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0 21:2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导入新课
战国铜壶及纹饰展开图
从战国铜壶上的习射、采桑、宴乐、水陆攻战等场景,我们窥见了战国时代的风貌。这些画面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映射出战国社会的深刻变革。
学习目标
(1)通过《战国形势图》,了解战国七雄的分布,知道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感知战国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时空观念)
(2)通过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知道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和动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了解都江堰工程,认识和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家国情怀)
战国七雄
(1)背景: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我国历史进入了东周后期(战国),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走向瓦解。
1.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
(2)历史发展趋势:
春秋时期形势图
战国时期形势图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晋国被韩赵瓜分(三家分晋)。
③齐国被田氏取代(田氏代齐)。
2.战国七雄
(1)七雄: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2)战争性质:
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遍野。——《战国策》
兼并战争
(3)目的:为了自身利益,发展实力,拓展疆域。
战国铜壶及纹饰展示图
战争
争霸
兼并
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目的:争夺霸主地位
放弃“尊王攘夷”的旗号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
目的:拓展疆域
◎秦国铜虎符
战争性质
战国铜壶
壶身有水陆攻战图
战国七雄
★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走向了统一。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齐 魏 赵
“围魏救赵”
齐 魏 韩
“减灶诱敌”
秦 赵
“离间计”
纸上谈兵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思考: 战国时的战争的特点?
战役 交战双方 持续时间 参战人数
桂陵 之战 魏——赵、齐 不详 齐国8万
魏国10万
马陵 之战 魏——齐 不详 齐国10万
魏国10万
长平 之战 秦——赵 3年 秦国45万
赵国60万
特点:
战争规模很大,
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特点:战争非常惨烈、残酷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梁惠王上》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先后两次进行改革。
卫鞅(公孙鞅)
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舌战群臣,舆论宣传
生卒年:约前390年-前338年
出生地:卫国
别名:公孙鞅、卫鞅
简介:“少好刑名之学”
求贤令
商鞅变法
变法内容 变法作用
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加强管理、维护了社会秩序
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方便税收和商贸
中央集权
富国
强兵
影响最深远(地方行政)
井田制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阿旁宫赋》
(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2)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3)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影响
材料:
我私田合法了,土地还可以买卖了,我又有机会赚一笔了。哪天,我要是在战场上立了功,没准儿还能加官进爵呢!
摆脱了奴隶身份,我可要努力多干活,这样就可以不用被官府征去服徭役了。还可以上阵杀敌,升官发财呢!
简直没王法了,世世代代的贵族身份到我这就结束了?要我去打仗?这个商鞅,哼!咱们走着瞧!
以前一直得不到升迁,现在只要我在前线立下战功,也能升官,有爵位,也能是贵族了,我要更加奋勇杀敌!
影响
商君
商君
评价商鞅变法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
评价:商鞅虽死,秦法未亡;秦国变法的目的达到了;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所以变法获得了成功。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在“治秦”中具有什么特点
特点:公平无私、严格执法;不畏强权、论功行赏。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你有什么启示?
商鞅为取信于民——立木为信
商鞅舌战旧臣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秦国国情;
(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取信于民,公正无私,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1)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创新精神;
(2)改革的道路是曲折,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原因:
启示:
铁农具牛耕
出现推广
生产力
提高
井田制被废除
私田开辟
生产力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政治制度
奴隶制度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战国封建社会形成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牛耕
战国时期的双镰铁范
战国铜冰鉴
自主学习:结合图片,阅读课本P36,了解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完成下表。
农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_____________
日趋普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手工业 ______________,纺织、冶铁、青铜铸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 商业发达,_____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__________。不少的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
冶铁技术迅速提高
铁器的使用
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
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
中心城市
推动
促进
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都江堰
时间 公元前256年(战国)
人物 蜀郡郡守李冰
国家 秦国
地点 成都附近的岷江
地位 是一座利用地形与水势实现无坝引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该建筑是一项伟大创举
都江堰
(1)作用与意义
作用:
意义:
分洪
灌溉
防洪、灌溉、水运
①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②至今,都江堰还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材料一: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课堂总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军事
政治
经济
大动荡
大变革
大发展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农业、手工业、商业、兴修水利:都江堰
兼并战争
变革

国富兵强

统一天下
天府之国
1.“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诗中描述战国时期社会主要特征是( )
A.牛耕出现,经济发展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兼并战争,社会动荡 D.君主专制,农民起义
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七雄戈戟乱如麻”指的是战国七雄兼并战争不断,“四海无人得坐家”指的是战争引起的社会动荡,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牛耕,排除A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说的是春秋时期,排除B项;君主专制,农民起义说的是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与战国七雄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战国时期,秦国继续向西戎地区推进,西羌的羌王爰剑曾经在秦国沦为奴隶,他逃走后将农耕技术带到了西部的河湟谷地。这一事例说明这一时期的战争( )
A.推动了政治改革 B.造成了巨大伤亡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增强了秦国国力
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他逃走后将农耕技术带到了西部的河湟谷地”可知,秦国对西羌进行战争,导致羌王出逃,但是羌王在西逃过程中,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了湟水谷地,促进了湟水地区农业发展,因此这一事例说明这一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战国时期的战争,推动了政治变革、造成了巨大伤亡,均与史实相符,但与题干强调的民族融合不符,排除AB项;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据此可知,商鞅变法( )
A.重视户籍统计 B.打击旧贵族利益 C.主张减轻赋税 D.加强了中央集权
B
解析:根据题干中“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题干中“宗室(国君家族)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列入家族名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综上可知,商鞅变法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利益,B项正确;商鞅变法中,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但这一规定在题干中并未提到,排除A项;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该措施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性质,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为最终社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商鞅变法规定,只有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才能免除徭役,而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能免除徭役,因此,D项说法较为片面,排除D项。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