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1.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没有模拟到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水汽输送
【答案】 D
【解析】 读图1可知,图中没有反映水汽输送环节,图中水分蒸发(蒸发环节)遇到塑料薄膜形成水滴降落到集水器中(降水环节),通过取水管取水,取水管模拟的是水循环的径流环节,D正确。
2.读图1和图2,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4—6时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2—14时
[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地面辐射
[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低,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了外部的大气削弱作用
【答案】 B
【解析】 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膜上温度低于膜下的温度,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故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为膜下高温且膜上下温差最大的时段,即12—14时,B正确;地面辐射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塑料薄膜不会增强装置内部的地面辐射;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由于薄膜对于地面辐射为绝缘体,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返还给地面所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读“海绵城市”与“快排”模式示意图(图3),回答3~5题。
图3
3.“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水汽输送量减少 [B]地表径流量减少
[C]下渗量减少 [D]蒸发(蒸腾)量增加
【答案】 B
【解析】 “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蒸发(蒸腾)量减少,B正确;“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会使得水汽输送量减少。
4.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 )
①雨水资源化利用 ②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③缓解城市内涝 ④减少雾霾现象的发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海绵城市”把收集的雨水储存并加以利用,①正确;降水过程中下渗量增加与城市交通无关,②错误;降水过程中地表水下渗量增加,留存在地表的水减少,可以缓解城市内涝,③正确;雾霾现象的发生与空气质量有关,④错误。故选C。
5.下列措施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是( )
[A]路面硬化中推广使用渗水砖
[B]扩大地下排水管道口径
[C]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
[D]建设数量众多的摩天大楼
【答案】 A
【解析】 “海绵城市”的建设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量,路面硬化中推广使用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量,A正确;扩大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后,水很快被排走,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不利于下渗;建设数量众多的摩天大楼会改变城市下垫面,使下渗量减少。
水量平衡和能量守恒是地表水循环遵循的两大基本规律。伴随人类社会对水循环系统干扰程度的增加,衍生出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结构。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中水的运动都靠能量驱动。图4为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图4
6.驱动图示自然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地球内能 [B]太阳能
[C]机械能 [D]生物能
【答案】 B
【解析】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故水循环的动力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B正确。
7.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缩短水循环路径 [B]提高水循环速率
[C]大幅度增加降水 [D]减弱水循环强度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体现在“抽水”这个环节,通过抽取地下水,加快了水循环的速率,提高了水循环的强度,B正确,D错误;抽取地下水并不能大幅度增加降水,也没有缩短水循环路径,A、C错误。
8.人工能量输入过大,海河流域(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水生态环境变好
[C]蒸发水量减少 [D]地表水增多
【答案】 A
【解析】 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体现在“抽水”这个环节,人工能量输入过大,即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A正确;过度抽取地下水,人类对水循环干扰严重,水生态环境可能会变差,B错误;地下水位下降,海河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多,海河流域地表水可能减少,D错误;蒸发水量主要与水面面积有关,抽取地下水对海河流域的蒸发水量影响不大,C错误。
读国家海洋局海水温度(℃)预报图(图5),回答9~11题。
图5
9.海水温度取决于( )
[A]陆上径流量的大小 [B]附近洋流性质
[C]热量收支状况 [D]海陆轮廓形状
【答案】 C
【解析】 海水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故选C。
10.图示海域海水温度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A]由南向北递减
