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细致观察一种事物,全面了解其特点,包括外观、习性、功能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
2.学会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清晰、生动地介绍事物,增强习作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3.依据事物的特点和读者需求,合理安排写作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4.在习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能够用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5.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乐于分享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准确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2.帮助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和写作目的,合理安排写作顺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习作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避免方法单一,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说服力。
2.培养学生在介绍事物时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够从独特的角度观察和介绍事物,写出有个性的习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导入
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动物的有趣视频,如《动物世界》中猴子的生活片段,视频中展示猴子灵活地在树上跳跃、采摘果实、互相嬉戏等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视频里的猴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谁能说一说猴子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描述猴子的外貌(如毛茸茸的身体、长长的尾巴、机灵的眼睛)、动作(如攀爬、抓挠)和生活习性(如群居、爱吃水果)等。
2.教师接着说:“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也非常生动。其实,我们在介绍像猴子这样的事物时,如果能运用一些合适的方法,就能让别人更清楚、更全面地了解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介绍一种事物。”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有趣的视频,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描述视频中事物的特点,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还能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介绍一种事物。
二、范例引领
1.教师展示一篇优秀的说明文《松鼠》,并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 表达效果。
2.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介绍了松鼠的哪些方面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活动范围等方面。
外形上,描述了松鼠漂亮的外貌,如“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尾巴,显得格外漂亮”;生活习性方面,提到松鼠喜欢在树枝上 跳来跳去,晚上出来活动,喜欢吃杏仁、榛子、样实和橡栗等;活动范围主要是在树林里。)
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松鼠 (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例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 就蛰伏不动。它们是十分警觉的”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将松鼠和山鼠进行对比,突出了松鼠警觉的特点;“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松鼠用前爪送东西吃的动作比作人用手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松鼠的可爱;“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松鼠的繁殖情况。)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作者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先介绍松鼠的外形特点,让读者对松鼠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再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使读者对松鼠有更深入的了解。)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说明方法和写作顺序在介绍事物时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优秀的范例文章,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说明文的特点和魅力。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说明方法、介绍内容和写作顺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介绍事物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学生自己的习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方法指导
1.说明方法讲解
列数字:教师举例说明,如“这座塔高50米,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让学生感受列数字的方法能够准确地说明事物的数量、大小、程度等特征。然后让学生从《松鼠》一文中找出运用列数字的句子,进一步体会其作用。接着,教师给出一些事物,如教室的长、宽、高,让学生运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描述。
举例子:教师说:"为了说明有些动物很聪明,我们可以举这样的例子,比如海豚能够表演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还能和人类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明白举例子可以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让学生从《松鼠》中找出举例子的句子,并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事物,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进行介绍。
作比较:教师将苹果和梨进行比较,说:“苹果的颜色通常比较鲜艳,而梨的颜色相对淡雅一些;苹果的口感比较脆,梨的口感则更水润。"让学生体会作比较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让学生从《松鼠》中找出作比较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比较来突出松鼠的特点的。然后让学生选择两种事物进行比较说明。
打比方:教师说:"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让学生感受打比方能够使说明更生动形象。让学生从《松鼠》中找出打比方的句子,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然后让学生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描述一个事物。
2.写作顺序指导
时间顺序:教师以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例,说:“春天,种子开始发芽;夏天,植物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秋天,植物结出果实;冬天,植物进入休眠期。这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植物的生长情况。”让学生明白时间顺序适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空间顺序:教师以教室为例,说:“走进教室,首先看到的是前面的黑板,黑板的左边是窗户,右边是图书角,教室的后面是黑板报。这就是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教室的布局。”让学生体会空间顺序适用于介绍事物的位置关系和结构特点。
