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基础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基础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30 16:05:13

文档简介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基础卷
一、单选题
(2024七上·霞山期中)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多美丽而神秘的星球,我们太阳系所在的星球——地球,虽只是茫茫宇宙中一粒微细的尘埃,但却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图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请按照范围由大到小给下列天体系统排序(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总星系—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
C.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D.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总星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B.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卫星
C.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是月球
D.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
3.有关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
③有适合呼吸的大气④存在液态水⑤自身发光发热,供应生物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再立新功。下列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应该和平利用太空 B.积极开展国际太空合作
C.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D.疯狂抢占宇宙空间资源
【答案】1.C
2.D
3.A
4.D
【知识点】天体和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八大行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解析】【点评】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适宜的大气层 :地球的大气层含有氧气等生物所需的元素,同时还能阻挡宇宙射线和有害物质,保护生命体。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阻挡紫外线的伤害,地磁场则能抵挡太阳风等宇宙射线的侵袭。 适宜的水资源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同时还有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形式的水资源。水是生命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体内许多生化反应的介质。 适宜的温度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平均气温约为15℃,适合各种生命体的生存。 适宜的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陆生、水生、大气生物群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庞大生态系统。 适宜的地质结构 :地球的体积和地质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地貌和土壤类型,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矿物和燃料。 适宜的自转周期 :地球的自转周期适中,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不至于变化太大、太快,从而适宜生命体的存在。太空探索可以激发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人类的思考和创新。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其中最高一级是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即按照范围由大到小给天体系统排序依次是: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A不符合题意;
B.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B不符合题意;
C. 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是火星, 月球自然环境与地球差异很大,C不符合题意;
D.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因为其具备了以下条件:①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③有适合呼吸的大气;④存在液态水。地球自身不发光发热。故A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应该和平利用太空,积极开展国际太空合作。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在和平、合作、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疯狂抢占宇宙空间资源的做法是合理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024七上·潜山期末)下图是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基多市的赤道纪念碑。碑顶是一个醒目的大型石刻地球仪,上面有一条象征赤道的白色中心线,从上至下与碑东西两侧台阶上的白线(M)相连。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M线是指(  )
A.0°经线 B.0°纬线 C.90°纬线 D.180°经线
6.当你双脚分跨M线两侧。就意味着脚踩(  )
①东、西半球②南、北半球③南、北纬度④东、西经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答案】5.B
6.B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
【解析】【点评】 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线。和经线相垂直的线,叫做纬线。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地球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半球分界线:东经160° 西经20°,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其中0°-30°被称为低纬,30°-60°被称为中纬,60°-90°被称为高纬。
5.M为0°纬线,也就是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故答案为:B。
6.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北纬的分界线;
符合题意的是②③,故答案为:B。
(2024七上·宝安期中)冠县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了校园车棚中太阳照射面积的变化。下图中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同学们发现,一天中车棚中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是在不断变化的,与此变化同时发生的现象是(  )
①太阳高度变化 ②昼夜长短变化 ③季节变化 ④气温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的面积最小的时段(  )
A.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B.冠县正热烈举办梨花节
C.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早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位置丁附近
【答案】7.D
8.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一天中车位上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变化是因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中太阳高度在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气温最高;日出与日落时太阳高度最小,气温最低。②昼夜长短变化和 ③季节变化是太阳公转导致的。故D①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冠县属于山东省,位于北半球,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面积最小时,正处于夏至日当天。
A.此时冠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A符合题意;
当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路灯照明时间最短,故A正确。
B.此时处于夏季, 冠县热烈举办梨花节是春季,B不符合题意;
C.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因此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晚,C不符合题意;
D.夏至日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位置乙附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4七上·广州期中)如图是李洋的朋友2020年8月25日22:00左右在新疆喀什(40°N,7S°E)拍摄的照片,斜阳余晖照射在树干上,拖出了长长的影子,而此时的北京(40°N,116°E)已经进入沉沉黑夜。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9.当日,喀什和北京的谁先看到日出现象是(  )
A.喀什 B.北京 C.同时看到 D.不消楚
10.当日22:00,喀什和北京景象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A.直射点在南半球 B.两地南北距离远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答案】9.B
10.C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时差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
