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30 22:0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知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关于庐山,杜甫这样写道:
高耸入云
连绵起伏
的山岭
的山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
看不清
认不清
因为
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因为
因果倒装句
正读音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找出诗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
“岭”和“峰”的区别是什么?
岭:相连的山。特点是:坡度和缓,连绵。
峰:高而尖的山。特点是:坡度大,细长高耸,孤立。
语文观察法:
对比观察法
连续观察
重复观察
请你用写旁批的方法把这些观察方法送入诗中合适的位置。
苏轼不仅正看,侧看,还怎样看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各不同
讨论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远有远的局限性,近有近的局限性,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
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关于庐山,孟浩然这样写道:
有时候我们难以看清身边的事物,那也是——
有时候我们容易看清别人身上的缺点,却难以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那也说明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即景说理
关于庐山,岳飞这样写道:
那我们的苏东坡先生又是如何描写这雄奇险峻的庐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