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1 08:4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书写展示】(10分)
1.(10分)根据语境拼写词语,用“√”给句中加点字选出正确读音。
身处两江,能找到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金海湾公园里,qīng tíng     掠过水面,zhǎn xīn     的步道蜿蜒向前,明晃晃    (huǎng huàng)的阳光洒在草木间,各色野花点缀    (zhuì zuì)其中,宛如繁星落于绿地,让人离开时心中满是juàn liàn     。
两江虽新,仍然有岁月沉淀的“人间烟火”。龙兴古镇里,地道的小吃kān chēng     一绝,非遗文化令人sù rán qǐ jìng     。顷    (qǐng qīng)刻间,欢笑声、yāo he     声与古巷的静谧交织,绘就一幅鲜活的市井长卷。
二、【积累运用】(28分)根据情境,选填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本学期,两江新区各学校开展了“少年向上,美好校园”主题教育读书活动。
2.(2分)收集阅读素材时,大家纷纷发表感言,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素材收集如此顺利,要感谢每个成员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其中。
B.最繁琐的素材收集结束后,大家就可以养尊处优了。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走过数千年历史仍熠熠生辉。
D.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3.(2分)小王用歇后语对同学们的阅读情况做了记录,其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晨读时,明明和亮亮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一个诵读古诗词,一个默读课文。
B.老师提醒大家假期要坚持阅读,小林拍着胸脯说:“四月的冰河——开动(冻),我早就给自己列好读书计划啦!”
C.小轩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在校园诗词大会上多次夺冠,他“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很多同学都来向他请教读书方法。
D.班级读书分享会上,小美准备的资料不充分,讲得磕磕巴巴,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4.(2分)为了更好的阅读古典文学,小李将加点词语替换成现代汉语,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旅店)
B.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有虎。(公告)
C.他自称能让人起死回生,其实不过是个江湖郎中罢了。(医生)
D.历代文人墨客多对梅花情有独钟。(书法家)
5.(2分)在书画展示比赛中,小萌模仿颜真卿的字体,书写了一幅楷书作品成功获得了一等奖,以下哪一项最能体现作品的特点?(  )
A.笔画连绵不断,书写流畅,注重速度与节奏感。
B.结构规整方正,筋肉饱满,浑厚有力之感。
C.线条飘逸灵动,造型夸张多变,极具张力。
D.笔画古朴厚重,字形狭长,多呈对称布局。
6.(2分)小蔡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以下4句话,请按照人物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豆蔻梢头二月初
②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③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④娉婷及笄女公子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三、根据语境,完成相应练习。(18分)
7.(18分)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红岩研学”邀请你云上游览白公馆。
刚被捕的时候,小萝卜头宋振中和妈妈一起被关在重庆歌乐山下的白公馆。七八个人关在窄小的牢里,阴暗潮湿,不足1尺宽的小窗口是唯一能见到天的地方。 ——选自《红岩》有删减
(1)看到牢房的介绍后,想象牢房的情景,请你写下感受。
牢房小得     ,暗得,潮得     。
在牢房里,要得到一张纸一支笔,是很不容易的。妈妈把草纸省下来,订成本子给弟弟。弟弟九岁生日那天,黄伯伯送他一支铅笔。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 ——选自《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2)请你想象小萝卜头迫切想上学的心情,结合材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出来。    
(3)穿越时空,请你与小萝卜头展开对话,按要求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萝卜头:未来的小朋友会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你:我来介绍一下我居住生活的城市重庆,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填写关键词句)    
小萝卜头:我在牢房里,最渴望的就是能上学,说说你的学校吧。
你:我们的校园特别热闹!一到上学时间,校园里便充满动态之美:   
小萝卜头:虽然我没能亲眼看到,但能知道新中国有这样美好的未来,一切都值得了!
(4)在留言簿上,有这样一段话,请把内容补充完整。
亲爱的小萝卜头,当我提起笔写下这段话时,满心都是对你的敬佩与思念。“人闲桂花落,①    ”,这样宁静美好的画面与你当年在阴暗潮湿、充满恐惧的牢房环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古诗云:“②    ,不破楼兰终不还”,小小的你就像诗句中英勇无畏的战士,坚定地为心中的理想和正义而战。
“③    ,    ”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为民族大义,小人只为个人私利,你们是真君子!正如“④    ,    ”所说,那些迫害你们的敌人,多行不义之事,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如今的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盛世,如你所愿!