9.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北京的经度是116°E,喀什的经度是75°E,北京在喀什的东边 。所以当日北京先看到日出,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10.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喀什(75°E)和北京(116°E)经度不同,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北京地方时更早,当喀什 22:00 时,北京因经度靠东,已进入黑夜,造成景象差异,C正确;和地球公转、直射点在南半球、两地南北距离远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2024七上·广州期中)图甲是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节气以北半球为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造成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太阳的运动
12.太阳直射点为③点时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前后 B.12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6月22日前后
13.当地球公转到乙图所示状态时,太阳直射点位于甲图中的(  )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14.当太阳直射点由③点移到④点时,广州各地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  )
A.昼<夜,昼渐短 B.昼<夜,昼渐长
C.昼>夜,昼渐长 D.昼>夜,昼渐短
【答案】11.B
12.C
13.B
14.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11.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等现象,不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A错误。
B、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B正确。
C、地球是球体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无关,C错误。
D、太阳相对地球是恒星,位置相对稳定,不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12.图甲中,③点太阳直射赤道,且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对应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是 9 月 23 日前后,C正确;3 月 21 日前后是春分(①点),A错误;12 月 22 日前后是冬至(④点),B错误;6 月 22 日前后是夏至(②点),D错误。
故答案为:C。
13.乙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应北半球的夏至日。甲图中②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夏至日,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②点,故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14.由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由③点移到④点时,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对于北半球的广州各地来说,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变化状况是昼变短、夜变长,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5.(2024七上·沅江期中)2023年6月21日,某同学在学校开展“立竿见影”的探究活动。读图,从日出到日落,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短再变长 D.先变长再变短
【答案】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一天中,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日出时,太阳高度小,此时竹竿影子长;随着时间推移,太阳逐渐升高,太阳高度增大,影子逐渐变短;到正午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影子最短;之后太阳逐渐西落,太阳高度减小,影子又逐渐变长,日落时影子较长。所以从日出到日落,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
16.(2024七上·张家口月考)如图为手机微信的启动画面,这颗”蓝色弹珠”采用的是1927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宇航员拍摄的照片。这颗“蓝色弹珠”实际上是一个(  )
A.球形 B.圆柱体 C.圆锥体 D.不规则球体
【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
【解析】【分析】通过现代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不是正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 6378 千米,极半径约 6357 千米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是一个不规则球体,D正确;地球并不是球形、圆柱体和圆锥体,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024七上·江门月考)下图是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后来,微信也把启动画面由原来阿波罗拍摄的“蓝色弹珠”换成了这张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由图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形状是(  )
A.椭圆 B.圆弧 C.球体 D.半圆
18.这颗“蓝色弹珠”的最大周长是(  )
A.6371千米 B.4万千米
C.5.1亿平方千米 D.6378千米
19.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球为球体的是(  )
①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②日、月都从天空东方升起,西方下落
③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④月食现象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17.C
18.B
19.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
【解析】【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在科学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有“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后来通过观察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的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6357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月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弧;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等,都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的形状。
17.读图可以看出,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颗“蓝色弹珠”是地球,最大周长是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6371千米是地球的平均半径;5.1亿平方千米是地球的表面积;6378千米是赤道半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9.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能证明地球为球体的实例是:①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③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④月食现象。②日、月都从天空东方升起,西方下落只能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能证明地球为球体。故B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2023七上·东莞期中)下面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侧视图中,地球自转方向表现为自西向东,A正确、B错误;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21.(2024七上·中江月考)下列有关分界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东西半球的划分
【解析】【分析】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不是0°经线。20°W以东、160°E以西是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是西半球,A、B错误;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C正确;高、中纬度的分界线是60°纬线,0°一30°是低纬度,30°一60°是中纬度,60°一90°是高纬度,所以30°N是低、中纬度的分界线,不是高、中纬度分界线,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22.(2024七上·钦南月考)人们常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产活动,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该谚语中提到的节气,位于(  )
A.冬至 B.春分 C.秋分 D.夏至
【答案】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这句谚语里,包含了大雪和冬至这两个节气。大雪作为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降雪的概率比小雪节气时更高;冬至则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在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同时也象征着寒冷的季节进一步加剧。故A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点评】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24七上·钦南月考)城市中“智能化路灯”(如下图)能够根据当地昼夜长短变化自行调节路灯开关时间,当亮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路灯开启工作状态;反之则关闭。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3.通常情况下,石家庄市的路灯照明时间最长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4.影响城市路灯照明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答案】23.D
