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课件+学案+检测试题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整合课件+学案+检测试题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05:51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章末整合
大单元·体系构建
微专题·拓展提升
微专题一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没有分布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对这些植物来说较差,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
植被形态 对环境特点的适应性
根系发达 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叶片大/
小、蜡质 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阔叶增加水分蒸发、增大热量散失;叶子细小,可减少蒸发、减少热量散失
茎粗/斜 粗壮,储水量大;倾斜,当地风力大
植株
低矮 植株低矮,簇状匍匐在地面,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 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植被
生长快 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
旗形
树冠 单一盛行风影响,风向与树冠延伸方向一致
醉树 冻土融化、土质松软、土壤侵蚀等导致树木歪斜
林窗 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
林线上升 全球变暖
1.短命植物是一类特殊的草本植物。它们早春萌发,在夏季来临前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迅速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这类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学者这样描述短命植物的生长情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有较多积雪。开春后,短命植物迅速生长。4—6月,沙漠里草绿花鲜,繁花似锦……” 下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气象站10月至次年9月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加固训练】
(1)短命植物只在4—6月生长旺盛的原因有(  )
①降水丰沛 ②土壤水分较多 ③热量适宜 ④日照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B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短命植物在 4—6月生长旺盛的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多,此阶段水热组合好,适合短命植物的生长,②③正确;10月降水更丰沛,①错误;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更充足,④错误。故选B。
(2)推测短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根系短浅 [B]多肉有刺
[C]叶面阔大 [D]植株粗壮
A
【解题思路】第(2)题,短命植物吸收积雪融水,根系短浅,A正确;该类植物生长周期短,不会形成多肉有刺、叶面阔大、植株粗壮的特点,B、C、D错误。
(3)7月,制约短命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干旱
[C]温度 [D]放牧
B
【解题思路】第(3)题,虽然图中显示7月份降水量较多,但气温高,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导致该地区干旱缺水,B正确。
微专题二 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土壤性质 影响因素
土壤
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土壤
通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通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
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通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通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
肥力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土壤
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
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
③人类活动:增施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
土壤
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
②“支”:地面辐射、蒸发。
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
(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
2.河岸带是介于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键交错带。广西漓江上游河岸带典型地段内,随距河岸距离增加依次分布砾石滩、草地、灌草地和疏林地等4类水文环境,因受河水影响程度的差异,其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下表为漓江河岸带典型地段内某月4类水文环境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加固训练】
水文环境 砾石滩 草地 灌草地 疏林地
土壤含水量/% 13.52 21.43 24.01 16.86
土壤
颗粒
组成 砂粒/% 88.44 81.59 77.70 74.99
粉粒/% 6.17 10.00 12.16 14.07
黏粒/% 5.39 8.41 10.14 10.94
土壤有机质/(g·kg-1) 23.72 26.38 26.76 32.68
(1)该地土壤颗粒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  )
[A]较粗 河水侵蚀 [B]较粗 河水沉积
[C]较细 河水侵蚀 [D]较细 河水沉积
A
【解题思路】第(1)题,读表可知,在4类不同的水文环境下,土壤颗粒组成中均是砂粒的占比最大,土壤颗粒较粗。该河段位于广西漓江上游,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细颗粒被侵蚀搬运,所以当地的土壤颗粒较粗,A正确。
(2)砾石滩土壤含水量最低的原因可能有(  )
①地势相对较高 ②旱季时取样 ③土壤颗粒大 ④水淹时间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C
【解题思路】第(2)题,砾石滩最靠近河岸,地势相对较低,受水淹时间相对较长,①④错误。距离河岸最近的砾石滩,受河水的影响最大,土壤的含水量应该比较大,而目前的情况是其含水量最低,可能是旱季时取样的结果;同时,砾石滩中,砂粒占比达88.44%,土壤颗粒大,说明水分易于渗流,不易保水,所以砾石滩土壤含水量最低,②③正确。故选C。
培优练·链接真题
1.(2024·福建1月合格考,14~15)图1、图2为某森林类型常见的现象,图3为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景观。据此回答(1)~(2)题。
高频考点一 植被
图1     图2      图3 
(1)图1、图2反映的森林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A
【思路点拨】第(1)题,图1、图2中有板根和茎花现象,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均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A正确。
(2)影响图1、图2与图3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B
【思路点拨】第(2)题,图1、图2为热带雨林植被,分布于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图3为热带草原植被,分布于全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两区域降水差异明显,因此影响图1、图2与图3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水分,与热量、光照和土壤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
2.(2024·北京第一次合格考,15~16)读20°E附近非洲大陆部分地区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思路点拨】第(1)题,图中植被类型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降水量依次递减,水分条件依次变差,因此影响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B正确。
(1)图中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B
(2)热带雨林植被(  )
[A]垂直结构复杂 [B]植物种类单一
[C]耐旱特征典型 [D]季相变化大
A
【思路点拨】第(2)题,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物种丰富,适应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植被季相变化不大,A正确。
高频考点二 土壤
3.(2024·黑龙江1月合格考,5~6)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省要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要切实把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保护好。据此回答(1)~(2)题。
(1)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
[C]水分充足 [D]土层浅薄
A
【思路点拨】第(1)题,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说明了黑土地非常珍贵,其珍贵的关键原因是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决定土壤肥力大小的主要因素,A正确。