四、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8.(7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不同著作里的“三国历史”
作品 《三国演义》 《三国志》
文体 历史演义小说 纪传体史书
作者 罗贯中(小说家) 陈寿(史学家)
目的 通过文学加工,演绎历史故事,使读者获得阅读乐趣。 以严谨史料记录三国历史为后世提供史学参考。
【材料二】
不同作品里的“曹操形象”
作品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形象 阴险狡诈,凶残多疑的反面人物。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表现 1.杀恩公吕伯奢: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2.遇死荀彧:猜忌功臣的薄情。 3.屠杀徐州:报复性杀戮的暴行。 1.雄才大略,统一北方,推动历史。 2.精通谋略,唯才是举。 3.倡导文学,开创建安文学繁荣
【材料三】不同人眼里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曹操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是魏国创业者。然而,他却是一大奸雄,故为历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国历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
——钱穆
(1)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历史演义小说”以严谨的史料为依据,史学价值大且有趣味性。    
②《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更符合历史事实。    
③古往今来,世人对曹操的评价众多,褒贬不一。    
(2)阅读三则材料,我发现下列不属于人们对曹操性格评价的一项是    
A.猜忌薄情
B.敦厚善良
C.雄才大略
D.阴险狡诈
(3)鲁迅对曹操的评价是“英雄”,钱穆对曹操的评价是“奸雄”,你更赞同谁的说法?请结合材料,或者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你的理解。
9.(12分)阅读。
草帽计
①长征期间,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
②那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战士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侦察员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敌军赶上来了。”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③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传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战士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这时,正是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道命令,都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有的说,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有的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动听指挥。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马上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④敌人的军队从后面急急赶来,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场里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敌军军官也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这支敌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⑤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敌军毫不介意,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人的飞机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这一回,一看地上的军队都戴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星,顿时喜出望外。几架飞机像饿鹰抓小鸡一样地俯冲下来,对着这批“红军”,一阵狂轰滥炸,机枪横扫,直打得这一个团的敌军叫苦连天,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⑥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拍手叫绝,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面面相觑:   
(2)围绕“草帽”这条线索,梳理故事发展脉络,完成思维导图。
(3)理解选文中两个“笑”的含义,再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贺龙心里想:   
这支敌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敌军心里想:   
(4)贺龙是怎样利用有利因素让草帽计成功,联系全文写他的思维过程。
有利因素 贺龙的思维过程
正是炎夏,天气酷热    
一块平坦的山场    
追赶的敌军:没有草帽    
天上的敌机:连日无果    
结合贺龙的思维过程,从有利因素和敌军弱点两个方面,说说“草帽计”成功的原因。
10.(11分)阅读。
哨卡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山峰顶端,有我军的一个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四周无一遮拦,狂风肆虐的时候,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②刚刚到任的将军来这个哨卡考察。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哨卡,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忽然,将军注视着一位哨兵,发现他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个哨卡?”“不,前年调来的。”“这么说,快三年了?”“还差三个月。”