24.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2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路灯照明时间最长的一天,是该地黑夜最长的一天。石家庄位于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昼最短、夜最长,因此是路灯照明时间最长的一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城市路灯照明时间变化受当地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而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引起的,与地球自转、地球大小、形状无关。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4七上·碧江期中)一年中,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图为地球上五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划分五带的界线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南回归线 B.②——北回归线
C.③——赤道 D.④——本初子午线
26.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7.在戊地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A.繁花遍地 B.黄沙漫天 C.冰天雪地 D.绿树成荫
【答案】25.B
26.A
27.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五带划分
【解析】【点评】高中底纬的划分:30°纬线是中低纬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的分界线。30°和60°纬线不属于高中低纬度。几条特殊的纬线:0°:赤道,最长的纬线既是南北纬度分界限,也是南北半球分界线。23.5°N:北回归线,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23.5°S: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 66.5°N:北极圈,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
25.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北极圈内为北寒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南极圈内为南寒带。图中①为北极圈,②为北回归线,③为南回归线,④为南极圈。
故答案为:B。
26.热带位于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终年炎热;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为温带,无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寒带位于极圈内,无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甲位于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A。
27.由图可知,戊地位于南极圈内,气候以寒带气候为主,终年寒冷,可以看到的景观是冰天雪地。
故答案为:C。
二、图文材料题
28.(2024七上·临湘月考)【聚焦航天助推强国】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实力。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不断突破。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图1为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图,图2为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1来看,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   发射基地纬度最低。
(2)从图2来看,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距离太阳由近到远排第   位,   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远的行星。
(3)小行星带位于   星轨道和   星轨道之间。
(4)火星上是否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试说明理由。
(5)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成就巨大,结合材料,描述我国进行太空探索及其空间站建设的意义。
【答案】(1)文昌
(2)3;海王星
(3)火;木
(4)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因为火星上大气稀薄以二氧化碳为主,没有氧气;缺乏液态水;表面温差大。
(5)①推动科技创新、②提供实验用平台、③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太阳系与八大行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太空探索的意义
【解析】【分析】(1)纬度从赤道(0° )向两极递增。读图可知,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酒泉纬度最高,酒泉、太原、西昌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文昌在北回归线以南纬度最低。
(2)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排第3位。距离地球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
(3)由图及所学知识知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上大气稀薄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 ,氧气含量极低,人类无法呼吸;缺乏液态水;表面温差大。故火星上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5)推动科技创新:航天工程带动材料、生命科学等多领域技术突破,促进科技进步;提供实验平台:空间站是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的实验场所,助力科学研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航天技术成果(如遥感、通信)可服务于地球资源监测、环境治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点评】我国探索太空的意义在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太空探索也有助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为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新领域。此外,它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1)读图可知,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酒泉纬度最高,酒泉、太原、西昌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文昌在北回归线以南纬度最低。
(2)读图2可知,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距离太阳由近到远排第三位,海王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远的行星。
(3)由图及所学知识知可知,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上大气稀薄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 ,氧气含量极低,人类无法呼吸;缺乏液态水;表面温差大。故火星上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5)我国进行太空探索及其空间站建设的意义有:①推动科技创新。载人航天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和推动了整个科技的发展。②提供实验用平台。空间站的存在,将为中国进行长期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研究提供条件。③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浩瀚的太空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巨大宝库,而载人航天则是通向这座宝库的桥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我们空间站的建设也将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9.(2024七上·中江月考)【地理实验】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仪探究经纬网特点。
实验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记号笔、钳子等。制作过程:
步骤一: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①;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圆圈①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步骤二:用钳子把铁丝弯成图中形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步骤三:用记号笔在乒乓球上画出若干条圆圆表示经线和纬线。
步骤四:用倾斜铁丝穿过乒乓球,在a和b处,用胶布裹几圈,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在底座c处,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拨动做好的地球仪并观察所产生的现象。
(1)步骤一中,a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b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①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2)步骤二中,②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步骤二中不合理的部分是   。
(3)步骤三中,绘制经纬线时应注意:纬线应该是平行于   的圆圈,经线是连接   的半圆。
(4)步骤四中,要给地球仪包上一些橡皮泥,如果我们要给真实的地球做一件外衣,则需要   平方千米的布料。要明确的是,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出地球的   由此可见,地球的形状为   。
【答案】(1)北极;南极;赤道
(2)地轴;地轴倾角应为66.5°,图中却为垂直(意思相同即可)
(3)赤道;南北两极
(4)5.1亿;模型;球体
