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解析史料、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难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屡遭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经济状况?这一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其原因有三: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刮,三是战争的破坏。
【合作探究】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对比课本p38p39图表加以说明)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着手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2、第一个五年计划
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合作探究】如何理解毛泽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段话?反映了什么问题?
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合作探究】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业化国家,政府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实施的?其基本任务是什么?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1953年政府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划,其基本任务是: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一是建立了东北重工业基地;二是交通建设成就巨大;三是初步奠定了工业的基础。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历史纵横】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党的正确领导;
广大工人和农民积极性空前高涨;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3、社会主义改造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通过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消灭了剥削阶级,避免了两极分化。党和国家还创造性地采用赎买政策,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资本主义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
【合作探究】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改造的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成功标志着社会主义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至此,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要求过急,工作过粗,对部分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够适当,以致遗留了部分问题。
二、探索与失误
1956年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后的十年,党在经济建设领域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出现过严重的失误。
1、中共八大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分析八大召开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八大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国内主要矛盾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突出了我国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共同构成了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思想还不够成熟,八大的正确方针在党内未能牢固确立,一些重要思想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充分坚持下去,因此,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曲折。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合作探究】如何理解评价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一,主观上讲,它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改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二,由于总路线的指导作用,“左”倾经济思想在经济领域更加膨胀,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合作探究】结合课本p41插图与【学思之窗】分析“大跃进”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它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盲目蛮干,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到1958年底,全国共生产钢1
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经济效益低下,1958年农业丰产而没有丰收。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合作探究】人民公社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有什么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渡的一次典型实验,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合作探究】面对严峻的现实,中共中央是如何纠正错误的?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对国民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到1966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重要领域中取得巨大成就。
【合作探究】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与教训?
第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第二,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第三,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合作探究】“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什么影响?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以后,我国的社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的干扰和全方位的破坏。1967、1968两年的时间里,损失的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李先念同志曾说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
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合作探究】“文化大革命”中经济取得一定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使国民经济在1973年出现复苏的局面。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上是要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
总之成就的取得是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努力的结果,也是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抵制的结果。
【本课小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在党和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府领导下,经过短短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计划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极为高涨,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人就是杰出的代表.这一时期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虽一再出现过"左"的趋向和错误,在建设事业上也曾出现过重大损失和曲折;但是在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国情正确的趋向、理论、方针、政策,也在探索、形成和发展着,并在一个时期内居主流地位。它们有力地引导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事业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积累着经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不断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制定或采取一系列的正确决策和措施,为以后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基础。
【板书设计】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
2.第一个五年计划
3.三大改造
二、探索与失误
1.中共八大
2.大跃进及人民公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2.经济的复苏与回升
【布置作业】
1、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作出评价,并分析这些建设项目地理分布的特点。
2、“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效果检测】
1.下图是一幅于1958年所绘画的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壁画。画中的文字
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壁画体现了(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
D.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2.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说:“现在我们能造什
( http: / / www.21cnjy.com )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工业基础落后
②经济建设要以重工业为主
③我国将大量进口汽车、飞机、坦克和拖拉机
④我国的轻工业和农业发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958年,中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主要教训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快速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经济规律
4.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6.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在总产值
中的比例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增长率
-22.8%
47%
223%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参考答案:
1.C
2.A
3.D
4.D
5.C
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