③将军脸色变了。他转过身,盯着团长:“不是有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团长嗫嚅(niè rú)着,盯了一眼哨兵,没吱声。将军显然生气了,他提高嗓门问道:“你就是这么带兵的?让一个战士这么长时间在这儿执勤?”团长没有正面回答将军,轻声说:“这儿条件最艰苦,可总得有人来守……”“假如他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团长还是没吱声。哨兵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把话咽了回去。
④此时,一名随员悄声对将军说:“首长,他是团长的亲弟弟……”将军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又望了望在风雪中持枪站岗的战士。他立正,缓缓地抬起了手,向团长和他的弟弟敬礼。将军的眼中闪着泪花。众人都举起了手。
⑤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山峰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作者:吴颢选文有删改)
(1)随着情节的发展,将军内心也发生变化,根据短文内容填思维导图。
(2)文中最让你感到最意外的情节是:    文章最后才揭示真相,这样写的好处是: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第③自然段“哨兵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把话咽了回去。”
哨兵张了张嘴是因为:   
哨兵把话咽回去是因为:   
(4)在哨兵、团长、将军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崇敬谁?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原因。
我最崇敬:    因为:   
(5)读完三篇选文后,下列对理解文中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合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物。
B.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同一人物的形象往往保持一致的。
C.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能深入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
D.拓展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能更加全面的理解人物形象。
五、【习作表达】(30分)
11.(30分)习作。
生活如同厚厚的相册,总有些人和事让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本学期,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藏在细节里,人物的特点藏在事件中。请你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人,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展现他(她)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特点。
要求:题目自拟,内容真实具体,字数不少于350字。
2024-2025学年重庆市两江新区五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5小题)
题号 2 3 4 5 6
答案 B D D B B
一、【书写展示】(10分)
1.(10分)根据语境拼写词语,用“√”给句中加点字选出正确读音。
身处两江,能找到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金海湾公园里,qīng tíng  蜻蜓  掠过水面,zhǎn xīn  崭新  的步道蜿蜒向前,明晃晃 huǎng  (huǎng huàng)的阳光洒在草木间,各色野花点缀 zhuì  (zhuì zuì)其中,宛如繁星落于绿地,让人离开时心中满是juàn liàn  眷恋  。
两江虽新,仍然有岁月沉淀的“人间烟火”。龙兴古镇里,地道的小吃kān chēng  堪称  一绝,非遗文化令人sù rán qǐ jìng  肃然起敬  。顷 qīng  (qǐng qīng)刻间,欢笑声、yāo he  吆喝  声与古巷的静谧交织,绘就一幅鲜活的市井长卷。
【解答】晃:读作“huǎng”明亮。读作“huàng”摇动,摆动。故“明晃晃”的“晃”读作“huǎng”。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故“点缀”的“缀”读作“zhuì”。
顷刻间:形容速度很快,一眨眼就过去了。故“顷刻间”的“顷”读作“qīng”。
故答案为:
蜻蜓 崭新 huǎng zhuì 眷恋
堪称 肃然起敬 qīng 吆喝
二、【积累运用】(28分)根据情境,选填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本学期,两江新区各学校开展了“少年向上,美好校园”主题教育读书活动。
2.(2分)收集阅读素材时,大家纷纷发表感言,其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素材收集如此顺利,要感谢每个成员出谋划策,积极参与其中。
B.最繁琐的素材收集结束后,大家就可以养尊处优了。
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走过数千年历史仍熠熠生辉。
D.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解答】ACD.恰当。
B.不恰当,“养尊处优”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通常带有贬义。而素材收集结束后,大家可能还需要进行整理、分析等工作,并不是进入了养尊处优的状态,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故选:B。
3.(2分)小王用歇后语对同学们的阅读情况做了记录,其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晨读时,明明和亮亮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一个诵读古诗词,一个默读课文。
B.老师提醒大家假期要坚持阅读,小林拍着胸脯说:“四月的冰河——开动(冻),我早就给自己列好读书计划啦!”
C.小轩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在校园诗词大会上多次夺冠,他“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很多同学都来向他请教读书方法。
D.班级读书分享会上,小美准备的资料不充分,讲得磕磕巴巴,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解答】ABC.恰当。
