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二章 复习提升(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6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二章 复习提升(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09:5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6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本章复习提升
易混易错练
易错点1 对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掌握不全而误判
1.(2025北京二中期中)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或解释)均正确的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或解释)
A 将一小块金属钠加入CuSO4溶液中 溶液蓝色褪去,有红色固体出现 钠比铜还原性强,钠置换出铜
B 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并观察 火焰呈黄色 溶液中的金属元素只有钠元素
C 分别向盛有Na2CO3、NaHCO3溶液的2支试管中滴加澄清石灰水 2支试管中均出现白色沉淀 澄清石灰水不适用于鉴别Na2CO3、NaHCO3溶液
D 向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混合物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2.(2025广东广州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Na2O2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
②足量O2和质量相等的Na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相等;
③质量相等的NaHCO3与Na2CO3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完全反应时,产生CO2的质量相等;
④取a g NaHCO3与Na2CO3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 g,能测定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⑤鉴别NaHCO3与Na2CO3溶液,可用Ca(OH)2溶液;
⑥除去NaHCO3粉末中混有的Na2CO3,可配制成溶液通入过量的CO2,再低温结晶。
A.②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易错点2 混淆氯水成分与性质的对应关系
3.(2025四川南充期中)为探究新制氯水的性质,某学生做了如表实验。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实验 装置 试剂a 现象
① 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② NaHCO3溶液 产生气泡
③ 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④ 淀粉-KI溶液 溶液变蓝
已知:淀粉溶液遇I2变蓝。
A.实验①说明新制氯水中含有H+、HClO
B.实验②发生的反应为HC+HClO ClO-+CO2↑+H2O
C.实验③说明新制氯水中有Cl-,Cl-+Ag+ AgCl↓
D.实验④体现Cl2的氧化性,Cl2+2I- 2Cl-+I2
4.(2025河南创新发展联盟月考)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列装置探究新制氯水的某些性质,氧气传感器可测容器内混合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不考虑溶质的挥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能用作棉、麻和纸张的漂白剂
B.往新制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会有白色沉淀生成
C.光照时,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会持续减小
D.光照后的氯水的酸性强于新制氯水
易错点3 混淆某些物理量与物质所处状况而出错
5.(2024河北石家庄部分学校期中)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常压下,32 g O2和O3的混合物中含有原子数为2NA
B.常温下,7.8 g Na2O2固体中含有阴、阳离子总数为0.4NA
C.1 mol·L-1的MgSO4溶液中所含阴离子数目为NA
D.标准状况下,11.2 L C2H5OH中含有氢原子数为3NA
6.(2025山东聊城阶段检测)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反应2H2S+SO2 3S↓+2H2O中,每生成3 mol S时转移电子数为8NA
B.10.6 g Na2CO3固体中含离子数为0.3NA
C.8.5 g NH3含有的氢原子数为0.5NA
D.11.2 L CO和11.2 L CO2气体混合后充入密闭容器,所含分子数等于NA
易错点4 不能正确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而出错
7.(2025山东名校联盟联考)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气体分子数之比=气体体积之比。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用质量相等的CH4、CO2、O2、SO2四种气体分别吹出四个体积大小不同的气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气球②中装的是CO2
B.气球①和气球③中气体分子数相等
C.气球①和气球②中原子数之比为11∶16
D.气球③和气球④中气体体积之比为1∶2
8.(2025湖北荆州洪湖一中月考)如图一密闭容器被无摩擦、可滑动的两隔板a、b分成甲、乙两室;在乙室中充入0.4 mol NH3,甲室中充入N2,静止时隔板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室气体质量为22.4 g