[B]由东向西递减
[C]由西向东递减
[D]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答案】 A
【解析】 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选A。
11.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海水等温线分布最密集的是渤海海域,说明其受大陆等非纬度因素影响最大。故选A。
2022年1月25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图6)在青岛顺利实现出坞下水,2022年5月交付运营。“国信1号”集成了养殖水体交换系统、鱼苗入舱系统、饲料投喂系统、成鱼起捕系统、加工系统、渔获冷藏装置、养殖实验室和养殖集控系统,创造了海上“移动牧场”的工业化养殖新模式。据此回答12~13题。
图6
12.对“国信1号”养殖鱼类种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海水温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密度 [D]海域面积
【答案】 A
【解析】 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人为海水养殖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无论是远洋捕捞还是近海养殖,都受海水温度影响,A正确;海水盐度、海水密度、海域面积对鱼类种类影响小,B、C、D错误。
13.“国信1号”下水运营有利于( )
①全面改善海洋渔业生产环境 ②带动我国海洋渔业产业升级 ③促进海洋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④发展高品质鱼类大规模养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国信1号”下水运营不可能全面改善海洋渔业生产环境,但有利于带动我国海洋渔业产业升级,促进海洋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发展高品质鱼类大规模养殖,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故选D。
一般而言,潮汐树是因潮汐作用而在潮滩上发育的潮沟地貌,是在涨潮和落潮的过程中形成的,涨潮时水流速度比落潮时慢,潮汐树的主干朝向海洋一侧。据此回答14~15题。
图7
图8
14.关于潮汐对“潮汐树”景观形成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涨潮时,泥沙在滩涂沉积 ②涨潮时,侵蚀滩涂形成冲沟 ③落潮时,泥沙在滩涂沉积 ④落潮时,侵蚀滩涂形成冲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涨潮时海水流速较慢,落潮时海水流速较快,涨潮时泥沙在滩涂沉积,落潮时,侵蚀滩涂形成冲沟,①④正确。故选D。
15.2022年8月,鄱阳湖湖床出现“大地之树”景观的原因是( )
[A]湖水水位的急速下降
[B]流水向湖底输送泥沙
[C]持续降水的天气
[D]流水侵蚀作用的增强
【答案】 A
【解析】 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位迅速下降,是湖床上留下“大地之树”景观的直接原因,A正确;流水向湖底输送泥沙会使湖底平缓,不会出现“大地之树”的情况,B错误;持续的降水天气会使湖水水位不断上升,湖床不会裸露,C错误;湖水水位下降,流水侵蚀作用减弱,D错误。
潮汐发电是利用涨潮、落潮时水坝两侧形成水位差,潮水流入或流出水坝过程中推动水轮机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图9为潮汐发电站水位示意图。据此回答16~17题。
图9
16.乙图所示水位状态时( )
[A]正值海水涨潮 [B]适合渔民赶海
[C]适合蓄水晒盐 [D]适合大型船只进港
【答案】 B
【解析】 图中甲图大海水位高,海湾水位低,应该是涨潮,乙图大海水位低,海湾水位高,应该是落潮,适合渔民赶海,A错误,B正确;蓄水晒盐和船只进港都要求海洋水位较高,应该对应涨潮,C、D错误。
17.下图为四个不同日期太阳系部分天体相对位置示意图。仅考虑潮差大小,该发电机组理论发电量最大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仅考虑潮差,天文大潮时潮差大,发电机组理论发电量最大。日地月三者位于一条直线时,形成天文大潮。四图中只有A符合大潮形成条件,A正确。
图10为某海域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b、c处于同一纬度,a、d处于同一纬度。据此回答18~19题。
图10
18.由图可知( )
[A]a是北半球暖流 [B]b是南半球暖流
[C]c是北半球寒流 [D]d是南半球寒流
【答案】 A
【解析】 图示海水温度自北向南逐渐升高,说明该海域位于北半球,B、D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相同,由此可知,图中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是b、d,应为寒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是a、c,应为暖流,A正确,C错误。
19.以下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及密度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a海域与d海域的盐度大小相同
[B]a海域密度小于b海域密度
[C]b海域盐度大于c海域盐度
[D]d海域密度大于c海域密度
【答案】 B
【解析】 a海域有暖流流经,d海域有寒流流经,两者处于同一纬度,a海域因蒸发较强而盐度较大,A错误;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a海域水温高于b海域,则a海域海水密度比b海域小,B正确;b海域与c海域纬度位置大致相当,b海域有寒流流经,c海域有暖流流经,则b海域盐度小于c海域,C错误;d海域水温高于c海域,则d海域海水密度小于c海域,D错误。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图11),回答20~22题。
图11
20.该图表示的时间是( )
[A]1月 [B]2月
[C]5月 [D]8月
【答案】 D
【解析】 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从水温和赤道位置可知,太平洋水温最高的区域位于北半球,应该是北半球水温最高的8月,D正确。
21.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总体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蒸发
[C]海陆位置 [D]大气运动
【答案】 A
【解析】 表层海水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基本平行,故总体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
