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19:0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A教学目标
B重点难点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C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部分,提问:赫鲁晓夫的改革从哪个领域入手?为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而进入本课的学习。www.21-cn-jy.com
【讲述内容】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一)背景
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21·世纪
教育网
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阅读课本P98历史纵横)
(二)内容
项目
内容
农业(重点)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
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给予企业部分权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业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21·cn·jy·com
工业方面则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1954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8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国家对企业的指令性指标减少52%;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用计件奖励工资制度代替累进计件工资制,增加了计时工资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三)评价
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
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www-2-1-cnjy-com
【合作探究】1: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一)内容
项目
内容
企业管理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工业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苏联经济不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展。1960年的社会总产值为3040亿卢布,1975年增为8626亿卢布。工业产量增长迅速。1965—1975年间,年发电量从5070亿度增至10386亿度,石油产量从2.4亿吨增为4.9亿吨,钢产量从9100万吨增为1.4134亿吨,汽车的年产量从62万辆增为196万辆。农畜产品的产量也逐步提高。1961—1965年间,谷物的年平均产量为1.3亿吨,肉类为930万吨。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1971—1975)的年平均产量,谷物为1.8亿吨,肉类为1400万吨。工农业的发展使苏联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了。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而据美国国务院的计算,苏联195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美国的33%,1975年升为53%。两者的百分比不一样,但都反映了苏美差距日趋缩小的变化趋势。
苏联为了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了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
。苏联的国防开支:1955年为324亿美元,1979年则高达1480亿美元,在此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二)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21cnjy.com
【合作探究】2:试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异同?
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起)
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2-1-c-n-j-y
(一)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
(二)内容、问题及影响
内容
问题(原因)
经济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
作为改革的重点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21教育网
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
( http: / / www.21cnjy.com ),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1·c·n·j·y
【合作探究】3: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当中获得的训示(1)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2)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3)任何经济制度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都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革适应
讨论题:“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改革的重点
成果(后果)
问题
赫鲁晓夫
农业
一度促进农业发展
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
勃列日涅夫
重工业、国防工业
成为超级大国
戈尔巴乔夫
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
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
【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
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21
cnjy
com
本课测评:为什么会出现戈尔巴乔夫改革?其结果如何?
解题关键:戈尔巴乔夫面临严重社会危机,造成苏联的解体。
思路引领: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必要的,但其失误成为苏联的解体的重要原因。
答案要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逐渐下降的危机局面。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进行改革。其结果是造成苏联的解体。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