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4不同的天气【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认识到天气会影响人类生活和动植物。
科学思维目标
●能观察并比较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的特点。
●描述天气对动植物、人类的影响,能比较、分析、归纳天气对动物和人类的影响的区别。
探究实践目标
●观察和收集各种天气的信息,描述天气对动植物、人类的影响。
●用图画和文字的方式,记录天气的特点。
态度责任目标
●通过记录天气特点,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通过描述天气变化对人类及动植物的影响,体会天气与动植物、人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节课,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 ~ 2年级学习内容“10.1天气和气候”的第一点“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和第二点“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本课是继上一课认识空气后,继续对地球家园展开具体认识,学习不同的天气。本课主要是比较不同天气现象的特点,并描述不同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
本课内容分为四个板块。在聚焦板块,教材通过情境图片,引出聚焦问题“天气会有哪些变化?不同的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板块包含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区分不同的天气”,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描述不同天气的特点;第二个活动是“说一说天气的影响”,通过前面描述的天气特点,引发学生交流天气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第三个活动是记录今天的天气,学会用图画和文字的方式记录天气的特点。在研讨板块,通过研讨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天气的特点,比较天气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是否一样,以及思考不同天气对植物是否有利。在拓展板块,通过收集雷雨天的注意事项,引导学生关注极端天气。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对天气进行简单区分,但是对于天气对人类生活、动植物影响的认知比较零散和跳跃,缺乏一定的梳理、比较。本课中,教师需要有条理地梳理天气对人类生活、动植物的影响,并建立天气与动植物、人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区分和描述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的特点。
难点: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材解读
本课情境:图片呈现的是下雨天小孩穿着雨衣、戴着雨帽与小鸭子们一起玩耍的场景,体现天气与人的关系,同时导语让学生回忆不同的天气。
聚焦:以“天气会有哪些变化?不同的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开始,充分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总结不同天气的特点,并能用科学语言描述。
探索1:有两个层次:一是说一说已知的天气类型;二是归纳总结天气的特点,需要学生能够用科学词汇表达。三幅不同天气的图片,分别是乌云密布的阴天、雨伞滴下雨滴的雨天和艳阳高照、花朵开放的晴天,这些图片能对学生产生视觉冲击,让学生归纳不同天气的主要特点。
探索2:这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常见的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此部分除了探索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外,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天气对动植物造成的影响。
探索3:本活动旨在利用之前学习的观察笔记,用绘图和文字的方式记录天气特点。观察、记录天气时需要关注时间和地点,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天气的差异较大,这是学生对天气学习和理解的重要部分。
研讨1:将本课所学与学生自身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讨2:通过比较,让学生对于“天气对人类生活和动物的影响”有更加深入地认识。
研讨3: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植物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并结合生活实例,对天气的影响有更全面的认识。
拓展:雷雨天气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通过查阅资料,引导学生从极端天气的视角辩证地看待事物,进而全面地认识天气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促进课外学习活动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记录单、“各种不同天气”图卡。
教师:各种不同天气的图片和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天气会有哪些变化?