D.不恰当,“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形容一个人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做什么事情都被人指责。不符合语境。
故选:D。
4.(2分)为了更好的阅读古典文学,小李将加点词语替换成现代汉语,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旅店)
B.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有虎。(公告)
C.他自称能让人起死回生,其实不过是个江湖郎中罢了。(医生)
D.历代文人墨客多对梅花情有独钟。(书法家)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墨客:指文人。
故选:D。
5.(2分)在书画展示比赛中,小萌模仿颜真卿的字体,书写了一幅楷书作品成功获得了一等奖,以下哪一项最能体现作品的特点?(  )
A.笔画连绵不断,书写流畅,注重速度与节奏感。
B.结构规整方正,筋肉饱满,浑厚有力之感。
C.线条飘逸灵动,造型夸张多变,极具张力。
D.笔画古朴厚重,字形狭长,多呈对称布局。
【解答】A、不符合题意。笔画连绵不断,书写流畅,注重速度与节奏感,这是草书的特点。
B、符合题意。楷书的特点是结构规整方正,笔画端庄,给人以肌肉饱满、浑厚有力之感,符合颜真卿楷书的特点。
C、不符合题意。线条飘逸灵动、造型夸张多变、极具张力,这是行书尤其是行草的特点。
D、不符合题意。笔画古朴厚重,字形狭长,多呈对称布局,这更像是篆书的特点。
故选:B。
6.(2分)小蔡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以下4句话,请按照人物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①豆蔻梢头二月初
②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③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④娉婷及笄女公子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③②①④
【解答】①“豆蔻”指女子 13﹣14 岁;
②“而立”指 30 岁;
③“不惑”指 40 岁;
④“及笄”指女子 15 岁。
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为:③(40 岁)>②(30 岁)>④(15 岁)>①(13﹣14 岁)。
故选:B。
三、根据语境,完成相应练习。(18分)
7.(18分)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红岩研学”邀请你云上游览白公馆。
刚被捕的时候,小萝卜头宋振中和妈妈一起被关在重庆歌乐山下的白公馆。七八个人关在窄小的牢里,阴暗潮湿,不足1尺宽的小窗口是唯一能见到天的地方。 ——选自《红岩》有删减
(1)看到牢房的介绍后,想象牢房的情景,请你写下感受。
牢房小得  转不开身  ,暗得,潮得  能拧出水  。
在牢房里,要得到一张纸一支笔,是很不容易的。妈妈把草纸省下来,订成本子给弟弟。弟弟九岁生日那天,黄伯伯送他一支铅笔。不管夏天多么闷热,冬天多么寒冷,他总是趴在牢房的地上写着,算着。 ——选自《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2)请你想象小萝卜头迫切想上学的心情,结合材料,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出来。  小萝卜头趴在地上,攥着铅笔,眼睛发亮,扯着妈妈衣角晃:“妈,我好想上学!要是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该多好呀!” 
(3)穿越时空,请你与小萝卜头展开对话,按要求将对话补充完整。
小萝卜头:未来的小朋友会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呢?
你:我来介绍一下我居住生活的城市重庆,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介绍:(填写关键词句)  洪崖洞夜景、火锅美食、山城步道。 
小萝卜头:我在牢房里,最渴望的就是能上学,说说你的学校吧。
你:我们的校园特别热闹!一到上学时间,校园里便充满动态之美: 同学们背着书包,笑着跑进教室,值日生忙着擦黑板。 
小萝卜头:虽然我没能亲眼看到,但能知道新中国有这样美好的未来,一切都值得了!
(4)在留言簿上,有这样一段话,请把内容补充完整。
亲爱的小萝卜头,当我提起笔写下这段话时,满心都是对你的敬佩与思念。“人闲桂花落,① 夜静春山空  ”,这样宁静美好的画面与你当年在阴暗潮湿、充满恐惧的牢房环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古诗云:“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小小的你就像诗句中英勇无畏的战士,坚定地为心中的理想和正义而战。
“③ 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为民族大义,小人只为个人私利,你们是真君子!正如“④ 多行不义  , 必自毙  ”所说,那些迫害你们的敌人,多行不义之事,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如今的中国,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这盛世,如你所愿!
【解答】(1)需紧扣“窄小、阴暗、潮湿”特点,用简洁短语强化感受。答案不唯一。
(2)要塑造“迫切想上学”的小萝卜头,需调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比如,动作可以体现他对学习工具的珍惜、向妈妈诉求的急切;神态可以突出渴望的强烈;语言可以直白传递心愿,多维度让“迫切”更生动。
(3)介绍重庆可以选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来涵盖重庆景观、饮食、特色地貌等,展现城市独特魅力,注意“从三个方面介绍”。答案不唯一。结合“一到上学时间,校园里便充满动态之美”可知,要写出上学时间的校园动态,最好是多方面呈现上学时校园热闹、充满生机的画面,回应“动态之美”,让小萝卜头感知新时代校园活力。答案不唯一。
(4)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以宁静春夜对比牢房的阴暗,凸显环境差异,营造反差感。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借诗句中战士的坚定,类比小萝卜头为理想抗争的勇敢,契合“英勇无畏”语境。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区分君子(为民族大义 )与小人(谋私利 ),高度赞美小萝卜头等革命者的高尚,扣“真君子”评价。④“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指敌人作恶终遭报应,呼应“迫害者下场”,体现正义必胜,强化“盛世如所愿”的主题。
故答案为:
(1)转不开身 能拧出水;
(2)小萝卜头趴在地上,攥着铅笔,眼睛发亮,扯着妈妈衣角晃:“妈,我好想上学!要是能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该多好呀!”
