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学案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一个贫困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是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是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面对这种局面,政府提出了旨在恢复与发展经济的措施。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2)平抑物价、统一财经、打击投机倒把。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
(4)在农村和企业进行生产改革与民主改革,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仅仅经过三年的时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就超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以较短的时间,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为进入一个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有利的条件,中国共产党在经济领域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初步检验。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且门类残缺不全,中国人民自然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为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个重大步骤,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2)制定与执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历经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个年头,经过反复修改,到正式通过时已经实施了大部分,它从我国实际出发,又参照苏联的经验,成为切实可行的计划。“一五”计划建设规模宏大,在五年内,各项支出总数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以上,用这样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国家建设,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得到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王崇伦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评价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一五”建设的重要特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不能片面发展重工业,必须同农业、手工业结合起来,发展重工业同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同时并举的。建国初期中国的经济政策明显受到了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影响,着手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记忆要诀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简单说来就是建立两大方面的基础——一化三改,“一化”是发展生产力;“三改”则是改革生产关系。
二、探索与失误
1.正确的探索
(1)中共八大
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下,1956年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
①内容: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国内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新中国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立初期的国内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通过三大改造无产阶级已经彻底地战胜了封建地主阶级,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中共八大根据我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明确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还根据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基本国情,强调了全党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②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正确的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后来的历史,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证明,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意义;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时期主要矛盾的新思想,突出了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将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共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主要矛盾的新认识。
(2)“八字方针”
①背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②内容: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③作用: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④评价:“八字方针”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以调整为中心,整个工业、农业、商业以及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都要贯彻执行。“八字方针”的提出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指导方针的一次重要转变。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2.探索中的失误
(1)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也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生产建设的积极性;错误的一面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
①历程:1957年冬从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上开始,总路线提出以后,“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的各方面开展起来;1959年冬,中共中央认识到其严重缺点并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逐渐停止。
②标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高指标带来高估产。
③表现:农业“以粮为纲”,工业“以钢为纲”。
④评价:由于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积极性,生产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大跃进”破坏了国民经济的正常生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但这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开始: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作出后,在“大跃进”运动中发展起来的。
②特点:“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二公”是指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大”指规模大,“公”指公有化程度高,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脱离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一平二调”的分配方式,是实行平均主义,无偿调用,完全违背按劳分配的原则。
③危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
(4)三年经济困难
①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系列“左”的错误;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撕毁协议。
②概况:1959~1960年,是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思想文化领域开始,然后扩展到政治、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工农业生产大幅度降低。
2.经济回升
(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1971年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回升的局面。
(2)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197
( http: / / www.21cnjy.com )5年,周恩来病重。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深化升华
“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极端的“左”倾错误发展到经济领域的恶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崭新的事业,必然会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失误,所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实事求是是我国必须坚持的真理。
经典回顾
例1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这首新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是?( )
A.延安大生产运动
B.农业合作化高潮
C.“大跃进”运动
D.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析:“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浮
( http: / / www.21cnjy.com )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提出“工业大跃进”和“农业大跃进”的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和修改计划指示。
答案:C
例2
中共八大的路线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深远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中共八大( )
①正确认识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③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④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八大的决策具有创造性而且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非常正确的,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①③④都是八大的主要内容;②是在1957年提出来的,由此可排除A、C、D三项。
答案:B
例3
1958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方向,应该是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这反映出当时( )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B.加快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C.急于求成,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
D.为发展生产力,急需改革生产关系
解析: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答案:C
例4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全党工作的大局
解析:邓小平在1975年的全面整顿其实是在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左”的错误。
答案:B
问题探究
问题1
如何区分过渡时期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探究思路:主要是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去考虑,注意区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不同。
探究结论: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等,但这其中的许多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抗美援朝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但不是遗留下来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的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此进行的斗争有: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各级人民政府、进行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问题2
概述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线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总任务的历史条件。说明两者在内容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给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各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探究思路:注意对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区分,并不是罗列知识点。
探究结论:(1)历史条件:1953年总
( http: / / www.21cnjy.com )路线的条件是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人民政府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抗美援朝胜利已定,国际环境安宁,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得到巩固;1958年总路线的条件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借鉴苏联经验教训,总结本国建设经验,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侧重点不同:过渡时期集中主力发展重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业,侧重于工业化这个主体,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作为两翼;全面建设总路线,侧重于多快好省的“快”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
(3)影响: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国各行业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完成了三大改造,但工作过粗过急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8年总路线,片面追求高速度,违背了客观规律,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
(4)启示:经济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活学巧用
1.新中国成立后,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下列关于“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②一五计划的内容之一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一五计划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④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一五”计划的实施仅是“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不能说是“彻底改变”。
答案:C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改变了我国交通落后的状况
B.奠定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C.实现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D.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解析:“一五”计划的突出成就在工业方面。
答案:A
3.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
C.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三大改造侧重于生产资料的变革,即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以从实质上看,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4.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B.人民政权与国内反对势力的矛盾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中国人民与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
解析: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剥削阶级基本被消灭,敌我矛盾已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答案:A
5.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我们的方向,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这段话反映出当时的主要问题是( )
A.党中央忽视客观规律,在经济建设中速度过快
B.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急需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党和政府急于求成,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
D.党和政府要加快建设步伐,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生产关系上的速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变革过快,所以A项不恰当。这种过快并不是根据我国生产力实际的需要作出的,所以B项不对。D项的错误在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在1956年建立起来了,故不存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答案:C
6.下面两幅新闻图片所报道的事件,哪一幅是虚假的?哪一幅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1 1958年人民日报有有关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
图2 1958年居民将家中铁制用具送去炼钢
解析:注意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后,对应当时历史事件进行回答,关键是把握“大跃进”的含义,即在经济建设中一味追求高速度,急于求成的一种政策。
参考答案:图1是虚假的;图2是真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左”倾错误泛滥(或答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7.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C.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D.以实现四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解析:“文革”是一场内乱,在这种特定条件下,邓小平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目的必然是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答案:C
习题详解
第一题:列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建设成就,作出评价,并分析这些建设项目的地理分布特点。
1.解析思路:明确“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建设项目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地区。
2.答案要点:1957年,第一个五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这些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全国人民积极支持,各行各业大力支援的结果;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主要建设项目都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东北
地区。
第二题:“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1.解析思路:“文革”造成的国民经济混乱是全方位、长时期的,归纳的时候注意要点完整。
2.答案要点:1967~1968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国民经济损失1000亿元。动乱的长期持续,还削弱了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的努力,使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工作被迫中止,使刚刚稳定的经济形势重新陷入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