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变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探讨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探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
(3)图片是记录历史的重要史料,我们应学会从图片中去发现历史的痕迹,去体会和感受图片后面真实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概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客观评价其利弊;
【教学难点】
探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大国崛起》片段。
苏联的迅速崛起是20世纪引人注目的大事。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它的经验和教训,都成为人类发展的宝贵财富。正如影片最后所说的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讲授新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情景再现
出示材料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的状况
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
( http: / / www.21cnjy.com ),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
答:国内:政治上,反革命势力猖獗,被推翻的剥削资产阶级正准备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
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天才领到1/8磅面包。(结合课本导言部分)
答:国内:经济上:生活必需品
粮食
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材料三
1918年5月,5万多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捷克欺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判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交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结合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巩固示意图)
答: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
2、内容
面对如此内忧外患,苏维埃政权为了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以便战胜敌人,维护苏维埃政权,于1918年9月,宣布国家进入战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口号,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年形成特殊经济体制,1920年这种经济体制进一步强化。
出示材料
前线部队缺粮食,经常发生红军饿倒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政府马上会派征粮队来村子里,我已经准备好了,留点吃的和种子粮,其余的全给国家收购。还有老大的厂也要归国家管了,小儿子的店也要停业了。也好,两个儿子回来帮我忙地里活,农闲时干干义务劳动。
根据材料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这些政策是在战争年代,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实行的应急措施,它所规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取消商品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行劳动义务制,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因此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评价
出示材料: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布)八大党纲(1919年)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俄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然而1919-1920,苏俄人名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准备朝着社会主义大踏步前进时,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出示材料
农民: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
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士兵: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这几则材料体现出什么?
答:体现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非常不满。
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结合刚刚学习的内容,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为战胜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一项特殊政策,在战争状态下,它的实施无疑起到巩固新生政权的作用,但是战争结束后,它的继续存在不仅引起农民的强烈的不满,也破坏了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
根据材料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那些危机?
材料1: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更为严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水兵叛乱,(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这里的水兵大部分在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
‘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经济和政治危机
材料二: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全集》
2、内容
列宁究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形
播放新经济政策的视频。
通过视频,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新”在哪里)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特点
管理方法
否定商品货币关系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高度集中,行政管理。
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比较于战时共产主义而言的,因为主要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所以称为“新经济政策”。
3、评价
问题探究:新经济政策是否要发展资本主义呢?不是。
列宁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
通过这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按照我们前面对于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列宁等经济政策的调整肯定也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各项政策出现问题而言的,
下面大家不看教材,本着解决问题和通过学习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有关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并说说这样做有何意义?
农业: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工业: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分配: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材料: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苏联》
答:探索了一条在小农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和方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意义:
提高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斯大林模式1928—1991年
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导师列宁与世长辞,人民在深情哀悼列宁的同时,也倍感期待与彷徨,期待的是苏联这艘巨无霸的下一任船长将是谁?彷徨的是他将苏联引向何方?
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
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情景再现:
材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材料二:“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
——斯大林
一、请同学们从上述材料中概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的原因?
帝国主义包围威胁
苏俄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小农经济占优势);
斯大林个人因素。(追求形式——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速度)
二、斯大林模式表现: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的侧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这样选择?
工业方面:答:优先发展重工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重工业既是现代国防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地位的表现。中国近代由于没有重工业而受西方列强侵略。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给社会主义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读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悟历史,看《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该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集体劳动和使用机器。使用机器(拖拉机)应用于土地之上,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业的剩余产品,满足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原料。)
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引领学生看P96的第聂伯河水电站认识计划的作用;
(在斯大林看来,时过境迁,新经济政策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了,因为苏联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经常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
斯大林模式特点:
根据以上的描述,可以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教材P96第三段和第四段,结合材料:
“四个一”——历史的回音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过去用了50年到100年所走过的路程。
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
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
讨论和思考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而思考: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四、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积极(利):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弊):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P96
( http: / / www.21cnjy.com )历史纵横体会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利用毛泽东对于该政策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④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②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协调发展;
④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言之成理即可)
【课堂小结】:
十月革命的胜利宣告了苏联的诞生。为巩固新生政权,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对击退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但被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过早地终止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方针,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失误,
( http: / / www.21cnjy.com )
苏联后来的领导人在意识到斯大林模式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弊端以后,采取了哪些改革的措施呢?苏联的经济建设留给人们哪些启示?我们将在下节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中学习到。
板书
应急之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以退为进——新经济政策
功过参半——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