22.造成图中A处表层水温不同于同纬度其他海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纬度较低 [B]附近有寒流经过
[C]距离大陆较近 [D]附近有暖流经过
【答案】 B
【解析】 A处水温较同纬度海区低,主要是受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B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鹿特丹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北海沿岸,城市90%区域低于海平面,频繁的暴雨导致该城市内涝严重。当地设计了具有下沉空间的“水广场”(图12)。平时,广场是人们休憩、运动的公共场所。降雨时,雨水经净水系统过滤后,收集并储存在广场里,之后再将水排至附近的水体。
图12
(1)简述鹿特丹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6分)
(2)说明“水广场”在鹿特丹城市建设中的作用。(6分)
(3)在图12中绘制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6分)
【答案】 (1)多暴雨且降水集中,地势低平,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6分)
(2)滞留洪水(或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质;构建城市景观,建设宜居的公共空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地气候。(6分)
(3)绘图如下。(箭头及文字说明都要正确)(6分)
【解析】 第(1)题,鹿特丹是荷兰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势低平,多暴雨且降水集中,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易发生城市内涝。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建设水广场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样把雨水收集到一起能很好地减少因雨水汇集而造成的内涝,所以这一设施能够很好地延缓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水广场能增加下渗量,改善城市水质;水广场还有美化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的作用。第(3)题,该区域的水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六个环节组成。
2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蜇可食用、可入药,自古以来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经济价值很高。我国早在1 700多年前的晋代已有腌渍海蜇为食的记录。海蜇生长繁殖于半咸淡水、底质为泥沙、沿海河口浅水区,其生长最佳适宜水温为20~24℃,最佳适宜盐度为18‰~26‰,图13为世界海洋表层温度和盐度分布示意图。
图13
(1)读图,从水温的角度推测适宜海蜇生长的纬度范围,并说明理由。(6分)
(2)结合图文材料,从盐度的角度推测海蜇的适宜生长地区,并解释原因。(6分)
(3)辽宁营口位于渤海沿岸,海岸线长达96千米,其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海蜇之乡,还有著名的“百里盐滩”,其海盐生产历史悠久,质地优良。分析营口“百里盐场”晒盐的有利条件。
(6分)
【答案】 (1)南北纬20°~30°。理由:海蜇生长的最佳适宜水温为20~24℃,南北纬20°~30°的水温为20~24℃。(6分)
(2)江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域。 原因:海蜇生长最佳适宜盐度为18‰~26‰;江河入海口处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形成盐度在18‰~26‰的区域。(6分)
(3)海岸线漫长,滩涂面积广阔;晴天多,光照充足,蒸发旺盛。(6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蜇生长的最佳适宜水温为20~24℃,据图可知,南北纬20°~30°的海洋表层水温多为20~24℃,所以这个纬度范围的水温条件适宜海蜇生长。第(2)题,从盐度的角度推测,海蜇适宜生长的地区通常在江河入海口附近。 由材料可知,海蜇生长最佳适宜盐度为18‰~26‰。江河入海口处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使得海水盐度降低,在入海口附近的浅水区容易形成盐度在18‰~26‰的区域,符合海蜇生长的最佳盐度要求。第(3)题,由题干“海岸线长达96千米”可知,海岸线漫长;辽宁营口是我国著名的海蜇之乡,海蜇喜底质为泥沙、沿海河口浅水区,说明营口滩涂面积广阔,有利于大规模晒盐;营口位于渤海沿岸,气候较为干燥,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海水蒸发结晶,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
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滩离岸流,也叫回卷流,是一股垂直于海岸流向外海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地形区域。某个时刻,在风、波浪、潮汐等作用下,冲向海滩的海水因某种扰动聚集起来,最终大量的海水从较低的缺口冲出形成离岸流,强劲的水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在此区域活动的人群拖到外海,造成溺水事件。图14为我国某海域地形图。
图14
(1)分析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海滩最容易发生离岸流的海域并说明原因。(8分)
(2)在海滩不幸遇到离岸流,最科学的自救方法是(4分)( )
A.尽全力逆流游回岸边
B.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
C.向平行于海岸的两边游
D.下潜到水底走回岸边
(3)假如你站在图中岸边沙滩上,推测观察到的离岸流处的海水颜色及风浪特点。(8分)
【答案】 (1)丙。原因:离岸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区域。丙处北侧有一横向沙坝,南侧等深线向水浅的方向弯曲为沟槽地形,最容易发生离岸流。(8分)
(2)C(4分)
