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同步练习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5·福建学业水平测试)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
A.“开垦、开垦、再开垦”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
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A
2.(2015·杭州高一联考)以下为《1953~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对此表信息分析正确的有( )
年 份
粮食产量(单位:万吨)
1953
8250
1954
8560
1955
10370
1956
12500
①赫鲁晓夫执政期间粮食产量持续增长 ②削减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鼓励垦荒和种植玉米提高了粮食产量 ④苏联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被废除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表格可以看出在赫鲁晓夫执政的1953~1956年期间粮食产量的确持续增长,故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重点在农业领域,措施有减少农业税、鼓励垦荒、种植玉米等措施,故②③正确;根据所学,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而不是废除了“斯大林模式”,故④错误。据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3.(2015·揭阳高一检测)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
A.促进农业市场化
B.推动农业集体化
C.进行农业改革
D.加快工业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时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征、分析材料的能力。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C
4.关于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B.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A项正确;但取得了一定成效,D项错误;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C项在苏联时期没有出现。
答案:A
5.(2015·邢台高一检测)1982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一位刚去世的苏联领导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 )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内容。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去世。斯大林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苏联综合国力,故B项正确;C项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错误;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故错误。
答案:B
6.(2015·淮安高一检测)19
( http: / / www.21cnjy.com )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这一措施( )
A.打破了传统经济体制的旧格局
B.企业职工可以自由择业
C.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
D.国家与企业经济关系得到根本调整
解析: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材料中的措施就是力图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C项正确;A项没有实现;B项与材料无关;D项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只是一定程度上放松管理。
答案:C
7.勃列日涅夫曾说:“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前的经济结构中,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己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7.6%,日用消费品占20%。”这表明其改革仍( )
A.以工业化为主导
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
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解析:根据材料中当时苏联经济结构构成情况对比,即可选出。A、C、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B
8.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
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
D.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苏联经济改革内容的比较分析能力。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C两项错误;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答案:D
9.(2015·吉林高一期末考试)19
( http: / / www.21cnjy.com )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
A.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B.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C.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D.不能改变社会主义道路
解析:题干中取消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制,实行生产资料“非国有化和私有化”的所谓的“完全的市场经济”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且急躁冒进、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最终不仅未能使苏联经济改革取得成效,反而带来了社会生产的严重衰退和经济危机。故A、B、D三项均是我们应从中得到的启示,C项属于改革内容而非启示,本题选C项。
答案:C
10.二战以后,面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
D.对农业重视不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改革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A、C、D三项都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源,故排除。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是许多百姓家里的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涉及苏联经济的哪些信息?
(3)根据材料三概括勃列日涅夫改革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1)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摆脱其束缚。(2)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经济的发展较快,但是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忽视了生活消费品的生产和质量。(3)勃列日涅夫特别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部门。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济学者已经意识到苏联的经济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直是在走外延发展的道路,而现在外延增长的因素已经枯竭。因此,必须把转向集约化发展道路提上日程,必须从依靠行政命令转向经济杠杆调控经济,必须重视已经开始的新科技革命等。当这些问题被提到苏共代表大会上时,只是讨论了一番,实际上,一切依然如故,毫无结果。
——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
关于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论述
材料二 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20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纪末,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比1990年下降了52%;同期工业生产减少了64.5%,农业生产减少了60.4%,卢布贬值,物价飞涨五千多倍。
——大型专题历史文献片《居安思危:
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有关苏共代表大会上对经济学者的积极建议,仅仅表现为“讨论了一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罗斯20世纪末经济再次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说明苏共领导层未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20世纪末的经济困难主要是苏联解体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