B.乙室气体体积为8.96 L
C.甲、乙两室中原子数之比为2∶1
D.甲室气体密度为1.25 g/L
易错点5 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常见错误
9.(2024黑龙江黑河月考)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1 L H2O中溶解了22.4 L HCl,则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B.从1 L 1 mol·L-1 NaCl溶液中取出100 mL溶液,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C.1.5 mol·L-1的Al2(SO4)3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75 mol·
L-1
D.1 L KCl溶液中含有7.45 g KCl,则其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
(2025湖北十堰月考)标准状况下,将a L NH3完全溶于0.1 L水
(ρ水=1 g·cm-3)中得到V mL氨水,溶液密度为ρ g·cm-3,溶质(以NH3计)的质量分数为w,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 mol·L-1,则下列等式关系错误的是 (  )
①w=
③c=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全部
思想方法练
利用“宏微结合”思想认识物质的量
方法概述
从宏观上看,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之间是按照一定的质量关系进行的,物质是可称量的。从微观上看,化学反应是微观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而微观粒子是难以称量的。对化学反应进行研究时,物质的量就是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桥梁”。利用“宏微结合”的思想认识物质的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024福建泉州七中期中)现有三种气体:a.32 g甲烷,b.约含有6.02×1023个HCl分子的氯化氢气体,c.标准状况下33.6 L氨气,按物理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一定正确的是(  )
A.分子数目:bB.含有的电子数目:cC.含有氢原子的数目:bD.气体的体积:b2.(2025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期中)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60 mL 10.00 mol/L的KOH浓溶液中,加热少许时间后,恰好完全反应,测得溶液中含氯元素的离子有Cl-、ClO-、C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一共消耗了0.3 mol氯气
B.当溶液中c(ClO-)∶c(Cl)=5∶1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8Cl2+16OH- 10Cl-+5ClO-+Cl+8H2O
C.若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n mol,则0.5D.反应生成的ClO-、Cl有一定的氧化性
3.(2025河南濮阳期中)NH4N3(叠氮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N2和H2,若得到NH4N3的分解产物(简称a)30 g,则下列关于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a中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B.a中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14∶1
C.a的密度为1.25 g/L
D.a的平均摩尔质量为15 g/mol
4.(2025江苏无锡期中)将CO2加氢制甲醇(CH3OH),可实现CO2资源化利用和“零碳”排放,其转化流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反应①中,电解水生成的H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B.反应②中,生产1.6 kg CH3OH理论上要消耗标准状况下1 120 L CO2
C.转化过程中,H2O和H2循环使用,无需额外补充
D.等质量的甲醇制取时消耗的CO2与燃烧时生成的CO2相等,实现“零碳”排放
5.(2025辽宁部分高中期末联考)胆矾(CuSO4·5H2O)样品受热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胆矾受热过程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258 ℃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H2O CuSO4+H2O
C.X点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O
D.测胆矾(CuSO4·nH2O)结晶水n值的实验中,若加热温度过高,会导致所测n值偏高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易混易错练
1.C Na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铜、氢气:2Na+2H2O+CuSO4 Cu(OH)2↓+Na2SO4+H2↑,A错误;用洁净铂丝蘸取溶液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并观察,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的金属元素有钠元素,但还可能含有其他元素(如K元素),B错误;Na2CO3、NaHCO3和Ca(OH)2溶液均能发生反应生成CaCO3沉淀,澄清石灰水不适用于鉴别这两种溶液,C正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反应后得到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蓝色,D错误。