(2)保护黑土地的合理措施是(  )
[A]粗放耕作 [B]秸秆还田
[C]引水灌溉 [D]增施化肥
B
【思路点拨】第(2)题,保护黑土地的合理措施是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B正确;粗放耕作会加剧黑土流失,引水灌溉操作不当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土壤侵蚀,增施化肥会使黑土板结,A、C、D错误。
4.(2024·江西卷,11~13)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据此回答(1)~(3)题。
(1)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植被
D
【思路点拨】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确。
(2)1986—2010年,该省以下海拔范围中,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的是(  )
[A]<1 000米 [B]3 000~4 000米
[C]4 000~5 000米 [D]>5 000米
B
【思路点拨】第(2)题,1986—2010年,海拔小于1 000米和4 000~5 000 米的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很小,A、C错误;海拔3 000~4 000 米的地区有机碳密度明显变小,是由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B正确;海拔大于5 000米的地区有机碳密度变大,是由气候变暖,有机碳来源增加所引起的,D错误。
(3)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 000米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
[B]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
[C]冰川退缩,有机碳侵蚀减弱
[D]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
A
【思路点拨】第(3)题,气候变暖,会导致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使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大,A正确;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小,B错误;冰川退缩,会使土壤失去冰川覆盖,且冰川融水增多,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小,C错误;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小,D错误。章末整合
微专题一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1.植被不适应环境:分布稀疏、没有分布说明该地区环境条件对这些植物来说较差,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分析原因。
2.植被适应环境:能生长、生长旺盛说明这些植被具有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如下表。
植被形态 对环境特点的适应性
根系发达 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叶片大/ 小、蜡质 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阔叶增加水分蒸发、增大热量散失;叶子细小,可减少蒸发、减少热量散失
续表
茎粗/斜 粗壮,储水量大;倾斜,当地风力大
植株 低矮 植株低矮,簇状匍匐在地面,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 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植被 生长快 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
旗形 树冠 单一盛行风影响,风向与树冠延伸方向一致
醉树 冻土融化、土质松软、土壤侵蚀等导致树木歪斜
林窗 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性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
林线上升 全球变暖
【加固训练】
1.短命植物是一类特殊的草本植物。它们早春萌发,在夏季来临前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迅速完成整个生长发育过程。这类植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有学者这样描述短命植物的生长情况:“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冬季有较多积雪。开春后,短命植物迅速生长。4—6月,沙漠里草绿花鲜,繁花似锦……” 下图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气象站10月至次年9月各月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回答(1)~(3)题。
(1)短命植物只在4—6月生长旺盛的原因有(  )
①降水丰沛 ②土壤水分较多 ③热量适宜 ④日照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推测短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根系短浅 [B]多肉有刺
[C]叶面阔大 [D]植株粗壮
(3)7月,制约短命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干旱
[C]温度 [D]放牧
【答案】 (1)B (2)A (3)B
【解题思路】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短命植物在 4—6月生长旺盛的原因是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土壤水分较多,此阶段水热组合好,适合短命植物的生长,②③正确;10月降水更丰沛,①错误;夏季白昼时间长,日照更充足,④错误。故选B。第(2)题,短命植物吸收积雪融水,根系短浅,A正确;该类植物生长周期短,不会形成多肉有刺、叶面阔大、植株粗壮的特点,B、C、D错误。第(3)题,虽然图中显示7月份降水量较多,但气温高,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导致该地区干旱缺水,B正确。
微专题二 土壤的性质及影响因素
土壤 性质 影响因素
土壤 含水量 ①“收”:大气降水、地下水、灌溉用水。 ②“支”:蒸发、植物吸收和蒸腾、水分渗漏和径流(壤中流)。 ③“储”:最大储水量受土壤孔隙空间大小制约
土壤 通气性 受土壤孔隙空间和土壤含水量的共同影响。 ①土质疏松、土壤含水量小,土壤通气性好(但水分不足时,植物会凋萎)。 ②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通气性差(水分充足易导致空气受到排挤,土壤温度下降,通气性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 肥力 土壤肥力最终取决于水、肥、气、热的协调程度。 ①“收”:外力搬运输入;自身有机质、矿物质产出(岩石风化、生物分解);人类活动补充(施肥)等。 ②“支”:植物吸收;雨水淋溶、径流侵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土壤 酸碱度 ①母质:基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碱性;酸性岩母质形成的土壤偏酸性。 ②气候:湿润地区往往与酸性土壤的分布是一致的;干旱和少雨地区,淋溶弱,往往是中性或碱性土壤的分布区。 ③人类活动:增施熟石灰可中和土壤酸性;酸雨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等
土壤 温度 ①“收”:直接来源为太阳辐射。 ②“支”:地面辐射、蒸发。 ③“调”:土壤含水量增加导致土壤温度变化减小、人类活动(如覆盖黑膜可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降低;覆盖透明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的散失,提高土壤温度)
【加固训练】
2.河岸带是介于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键交错带。广西漓江上游河岸带典型地段内,随距河岸距离增加依次分布砾石滩、草地、灌草地和疏林地等4类水文环境,因受河水影响程度的差异,其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差异。下表为漓江河岸带典型地段内某月4类水文环境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水文环境 砾石滩 草地 灌草地 疏林地
土壤含水量/% 13.52 21.43 24.01 16.86
土壤 颗粒 组成 砂粒/% 88.44 81.59 77.70 74.99
粉粒/% 6.17 10.00 12.16 14.07
黏粒/% 5.39 8.41 10.14 10.94
土壤有机质 /(g·kg-1) 23.72 26.38 26.76 32.68
(1)该地土壤颗粒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  )
[A]较粗 河水侵蚀 [B]较粗 河水沉积
[C]较细 河水侵蚀 [D]较细 河水沉积
(2)砾石滩土壤含水量最低的原因可能有(  )
①地势相对较高 ②旱季时取样 ③土壤颗粒大
④水淹时间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 (1)A (2)C
【解题思路】 第(1)题,读表可知,在4类不同的水文环境下,土壤颗粒组成中均是砂粒的占比最大,土壤颗粒较粗。该河段位于广西漓江上游,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较强,细颗粒被侵蚀搬运,所以当地的土壤颗粒较粗,A正确。第(2)题,砾石滩最靠近河岸,地势相对较低,受水淹时间相对较长,①④错误。距离河岸最近的砾石滩,受河水的影响最大,土壤的含水量应该比较大,而目前的情况是其含水量最低,可能是旱季时取样的结果;同时,砾石滩中,砂粒占比达88.44%,土壤颗粒大,说明水分易于渗流,不易保水,所以砾石滩土壤含水量最低,②③正确。故选C。
高频考点一 植被
1.(2024·福建1月合格考,14~15)图1、图2为某森林类型常见的现象,图3为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景观。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图3  
(1)图1、图2反映的森林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影响图1、图2与图3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答案】 (1)A (2)B
