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初中学业水平模拟卷(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广西顶蛳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和蚌器等遗物,为了解当时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依据。这说明研究远古人类文明的主要途径是( )
A.史书记载 B.神话传说 C.影像记录 D.考古发现
2.据以下图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
恶金(铁金属)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A.农业技术革新 B.社会生活丰富 C.商品经济繁荣 D.手工技艺高超
3.汉武帝采取了一项策略,“以仁孝之名,行‘肢解’之实”,“既削弱了诸侯权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又避免了‘硬碰硬’的风险”。该策略是( )
A.强化分封 B.推行郡县制 C.实施推恩令 D.建立行省
4.它打开了通往荣耀、权力和财富的大门,考试本身面向全国开放,不论年龄或社会阶层,这为很多人提供了一条通往更高社会阶层的道路,同时也使得儒学成为中国教育的核心。材料反映的是( )
A.尊崇儒术 B.科举取士 C.崇文抑武 D.文化专制
5.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创作成就显著,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更多关注普通民众丰富多彩的生活,摒弃了过去以帝王将相作为主要刻画对象,转而去塑造商人、工匠、屠夫等人物形象。这反映了当时( )
A.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B.商人工匠屠夫地位提高
C.封建制度走向衰亡 D.平等自由思想成为潮流
6.有学者在评论《辛丑条约》时指出:“这个条约是清朝统治者给自己立下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朝统治者完全投降了帝国主义。”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中外势力联合绞杀农民运动 B.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开始遭到破坏
C.近代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 D.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7.某历史学习小组在进行课后学习活动时,搜集了如下图片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内容是( )
《资政新篇》 《时务报》 《民报》 《青年杂志》
A.西方列强的入侵 B.革命救国的呐喊 C.民族意识的觉醒 D.思想文化的解放
8.“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这次会议( )
A.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定
C.将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 D.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
9.“……挫败和打乱了日本帝国主义‘北进’和‘南进’的战略计划,有力的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和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作战。”材料评价的是( )
A.北伐战争 B.中华民族抗日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10.以下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同行业人物的名言,他们共同的优秀品质是( )
王进喜: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焦裕禄: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兰考。 雷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为人民服务中去。
A.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 B.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
C.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 D.助人为乐的志愿担当
11.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下列数据充分显示了( )
2012年 2023年
货物贸易进出口量 24.4万亿元 41.76万亿元
占国际市场份额 10.4% 14%
A.经济特区的建立促进现代化建设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影响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D.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已颇具成效
12.人民海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作战使命为“巩固海防、抵御侵略”;改革开放后,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因此实行“近海防御”战略思想;进入新世纪,中国海外利益的安全问题开始凸显,海军开始常态化的远洋部署。这说明我国海军( )
A.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B.为我国发展提供了保障
C.武器装备快速更新 D.推动了外交事业的发展
13.据现有史料可知,人类祖先分别在多个区域创造了古代文明。这些文明各有特点,自成体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表明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A.统一性与多样性 B.差异性与排他性 C.同源性和封闭性 D.一致性和互鉴性
14.“若干个散落居住的家庭组成小群体,处于某个领主的保护和控制之下,便形成了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社会单位。”这些“基本社会单位”是( )
A.希腊城邦 B.日本幕府 C.西欧庄园 D.西欧大学
15.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的欧洲人不再盲目地崇拜古代权威,而是主张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观察来了解这个世界。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早期殖民的推动 B.人文思潮的盛行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理性主义的兴起
16.美国开创了一种政治体制,使总统、立法者、司法者和人民大众去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这一政治体制的开创源于(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1787年宪法 D.《人权宣言》
17.“只要迫使希特勒转入了战略防御,法西斯的命运就算完结了。……这一战将停止法西斯的进攻,这一战是带着决定性的,是关系于整个世界战争的。”“这一战”是( )
A.凡尔登战役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诺曼底登陆 D.斯大林格勒战役
18.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出现技术突破,中外信息科技企业掀起研发热潮,开启了全球“AI大模型竞赛”;我国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科创成果惊艳“出圈”。这反映出当代世界( )
A.社会信息化水平飞速发展 B.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
C.发展中国家实力不断增强 D.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加剧
二、综合题
19.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摘编自田继周《秦汉民族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摘编自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时期 中国古代民族间交往的史实(部分)
隋唐时期 唐太宗进攻突厥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回纥、南诏等首领 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辽宋夏金元时期 金灭北宋、岳飞抗金元灭南宋、文天祥抗元 澶渊之盟设置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明清时期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设置伊犁将军
