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大文豪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 )
A. 巨鹿之战 B. 长平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2.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 )
A. 揭露了曹操的奸诈与狡猾
B. 批评了袁绍的刚愎自用
C.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意和惋惜
D. 赞扬了刘备的知人善任
3. 西晋时期发生的“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下列事件与“八王之乱”有因果关系的是( )
A. 西晋初年大封同姓诸王 B. 外戚宦官专政
C.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 淝水之战爆发
4. 据《晋书·苻坚载记下》记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 )
A. 东晋 B. 西晋 C. 孙吴 D. 刘宋
5. 某中学历史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原因”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下列各项不能入选该主题的是( )
A. 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 国家的统一 D. 社会比较安定
6.“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北宋司马光的这句名诗是对古都洛阳历史地位的最好概括。作为千年帝都,洛阳经历了王朝更迭与时代沧桑巨变。下列政权曾在洛阳定都的是( )
①秦朝 ②东汉 ③曹魏 ④西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描述的是西晋永嘉五年,中原人民纷纷迁居江南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是因为( )
A.北方的自然条件恶劣 B.北方战乱频繁
C.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D.南方经济发达
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社会相对安定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生产力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反映的是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何处经济的开发情况( )
A.江南地区 B.江北地区 C.黄河流域 D.长城以北
10.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是( )
A.人口大量南迁 B.孝文帝改革 C.张骞通西域 D.江南的开发
11.西晋的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 )
A. 统治阶级的腐朽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制糖技术的发达 D. 丝织技术的高超
12.《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 ( )
A. 匈奴语B. 汉语 C. 鲜卑语 D. 胡语
13.六朝时期,南方出现很多商业城市,吴郡的丝织业很著名,你知道吴郡是今天的哪个城市( )
A. 扬州 B. 南京 C. 宁波 D. 苏州
14.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是( )
A. 受到北方其他民族的侵扰 B. 孝文帝仰慕洛阳城的繁华
C. 扩大鲜卑族的地位和影响 D. 接受先进文化,巩固统治
15.北方人口南移的主要方向分三条线路,其中,中线移民进入到今( )
A. 巴蜀地区 B. 两广地区
C. 两湖和江西 D. 江浙地区
16.我国南朝的第一个王朝是( )
A. 齐 B. 陈
C. 宋 D. 梁
17.“东汉末年分三国……”这是一句歌词,它反映了东汉末年三足鼎立的历史现状,三国分别是魏、蜀、吴。请问三个国家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 蜀、魏、吴 B. 魏、蜀、吴
C. 吴、魏、蜀 D. 魏、吴、蜀
18.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208年,哪一场战役的失败使他一统天下的“志”破灭( )
A. 巨鹿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官渡之战
19.曹操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曾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 )
A. 消灭袁绍的势力 B. 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C. 南下统一全国 D. 废掉汉献帝
20.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中,曹操的对手是( )
A. 袁绍 B. 许攸
C. 孙刘联军 D. 刘备
2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2. 下表是小明同学以王朝相似点归纳的专题,它们的相似点是( )
A. 都城 B. 治国思想 C. 疆域 D. 开国者身份
23. “(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材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 )
A. 重视汉族文化 B. 注重学以致用
C. 锐意改革旧俗 D. 潜心文学创作
24.把曹魏、北魏、西晋、前秦等几个政权归属同一类的标准是( )
A. 都由少数民族建立
B. 都曾统一过北方
C. 都定都洛阳
D. 都实行过改革并取得成功
25. 历史活动中,某同学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
2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
材料一 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 (魏主)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于是)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
(1)材料一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1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2分)除材料中所述的措施外,还有哪些“去夷即华”的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即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又一次南迁浪潮。
材料二 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还普遍实行麦稻兼种……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2)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什么关系?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3)结合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谈谈对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
(3)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今天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启示?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至少3点)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29.阅读下面的材料: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主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地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⑴魏主是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⑵“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
⑶“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答案
1-5DCAAC 6-10DBAAB 11-15ACBDC 16-20CBBCA 21-25CAABB
26. (1)政权:(曹)魏。措施: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挟天子以令诸侯;重用人才等。
(2)南方政权采取了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措施;江南地区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南方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3)“魏主”:北魏孝文帝。措施: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联姻等。(答出三点即可)
(4)局部统一的完成;江南经济的发展;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27.(1)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足够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社会比较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耕作和种植技术的进步等。
(3)政府要重视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安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科技等。
28.(1)《宋书》中的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数郡忘饥,履衣天下。《史记》中的江南地广人稀,生产力低下,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2)北方移民南下,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统治者重视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重视人才,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注意保护环境。
(4)穿汉服、说汉话、和汉族通婚,改汉姓。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29.⑴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
⑵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和礼法。
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