【思路点拨】第(1)题,图1、图2中有板根和茎花现象,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植被的特征,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均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A正确。第(2)题,图1、图2为热带雨林植被,分布于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图3为热带草原植被,分布于全年高温、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区。两区域降水差异明显,因此影响图1、图2与图3植被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水分,与热量、光照和土壤关系不大,B正确,A、C、D错误。
2.(2024·北京第一次合格考,15~16)读20°E附近非洲大陆部分地区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光照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2)热带雨林植被(  )
[A]垂直结构复杂 [B]植物种类单一
[C]耐旱特征典型 [D]季相变化大
【答案】 (1)B (2)A
【思路点拨】第(1)题,图中植被类型依次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降水量依次递减,水分条件依次变差,因此影响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水分,B正确。第(2)题,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物种丰富,适应高温多雨的气候环境,植被季相变化不大,A正确。
高频考点二 土壤
3.(2024·黑龙江1月合格考,5~6)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黑龙江省要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要切实把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保护好。据此回答(1)~(2)题。
(1)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土质疏松
[C]水分充足 [D]土层浅薄
(2)保护黑土地的合理措施是(  )
[A]粗放耕作 [B]秸秆还田
[C]引水灌溉 [D]增施化肥
【答案】 (1)A (2)B
【思路点拨】第(1)题,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说明了黑土地非常珍贵,其珍贵的关键原因是有机质含量高,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决定土壤肥力大小的主要因素,A正确。第(2)题,保护黑土地的合理措施是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B正确;粗放耕作会加剧黑土流失,引水灌溉操作不当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和土壤侵蚀,增施化肥会使黑土板结,A、C、D错误。
4.(2024·江西卷,11~13)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显著。云南省表层(0~20厘米)土壤有机碳密度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现象。下图示意1986年和2010年该省不同海拔范围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据此回答(1)~(3)题。
(1)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降水 [B]温度
[C]地形 [D]植被
(2)1986—2010年,该省以下海拔范围中,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最大的是(  )
[A]<1 000米 [B]3 000~4 000米
[C]4 000~5 000米 [D]>5 000米
(3)1986—2010年,气候变暖对该省海拔5 000米以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
[B]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
[C]冰川退缩,有机碳侵蚀减弱
[D]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
【答案】 (1)D (2)B (3)A
【思路点拨】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不同的植被类型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是不同的,导致该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呈单峰变化的直接因素是植被,D正确。第(2)题,1986—2010年,海拔小于1 000米和4 000~5 000 米的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量很小,A、C错误;海拔3 000~4 000 米的地区有机碳密度明显变小,是由当地人类活动引起的,B正确;海拔大于5 000米的地区有机碳密度变大,是由气候变暖,有机碳来源增加所引起的,D错误。第(3)题,气候变暖,会导致植被增多,有机碳来源增加,使土壤有机碳密度增大,A正确;温度升高,有机碳分解加快,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小,B错误;冰川退缩,会使土壤失去冰川覆盖,且冰川融水增多,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小,C错误;降水增加,有机碳侵蚀增强,土壤有机碳密度减小,D错误。
第五章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甲地区(图1)多山地、丘陵,土壤瘠薄。当地人在山坡和沿海砂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砂土、中间层有机肥、下层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图2)。引水灌溉后,该地区成为“欧洲蔬菜之都”。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1.甲地代表性天然植被的生态特征是(  )
[A]常绿耐旱,叶片坚硬 [B]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C]叶片宽阔,春发秋落 [D]树叶针状,抗寒抗旱
【答案】 A
【解析】 由图1中信息可知,甲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代表性天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由于该地区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片坚硬,A正确。
2.“三明治”结构的土壤(  )
①砂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增加水分蒸发 ②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③黏土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抑制盐分上升 ④砂土和黏土层可以互换,有利于保持水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图2中信息可知,砂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减少水分蒸发,①错误;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黏土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抑制盐分上升,②③正确;砂土和黏土层互换后,水分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加剧,不利于保水,④错误。故选C。
  北极棉花,在北极又称“雪绒花”,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图3为北极棉花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图3
3.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最主要的作用是(  )
[A]扩大种子传播距离
[B]保护种子少受冻害
[C]吸引昆虫传播花粉
[D]减少叶面水分蒸腾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说明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是为保护种子的安全,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寒冷,生存的植物极易发生冻害,B正确;对于严寒的北极地区,植物首要的目标是成活生存,因此绒球虽然可以扩大种子的传播距离,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A错误;北极棉花像蒲公英一样靠风力播撒种子,而不是靠昆虫传播花粉,C错误;北极气候寒冷,叶面本身水分蒸腾少,D错误。
4.下列关于北极棉花的推测,合理的是(  )
[A]根系发达而深长 [B]叶面具有蜡质层
[C]叶片常年呈绿色 [D]抗病虫害能力强
【答案】 C
【解析】 北极棉花属于草本植物,根系一般较浅,由于北极地区冻土广布,不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处发育,A错误;北极棉花叶面细小,可以耐寒,而蜡质层作用是耐旱,减少叶面水分的蒸腾,B错误;叶片常年呈绿色,有利于北极棉花在短促的暖季迅速进行光合作用,而不必耗费能量生长新叶,C正确;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因此北极棉花的抗病虫害能力弱,D错误。
  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较小。土壤容重可以反映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程度。图4示意我国大兴安岭某地不同植被下不同深度土壤容重(单位:克·厘米-3)。据此回答5~7题。
图4
5.该地不同树种对土壤作用不同的主要表现是(  )
[A]白桦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上下一致
