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罗斯福新政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两位人物于1933年前后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他们争论的问题的焦点应该是( )
A.两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
B.美国如何应对两次世界大战
C.重商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D.经济大危机和是否实行新政
【解析】 本题关键在于时间“1933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竞选美国总统”,可以知道他们是胡佛和罗斯福。当时他们面对的是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和如何应付这场大危机。
【答案】 D
2.罗斯福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广播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中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不放弃自由经济制度
B.出现国家干预经济的理念
C.希望依靠社会底层度过危机
D.开始关注对困难民众的救助
【解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效信息并辨别问题的能力,属中等难度题。罗斯福新政是在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下的一次政策调整,其实质是在坚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制定出一些计划”)来缓解矛盾,所以A、B两项正确。材料也反映了对下层人民的关注,D项正确。但仅依靠材料还不能说明依靠社会底层来渡过难关。正确答案是C项。
【答案】 C
3.下图所展示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首先实施的是( )
【解析】 因为经济危机首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金融领域开始,进而向其他领域扩展,所以罗斯福首先让金融市场恢复运转,使人们稳定信心,这也为工农业恢复生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答案】 A
4.1933年5月7日,罗斯福在著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炉边谈话”中说:“黄金,在一定程度上还有白银,都是通货的完美无缺的基础。这也就是我决定现在不允许美国持有的任何黄金外流的原因。”1933年6月5日,国会决议限定过去和未来一切公司契约均禁止用黄金支付,至此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
A.进行币制改革,推动工业发展
B.降低物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
D.刺激通货紧缩,改革银行体系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国最终放弃了金本位制的目的是通过刺激通货膨胀,推动经济复苏,挽救美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所以本题答案就是C,本题关键在于要知道是在考查罗斯福所做的一切事情、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终极目标均是为了挽救经济危机这个思路即可。
【答案】 C
5.下图是马克思与罗斯福穿越时空的对话。其反映的核心观点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认为罗斯福的某些改革措施是建立社会主义
B.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与自由主义经济相冲突
C.罗斯福的改革措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致性
D.罗斯福改革实质上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
( http: / / www.21cnjy.com )等历史素材,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图片材料:列宁认为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就是建立社会主义;亚当·斯密认为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与其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相冲突。从中我们不难得出的核心信息是:马克思“动心”是因为罗斯福的改革措施有某些与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认识具有相通性,“灰心”是认清了罗斯福新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不能够体现题干要求“核心观点”,排除。D项表述符合史实,符合题干要求,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6.我国提出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的十项措施,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有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罗斯福新政中也提出“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的措施。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克服生产的盲目性
B.放弃市场机制,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扩大内需
D.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解析】 本题考查当今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发展措施与罗斯福新政的共同点。A、B、D三项不符合我国;只有C项正确,我国的基础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也具有扩大内需的作用。
【答案】 C
7.1935年,罗斯福签
( http: / / www.21cnjy.com )署了《社会保障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同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财产税法》,规定对盈利超过15%的公司征收超额利润税,对收入5万美元以上者征收超额累进税,使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稍显公平。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着力增加就业,提高社会购买力
B.只运用经济手段干预经济发展
C.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资本家
D.力求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解析】 从材料来看,新政通过提供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障来提高社会购买力,并非增加就业,故A项错误;新政采取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调节经济发展,并非只运用经济手段,故B项错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是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并非保证资本家,故C项错误;新政社会保障措施以及征收超额利润税、超额累进税,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答案】 D
8.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罗斯福新政( )
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B.确立民主党是美国唯一合法政党
C.采取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政策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化改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 C
9.罗斯福新政与苏联新经济政策的相似之处是( )
A.实行计划经济
B.提倡自由竞争
C.国家干预和自由竞争相结合
D.实行国有化
【解析】 罗斯福新政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苏联新经济政策在国家干预的前提下允许自由竞争,两者都是国家干预和自由竞争相结合。