【知识点】地球仪;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解析】【分析】(1)在地球仪相关知识中,地球的最北端是北极,最南端是南极,中间最大的圆圈是赤道。步骤一中,乒乓球模拟地球,a 在上方,代表北极;b 在下方,代表南极;①是中部的圆圈,代表赤道。
(2)②是穿过ab的铁丝,表示的地理事物是地轴,它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倾斜角度为66.5°,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度角,不应该与水平面垂直。
(3)在经纬网中,纬线的特点是平行于赤道的圆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所以绘制经纬线时,纬线应平行于赤道,经线连接南北两极。
(4)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故当我们拨动地球仪时,应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或自左向右拨动地球仪。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所以我们要给真实的地球做一件外衣,则需要5.1亿平方千米的布料。“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结合地球仪的形状,即可推测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点评】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1)如图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代表赤道;在a、b两处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a、b分别代表北极和南极;圆圈①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为赤道。
(2)②是穿过ab的铁丝,表示的地理事物是地轴,它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倾斜角度为66.5°,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度角,不应该与水平面垂直。
(3)绘制经纬线时应注意:纬线应该平行于赤道,经线应该为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即横纬竖经。
(4)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故当我们拨动地球仪时,应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或自左向右拨动地球仪。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所以我们要给真实的地球做一件外衣,则需要5.1亿平方千米的布料。“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结合地球仪的形状,即可推测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30.(2024七上·钦南月考)聚焦航天,助推强国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航天探索之基——四大卫星发射基地]
(1)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   (A.酒泉 B.太原 C.西昌 D.文昌)纬度最低,更有利于航天器的发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   (A.西北 B.东南 C.东北 D.西南)方向,四大发射基地   (A.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B.太原有太阳直射现象 C.酒泉比太原先迎来日出 D.文昌位于热带地区)。
[航天探索之心——载人航天技术发展]
2024年3月2日,神舟十七号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在轨第二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再获突破。
(2)上图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图,由图可知本次在轨出舱活动任务期间,太阳直射点最接近   (A.① B.② C.③ D.④),航天员即将迎来“二分二至日”中的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节气,此节气后一个月内苏州市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趋势为   (A.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B.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C.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D.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航天探索之梦——刷新太空中国高度]
北京时间2023年8月10日12时03分,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7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其中包括颗智能遥感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它是中国首颗以人工智能载荷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卫星。
(3)左图中丙地处   (A.热 B.北温 C.南温 D.寒)带。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当天,三地日出最早的是   (A.甲 B.乙 C.丙 D.同时看到日出)。运载火箭发射当天,地球运行至右图中公转轨道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之间,此时左图中甲地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有极昼)。
当地球运行至右图中的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A.赤道 B.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 D.北极圈)上。我国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可以   (①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②利用外太空,快速实现外星移民的计划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增强综合国力④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D;A;D;D;A;B;A;B;C;A;B;D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空探索的意义;五带划分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 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D文昌纬度最低, 更有利于航天器的发射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因此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西北方向。四大发射基地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太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酒泉位于太原以西,因此比太原晚迎来日出;文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地区。
(2)读图,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出舱活动在2024年3月2日,此时处在冬至至春分之间,最接近春分日,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是图中④所在位置。 此节气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继续北移,因此位于北半球的苏州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3)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左图中丙位于20°N,地处热带。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时间越早,甲乙丙 三地中,乙位于最东部,因此先看到日出。根据题意可知, 运载火箭发射时间为2023年8月,位于夏至和秋分之间。此时地球运行至右图中公转轨道的③至④之间,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此时左图中甲地位于北半球,因此昼长夜短。当地球运行至右图中的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我国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可以①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增强综合国力;④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但不是为了②利用外太空,快速实现外星移民的计划。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A;D;(2)D;A;B;(3)A;B;C;A;B;D。
【点评】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23.5°N—23.5°S之间为热带,23.5°N—66..5°N之间为北温带,23.5°S—66..5°S之间为南温带,66.5°N—90°N之间为北寒带,66.5°S—90°S之间为南寒带。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1 / 1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基础卷
一、单选题
(2024七上·霞山期中)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多美丽而神秘的星球,我们太阳系所在的星球——地球,虽只是茫茫宇宙中一粒微细的尘埃,但却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图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地球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请按照范围由大到小给下列天体系统排序(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总星系—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
C.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D.银河系—地月系—太阳系—总星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B.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卫星
C.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是月球