逻辑顺序:教师以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为例,说:“我们可以先介绍动物的居住环境,然后再介绍它的食物来源,最后介绍它的繁殖方式。这就是按照逻辑顺序来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逻辑顺序适用于介绍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设计意图:详细讲解各种说明方法和写作顺序,并通过举例、让学生从范例中找句子、自己进行练习等方式,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方法和顺序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四、确定对象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动物(猫、狗、金鱼等)、植物(仙人掌、吊兰、向日葵等)、 物品(书包、电脑、自行车等)、美食(蛋糕、汉堡、寿司等),并将这些事物写在黑板上。
2.让学生思考自己最想介绍的一种事物,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说一说自己想介绍的事物 以及为什么想介绍它。
3.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小组内最有特色的事物选择。教师对学生的选择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要介绍的事物的特点和价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事物,能够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小组交流和代表发言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相互启发,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教师的点评和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确定写作对象,为下一步的写作做好准备。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说明方法和写作顺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确定写作对象。
2.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观察自己要介绍的事物,收集相关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介绍事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回顾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和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写作顺序。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确定的写作对象以及该事物的一些特点,巩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本节课的写作实践做好铺垫。让学生说一说写作对象和特点,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二、写作指导
1.提纲编写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写作对象和选择的写作顺序,编写写作提纲。提纲应包括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以及每个部分要介绍的主要内容。例如,如果学生要介绍自己的书包,按照空间顺序来写,可以这样编写提纲:
开头:介绍书包的来历和总体印象。
中间:分别介绍书包的外部结构(如书包的颜色、材质、拉链等)和内部结构(如不同的隔层、口袋的用途等)。
结尾:总结书包的优点,表达对书包的喜爱之情。
让学生在草稿纸上写出自己的写作提纲,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内的成员之间互相提出建议和意见,帮助对方完善提纲。
2.开头与结尾
开头:教师展示几种不同的开头方式,如直接引入式(“我有一个漂亮的书包,它陪伴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 时光。")、设置悬念式(你们知道吗 有一个神奇的伙伴,每天都和我形影不离,它到底是什么呢 它就是我的书包。”)、描写抒情式(在我五彩斑斓的生活中,有一个物品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我 心爱的书包。”),让学生感受不同开头的特点和效果。然后让学生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文章的开头方式,写在提纲的开头部分。
结尾:教师同样展示几种不同的结尾方式,如总结全文式(总之,这个书包不仅是我的学习好帮手,更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抒情赞美式("我爱我的书包,它就像一座温暖的港湾,给予我无尽的安全感。”)、启发思考式("小小的书包,却承载着我大大的梦想。它让我明白,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实 现自己的目标。”),让学生体会不同结尾的作用。让学生根据自己文章的内容和风格,选择一种结尾方式,写在提纲的结尾部分。
设计意图:编写写作提纲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小组交流提纲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展示不同的开头和结尾方式,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文章的方式进行写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 创新能力。
三、写作实践
1.学生根据自己编写的提纲,开始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语言表达不准确、说明方法运用不当、写作顺序混乱等,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2.提醒学生注意运用上节课所学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准确。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独特的角度介绍事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的巡视指导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保证学生的写作顺利进行。
四、交流修改
1.学生完成初稿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每个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读给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听,其他成员认真倾 听,并从内容、结构、语言、说明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
2.每个小组推选一篇文章,在全班进行展示。教师引导全班同学对展示的文章进行评价,肯定文章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共同讨论修改方案
3.学生根据小组和全班的评价意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完善。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和全班展示评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文章,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修改,能够提高文章的质量,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完善能力。
五、课堂总结
1.教师对本节课的写作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优点,如说明方法运用得当、写作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生动等,同时也指出存在的普遍问题,如标点符号使用不当、语句不通顺等。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修改自己的文章,将其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与家人和朋友分享自己的习作成果。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作文的修改和抄写,要求书写工整、规范。
2.阅读一篇优秀的说明文,分析文章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和写作顺序,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板书设计
五上习作:介绍一种事物
列数字——准确具体
举例子——真实可信
作比较——突出特点
打比方——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