(3)洪崖洞夜景、火锅美食、山城步道;同学们背着书包,笑着跑进教室,值日生忙着擦黑板;
(4)①夜静春山空;②黄沙百战穿金甲;③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④多行不义 必自毙。
四、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8.(7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不同著作里的“三国历史”
作品 《三国演义》 《三国志》
文体 历史演义小说 纪传体史书
作者 罗贯中(小说家) 陈寿(史学家)
目的 通过文学加工,演绎历史故事,使读者获得阅读乐趣。 以严谨史料记录三国历史为后世提供史学参考。
【材料二】
不同作品里的“曹操形象”
作品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形象 阴险狡诈,凶残多疑的反面人物。 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表现 1.杀恩公吕伯奢: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2.遇死荀彧:猜忌功臣的薄情。 3.屠杀徐州:报复性杀戮的暴行。 1.雄才大略,统一北方,推动历史。 2.精通谋略,唯才是举。 3.倡导文学,开创建安文学繁荣
【材料三】不同人眼里的曹操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鲁迅
曹操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是魏国创业者。然而,他却是一大奸雄,故为历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国历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
——钱穆
(1)根据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历史演义小说”以严谨的史料为依据,史学价值大且有趣味性。  × 
②《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更符合历史事实。  × 
③古往今来,世人对曹操的评价众多,褒贬不一。  √ 
(2)阅读三则材料,我发现下列不属于人们对曹操性格评价的一项是  B 
A.猜忌薄情
B.敦厚善良
C.雄才大略
D.阴险狡诈
(3)鲁迅对曹操的评价是“英雄”,钱穆对曹操的评价是“奸雄”,你更赞同谁的说法?请结合材料,或者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你的理解。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①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其目的是“通过文学加工,演绎历史故事,使读者获得阅读乐趣”,并非“以严谨的史料为依据”。②错误。根据材料二可知,《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阴险狡诈,凶残多疑的反面人物”,《三国志》里的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③正确。根据材料三可知,鲁迅认为曹操是英雄,钱穆认为曹操是奸雄,所以“古往今来,世人对曹操的评价众多,褒贬不一”的说法正确。
(2)考查形象分析。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可知,人们对曹操性格的评价有猜忌薄情、雄才大略、阴险狡诈等,没有“敦厚善良”。故选:B。
(3)考查开放探究。结合材料内容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来写即可。示例:我更赞同鲁迅的说法,曹操确实是一位英雄。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在《三国志》这部史书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北方,推动历史发展,精通谋略,唯才是举,并倡导文学,开创建安文学繁荣。这些都是英雄所具备的特质。此外,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曹操在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都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气,他能够在乱世中崛起,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无疑是一位英雄的行为。虽然曹操也有一些负面的行为和评价,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位英雄的事实。
故答案为:
(1)①×;②×;③√;
(2)B;
(3)我更赞同鲁迅的说法,曹操确实是一位英雄。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在《三国志》这部史书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北方,推动历史发展,精通谋略,唯才是举,并倡导文学,开创建安文学繁荣。这些都是英雄所具备的特质。此外,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曹操在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都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和勇气,他能够在乱世中崛起,建立自己的势力,并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无疑是一位英雄的行为。虽然曹操也有一些负面的行为和评价,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位英雄的事实。