D.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
3.有关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的条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
③有适合呼吸的大气④存在液态水⑤自身发光发热,供应生物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再立新功。下列关于人类探索太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应该和平利用太空 B.积极开展国际太空合作
C.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D.疯狂抢占宇宙空间资源
(2024七上·潜山期末)下图是位于南美洲厄瓜多尔基多市的赤道纪念碑。碑顶是一个醒目的大型石刻地球仪,上面有一条象征赤道的白色中心线,从上至下与碑东西两侧台阶上的白线(M)相连。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M线是指(  )
A.0°经线 B.0°纬线 C.90°纬线 D.180°经线
6.当你双脚分跨M线两侧。就意味着脚踩(  )
①东、西半球②南、北半球③南、北纬度④东、西经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2024七上·宝安期中)冠县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了校园车棚中太阳照射面积的变化。下图中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结合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同学们发现,一天中车棚中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是在不断变化的,与此变化同时发生的现象是(  )
①太阳高度变化 ②昼夜长短变化 ③季节变化 ④气温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的面积最小的时段(  )
A.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B.冠县正热烈举办梨花节
C.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早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位置丁附近
(2024七上·广州期中)如图是李洋的朋友2020年8月25日22:00左右在新疆喀什(40°N,7S°E)拍摄的照片,斜阳余晖照射在树干上,拖出了长长的影子,而此时的北京(40°N,116°E)已经进入沉沉黑夜。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9.当日,喀什和北京的谁先看到日出现象是(  )
A.喀什 B.北京 C.同时看到 D.不消楚
10.当日22:00,喀什和北京景象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
A.直射点在南半球 B.两地南北距离远
C.地球的自转 D.地球的公转
(2024七上·广州期中)图甲是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的示意图(节气以北半球为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造成太阳直射点一年当中回归运动的原因是(  )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地球是一个球体 D.太阳的运动
12.太阳直射点为③点时的日期是(  )
A.3月21日前后 B.12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6月22日前后
13.当地球公转到乙图所示状态时,太阳直射点位于甲图中的(  )
A.①点 B.②点 C.③点 D.④点
14.当太阳直射点由③点移到④点时,广州各地昼夜长短及其变化状况是(  )
A.昼<夜,昼渐短 B.昼<夜,昼渐长
C.昼>夜,昼渐长 D.昼>夜,昼渐短
15.(2024七上·沅江期中)2023年6月21日,某同学在学校开展“立竿见影”的探究活动。读图,从日出到日落,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短再变长 D.先变长再变短
16.(2024七上·张家口月考)如图为手机微信的启动画面,这颗”蓝色弹珠”采用的是1927年12月7日由阿波罗17号太空船宇航员拍摄的照片。这颗“蓝色弹珠”实际上是一个(  )
A.球形 B.圆柱体 C.圆锥体 D.不规则球体
(2024七上·江门月考)下图是我国“风云四号”气象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后来,微信也把启动画面由原来阿波罗拍摄的“蓝色弹珠”换成了这张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由图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形状是(  )
A.椭圆 B.圆弧 C.球体 D.半圆
18.这颗“蓝色弹珠”的最大周长是(  )
A.6371千米 B.4万千米
C.5.1亿平方千米 D.6378千米
19.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现象不能证明地球为球体的是(  )
①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
②日、月都从天空东方升起,西方下落
③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④月食现象
A.① B.② C.③ D.④
20.(2023七上·东莞期中)下面四幅图中,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21.(2024七上·中江月考)下列有关分界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22.(2024七上·钦南月考)人们常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产活动,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有很多,如“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该谚语中提到的节气,位于(  )
A.冬至 B.春分 C.秋分 D.夏至
(2024七上·钦南月考)城市中“智能化路灯”(如下图)能够根据当地昼夜长短变化自行调节路灯开关时间,当亮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路灯开启工作状态;反之则关闭。结合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3.通常情况下,石家庄市的路灯照明时间最长的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4.影响城市路灯照明时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地球大小 D.地球形状
(2024七上·碧江期中)一年中,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多有少,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图为地球上五带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划分五带的界线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南回归线 B.②——北回归线
C.③——赤道 D.④——本初子午线
26.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7.在戊地可能看到的景观是(  )
A.繁花遍地 B.黄沙漫天 C.冰天雪地 D.绿树成荫
二、图文材料题
28.(2024七上·临湘月考)【聚焦航天助推强国】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实力。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不断突破。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图1为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图,图2为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1来看,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   发射基地纬度最低。
(2)从图2来看,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距离太阳由近到远排第   位,   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远的行星。
(3)小行星带位于   星轨道和   星轨道之间。
(4)火星上是否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试说明理由。
(5)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成就巨大,结合材料,描述我国进行太空探索及其空间站建设的意义。
29.(2024七上·中江月考)【地理实验】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地球仪探究经纬网特点。
实验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记号笔、钳子等。制作过程:
步骤一: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①;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圆圈①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步骤二:用钳子把铁丝弯成图中形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步骤三:用记号笔在乒乓球上画出若干条圆圆表示经线和纬线。
步骤四:用倾斜铁丝穿过乒乓球,在a和b处,用胶布裹几圈,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在底座c处,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拨动做好的地球仪并观察所产生的现象。
(1)步骤一中,a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b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①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
(2)步骤二中,②代表的地理事物是   ,步骤二中不合理的部分是   。
(3)步骤三中,绘制经纬线时应注意:纬线应该是平行于   的圆圈,经线是连接   的半圆。
(4)步骤四中,要给地球仪包上一些橡皮泥,如果我们要给真实的地球做一件外衣,则需要   平方千米的布料。要明确的是,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出地球的   由此可见,地球的形状为   。
30.(2024七上·钦南月考)聚焦航天,助推强国
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航天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航天探索之基——四大卫星发射基地]