易错分析 不能正确理解Na与盐溶液的反应而错选A项;钠投入盐溶液中,不是直接与盐发生置换反应,而是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然后氢氧化钠再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若能反应)。
2.B Na2O2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反应可看作分两步进行:①Na2O2和水反应生成NaOH和H2O2,②H2O2分解生成H2O和O2,溶液呈碱性而变蓝,H2O2有强氧化性,能使溶液褪色,①正确;等质量的Na与足量O2分别在常温和加热条件下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与生成的产物无关,即Na的质量相等,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相等,②正确;质量相同时,NaHCO3的物质的量大,与盐酸反应生成的CO2多,③错误;碱石灰能吸收CO2和水,无法计算CO2的质量,即不能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④错误;Ca(OH)2溶液与二者反应均产生白色沉淀,无法鉴别,⑤错误;CO2能将溶液中Na2CO3转化为NaHCO3,溶液经低温结晶即可得到NaHCO3,⑥正确。
3.B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新制氯水,溶液变红,说明新制氯水呈酸性,含有H+,后溶液褪色是因为新制氯水中含有HClO,A项正确;实验②中有气泡产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H+ CO2↑+H2O,HClO的酸性弱于碳酸,不与HC反应,B项错误;实验③中生成的白色沉淀为AgCl,说明新制氯水中有Cl-,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Ag+ AgCl↓,C项正确;实验④中溶液变蓝,表明新制氯水中的Cl2将I-氧化生成了I2,其离子方程式为Cl2+2I- 2Cl-+I2,D项正确。
易错分析 新制氯水中含HClO,使其具有漂白性,体现新制氯水具有氧化性,主要考虑Cl2。
4.C Cl2和水反应生成的HClO有强氧化性,可以杀菌消毒,也可以用作棉、麻和纸张的漂白剂,A正确;新制氯水中含Cl-,故新制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会有AgCl白色沉淀生成,B正确;光照时,HClO分解为HCl和O2,容器内O2的体积分数会持续增大,C错误;在光照条件下,HClO分解生成HCl和O2,光照后的氯水的酸性强于新制氯水,D正确。
5.A O2和O3都由O原子构成,32 g混合物中n(O)==2 mol,即含氧原子数为2NA,A正确;Na2O2中含有Na+和,7.8 g Na2O2为0.1 mol,即含阴、阳离子总数为0.3NA,B错误;未给出溶液体积,无法计算阴离子数目,C错误;标准状况下,C2H5OH为液态,无法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氢原子数目,D错误。
易错分析 (1)物质的量、质量确定时,物质所含的粒子数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无关。
(2)公式n=在任何条件下都适用;使用公式n=时,注意V是标准状况下的气体的体积,可以是单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
6.B 反应2H2S+SO2 3S↓+2H2O,每生成3 mol S时转移电子数为4NA,A错误;10.6 g Na2CO3固体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则0.1 mol Na2CO3固体中含离子数为0.3NA,B正确;8.5 g NH3的物质的量为=0.5 mol,而1个NH3分子中含有3个氢原子,则0.5 mol NH3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1.5NA,C错误;未指明是否在标准状况下,11.2 L CO和11.2 L CO2的物质的量未知,混合后所含分子数未知,D错误。
7.B 质量相等的四种气体,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其摩尔质量越大,对应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小,即气球体积越小。结合气球体积可知①中为SO2,②中为CO2,③中为O2,④中为CH4,A正确;气球①、③相比,气球③体积较大,则气体的物质的量较大,分子数较多,B错误;设气体的质量均为m g,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气球①、②中原子数之比为(×3NA)∶(×3NA)=11∶16,气球③、④中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所装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C、D正确。
易错分析 解答本题时不能正确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会导致错误分析和判断。需明确相同条件下,气体的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分子数之比,根据分子数之比进而可确定原子数之比。
8.A 甲、乙两室的气体体积之比为2∶1,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乙室充入0.4 mol NH3,则甲室应充入0.8 mol N2,即m(N2)=0.8 mol×28 g/mol=22.4 g,A正确;未说明是否为标准状况,则乙室气体体积不一定为8.96 L,B错误;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甲、乙两室气体原子数之比为(0.8×2NA)∶(0.4×4NA)=1∶1,C错误;气体不一定处于标准状况,气体的摩尔体积不一定是22.4 L/mol,故甲室气体密度不一定为1.25 g/L,D错误。