[B]樟子松白桦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樟子松林土壤孔隙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D]樟子松林较白桦林根系长,土壤容重大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白桦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上下不一致,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较小,结合图中信息,樟子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容重小,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樟子松林的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樟子松林土壤孔隙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C错误;樟子松林较白桦林根系长,土壤容重小,D错误。
6.对该地土壤改良作用最好的是(  )
[A]樟子松林
[B]针叶林
[C]樟子松白桦混交林
[D]白桦林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樟子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容重最低,有机质含量最高,说明其对土壤改良作用最好,C正确。
7.下列关于不同地区土壤容重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荒漠土小于长白山森林土
[B]南方红壤大于东北黑土
[C]长白山森林土大于华北平原棕壤
[D]内蒙古草原土大于南方红壤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较小。我国南方红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质黏重,土壤容重大,而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小,B正确;西北荒漠土有机质含量低,长白山森林土有机质含量高,所以西北荒漠土壤容重大于长白山森林土壤容重,A错误;长白山森林土,纬度较高,枯枝落叶多,分解慢,比华北平原棕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较小,C错误;我国南方红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而内蒙古草原土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所以内蒙古草原土壤容重小于南方红壤,D错误。
  某科研小组对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中一绿洲防护林进行小气候研究。该绿洲防护林外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绿洲地势平坦,建有完整的防护林网。图5为该小组绘制的防护林内外风速(米/秒)、降水量(毫米)、空气湿度(%)年内变化统计图。据此回答8~9题。
图5
8.甲、乙、丙三图表示的气象要素分别是(  )
[A]甲—空气湿度,乙—降水量,丙—风速
[B]甲—空气湿度,乙—风速,丙—降水量
[C]甲—降水量,乙—风速,丙—空气湿度
[D]甲—降水量,乙—空气湿度,丙—风速
【答案】 D
【解析】 该区域冬春季节风速更大,林内植被密度较大,摩擦力较大,风速较小,林外风速较大,所以丙表示风速,B、C错误;林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林内空气湿度和降水量大于林外,且降水量在年内集中度更高,主要集中在夏季,所以甲为降水量,乙为空气湿度,D正确,A错误。
9.绿洲防护林建成后,林内(  )
[A]冬季风速降幅最大 [B]降水量大幅增加
[C]夏季湿度明显提高 [D]蒸发量明显减小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表示降水量,乙图表示空气湿度,丙图表示风速,故林内8月风速降幅最大,A错误;降水量有增加,但没有大幅增加,B错误;林内夏季空气湿度明显高于林外,C正确;林内的蒸发量会有所减小,但不会明显减小,D错误。
  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江西省的井冈山开展“土壤形成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发现井冈山大部分地区土壤呈土红色,腐殖质较少,质地较黏重。图6示意某同学拍摄的当地地带性植被景观。据此回答10~12题。
图6
10.下列与井冈山地带性植被特点相符的是(  )
[A]植株较为矮小 [B]叶片表面覆有绒毛
[C]四季常青 [D]常见板根
【答案】 C
【解析】 江西省位于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四季常青,乔木高大且具有革质叶片,C正确;植株较为矮小的植被一般生长在沙漠地区或高海拔地区,A错误;叶片表面覆有绒毛的植被多分布在较为寒冷地区或者气候干旱地区,用以抵御严寒和抵抗灼热,B错误;板根常见于热带雨林,D错误。
11.井冈山地区土壤腐殖质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快 ②森林内枯枝落叶少 ③降水丰富,淋溶作用较强 ④植被类型单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井冈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降水多,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快,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明显,导致土壤中的腐殖质较少。当地水热条件好,森林内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枯枝落叶较多,①③正确。故选A。
12.某同学带回少量土壤用于阳台种植花草,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不包括(  )
[A]适当上下翻松土壤
[B]加入果皮碎屑,增加有机质
[C]少次多量进行灌溉
[D]拌入适量沙土,增加通气性
【答案】 C
【解析】 井冈山当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土质黏重,可适当上下翻松土壤、加入适量沙土,改善其通气性;同时可以加入果皮碎屑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花草更好地生长;红壤水分含量大,应避免过度灌溉,加重黏性,降低土壤通气性,C符合题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也在不断地加深。2022年5月,来自科学家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某杂志上——科学家在从月球上采回的真实月壤中成功种植出了拟南芥。拟南芥是一种小个子植物,图7为种在孔板里月壤中的拟南芥图片。据此回答13~14题。
图7
13.月壤和地球土壤都有的物质是(  )
[A]有机质 [B]矿物质
[C]水分 [D]空气
【答案】 B
【解析】 地球土壤中有氧气、有机质、矿物质和水分;月球上有岩石,因此月壤中有矿物质,但月球上没有大气和水分,月壤中不会有氧气和水分,月球上缺乏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会向月壤中补充有机质。综上所述,月壤和地球土壤都有的物质是矿物质,B正确。
14.科学家在做真实月壤的植物栽培实验中,选择拟南芥,是因为其(  )
①需要的生长空间很小 ②对月壤的需求量较大
③生长周期短 ④生长周期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拟南芥是一种小个子植物,需要的生长空间很小,对月壤的需求量较小,①正确,②错误;拟南芥个子较小,所以生长周期短,可以迅速地完成实验,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图8为我国某学校学生进行野外土壤考察时绘制的甲、乙两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其中甲地土壤质地黏重,呈砖红色。读图,回答15~16题。
图8
15.甲地土壤因富含赤铁矿而呈砖红色,赤铁矿主要来自(  )
[A]大气降水 [B]枯枝落叶
[C]成土母质 [D]生物活动
【答案】 C
【解析】 土壤中赤铁矿含量高,其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当形成土壤的岩石中赤铁矿含量高的时候,其风化形成的土壤赤铁矿含量往往也较高,C正确。
16.甲土壤淋溶层厚,乙土壤无淋溶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甲地植株高大,根系较发达
[B]乙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
[C]甲地气候干旱,淋溶作用强
[D]乙地降水量少,地下水缺乏
【答案】 B
【解析】 淋溶层是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形成的,淋溶层与植株大小和根系是否发达无关,A错误;气候干旱,降水少,淋溶作用较弱,C错误;乙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水分向下运移较弱,因此土壤无淋溶层,B正确;乙地降水量少,地下水缺乏,可能无淋溶层,但该环境下植被较少,腐殖质层应较薄,乙地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不符合题意,D错误。
  冬克玛底河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的河谷为平坦开阔的稀疏草地,地表植被矮,多在5~10厘米,根系深度主要集中于0~40厘米。暖季(6—9月)温凉而湿润,冷季(10月至翌年5月)干燥而寒冷。图9示意冬克玛底河流域下游河谷山坡某处土壤月平均湿度时空变化,土壤饱和湿度为0.4。据此回答17~18题。
图9
17.下列关于该流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
[B]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
[C]冬季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
[D]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相同
【答案】 B
【解析】 A选项不属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叙述,A错误;图中4—10月,土壤湿度等值线向右侧倾斜,说明随着埋深增加,达到相同湿度的时间在延后,说明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B正确;读图可知,夏季(6—8月)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小,C错误;各土层达到相同湿度的时间不同,且湿度的变化范围不同,因此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不完全相同,D错误。
18.5—6月表层土壤水分迅速饱和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增多 [B]冻土解冻