9.(12分)阅读。
草帽计
①长征期间,贺龙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由湘西向贵州进发。
②那时,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战士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侦察员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敌军赶上来了。”贺龙同志听了点了点头,只是命令部队继续前进。
③队伍翻过了一座大山,眼前是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传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战士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这时,正是炎热难熬的时候,战士们听到这道命令,都面面相觑,感到莫名其妙。有的说,草帽是我们的随身宝,既能遮太阳,又能挡风雨,为什么要把它丢掉呢?有的说,草帽是从根据地带出来的,怎么能随便丢掉呢?有的说,贺龙同志要我们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战士们尽管有些想法,但一切行动听指挥。贺龙同志一声令下,战士们把草帽统统扔在道旁,顿时道路两旁都是红军的草帽。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马上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④敌人的军队从后面急急赶来,在酷热的太阳下,早已晒得人困马乏,眼冒金花,突然发现这个山场里遍地都是红军扔掉的草帽,顿觉喜从天降,一窝蜂似的往前抢草帽。敌军军官也得意忘形,认为红军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就不去阻拦当兵的抢草帽。这支敌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⑤这时,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敌军毫不介意,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可敌人的飞机驾驶员却不是这样想的,这些天,他们天天飞呀飞呀,到处寻找红军,连红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为此,他们没少挨长官骂。这一回,一看地上的军队都戴着草帽,草帽上都印有红五星,顿时喜出望外。几架飞机像饿鹰抓小鸡一样地俯冲下来,对着这批“红军”,一阵狂轰滥炸,机枪横扫,直打得这一个团的敌军叫苦连天,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⑥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拍手叫绝,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的神机妙算。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面面相觑: 指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贺龙同志让摘掉草帽的原因。 
(2)围绕“草帽”这条线索,梳理故事发展脉络,完成思维导图。
(3)理解选文中两个“笑”的含义,再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部队迅速转移。
贺龙心里想: 你们这些敌人果然中计了,草帽被你们捡去,会让你们遭受轰炸,你们就等着遭殃吧,我们先转移去安全的地方了。 
这支敌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
敌军心里想: 红军真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啊,连草帽都扔得到处都是,我们捡了大便宜了,追赶他们更容易了。 
(4)贺龙是怎样利用有利因素让草帽计成功,联系全文写他的思维过程。
有利因素 贺龙的思维过程
正是炎夏,天气酷热  敌军没有草帽,在酷热下行军会很难受,看到草帽必然会去抢。 
一块平坦的山场  便于敌军发现草帽,而且会让敌军放松警惕,容易哄抢草帽。 
追赶的敌军:没有草帽  在炎热天气下对草帽有强烈需求,会迫不及待地捡走草帽。 
天上的敌机:连日无果  一旦看到带有红五星的草帽,会误以为是红军,从而发动攻击。 
结合贺龙的思维过程,从有利因素和敌军弱点两个方面,说说“草帽计”成功的原因。
【解答】(1)考查词语解释。可以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面面相觑:指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贺龙同志让摘掉草帽的原因。
(2)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②自然段:结合“战士们虽然人人头上戴了一顶草帽,仍然热得汗流浃背。侦察员报告说:‘后面有一个团的敌军赶上来了’”可以概括为:红军热得汗流浃背且被敌军追赶时,人人戴着草帽。即:红军戴“草帽”。第③自然段:结合“贺龙同志仔细观察了地形,然后传了一道命令,要全体战士把草帽摘下丢在路边”可以概括为:贺龙要全体战士把草帽摘下丢在平坦山场路边。即:红军丢“草帽”。第④自然段:结合“这支敌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可以概括为:敌军赶来抢草帽并戴上,背着枪追赶红军。即:敌军抢“草帽”。