9.D HCl气体所处的条件未标明,不知道是否是标准状况,无法利用22.4 L·mol-1来计算HCl的物质的量,且1 mol HCl溶于1 L水所得溶液的体积也不是1 L,A错误;溶液属于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从1 L 1 mol·L-1 NaCl溶液中取出100 mL溶液,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仍为1 mol·L-1,B错误;1.5 mol·L-1的Al2(SO4)3溶液中,Al3+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5 mol·L-1×2=3.0 mol·L-1,C错误;7.45 g KCl的物质的量为=0.1 mol,其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D正确。
易错分析 运用c=时,不能正确理解V表示的意义而出错,在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中,V表示溶液的体积,在进行简单计算时,一定要辨析所给体积是否为溶液体积,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剂的体积。
10.B 氨气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 g,溶液的质量是100 g+×100%,①错误;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②正确;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③错误;根据100 g+ g=ρV g,可知ρ=,④错误;故选B。
思想方法练
1.B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n(CH4)==2 mol,n(HCl)==1 mol,n(NH3)==1.5 mol。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对应分子数越多,故分子数:a>c>b,A错误;每个CH4、HCl、NH3分子含电子数分别为10、18和10,则三种气体含电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0 mol、18 mol和15 mol,即含电子数目:cc>b,C错误;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物质的量越大,则体积越大,故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a>c>b,但若不是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则无法判断体积大小,D错误。
方法点津 明确一个中心:必须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见量化摩,遇问设摩”,即n=m/M=N/NA=V/Vm=c·V。
2.C 60 mL 10.00 mol/L的KOH浓溶液中,含0.6 mol KOH,根据K、Cl原子守恒可知Cl-、ClO-、Cl总物质的量为0.6 mol,则反应消耗0.3 mol Cl2,A正确。溶液中c(ClO-)∶c(Cl)=5∶1时,即生成ClO-、Cl个数比为5∶1,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溶液中Cl-、ClO-、Cl数目之比为10∶5∶1,其离子方程式为8Cl2+16OH- 10Cl-+5ClO-+Cl+8H2O,B正确。若反应只生成Cl-、ClO-,且n(Cl-)+n(ClO-)=0.6 mol,则溶液中n(Cl-)=n(ClO-)=0.3 mol,反应转移0.3 mol电子;若只生成Cl-、Cl,且n(Cl-)+n(Cl)=0.6 mol,由得失电子守恒可知n(Cl-)∶n(Cl)=5∶1,此时反应转移0.5 mol电子,由于同时生成Cl-、ClO-、Cl,则0.33.C 叠氮化铵的分解反应为NH4N3 2N2↑+2H2↑,N2、H2的化学计量数相等,则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A项正确;等物质的量的N2和H2的质量之比=摩尔质量之比=28 g/mol∶2 g/mol=14∶1,B项正确;气体的温度、压强未知,无法计算气体的体积和密度,C项错误;设生成N2和H2的物质的量均为x mol,则28 g/mol×x mol+2 g/mol×x mol=30 g,解得x=1,N2和H2均为1 mol,平均摩尔质量为=15 g/mol,D项正确。
4.C 反应①为2H2O 2H2↑+O2↑,生成的H2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A正确;反应②为3H2+CO2 H2O+CH3OH,每生成1.6 kg甲醇消耗=50 mol CO2,50 mol CO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50 mol×22.4 L/mol=1 120 L,B正确;题述转化过程总反应为4H2O+2CO2 2CH3OH+3O2,反应过程消耗水,需额外补充水,C错误;根据碳原子守恒,等质量的甲醇制取时消耗的CO2与燃烧时生成的CO2相等,实现“零碳”排放,D正确。
5.A 25.0 g CuSO4·5H2O中CuSO4的质量为16.0 g,结晶水的质量为9.0 g;由图像可知,加热到113 ℃时,结晶水质量为1.8 g,固体化学式为CuSO4·H2O;加热到258 ℃时,晶体失去全部结晶水,得到CuSO4;加热至560 ℃时,固体质量为8.0 g,其中n(Cu)=n(CuSO4·5H2O)=0.1 mol,m(Cu)=0.1 mol×64 g/mol=6.4 g,则固体中m(O)=8.0 g-6.4 g=1.6 g,n(O)=0.1 mol,n(Cu)∶n(O)=0.1 mol∶0.1 mol=1∶1,所以固体X的化学式为CuO;加热至1 000 ℃时,固体质量为7.2 g,其中m(Cu)=6.4 g,则固体中m(O)=7.2 g-6.4 g=0.8 g,n(O)=0.05 mol,n(Cu)∶n(O)=0.1 mol∶0.05 mol=2∶1,为Cu2O。由分析可知,加热到258 ℃时,晶体失去全部结晶水,得到CuSO4,加热到560 ℃时,CuSO4发生分解反应生成CuO,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加热到1 000 ℃时,CuO转化为Cu2O,为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258 ℃时,CuSO4·H2O转化为CuSO4,化学方程式为CuSO4·H2O CuSO4+H2O,B正确;由分析可知,X点固体物质的化学式为CuO,C正确;加热到258 ℃时,晶体失去全部结晶水,得到CuSO4,继续加热,CuSO4会分解变为CuO,甚至变为Cu2O,故测胆矾(CuSO4·nH2O)结晶水n值的实验中,若加热温度过高,会导致所测n值偏高,D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