(1)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   (A.酒泉 B.太原 C.西昌 D.文昌)纬度最低,更有利于航天器的发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   (A.西北 B.东南 C.东北 D.西南)方向,四大发射基地   (A.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B.太原有太阳直射现象 C.酒泉比太原先迎来日出 D.文昌位于热带地区)。
[航天探索之心——载人航天技术发展]
2024年3月2日,神舟十七号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完成在轨第二次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这是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再获突破。
(2)上图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图,由图可知本次在轨出舱活动任务期间,太阳直射点最接近   (A.① B.② C.③ D.④),航天员即将迎来“二分二至日”中的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节气,此节气后一个月内苏州市昼夜长短情况及变化趋势为   (A.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B.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C.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D.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航天探索之梦——刷新太空中国高度]
北京时间2023年8月10日12时03分,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将7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其中包括颗智能遥感卫星“地卫智能应急一号”,它是中国首颗以人工智能载荷为核心、具备智能操作系统的人工智能卫星。
(3)左图中丙地处   (A.热 B.北温 C.南温 D.寒)带。谷神星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当天,三地日出最早的是   (A.甲 B.乙 C.丙 D.同时看到日出)。运载火箭发射当天,地球运行至右图中公转轨道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之间,此时左图中甲地的昼夜长短情况为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有极昼)。
当地球运行至右图中的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A.赤道 B.南回归线 C.北回归线 D.北极圈)上。我国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可以   (①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②利用外太空,快速实现外星移民的计划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增强综合国力④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D
3.A
4.D
【知识点】天体和天体系统;太阳系与八大行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解析】【点评】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适宜的大气层 :地球的大气层含有氧气等生物所需的元素,同时还能阻挡宇宙射线和有害物质,保护生命体。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阻挡紫外线的伤害,地磁场则能抵挡太阳风等宇宙射线的侵袭。 适宜的水资源 :地球表面约71%被海洋覆盖,同时还有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形式的水资源。水是生命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体内许多生化反应的介质。 适宜的温度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得地球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平均气温约为15℃,适合各种生命体的生存。 适宜的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陆生、水生、大气生物群落,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庞大生态系统。 适宜的地质结构 :地球的体积和地质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地貌和土壤类型,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如矿物和燃料。 适宜的自转周期 :地球的自转周期适中,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不至于变化太大、太快,从而适宜生命体的存在。太空探索可以激发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人类的思考和创新。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分为不同的级别和层次。其中最高一级是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它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太阳、地月系和其它行星系;地月系包括地球和月球,是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即按照范围由大到小给天体系统排序依次是: 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A不符合题意;
B.地球属于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B不符合题意;
C. 与地球的自然环境相似的是火星, 月球自然环境与地球差异很大,C不符合题意;
D.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地球是人类唯一家园,因为其具备了以下条件:①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②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中;③有适合呼吸的大气;④存在液态水。地球自身不发光发热。故A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人类应该和平利用太空,积极开展国际太空合作。太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在和平、合作、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疯狂抢占宇宙空间资源的做法是合理的。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答案】5.B
6.B
【知识点】经纬线的特点及划分
【解析】【点评】 经线和纬线是人们为了在地球上确定位置和方向的,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画出来的,地面上并线。和经线相垂直的线,叫做纬线。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纬线是一条条长度不等的圆圈。最长的纬线,就是赤道。 因为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以,经线又叫子午线。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叫做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在地球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东西半球分界线:东经160° 西经20°,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其中0°-30°被称为低纬,30°-60°被称为中纬,60°-90°被称为高纬。
5.M为0°纬线,也就是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故答案为:B。
6.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南北纬的分界线;
符合题意的是②③,故答案为:B。
【答案】7.D
8.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方向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现象、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时差;地球还不停地自西向东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365天),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一天中车位上阳光照射的位置和面积变化是因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天中太阳高度在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气温最高;日出与日落时太阳高度最小,气温最低。②昼夜长短变化和 ③季节变化是太阳公转导致的。故D①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冠县属于山东省,位于北半球,一年中正午车位上阳光照射面积最小时,正处于夏至日当天。
A.此时冠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A符合题意;
当天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到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路灯照明时间最短,故A正确。
B.此时处于夏季, 冠县热烈举办梨花节是春季,B不符合题意;
C.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因此街道上路灯亮得最晚,C不符合题意;
D.夏至日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中位置乙附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9.B
10.C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时差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自转一周是一天,方向为自西向东,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等。
9.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北京的经度是116°E,喀什的经度是75°E,北京在喀什的东边 。所以当日北京先看到日出,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10.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喀什(75°E)和北京(116°E)经度不同,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北京地方时更早,当喀什 22:00 时,北京因经度靠东,已进入黑夜,造成景象差异,C正确;和地球公转、直射点在南半球、两地南北距离远无关,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答案】11.B