[C]积雪融化 [D]冰川融化
【答案】 B
【解析】 该流域地处长江源区,海拔高,分布有深厚的冻土层。5—6月,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解冻,大量水分释放到土壤中,使土壤水分迅速饱和,B正确,A、C、D错误。
  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 565~3 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降水稀少。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密度小。图10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回答19~20题。
图10
19.相对于乙样带,甲样带的土壤(  )
[A]密度小、含水量高 [B]密度大、含水量低
[C]厚度小、含水量高 [D]厚度大、含水量低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及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甲地位于河谷南坡,属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且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密度小;乙地位于阳坡,光照强,蒸发强,水分少,植被生长较差,因此,相对于乙样带,甲样带的土壤厚度大、密度小、含水量高,A正确。
20.导致甲、乙样带土壤矿物粒径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①成土母质 ②土壤水分 ③生物量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该区域降水稀少,甲地位于阴坡,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强,有利于土壤的发育,土壤矿物粒径更小。乙地位于阳坡,蒸发强,水分少,植被生长较差,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弱,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矿物粒径更大。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矿物粒径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为生物量、土壤水分,②③正确;甲、乙样带均位于同一小集水区,小区域内的成土母质差异小,两地附近均有河流,地表径流差异不大,不会造成土壤矿物粒径差异明显,①④错误。故选B。
  灌淤土是长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浑水灌溉,水中泥沙逐渐淤积,并经过耕作、施肥等交互作用影响,失去淤积层理,形成由灌淤物质组成的人为表土。灌淤土多分布于需长期引水灌溉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改良了原有土壤结构,形成通透性好、土层深厚的特征,是发展耕作业的理想土壤。据此回答21~22题。
21.下列可能有灌淤土分布的地区是(  )
[A]河套平原 [B]云贵高原
[C]辽东丘陵 [D]四川盆地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灌淤土多分布于需长期引水灌溉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可知,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都属于湿润地区,辽东丘陵属于半湿润地区,河套平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A正确。
22.灌淤土形成过程中,易出现(  )
[A]土壤污染 [B]土壤板结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酸化
【答案】 C
【解析】 灌淤土多分布于需长期引水灌溉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长期引水灌溉,易出现土壤盐碱化,C正确,D错误;由材料“灌淤土是长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浑水灌溉”可知,灌淤土形成过程中不会造成土壤污染,A错误;灌淤土“有效改良了原有土壤结构,形成通透性好、土层深厚的特征”,不会造成土壤板结,B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
材料二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洞庭湖湿地(长江下游)和三江平原湿地(东北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其中黑河中游流域的湿地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
表1
土层深 度/cm 土壤有机碳/(g·kg-1)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2)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8分)
【答案】 (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8分)
(2)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生物残体更多,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三江平原湿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8分)
【解析】 第(1)题,根据表1信息可知,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中,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不论是高草植被还是低草植被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因为高草植被地上植株的高度较低草植被高,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第(2)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与生物残体量和微生物的分解快慢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二可知,黑河中游位于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中段,气候干旱。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生物残体更多,所以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三江平原湿地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植物生长快,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所以土壤有机碳含量高。
24.(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胡杨(图11)是生长在沙漠中的唯一乔木树种,胡杨林具有喜光耐热、耐旱涝、耐盐碱等特点,对沙漠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强大的根系在土层内向四周延伸,并直达潜水面。当胡杨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便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图12示意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中根系的质量)的垂直分布。
图11
图12
(1)据图描述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指出胡杨林所属的植被类型及其具有的生态价值。(8分)
(3)胡杨幼树上的叶片细长如柳叶,老树的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结合胡杨树叶形态,说出其适应的气候特点。(6分)
【答案】 (1)总体具有密度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0~100厘米深度,地表和100~120厘米深度处密度最小。(6分)
(2)落叶阔叶林;(2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等。(6分)
(3)主要为了适应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光照强的气候特点。(6分)
【解析】 第(1)题,由图12可以看出,胡杨林根质量密度总体具有密度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0~100厘米深度,达到接近3 毫克·厘米-3,地表和100~120厘米深度处密度最小,只有0.3 毫克·厘米-3左右。第(2)题,胡杨林生长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在有水源的地方生长,由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潮湿,树木在冬季落叶,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材料“胡杨林具有喜光耐热、耐旱涝、耐盐碱等特点,对沙漠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知,胡杨林具有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的作用;根据材料“当胡杨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便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可知,胡杨林具有改良土壤(防治盐渍化)的作用,还具有调节绿洲气候的作用。第(3)题,我国西北属于胡杨林生长地区,具有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光照强的气候特点,因此为了适应高温干旱的气候,根部萌生幼苗,可以利用根部吸收地下水分,幼树上的叶片细长如柳叶,老树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以此减少水分蒸发。
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黑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势平缓的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负荷耕作使得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严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模式来提高土壤肥力,即在上一年收获时,秸秆要高留茬,其余秸秆全部覆盖农田,不耕地,不翻地,使土地尽量不裸露出来,春季播种时使用免耕技术播种施肥。图13(a)示意黑土开垦后的土地,图13(b)示意黑土地秸秆高留茬地面,图13(c)示意黑土地秸秆根系。
   