在聚焦部分,教师可以采用谈话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交流,比如“你知道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不同的天气吗?不同的天气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天气特点,并由此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2.探索:不同天气的特点和影响
探索1为区分不同天气,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列举不同天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大胆描述图片中天气的特点。学生可能会说,晴天的特点是有太阳,人们会出汗,人们会戴遮阳帽、打太阳伞等。阴天的特点是天空灰色,看不见太阳等。雨天的特点是天空有雨滴下落,地面有积水,人们打雨伞、穿雨鞋等。雪天的特点是地面有积雪,人们穿厚的衣服,房檐有冰挂等。刮风的天气特点是树枝摇动,树叶飘落,人的头发飘动,旗帜飘动等。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晴天与阴天进行比较,将雨天与雪天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把天气的特点描绘得更加细致。
探索2为说一说天气的影响。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借助部分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天气对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的影响,例如有风的天气可以去放风筝,这属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下雨后泥土会变得潮湿, 透气性变差,蚯蚓就会钻出地面透气,这是雨天对动物的影响。然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阴、晴、雨、雪、风等不同的天气。学生可能会提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是人类活动(如游泳、堆雪人、打雪仗、春游、秋游)、人类饮食(如吃冰激凌、吃西瓜、吃热食)、人类穿着(如厚衣服、薄衣服)、人类疾病(如流感)等方面的影响;天气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有雨天毛会被打湿、迁徙、躲避过热或过冷的天气、搭窝等;天气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降水过多植物会被淹死、枯萎,降水合适则植物生长茂盛、极端天气会对植物造成破坏等。本活动中,建议教师可以设计游戏或小组内合作学习的方式,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探索3为记录天气特点。由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观察笔记的记录方法,故本节课学生将用图画和文字的方式在观察笔记中记录天气的特点。如何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天气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例如有风的天气,利用旗帜飘动进行记录。如何用文字记录天气的特点?这方面对学生来说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建议教师不规定字数,只要求学生能用文字进行描述即可。可能某些地区的低段学生学习过童谣,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教师也可以通过举例三字童谣的方式引导学生,用三字童谣描述天气特点。
3.研讨:天气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会表达今天的天气及天气的特点,研讨的第一部分引导学生将课堂与自己联系起来,科学地表达自己喜欢的天气,培养学生继续探索天气秘密的学习兴趣,本环节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但教师要注重引导。除了让学生描述自己喜欢这种天气的感受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天气的特征、天气对人们的影响等多维度寻找信息,作为证明自己喜欢这种天气的证据,此外还需注意引导学生将“天气”与“季节”区分开来,可以与下节课联系起来,顺势过渡,说出“关于季节的学习,下节课我们就会探索到”。第二部分研讨“雨、雪、风等天气对我们的影响和对动物的影响一样吗?”,本环节教师可以以教材上“燕子低飞”与“晒秋”两幅图片为引导,同时在前面学生已经表达了天气对我们生活及对动物的影响,本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影响进行比较。这里可以先给一些时间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然后再请每组派出代表学生进行全班分享。在学生分享想法时,教师要适时概括和梳理,让学生将零散的想法进行汇总和分类。第三部分研讨“不同天气对植物都是有利的吗?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雨天对植物有利,因为水对植物有好处;雪天对植物有利,因为瑞雪兆丰年;晴天对植物有利,因为阳光有利于植物生长。学生在举例说明的过程中,思维容易跳跃,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不同的天气变化与植物的生存之间的联系。
4.拓展:雷雨天气对人类的影响
教师可以请学生来描述自己对于雷雨天的感受及认识,然后再做补充。本环节,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多种类型的资料,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在剧烈天气下人类应该注意的事项。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时事新闻拓展更多的灾害性天气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既要了解灾害性天气也要学会正确地应对灾害性天气。拓展环节是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雷雨天应注意什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的剧烈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例如,安静倾听、积极发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等。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后,从“我会听、我会说、我会做”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表所示。实际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学习习惯。
《不同的天气》自我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听 安静倾听,积极开动脑筋
我会说 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不同天气的特点
我会做 会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不同天气
图示:这两幅图片,一张展示天气晴好且有风的时候,小朋友们会一起外出放风筝;另一张展示下雨天的时候,土壤潮湿,蚯蚓会爬出地面活动。提示学生除了关注天气对我们的影响,还需要关注天气对植物的影响,如生长、繁殖等。
记录单:一份完整的观察笔记包含7个要素:时间、地点、天气、记录人、主题、文字和图画。本课记录天气,重点关注天气的主要特点,在图画的表达中可以凸显天气对人和动植物的影响。
图示:燕子低飞多是下雨前的预兆,通过这一例子,指向的是天气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图示:晒秋代表着农民的农业生产(收获),指向的是天气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用关联的视角看待世界,从而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