(3)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扩展写话。重点在于理解文中两个“笑”的不同含义,并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内心想法。需要结合当时的战争背景、人物的行为和处境来分析。贺龙同志见了,哈哈一笑,命令部队迅速转移。贺龙心里想:你们这些敌人果然中计了,草帽被你们捡去,会让你们遭受轰炸,你们就等着遭殃吧,我们先转移去安全的地方了。这支敌军戴上红军扔下的草帽后,个个眉开眼笑,背着枪追赶红军去了。敌军心里想:红军真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啊,连草帽都扔得到处都是,我们捡了大便宜了,追赶他们更容易了。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贺龙同志利用炎夏酷热和敌军没有草帽的不利条件(对敌军而言),以及平坦的山场便于敌军发现草帽和敌机配合追赶却连日无果的情况,设下了草帽计。贺龙的思维过程:正是炎夏,天气酷热:敌军没有草帽,在酷热下行军会很难受,看到草帽必然会去抢。一块平坦的山场:平坦的地形便于敌军发现草帽,而且会让敌军放松警惕,容易哄抢草帽。追赶的敌军:没有草帽,在炎热天气下对草帽有强烈需求,会迫不及待地捡走草帽。天上的敌机:连日无果,一旦看到带有红五星的草帽,会误以为是红军,从而发动攻击。“草帽计”成功的原因:有利因素方面:炎热的天气使敌军急需草帽遮阳,平坦的山场为敌军发现和哄抢草帽提供了条件,敌机连日寻找红军无果,看到草帽上的红五星容易产生误判。敌军弱点方面:敌军贪图便宜、得意忘形,看到草帽就一窝蜂地去抢,缺乏警惕性;敌军军官也不加阻拦,任由士兵哄抢草帽,没有意识到这是红军的计策。
故答案为:
(1)指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贺龙同志让摘掉草帽的原因。
(2)红军戴“草帽”
红军丢“草帽”
敌军抢“草帽”;
(3)你们这些敌人果然中计了,草帽被你们捡去,会让你们遭受轰炸,你们就等着遭殃吧,我们先转移去安全的地方了。
红军真是丢盔弃甲,狼狈而逃啊,连草帽都扔得到处都是,我们捡了大便宜了,追赶他们更容易了。
(4)敌军没有草帽,在酷热下行军会很难受,看到草帽必然会去抢。
便于敌军发现草帽,而且会让敌军放松警惕,容易哄抢草帽。
在炎热天气下对草帽有强烈需求,会迫不及待地捡走草帽。
一旦看到带有红五星的草帽,会误以为是红军,从而发动攻击。
有利因素方面:炎热的天气使敌军急需草帽遮阳,平坦的山场为敌军发现和哄抢草帽提供了条件,敌机连日寻找红军无果,看到草帽上的红五星容易产生误判。敌军弱点方面:敌军贪图便宜、得意忘形,看到草帽就一窝蜂地去抢,缺乏警惕性;敌军军官也不加阻拦,任由士兵哄抢草帽,没有意识到这是红军的计策。
10.(11分)阅读。
哨卡
①在风雪弥漫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山峰顶端,有我军的一个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四周无一遮拦,狂风肆虐的时候,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样。
②刚刚到任的将军来这个哨卡考察。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哨卡,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忽然,将军注视着一位哨兵,发现他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个哨卡?”“不,前年调来的。”“这么说,快三年了?”“还差三个月。”
③将军脸色变了。他转过身,盯着团长:“不是有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团长嗫嚅(niè rú)着,盯了一眼哨兵,没吱声。将军显然生气了,他提高嗓门问道:“你就是这么带兵的?让一个战士这么长时间在这儿执勤?”团长没有正面回答将军,轻声说:“这儿条件最艰苦,可总得有人来守……”“假如他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团长还是没吱声。哨兵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把话咽了回去。
④此时,一名随员悄声对将军说:“首长,他是团长的亲弟弟……”将军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又望了望在风雪中持枪站岗的战士。他立正,缓缓地抬起了手,向团长和他的弟弟敬礼。将军的眼中闪着泪花。众人都举起了手。
⑤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山峰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作者:吴颢选文有删改)
(1)随着情节的发展,将军内心也发生变化,根据短文内容填思维导图。
(2)文中最让你感到最意外的情节是: 士兵是团长的亲弟弟。  文章最后才揭示真相,这样写的好处是: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揭晓真相,突出团长兄弟无私奉献精神,增强感染力与震撼力。 
(3)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第③自然段“哨兵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把话咽了回去。”
哨兵张了张嘴是因为: 想说出自己是团长弟弟,解释超期驻守原因。 
哨兵把话咽回去是因为: 团长瞄他,暗示他别说出身份,他理解团长,愿默默坚守。 
(4)在哨兵、团长、将军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崇敬谁?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原因。
我最崇敬: 团长。  因为: 因为他让亲弟弟长期驻守最艰苦哨卡,自己默默担当,无私奉献,把艰苦留给亲人,彰显军人舍己为公的高尚。 
