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2.7夜晚的月亮【教材解读】
(一)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知道月亮的形状是有规律地变化的。
科学思维目标
●能基于对所记录的信息的分析,用语言或文字描述月亮形状是如何变化的。
探究实践目标
●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并记录月亮形状的变化。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画图的方式记录实际观察中月亮形状的变化。
●能基于对月亮形状的观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作出简单的猜想。
态度责任目标
●能在观察活动中,客观、真实地记录信息。
●在交流中,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第7课内容,对应课程标准1 ~ 2年级学习内容“9.4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的第三点“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变化的”。本课也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认方向的技能。在这一节课,将继续关注与地球家园关系密切的星球伙伴——月球。学生将基于对几种曾经见过的月亮形状的回忆,对月亮的形状进行连续性观察和记录,并在研讨中梳理和总结月亮形状是变化的。
本课分为4个板块。在聚焦板块,通过提出问题“太阳看起来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什么样的?”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聚焦本课的学习内容。探索板块包含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月亮形状的变化,初步感知其变化的特点;第二个活动要求学生连续几天对月亮的形状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下来。在研讨板块,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用证据推理论证。在拓展板块,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并思考这些神话传说的真实性。
关于月亮在天空中呈现的形状特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前概念是知道月亮有不同的形状,比如中秋满月和“弯弯的月亮”(蛾眉月或残月)。但是,这些前概念是模糊的、碎片化的信息,并非学生基于自己的真实观察和记录所得到的结论。此外,关于月亮的形状是否真的会持续性变化以及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晰。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 一是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来确认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二是学会用图画的形式记录观察到的月亮形状的变化;三是学生通过分析所记录的信息,发现月亮的形状是逐渐变化的,并且初步体会到月亮形状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月球亮的部分逐渐增加或者减少。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连续几天持续观察并记录月亮形状的变化。
难点:能基于对所记录的信息的分析,用语言或文字描述月亮形状是如何变化的。
(四)教材解读
课题:本课的课题叫“夜晚的月亮”,是因为月亮常常在夜晚出现,但并不是只能在夜晚看到。教师必须明晰两点:一是并非每晚都一定能看见月亮。例如,阴天的夜晚,由于云层太厚,会遮挡月球反射的光,因而造成地球上的人无法看见月球。二是月亮在白天也可能会出现在天空中,形成“日月同辉”的自然现象。
本课情境:教材展示了一张美丽的月夜图。图中,蛾眉月在夜幕中高高挂起,与地面的古建筑万春亭(位于北京市的景山公园)相映成趣。图的一侧配有文字解说:“夜晚我们常常能看到月亮。”配文中的“常常”是科学、严谨的表达,暗示学生有的时候我们并不能看到月亮。
聚焦:通过图文组合共同指向本课时的课题“夜晚的月亮”。同时,教材通过提出问题“太阳看起来是圆的,我们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什么样的?”来启发学生思考和聚焦月亮的形状具有哪些特点。
探索1:教材中用图片展示了一个月内能观察到的7种典型的月亮形状,启发学生通过回忆辨识出自己在生活中看过的月亮的形状。本项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语言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月亮的
形状,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月亮形状的变化,初步感知月亮变化的特点。
探索2:本活动需要学生连续几天对月亮的形状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下来。针对如何科学地记录月亮的形状,教材用图片的方式提供了两种方法作为参考:①涂阴影记录法;②剪纸片记录法。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记录月亮形状的效率,便于学生连续几天开展持续性的观察与记录。
研讨1:重在启发学生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观察和记录,关注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月亮的形状每天都相同吗?”这个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自己记录的信息,用语言描述月亮形状是如何变化的。这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用证据推理论证,在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研讨2:启发学生站在地球家园的视角,关注月亮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
拓展: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并思考这些神话传说的真实性。这个部分除了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现自主学习外,还期待学生能够养成用科学事实推理
论证,以及敢于挑战和质疑传统封建与迷信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准备
学生:学生记录单、画夹、月亮形状变化图卡、月亮形状观察记录表等。
教师:有关月亮形状变化的视频和图片、班级记录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六)课堂教学实施建议
1.聚焦:月亮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在实际授课中,如果教师让学生先在家里连续观察和记录了1 ~ 2周的月亮形状,那么在本环节可以直接进入主题,提出问题:“你所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什么样的?”鼓励学生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描述自己所观察到的月亮形状。
2.探索:连续对月亮形状进行实际观察并记录
探索1要求学生“说一说我们看到过哪几种月亮形状”。教材中用图片展示了一个月内能观察到的7种典型的月亮形状。教师可依据实际教学条件,选择让学生直接使用教材上的图片或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放大的图片。在本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比较自己的记录单上画的月亮与图片中的月亮形状,辨识出自己在观察任务中所看过的月亮的形状。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与交流,还可以开展相关的“最佳观察记录员”的评比活动。
探索2在前置任务中已经基本完成。通过前期的实际观察,学生已经认识到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甚至可能发现有的晚上看不到月亮。为了充分衔接好上一个探索活动,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基于探索1的发现,进入研讨环节。
3.研讨:月亮的形状是否每天相同,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研讨1中,通过实际观察和回顾自己记录单上的信息,学生可以有理有据地回答“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月亮吗?”这个问题。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这里向学生强调基于真实情境下的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对于“月亮的形状每天都相同吗?”这个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自己记录的信息,用语言描述月亮形状是不断变化的。这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学会用证据推理论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这个环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水平和课堂回答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和描述月亮形状是如何变化的。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更多地从具体的形状及亮面大小来回答,教师不必纠正,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记住每个月亮形状的具体名称,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月亮形状会发生变化,不同夜晚的月亮形状不同,了解月亮形状的变化特点。教师最后小结月亮形状的变化特点时,可以出示天气晴朗时一整个月的月亮形状变化图,用学生之前描述月亮形状的关键词来进行小结,比如“月亮是由最初的什么都看不见,到慢慢能看到半圆形,接着可以看见一个圆盘形,慢慢地圆盘形又变成了半圆只是方向变了,然后慢慢地月亮变得越来越小”。也可通过学生描述的一些形状的词汇来描述月亮形状的变化。
研讨2的问题是“月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启发学生站在地球家园的视角,关注月球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准备相关图文或视频资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4.拓展:有关及月亮的神话传说及真实性
教材的拓展部分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现自主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养成用科学事实推理论证,以及敢于挑战和质疑传统封建与迷信的科学态度的习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这个环节设计为具有创意性的社会实践作业,并鼓励学生通过线上学习社区分享优秀实践作业。
(七)教学评价建议
课堂教学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和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例如从安静倾听、积极发言、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等方面评价。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后,从“我会听、我会说、我会做”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所示。实际评价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学习习惯。
《夜晚的月亮》自我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内容 能做到的打“√”
我会听 安静倾听,积极开动脑筋
我会说 大胆发言,能描述月亮的形状是变化的
我会做 会记录月亮形状变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