a       b      c  
图13
(1)简述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2)说出现阶段黑土利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8分)
(3)说明秸秆根系能够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6分)
【答案】 (1)夏季雨热同期,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植被生长,枯枝落叶多,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较长,气候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形平坦,山环水绕,有机质不易流失。(6分)
(2)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肥力降低,黑土质量下降;不合理耕作、占用或盗挖等,造成黑土资源破坏严重;土壤污染、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区域出现土地撂荒。(8分)
(3)秸秆根系腐烂变成腐殖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根系腐烂后的孔隙,能够通气透水,保湿保墒;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6分)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黑土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生物量等角度来进行分析。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且纬度较高,昼长较长,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生长,草木茂盛,枯枝落叶多,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多;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山环水绕,土壤深厚,养分不容易流失。第(2)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黑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破坏严重和撂荒现象。长期高负荷耕作使得黑土肥力降低;水土流失使黑土土层变薄;不合理的占用使得黑土资源破坏严重;随着人口外流现象的加剧,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撂荒。第(3)题,土壤肥力高的表现主要是有机质含量高,通气透水性能好等。秸秆根系腐烂变成腐殖质,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根系腐烂后的孔隙,能够通气透水,保湿保墒;秸秆根系可以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五章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甲地区(图1)多山地、丘陵,土壤瘠薄。当地人在山坡和沿海砂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砂土、中间层有机肥、下层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图2)。引水灌溉后,该地区成为“欧洲蔬菜之都”。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1.甲地代表性天然植被的生态特征是(  )
[A]常绿耐旱,叶片坚硬 [B]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C]叶片宽阔,春发秋落 [D]树叶针状,抗寒抗旱
【答案】 A
【解析】 由图1中信息可知,甲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代表性天然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由于该地区气候夏季炎热干燥,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片坚硬,A正确。
2.“三明治”结构的土壤(  )
①砂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增加水分蒸发 ②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③黏土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抑制盐分上升 ④砂土和黏土层可以互换,有利于保持水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由图2中信息可知,砂土有利于水分下渗,减少水分蒸发,①错误;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黏土减少水分和养分流失,抑制盐分上升,②③正确;砂土和黏土层互换后,水分下渗减少,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加剧,不利于保水,④错误。故选C。
  北极棉花,在北极又称“雪绒花”,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图3为北极棉花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图3
3.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最主要的作用是(  )
[A]扩大种子传播距离
[B]保护种子少受冻害
[C]吸引昆虫传播花粉
[D]减少叶面水分蒸腾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它顶着的白白的绒球是自己的种子长出的毛”,说明北极棉花白白的绒球是为保护种子的安全,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寒冷,生存的植物极易发生冻害,B正确;对于严寒的北极地区,植物首要的目标是成活生存,因此绒球虽然可以扩大种子的传播距离,但不是最主要的作用,A错误;北极棉花像蒲公英一样靠风力播撒种子,而不是靠昆虫传播花粉,C错误;北极气候寒冷,叶面本身水分蒸腾少,D错误。
4.下列关于北极棉花的推测,合理的是(  )
[A]根系发达而深长 [B]叶面具有蜡质层
[C]叶片常年呈绿色 [D]抗病虫害能力强
【答案】 C
【解析】 北极棉花属于草本植物,根系一般较浅,由于北极地区冻土广布,不利于根系向土壤深处发育,A错误;北极棉花叶面细小,可以耐寒,而蜡质层作用是耐旱,减少叶面水分的蒸腾,B错误;叶片常年呈绿色,有利于北极棉花在短促的暖季迅速进行光合作用,而不必耗费能量生长新叶,C正确;北极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因此北极棉花的抗病虫害能力弱,D错误。
  土壤容重指一定容积的土壤烘干后质量与烘干前体积的比值。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较小。土壤容重可以反映植被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程度。图4示意我国大兴安岭某地不同植被下不同深度土壤容重(单位:克·厘米-3)。据此回答5~7题。
图4
5.该地不同树种对土壤作用不同的主要表现是(  )
[A]白桦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上下一致
[B]樟子松白桦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C]樟子松林土壤孔隙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
[D]樟子松林较白桦林根系长,土壤容重大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白桦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上下不一致,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较小,结合图中信息,樟子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容重小,说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樟子松林的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樟子松林土壤孔隙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C错误;樟子松林较白桦林根系长,土壤容重小,D错误。
6.对该地土壤改良作用最好的是(  )
[A]樟子松林
[B]针叶林
[C]樟子松白桦混交林
[D]白桦林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樟子松白桦混交林土壤容重最低,有机质含量最高,说明其对土壤改良作用最好,C正确。
7.下列关于不同地区土壤容重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荒漠土小于长白山森林土
[B]南方红壤大于东北黑土
[C]长白山森林土大于华北平原棕壤
[D]内蒙古草原土大于南方红壤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疏松多孔,土壤容重较小。我国南方红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质黏重,土壤容重大,而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小,B正确;西北荒漠土有机质含量低,长白山森林土有机质含量高,所以西北荒漠土壤容重大于长白山森林土壤容重,A错误;长白山森林土,纬度较高,枯枝落叶多,分解慢,比华北平原棕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容重较小,C错误;我国南方红壤由于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而内蒙古草原土有机质分解慢,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所以内蒙古草原土壤容重小于南方红壤,D错误。
  某科研小组对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中一绿洲防护林进行小气候研究。该绿洲防护林外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绿洲地势平坦,建有完整的防护林网。图5为该小组绘制的防护林内外风速(米/秒)、降水量(毫米)、空气湿度(%)年内变化统计图。据此回答8~9题。
