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30 21:3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7

课标: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道家篇——老子
老子简介
老子(老聃)
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著作
简介
地位
《老子》(《道德经》)
阅读教材P38老子相关内容,填充信息卡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人们依据于大地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
大地依据于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为物;
上天依据于大“道”而运行变化,排列时序;
大“道”则依据自然之性,顺应自然而成。
思想主张
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
思想主张
②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要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辩证法思想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思想主张
丢马
得马
断腿
保全性命
坏事
好事
坏事
好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辩证法思想
政治主张
③“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道德经》
老子简介
老子
姓李,名耳
道家学派创始人
楚国人
春秋后期
时代
国籍
著作
姓名
地位
《老子》(《道德经》)
阅读教材老子相关内容,填充信息卡
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
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千多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
孔子问道
春秋后期
著名的思想家
阅读课本P40—P41,完成孔子的人物卡片
姓名:
时期:
地位:
著作:
名丘,字仲尼
《论语》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像
大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整理而成
《论语》书影
①核心思想: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有爱心、有同情心
②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注: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
以德治国
反对苛政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③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学生情况 姓名
贵族子弟 孟懿子;司马牛
家境贫寒 颜回;
闵子骞 ;子路
家境富裕 子贡;冉有
天资聪颖 颜回;子游;子夏
相对愚钝 曾参;子路
③教育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求知心切、
学问不高
学生情况
好高骛远、
忽略眼前
以德著称、
严于律己
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P43课后活动
说说下列孔子言论分别体现了什么学习理念?对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诚实求学
虚心请教
学思结合
温故知新
虚心请教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有两个人胆量,所以我抑制他)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强调,要诚实求学、虚心请教,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在学习方法上,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思考相结合。这些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
②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总结教育规律,提出了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4.教育主张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欢研读《易》。当时书籍主要写在简牍上,再用绳子将这些竹简按顺序编连起来。为了深入学习这部书,孔子把《易》翻阅了许多遍,甚至编连简牍的绳子都被磨断了好几次,不断换上新的再读。孔子还谦逊地说:“如果给我增加几年寿命,到50岁时去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这就是成语“韦编三绝”的来历。
5.文化贡献
P40相关史事
说明孔子的学习精神
①精心整理古籍,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诗》《书》《礼》《易》《春秋》
②孔子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
6.影响
孔子在政治上虽不得意,但在学术上则有更伟大之成就,更深远之影响。中国此后之全部学术史,即以孔子及其所创始之儒家思想为主要骨干。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山东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①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孔子学院全球分布图
②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
孔庙孔府孔林
问题思考,诸子百家为何要争鸣?如何进行争鸣?
诸子百家针对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地主阶级的兴起,,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展开激励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1.原因:
①政治: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思想:私学兴起,为学术繁荣提供了阵地;学术思想活跃。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史称“诸子百家”,即各种思想学派。
2.含义:
孟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荀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代表派别及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作


孟子
③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①主张实行“仁政”
②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孟子》
荀子
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荀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代表派别及思想:
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代表作
墨子
墨家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墨子》
道家
法家
兵家
庄子
韩非子
孙武 (春秋)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庄子》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韩非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构建和谐社会
反对侵略战争
勤俭治国
以民为本
依法治国
一切从实际出发
百家争鸣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影响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中国思想史纲》
①治国做人:提供许多治国理念和做人的道德标准,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②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③文明传承: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构成中华文明的主干部分,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
铁农具和牛耕
百家争鸣
流派
影响
盛于战国
兴于春秋
老子
王室衰微
分封制瓦解
士阶层崛起
孔子
经济和政治的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繁荣
课堂小结
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哪些学派主张?
儒家: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墨家:兼爱
道家:顺应自然
法家:以法治国
稷(jì)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学的专门场所,被称 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里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争鸣的局面。 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P43知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