材料三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并派出大批人员帮扶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基层民主管理;兴建了大量学校、卫生机构及各种城镇基础设施;创作了大批优秀少数民族电影,并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摘编自李晓《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民族事业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汉时期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具体方式。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族自治地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并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青少年学生应如何为推动我国民族和谐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0.环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摇篮,但也埋藏着一些潜在的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记载:“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人们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的沃土发展农业,根据河水涨落规律制定精准的农事计划,在水退后及时播种,从而获得丰收。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世界公共卫生事件(部分)
时间 国家/地区 事件名称 原因
1854年 英国(伦敦) 霍乱爆发 被污染的水泵导致霍乱弧菌传播
1892年 德国(汉堡) 霍乱流行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污染和居住环境问题,导致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1916年 美国(纽约)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大流行 纽约市部分地区卫生健康情况较差和脊髓灰质炎防控体系不成熟
1918年 印度(孟买) 印度大流感 殖民统治下,公共卫生设施和医疗资源匮乏,防疫措施不到位
材料三 英国财政部2021年2月报告显示,全球生物灭绝速度创新高,约100万种动植物濒临灭绝,将给经济、健康和生计带来风险。联合国报告指出,1980年以来海洋塑料污染增加10倍,影响众多海洋动物。世界资源研究所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被破坏的原始森林面积比前一年增加12%。
——摘编自人民网《外国政要:中国为保护环境贡献重要创新理念》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思勰倡导的农业生产理念与古代埃及的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个因水污染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国家,并分析这一时期世界公共卫生问题的主要诱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列举你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一件事。
21.经济政策是国家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合理、灵活的经济政策调整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经济政策探微】
材料一
【视角二 大萧条时期美国反危机实践探析】
材料二
危机表现 反危机实践
证券市场的崩溃,引发了连锁反应,从此以后,开始了资本主义国家长达4年的大萧条时期。……银行、工厂、企业和投资者接二连三的破产使美国陷入了大萧条的深渊之中,这次经济危机很快从美国蔓延到其他工业国家。对千百万人而言,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满足。——摘编自杨林《中外经济史》 实施《紧急银行法》,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实施《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实施《联邦紧急救济法》;兴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实施《全国劳工关系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保护劳工权利;实施《社会保险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摘编自魏绪乐《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
【视角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探寻】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及“间接过渡”代表的经济政策的名称,并分析“两允许”的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危机表现”和“反危机实践”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1950年“法律”的名称以及1978年最先获得生产自主权的地方。
(4)请围绕“经济政策调整”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B A D C D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A C B C D A
19.(1)秦汉: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化是主流;双向乃至多向融合交流。(答出1点即可)
(2)方式:战争征服;通婚和亲;设立机构;册封首领;订立盟约。(答出2点即可)
(3)趋势:迅速上升或快速增长、发展迅速等。(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党和政府因地制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诸多优惠政策,派大批人员帮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进行西部大开发;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等。(答出1点即可)
(4)贡献:坚定拥护国家民族政策;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身边的各民族同学团结互助;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坚决反对民族分裂言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答出1点,言之有理即可)
20.(1)相同点:重视观察自然规律;依据自然规律从事农业生产。(言之有理即可)
(2)国家:英国;德国。
诱因:工业化污染;城市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卫生防控体系不健全;医疗资源匮乏;殖民统治忽视民生等。(答出2点即可)
(3)问题:全球生物灭绝速度加快(多种动植物濒临灭绝);生物灭绝增大潜在风险;海洋塑料污染增加;原始森林遭到破坏。(答出2点即可)
(4)认真遵守国家对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相关规定;将垃圾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整理后再扔;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碗、杯子等用品;购物时自带环保袋等。(答出1点即可)
21.(1)国家:苏俄。政策:新经济政策。成效: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答出1点即可)
(2)“危机表现”特点:时间长;规模大;领域广泛;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强。“反危机实践”特点:颁布相应法令应对危机;加强国家干预(运用行政手段)。(各答出1点即可)
(3)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地方:安徽凤阳小岗村。
(4)
【示例】
观点:经济政策调整要立足于本国国情。
论述:新中国成立时,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为满足广大农民迫切获得土地的需要,1950年,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为适应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现实需求,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也适应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要求。
结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几次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政策都立足于我国国情,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政策制定应实事求是、灵活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