【答案】 C
10.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可知,只有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一法律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可见“蓝鹰运动”的目的是为了推行公平竞争法规,这一行动有利于企业规范经营,故答案选择B项。A、C、D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B
11.“‘新政’的执行让政府获得迅速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材料中的“分水岭”意指美国A.从民主政体走向集权政体
B.从经济危机走向经济繁荣
C.从自由主义走向国家干预
D.从电气时代走向信息时代
【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加强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政以后,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罗斯福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A错误。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逐渐摆脱危机的影响,B错误。D是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走向“信息时代”,排除D。因此选择C。
【答案】 C
12.1935年,学者马星野评价新政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如果我们拿社会主义做经济演进必趋的阶段,则美国的蓝鹰运动,是向前进半步,倒退两步。如果我们假定认为维持资本主义的安定,是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则美国两年来的努力以赴,……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该评价反映出( )
A.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B.新政缺少整体的规划
C.新政未能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
D.对新政评价全面客观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可知对新政的评价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问题的根本是制度本身造成的,所以C正确;A没提及对中国的影响;B材料没体现;D全面客观错误,评价没涉及积极影响。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
13.世界经济大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资本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制度的信心,而罗斯福勇敢地面对这场危机,开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其经验教训令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也许更重要的差别是罗斯福的个人风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灿烂的微笑、他技艺高超的口才、他生动感人的智慧——都使他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而与施政计划的具体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罗斯福成功的许多因素应归结于他的人性力。从就职演说开始(他告诉美国人“我们唯一应该畏惧的应该是‘畏惧’本身”),他就向不断增长的绝望氛围中注入了强大的乐观情绪。他是美国第一个充分利用广播、利用“炉边谈话”的方式向人们阐释其施政方针并充分赢得民众信任的总统。
——[美]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热情支持的焦点,当时美国社会各派别持有多种认识:
主要派别
对新政的认识
认识的史实依据
保守派与大商业领袖
对新政“大笔开支”、“敲诈富人计划”和“社会主义”不满,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某些批评者一提到罗斯福的名字都觉得反感。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如:①__▲__。
激进的左派
社会主义政党以及其他激进组织一度激烈抨击罗斯福改革不彻底,攻击财富仍然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局部调整生产关系,新政存在局限性,如:②__▲__。
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
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专制。
企图建立独裁国家,如:总统扩大权力,违反宪法。
多数民众
新政提高弱势群体地位,广大中下层民众对新政热情欢呼与讴歌,甚至把罗斯福视为“救星”。
社会得以发展,如:经济恢复;遏制法西斯势力;生活水平提高。
——摘编自(美)舍曼《世界文明史》、
布林克利《美国史》等著作
请回答:
(1)运用统计方法对历史资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进行数量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观察材料一曲线图,列举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响美国失业率变化的重大事件。
(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什么?材料二是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
(3)据材料三表格中的内容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在表格中①与②位置,各举出一个史实,所举史实要能印证表格前一栏的观点。
(4)多角度论述是对历史事实进行立体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素考察,并对事实尝试做出不同侧面的多层次解释,形成一系列的视角分析。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多角度论述“新政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要求:论述角度多重,层次分明;注重史论结合,行文流畅;250字左右。)
【解析】 (1)问根据时间“20世纪20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及曲线图,再认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失业率变化的事件。(2)问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材料二认为罗斯福的个人力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从此角度进行回答。(3)问实际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4)问为开放性问题,注意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1)事件:世界性经济大萧条(或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2)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表现:乐观情绪。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3)史实:①整顿金融体系(或监督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以工代赈等)。②经济危机未能完全消除(或缓和劳资矛盾有限,保障措施不全面,劳工社会地位依然低下等)。(4)略。
14.这是两张关于美国罗斯福及其新政的宣传画,请你结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罗斯福新政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概括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罗斯福新政影响深远,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的经济岌岌可危。
(2)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救济工作,“以工代赈”;进行社会立法。
(3)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美国经济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