(5)读完三篇选文后,下列对理解文中人物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结合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物。
B.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同一人物的形象往往保持一致的。
C.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能深入理解人物行为背后的原因。
D.拓展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能更加全面的理解人物形象。
【解答】(1)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将军脸色变了。他转过身,盯着团长:‘不是有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可知,发现超期士兵后,将军质问团长,团长未正面回应,从“将军显然生气了,他提高嗓门问道”能看出将军此时愤怒。
结合“此时,一名随员悄声对将军说:‘首长,他是团长的亲弟弟……’将军惊愕地注视着团长”可知,将军内心惊愕。
结合“他立正,缓缓地抬起了手,向团长和他的弟弟敬礼。将军的眼中闪着泪花”可知,将军对团长兄弟奉献精神的敬佩。
(2)考查写作手法。
阅读文本可知,全文围绕士兵超期驻守展开,结尾才说“他是团长的亲弟弟”,打破读者预期,制造强烈意外感。前文将军质问、团长沉默,都是在铺垫悬念,结尾揭晓真相,凸显团长“让亲弟守最苦哨卡,自己担起责任”的无私,也让读者更深刻感受军人奉献精神,强化主题,让故事更具感染力。
(3)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③自然段“哨兵张了张嘴,似乎要说话。团长瞄了他一眼,哨兵把话咽了回去”可知,哨兵“张了张嘴”,结合前文将军质问团长“让一个战士这么长时间在这儿执勤”,哨兵作为当事人,想解释自己是团长弟弟,说明超期驻守的特殊原因。团长“瞄了他一眼”,这一动作是暗示哨兵别暴露身份,哨兵读懂团长意图,明白团长想默默承担,不想因“亲弟弟”身份搞特殊,所以“把话咽回去”,体现哨兵和团长甘愿奉献、顾全大局 的品质。
(4)考查形象分析。
作答时,在哨兵、团长、将军这几个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内容,从人物行为、精神分析自己崇敬的原因即可,答案不唯一。比如:选将军,将军虽起初因超期驻守质问团长,得知哨兵是团长亲弟后,能迅速意识到自己的误解,以立正敬礼的庄重举动,表达对团长兄弟奉献精神的敬重,展现出知错能改、尊重英雄的胸怀,值得崇敬。
(5)考查阅读方法。
ACD.正确。
B.错误。不同作品创作目的、背景不同,同一人物形象会变化,如第一篇选文中提到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阴险狡诈、凶残多疑的反面人物,而在《三国志》中则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故选:B。
故答案为:
(1)愤怒 惊愕 敬佩;
(2)士兵是团长的亲弟弟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结尾揭晓真相,突出团长兄弟无私奉献精神,增强感染力与震撼力;
(3)想说出自己是团长弟弟,解释超期驻守原因;团长瞄他,暗示他别说出身份,他理解团长,愿默默坚守;
(4)团长 因为他让亲弟弟长期驻守最艰苦哨卡,自己默默担当,无私奉献,把艰苦留给亲人,彰显军人舍己为公的高尚;
(5)B。
五、【习作表达】(30分)
11.(30分)习作。
生活如同厚厚的相册,总有些人和事让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本学期,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藏在细节里,人物的特点藏在事件中。请你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人,通过一个典型事例,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展现他(她)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他的特点。
要求:题目自拟,内容真实具体,字数不少于350字。
【解答】范文:
热心肠的邻居王奶奶
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位印象深刻的人——邻居王奶奶。
王奶奶六十多岁了,头发花白,但眼睛炯炯有神,脸上总是挂着和蔼的笑容。她是个热心肠,小区里的人都很喜欢她。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发现忘带钥匙了。爸爸妈妈还在上班,我只能在门口干着急。王奶奶看到我焦急的样子,赶忙走过来,关切地问:“孩子,怎么啦?”我把忘带钥匙的事告诉了她。她笑着说:“别着急,来奶奶家坐会儿,等你爸妈回来。”说着,就把我拉进了她的家。
进了屋,王奶奶让我坐在沙发上,给我倒了杯水,又拿了些水果给我吃。她坐在我旁边,陪我聊天,给我讲有趣的故事,让我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
过了一会儿,王奶奶开始准备晚饭。她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让我心里暖暖的。我想帮忙,可王奶奶说:“你就安心坐着,别累着。”那顿饭,我吃得格外香。
直到爸爸妈妈回来接我,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王奶奶家。
王奶奶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她总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她的善良和热心,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