除了爱吵架,还有什么共同特点?请仔细读画“ ”的句子,概括出两点,并写出理由。
(6)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请选择你认为最幽默风趣的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写出感受。
句子: 世界上也许很少有我这样完全靠斗智取胜的警察了,所有知情的人后来都这么说。 
我的感受: 把调解兄弟矛盾的自己称作“警察”,还是“靠斗智取胜”的,这种独特的身份定位和幽默的表达,让人觉得有趣,体现出家庭生活里的童真与智慧。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他们只差1岁,一样的光头,一样的犟(jiàng)脾气,选手劲都差不多大,又是相互不服气,所以,妈不在家时,我就得当警察”可知,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相互不服气”。故选B。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心计”是大弟弟的“坏主意”,结合第⑥段“大弟弟毕竟大了1岁,很快就想出个偷懒的办法: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偷懒办法”就是让小弟生气的“心计”。
(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如果出个一般化的警察,不用说,根本劝阻不了;出个愚蠢的警察说几句风凉话,火上浇油,更会使他们恨死对方”可知,“一般化警察劝不住,愚蠢警察添乱”,反面衬托“我”的厉害,突出“我是天才警察”。故选B。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我塞给他们每人一张纸……问到后来两个人就笑到一堆去了”可知,吵架时让弟弟们“写骂人的话”发泄,化解冲突。结合“于是我抢先一步……终于没有大喊起来”可知,洗袜子事件中阻止大弟弟偷懒,避免矛盾。
(5)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他们怕吃亏,抢着写,写不出的生字还问来问去,问到后来两个人就笑到一堆去了”“他们吵完架,又成亲兄弟。妈让他们每天洗自己的手帕和袜子,他们嫌烦,就成立互助组:每人轮一天洗两个人的手帕、袜子”可知,“吵完架,又成亲兄弟”说明重视兄弟情;“大弟弟偷懒不换袜子”说明有小狡黠(小调皮 )。
(6)考查句子理解与赏析。
幽默语言常用“错位(严肃词用在日常 )、夸张、拟人”,比如“袜子泡盆内,不让不公平发生”,把“调解家庭矛盾”说得像“维护世界和平”。作答时,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幽默风趣的一句话抄写下来,然后写出感受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
(1)B;
(2)大弟弟毕竟大了1岁,很快就想出个偷懒的办法:比如该他洗的那天他就不换袜子,第二天才把袜底漆黑的臭袜子交给小弟弟洗,小弟总是皱着眉头很痛苦地对付那穿了两天的袜子。
(3)B;
(4)塞给每人一张纸,让他们把骂对方的话全写下来;
抢先一步,或浇花打湿大弟弟袜子逼他换,或趁午睡把他袜子泡盆内;
(5)特点一:重视兄弟情。理由:吵完架又成亲兄弟,还成立互助组。特点二:有偷懒的小狡黠。理由:大弟弟洗袜子时会故意不换,让小弟弟洗臭袜子。
(6)世界上也许很少有我这样完全靠斗智取胜的警察了,所有知情的人后来都这么说。把调解兄弟矛盾的自己称作“警察”,还是“靠斗智取胜”的,这种独特的身份定位和幽默的表达,让人觉得有趣,体现出家庭生活里的童真与智慧。
四、表达与交流(30分)
16.(30分) 回忆你的成长历程,你一定经历过成功与失败,体验过感动与伤心……请以“那一次,我 了”为题写一篇习作,记录成长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运用具体事例写出当时的情形和感受;(3)习作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4)字数400字左右。
【解答】范文:
那一次,我成功了
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有许多难忘的经历,而那一次成功的体验,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学校举办了一场演讲比赛,我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刚开始准备时,我信心满满,可当我站在镜子前练习,看到自己紧张得声音颤抖、眼神飘忽,我开始打退堂鼓。但一想到报名时的决心,我还是坚持了下来。
比赛那天,我的心像揣了只小兔子,怦怦直跳。看着前面的选手一个比一个表现出色,我越发紧张,手心全是汗。轮到我上台了,我深吸一口气,走上讲台。开始演讲时,我的声音还是有些颤抖,可当我看到台下老师鼓励的眼神和同学们期待的表情,我渐渐镇定下来。我越讲越投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每一个字里。
演讲结束,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当宣布我获得一等奖时,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喜悦和自豪涌上心头。
那一次成功,让我明白只要有勇气去尝试,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它也将激励我在未来的道路上,勇敢地迎接更多挑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