图5
8.甲、乙、丙三图表示的气象要素分别是(  )
[A]甲—空气湿度,乙—降水量,丙—风速
[B]甲—空气湿度,乙—风速,丙—降水量
[C]甲—降水量,乙—风速,丙—空气湿度
[D]甲—降水量,乙—空气湿度,丙—风速
【答案】 D
【解析】 该区域冬春季节风速更大,林内植被密度较大,摩擦力较大,风速较小,林外风速较大,所以丙表示风速,B、C错误;林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林内空气湿度和降水量大于林外,且降水量在年内集中度更高,主要集中在夏季,所以甲为降水量,乙为空气湿度,D正确,A错误。
9.绿洲防护林建成后,林内(  )
[A]冬季风速降幅最大 [B]降水量大幅增加
[C]夏季湿度明显提高 [D]蒸发量明显减小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表示降水量,乙图表示空气湿度,丙图表示风速,故林内8月风速降幅最大,A错误;降水量有增加,但没有大幅增加,B错误;林内夏季空气湿度明显高于林外,C正确;林内的蒸发量会有所减小,但不会明显减小,D错误。
  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江西省的井冈山开展“土壤形成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发现井冈山大部分地区土壤呈土红色,腐殖质较少,质地较黏重。图6示意某同学拍摄的当地地带性植被景观。据此回答10~12题。
图6
10.下列与井冈山地带性植被特点相符的是(  )
[A]植株较为矮小 [B]叶片表面覆有绒毛
[C]四季常青 [D]常见板根
【答案】 C
【解析】 江西省位于亚热带地区,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四季常青,乔木高大且具有革质叶片,C正确;植株较为矮小的植被一般生长在沙漠地区或高海拔地区,A错误;叶片表面覆有绒毛的植被多分布在较为寒冷地区或者气候干旱地区,用以抵御严寒和抵抗灼热,B错误;板根常见于热带雨林,D错误。
11.井冈山地区土壤腐殖质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快 ②森林内枯枝落叶少 ③降水丰富,淋溶作用较强 ④植被类型单一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井冈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降水多,微生物活动旺盛,分解快,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作用明显,导致土壤中的腐殖质较少。当地水热条件好,森林内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枯枝落叶较多,①③正确。故选A。
12.某同学带回少量土壤用于阳台种植花草,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不包括(  )
[A]适当上下翻松土壤
[B]加入果皮碎屑,增加有机质
[C]少次多量进行灌溉
[D]拌入适量沙土,增加通气性
【答案】 C
【解析】 井冈山当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土质黏重,可适当上下翻松土壤、加入适量沙土,改善其通气性;同时可以加入果皮碎屑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花草更好地生长;红壤水分含量大,应避免过度灌溉,加重黏性,降低土壤通气性,C符合题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也在不断地加深。2022年5月,来自科学家的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发表在某杂志上——科学家在从月球上采回的真实月壤中成功种植出了拟南芥。拟南芥是一种小个子植物,图7为种在孔板里月壤中的拟南芥图片。据此回答13~14题。
图7
13.月壤和地球土壤都有的物质是(  )
[A]有机质 [B]矿物质
[C]水分 [D]空气
【答案】 B
【解析】 地球土壤中有氧气、有机质、矿物质和水分;月球上有岩石,因此月壤中有矿物质,但月球上没有大气和水分,月壤中不会有氧气和水分,月球上缺乏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不会向月壤中补充有机质。综上所述,月壤和地球土壤都有的物质是矿物质,B正确。
14.科学家在做真实月壤的植物栽培实验中,选择拟南芥,是因为其(  )
①需要的生长空间很小 ②对月壤的需求量较大
③生长周期短 ④生长周期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拟南芥是一种小个子植物,需要的生长空间很小,对月壤的需求量较小,①正确,②错误;拟南芥个子较小,所以生长周期短,可以迅速地完成实验,③正确,④错误。故选A。
  图8为我国某学校学生进行野外土壤考察时绘制的甲、乙两地区土壤剖面示意图,其中甲地土壤质地黏重,呈砖红色。读图,回答15~16题。
图8
15.甲地土壤因富含赤铁矿而呈砖红色,赤铁矿主要来自(  )
[A]大气降水 [B]枯枝落叶
[C]成土母质 [D]生物活动
【答案】 C
【解析】 土壤中赤铁矿含量高,其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当形成土壤的岩石中赤铁矿含量高的时候,其风化形成的土壤赤铁矿含量往往也较高,C正确。
16.甲土壤淋溶层厚,乙土壤无淋溶层,最可能的原因是(  )
[A]甲地植株高大,根系较发达
[B]乙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
[C]甲地气候干旱,淋溶作用强
[D]乙地降水量少,地下水缺乏
【答案】 B
【解析】 淋溶层是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形成的,淋溶层与植株大小和根系是否发达无关,A错误;气候干旱,降水少,淋溶作用较弱,C错误;乙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水分向下运移较弱,因此土壤无淋溶层,B正确;乙地降水量少,地下水缺乏,可能无淋溶层,但该环境下植被较少,腐殖质层应较薄,乙地土壤腐殖质层较厚,不符合题意,D错误。
  冬克玛底河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的河谷为平坦开阔的稀疏草地,地表植被矮,多在5~10厘米,根系深度主要集中于0~40厘米。暖季(6—9月)温凉而湿润,冷季(10月至翌年5月)干燥而寒冷。图9示意冬克玛底河流域下游河谷山坡某处土壤月平均湿度时空变化,土壤饱和湿度为0.4。据此回答17~18题。
图9
17.下列关于该流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
[B]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
[C]冬季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
[D]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相同
【答案】 B
【解析】 A选项不属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叙述,A错误;图中4—10月,土壤湿度等值线向右侧倾斜,说明随着埋深增加,达到相同湿度的时间在延后,说明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B正确;读图可知,夏季(6—8月)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小,C错误;各土层达到相同湿度的时间不同,且湿度的变化范围不同,因此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不完全相同,D错误。
18.5—6月表层土壤水分迅速饱和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增多 [B]冻土解冻
[C]积雪融化 [D]冰川融化
【答案】 B
【解析】 该流域地处长江源区,海拔高,分布有深厚的冻土层。5—6月,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解冻,大量水分释放到土壤中,使土壤水分迅速饱和,B正确,A、C、D错误。
  某小集水区(海拔介于3 565~3 716米)位于青海湖流域的北部,降水稀少。某科研小组通过样带调查发现,坡向和坡位对该集水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密度小。图10示意该集水区及样带设置。据此回答19~20题。
图10
19.相对于乙样带,甲样带的土壤(  )
[A]密度小、含水量高 [B]密度大、含水量低
[C]厚度小、含水量高 [D]厚度大、含水量低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及图,对比甲、乙样带坡位可知,甲地位于河谷南坡,属于阴坡,光照较弱,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更有利于发育深厚土壤,且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密度小;乙地位于阳坡,光照强,蒸发强,水分少,植被生长较差,因此,相对于乙样带,甲样带的土壤厚度大、密度小、含水量高,A正确。
20.导致甲、乙样带土壤矿物粒径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①成土母质 ②土壤水分 ③生物量 ④地表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该区域降水稀少,甲地位于阴坡,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较丰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强,有利于土壤的发育,土壤矿物粒径更小。乙地位于阳坡,蒸发强,水分少,植被生长较差,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弱,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矿物粒径更大。因此,导致甲、乙样带土壤矿物粒径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为生物量、土壤水分,②③正确;甲、乙样带均位于同一小集水区,小区域内的成土母质差异小,两地附近均有河流,地表径流差异不大,不会造成土壤矿物粒径差异明显,①④错误。故选B。
  灌淤土是长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浑水灌溉,水中泥沙逐渐淤积,并经过耕作、施肥等交互作用影响,失去淤积层理,形成由灌淤物质组成的人为表土。灌淤土多分布于需长期引水灌溉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效改良了原有土壤结构,形成通透性好、土层深厚的特征,是发展耕作业的理想土壤。据此回答21~22题。
21.下列可能有灌淤土分布的地区是(  )
[A]河套平原 [B]云贵高原