12.C
13.B
14.A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11.A、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等现象,不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A错误。
B、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且空间指向不变,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B正确。
C、地球是球体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无关,C错误。
D、太阳相对地球是恒星,位置相对稳定,不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12.图甲中,③点太阳直射赤道,且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对应北半球的秋分日,日期是 9 月 23 日前后,C正确;3 月 21 日前后是春分(①点),A错误;12 月 22 日前后是冬至(④点),B错误;6 月 22 日前后是夏至(②点),D错误。
故答案为:C。
13.乙图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应北半球的夏至日。甲图中②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夏至日,所以太阳直射点位于②点,故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14.由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由③点移到④点时,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南回归线移动,对于北半球的广州各地来说,昼夜长短状况是昼短夜长,变化状况是昼变短、夜变长,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15.【答案】C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分析】一天中,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日出时,太阳高度小,此时竹竿影子长;随着时间推移,太阳逐渐升高,太阳高度增大,影子逐渐变短;到正午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影子最短;之后太阳逐渐西落,太阳高度减小,影子又逐渐变长,日落时影子较长。所以从日出到日落,竹竿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是先变短,再变长,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
16.【答案】D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
【解析】【分析】通过现代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不是正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约 6378 千米,极半径约 6357 千米 ,赤道略鼓、两极稍扁,是一个不规则球体,D正确;地球并不是球形、圆柱体和圆锥体,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答案】17.C
18.B
19.B
【知识点】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
【解析】【点评】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在科学不很发达的情况下,有“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后来通过观察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精密测量,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规则的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极半径是6357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21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能证明地球形状是球体的例子很多,如: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人造卫星给地球拍摄的照片;月食时,月面上的地球阴影为圆弧;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远处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等,都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地球的形状。
17.读图可以看出,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这颗“蓝色弹珠”是地球,最大周长是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6371千米是地球的平均半径;5.1亿平方千米是地球的表面积;6378千米是赤道半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9.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能证明地球为球体的实例是:①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成功;③在海边眺望驶近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④月食现象。②日、月都从天空东方升起,西方下落只能证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能证明地球为球体。故B②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0.【答案】A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在侧视图中,地球自转方向表现为自西向东,A正确、B错误;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CD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21.【答案】C
【知识点】东西半球的划分
【解析】【分析】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不是0°经线。20°W以东、160°E以西是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是西半球,A、B错误;赤道(0°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C正确;高、中纬度的分界线是60°纬线,0°一30°是低纬度,30°一60°是中纬度,60°一90°是高纬度,所以30°N是低、中纬度的分界线,不是高、中纬度分界线,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0°纬线即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22.【答案】A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四季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 这句谚语里,包含了大雪和冬至这两个节气。大雪作为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降雪的概率比小雪节气时更高;冬至则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在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同时也象征着寒冷的季节进一步加剧。故A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点评】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答案】23.D
24.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解析】【点评】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
2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路灯照明时间最长的一天,是该地黑夜最长的一天。石家庄位于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昼最短、夜最长,因此是路灯照明时间最长的一天。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城市路灯照明时间变化受当地昼夜长短变化的影响。而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引起的,与地球自转、地球大小、形状无关。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25.B
26.A
27.C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五带划分
【解析】【点评】高中底纬的划分:30°纬线是中低纬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高纬的分界线。30°和60°纬线不属于高中低纬度。几条特殊的纬线:0°:赤道,最长的纬线既是南北纬度分界限,也是南北半球分界线。23.5°N:北回归线,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23.5°S:南回归线,热带与南温带的分界线; 66.5°N:北极圈,北寒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
25.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北极圈内为北寒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南极圈内为南寒带。图中①为北极圈,②为北回归线,③为南回归线,④为南极圈。
故答案为:B。
26.热带位于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终年炎热;回归线和极圈之间为温带,无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寒带位于极圈内,无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严寒。甲位于北极圈内,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故答案为:A。
27.由图可知,戊地位于南极圈内,气候以寒带气候为主,终年寒冷,可以看到的景观是冰天雪地。
故答案为:C。
28.【答案】(1)文昌
(2)3;海王星
(3)火;木
(4)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因为火星上大气稀薄以二氧化碳为主,没有氧气;缺乏液态水;表面温差大。
(5)①推动科技创新、②提供实验用平台、③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太阳系与八大行星;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太空探索的意义