[C]辽东丘陵 [D]四川盆地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灌淤土多分布于需长期引水灌溉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可知,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都属于湿润地区,辽东丘陵属于半湿润地区,河套平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A正确。
22.灌淤土形成过程中,易出现(  )
[A]土壤污染 [B]土壤板结
[C]土壤盐碱化 [D]土壤酸化
【答案】 C
【解析】 灌淤土多分布于需长期引水灌溉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长期引水灌溉,易出现土壤盐碱化,C正确,D错误;由材料“灌淤土是长期引用富含泥沙的浑水灌溉”可知,灌淤土形成过程中不会造成土壤污染,A错误;灌淤土“有效改良了原有土壤结构,形成通透性好、土层深厚的特征”,不会造成土壤板结,B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有机质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含量既与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有关。
材料二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洞庭湖湿地(长江下游)和三江平原湿地(东北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其中黑河中游流域的湿地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
表1
土层深 度/cm 土壤有机碳/(g·kg-1)
高草植被 低草植被
0~10 14.80 10.35
10~20 11.93 8.23
20~40 8.25 6.44
(1)描述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2)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原因。(8分)
【答案】 (1)分布特征: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原因:高草植被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8分)
(2)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生物残体更多,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三江平原湿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8分)
【解析】 第(1)题,根据表1信息可知,黑河中游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中,高草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草植被;土壤有机碳含量不论是高草植被还是低草植被都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因为高草植被地上植株的高度较低草植被高,生物残体输入多于低草植被;土层越浅,获得的生物残体量就越多,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的含量就越多。第(2)题,土壤中有机碳含量与生物残体量和微生物的分解快慢密切相关。根据材料二可知,黑河中游位于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中段,气候干旱。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生物残体更多,所以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三江平原湿地位于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植物生长快,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所以土壤有机碳含量高。
24.(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胡杨(图11)是生长在沙漠中的唯一乔木树种,胡杨林具有喜光耐热、耐旱涝、耐盐碱等特点,对沙漠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其强大的根系在土层内向四周延伸,并直达潜水面。当胡杨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便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图12示意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中根系的质量)的垂直分布。
图11
图12
(1)据图描述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指出胡杨林所属的植被类型及其具有的生态价值。(8分)
(3)胡杨幼树上的叶片细长如柳叶,老树的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结合胡杨树叶形态,说出其适应的气候特点。(6分)
【答案】 (1)总体具有密度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0~100厘米深度,地表和100~120厘米深度处密度最小。(6分)
(2)落叶阔叶林;(2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等。(6分)
(3)主要为了适应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光照强的气候特点。(6分)
【解析】 第(1)题,由图12可以看出,胡杨林根质量密度总体具有密度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0~100厘米深度,达到接近3 毫克·厘米-3,地表和100~120厘米深度处密度最小,只有0.3 毫克·厘米-3左右。第(2)题,胡杨林生长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在有水源的地方生长,由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潮湿,树木在冬季落叶,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材料“胡杨林具有喜光耐热、耐旱涝、耐盐碱等特点,对沙漠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知,胡杨林具有防风固沙(防治荒漠化)的作用;根据材料“当胡杨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便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可知,胡杨林具有改良土壤(防治盐渍化)的作用,还具有调节绿洲气候的作用。第(3)题,我国西北属于胡杨林生长地区,具有夏季气温高、降水少、蒸发量大、光照强的气候特点,因此为了适应高温干旱的气候,根部萌生幼苗,可以利用根部吸收地下水分,幼树上的叶片细长如柳叶,老树叶片大而厚,表面有蜡质层,以此减少水分蒸发。
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黑土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势平缓的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负荷耕作使得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严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模式来提高土壤肥力,即在上一年收获时,秸秆要高留茬,其余秸秆全部覆盖农田,不耕地,不翻地,使土地尽量不裸露出来,春季播种时使用免耕技术播种施肥。图13(a)示意黑土开垦后的土地,图13(b)示意黑土地秸秆高留茬地面,图13(c)示意黑土地秸秆根系。
   
a       b      c  
图13
(1)简述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2)说出现阶段黑土利用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8分)
(3)说明秸秆根系能够提高土壤肥力的原因。(6分)
【答案】 (1)夏季雨热同期,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植被生长,枯枝落叶多,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较长,气候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分解缓慢,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地形平坦,山环水绕,有机质不易流失。(6分)
(2)水土流失严重,土层变薄;肥力降低,黑土质量下降;不合理耕作、占用或盗挖等,造成黑土资源破坏严重;土壤污染、地下水位下降;部分区域出现土地撂荒。(8分)
(3)秸秆根系腐烂变成腐殖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根系腐烂后的孔隙,能够通气透水,保湿保墒;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减少对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6分)
【解析】 第(1)题,东北地区黑土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生物量等角度来进行分析。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且纬度较高,昼长较长,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植物生长,草木茂盛,枯枝落叶多,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多;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山环水绕,土壤深厚,养分不容易流失。第(2)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黑土流失、肥力下降、土壤污染、地下水超采、破坏严重和撂荒现象。长期高负荷耕作使得黑土肥力降低;水土流失使黑土土层变薄;不合理的占用使得黑土资源破坏严重;随着人口外流现象的加剧,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撂荒。第(3)题,土壤肥力高的表现主要是有机质含量高,通气透水性能好等。秸秆根系腐烂变成腐殖质,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根系腐烂后的孔隙,能够通气透水,保湿保墒;秸秆根系可以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侵蚀,减少水土流失。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