【解析】【分析】(1)纬度从赤道(0° )向两极递增。读图可知,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酒泉纬度最高,酒泉、太原、西昌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文昌在北回归线以南纬度最低。
(2)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排第3位。距离地球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
(3)由图及所学知识知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上大气稀薄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 ,氧气含量极低,人类无法呼吸;缺乏液态水;表面温差大。故火星上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5)推动科技创新:航天工程带动材料、生命科学等多领域技术突破,促进科技进步;提供实验平台:空间站是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的实验场所,助力科学研究;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航天技术成果(如遥感、通信)可服务于地球资源监测、环境治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点评】我国探索太空的意义在于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太空探索也有助于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为资源开发和科学研究提供新领域。此外,它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
(1)读图可知,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酒泉纬度最高,酒泉、太原、西昌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文昌在北回归线以南纬度最低。
(2)读图2可知,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地球位于金星和火星之间,距离太阳由近到远排第三位,海王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最远的行星。
(3)由图及所学知识知可知,太阳系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星上大气稀薄且主要由二氧化碳构成 ,氧气含量极低,人类无法呼吸;缺乏液态水;表面温差大。故火星上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5)我国进行太空探索及其空间站建设的意义有:①推动科技创新。载人航天的发展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现代科技的发展,对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和推动了整个科技的发展。②提供实验用平台。空间站的存在,将为中国进行长期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研究提供条件。③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浩瀚的太空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巨大宝库,而载人航天则是通向这座宝库的桥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同时,我们空间站的建设也将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太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9.【答案】(1)北极;南极;赤道
(2)地轴;地轴倾角应为66.5°,图中却为垂直(意思相同即可)
(3)赤道;南北两极
(4)5.1亿;模型;球体
【知识点】地球仪;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解析】【分析】(1)在地球仪相关知识中,地球的最北端是北极,最南端是南极,中间最大的圆圈是赤道。步骤一中,乒乓球模拟地球,a 在上方,代表北极;b 在下方,代表南极;①是中部的圆圈,代表赤道。
(2)②是穿过ab的铁丝,表示的地理事物是地轴,它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倾斜角度为66.5°,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度角,不应该与水平面垂直。
(3)在经纬网中,纬线的特点是平行于赤道的圆圈,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 。所以绘制经纬线时,纬线应平行于赤道,经线连接南北两极。
(4)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故当我们拨动地球仪时,应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或自左向右拨动地球仪。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所以我们要给真实的地球做一件外衣,则需要5.1亿平方千米的布料。“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结合地球仪的形状,即可推测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点评】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1)如图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代表赤道;在a、b两处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a、b分别代表北极和南极;圆圈①到南北两极距离相等,为赤道。
(2)②是穿过ab的铁丝,表示的地理事物是地轴,它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倾斜角度为66.5°,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度角,不应该与水平面垂直。
(3)绘制经纬线时应注意:纬线应该平行于赤道,经线应该为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即横纬竖经。
(4)地球自转的方向为自西向东,故当我们拨动地球仪时,应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或自左向右拨动地球仪。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所以我们要给真实的地球做一件外衣,则需要5.1亿平方千米的布料。“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其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结合地球仪的形状,即可推测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30.【答案】D;A;D;D;A;B;A;B;C;A;B;D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昼夜长短的变化;太空探索的意义;五带划分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 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中,D文昌纬度最低, 更有利于航天器的发射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因此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西北方向。四大发射基地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太原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酒泉位于太原以西,因此比太原晚迎来日出;文昌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位于热带地区。
(2)读图,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出舱活动在2024年3月2日,此时处在冬至至春分之间,最接近春分日,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是图中④所在位置。 此节气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继续北移,因此位于北半球的苏州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3)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左图中丙位于20°N,地处热带。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时间越早,甲乙丙 三地中,乙位于最东部,因此先看到日出。根据题意可知, 运载火箭发射时间为2023年8月,位于夏至和秋分之间。此时地球运行至右图中公转轨道的③至④之间,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此时左图中甲地位于北半球,因此昼长夜短。当地球运行至右图中的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我国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可以①探索外太空,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增强综合国力;④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但不是为了②利用外太空,快速实现外星移民的计划。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A;D;(2)D;A;B;(3)A;B;C;A;B;D。
【点评】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判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正北方。在经纬网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23.5°N—23.5°S之间为热带,23.5°N—66..5°N之间为北温带,23.5°S—66..5°S之间为南温带,66.5°N—90°N之间为北寒带,66.5°S—90°S之间为南寒带。由于地球不停地绕着太阳公转,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发生变化。以北半球为例,每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昼,南极圈以内是极夜,白昼由北向南逐渐变短;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以内是极夜,南极圈以内是极昼,白昼由南向北逐渐变短。而赤道则是全年昼夜平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越往东看到日出的时间越早,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及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差异;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