(3)颜色偏黄、风平浪静。(8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离岸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区域;结合图例可知,丙处北侧有一横向沙坝,南侧等深线向水浅的方向弯曲为沟槽地形,可判断出丙最容易发生离岸流。第(2)题,由材料可知,离岸流速度快,因此不易逆流游回岸边,A错误;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可行,但离岸流速度快,他人不一定发现,且他人发现后的救援不属于自救,B错误;离岸流是在海浪和海底地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底层海水也发生扰动,下潜更危险,D错误;由于离岸流宽度较窄,因此可向平行于海岸的两边游,C正确。第(3)题,由材料“冲向海滩的海水因某种扰动聚集起来”可知,离岸流发生时,海水聚集会使底层海沙搅动,使海水混浊,颜色偏黄;离岸流速度快且表面平静,不易发觉,表面观察风平浪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5张PPT)
章末整合
大单元·体系构建
微专题·拓展提升
微专题一 水量平衡
1.原理
(1)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储水变化量。
(2)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
(3)公式。
2.应用:水量平衡原理可用于分析湖泊、水库的调节作用,也是沙量平衡、盐量平衡的基础。
图示
说明:内外流区都遵循水量平衡这一原则,即收入等于支出。例如:分析上图中5个箭头水分的来和去,其中①为降水,②为径流,③为蒸发,④为排水(一般地势低平或河流受阻,则排水不畅),⑤为下渗
水多 东北地区的沼泽:③④⑤少 城市内涝:①多④⑤少 洪涝:①②多④少
水少 时令河断流:②少③⑤多 华北地区缺水:①②少③多 盐碱化:①少③⑤多④不畅
1.巴丹吉林沙漠发育了140余个湖泊并拥有全球高差最大的沙山,形成了沙山与湖泊相伴的独特景观。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地区的水循环模式。据此回答(1)~(2)题。
(1)沙山地区的水循环途径为( )
[A]冰雪融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
[B]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
[C]大气降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
[D]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
【加固训练】
D
【解题思路】 第(1)题,图示大于15毫米的单次大气降水能够垂直下渗到沙山的土壤中,沙层重力水快速向下运移,遇到低渗透层产生聚集并形成上层滞水。少部分上层滞水侧向流动形成地下径流,并能够到达沙山斜坡产生上层滞水泉。大部分上层滞水继续向沙山深部运移,在到达沙山底部时补给地下潜水并以潜水径流的形式补给湖泊。沙山斜坡底部潜水蓄满产流并出露形成潜水泉和泉水溪流,以地表径流形式补给
湖泊,湖泊水分的持续补给,维持了湖泊的长
期存在,故该区的水循环途径为大气降水—
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D正确。
(2)若W表示沙山年储水量,P表示沙山年降水量,R表示沙山侧向流出地表构成的年地表径流量,E表示沙山年总蒸发量。则沙山水量平衡方程是( )
[A]W-R=P-E [B]W=P-R+E
[C]W=P-R-E [D]P+R=W-E
C
【解题思路】第(2)题,水循环过程遵守水量平衡,沙山水量收入为年降水量P、支出为年地表径流量R和年总蒸发量E,故沙山水量平衡方程是W=P-R-E,C正确。
微专题二 海 雾
1.海雾形成的基本条件
(1)冷却,如辐射冷却(昼夜温差大)、水平冷却(热空气遇到冷地面、冷空气缓慢进入并下沉、寒流经过)和上升冷却(辐合上升、对流上升、地形抬升、锋面抬升)。
(2)加湿,增加水汽含量,如本地河流、湖泊、植被等蒸发、蒸腾或外地水汽输送。
(3)有凝结核——尘埃,如建筑工地、矿区、市区内等多凝结核。
(4)静稳的天气,如无风或微风的气象条件、相对封闭的地形(低洼地、
山坳里)。
2.洋流对雾形成的影响
(1)中低纬度寒流流经海区。中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有寒流流经,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2)寒暖流交汇海区。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上空的空气较寒冷,暖流增温增湿,上空有温暖湿润的水汽。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形成逆温结构,进而形成雾。如北海海区终年多雾。
(3)中高纬度暖流流经海区。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而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
3.海雾的消散
(1)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
(2)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
(3)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
雾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多在1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可持续6小时左右。
2.海雾是在海洋影响下出现在海上的雾,太阳辐射、冷空气活动等因素会影响海雾的消散。下图为某年5月2—4日黄渤海海雾发生过程中青岛气象站测得的气温和能见度变化图。这次海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受低压入海引发,4日大雾自北向南消散,此次大雾过程结束。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这次海雾发生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入海气旋导致湿空气辐合提供成雾水汽
[B]强浓雾时段削弱太阳辐射造成气温降低
[C]3日8—14时冷空气南下导致海雾消散
[D]4日2—8时太阳辐射增温导致海雾消散
【加固训练】
A
【解题思路】 第(1)题,由材料可知,此次海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受低压入海引发,低压使得湿空气辐合提供成雾水汽,A正确;此次海雾强浓雾时段主要出现在夜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3日8—14时为白天,应是太阳辐射的影响,C错误;4日2—8时主要为晚上,不是因为太阳辐射,而是冷空气活动,导致海雾消散,D错误。
(2)青岛站3日8时根据雷达监测,发现该区海拔1 700米以下存在双逆温层,此时海面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B
【解题思路】 第(2)题,双逆温层出现在1 700米以下,只有B符合双逆温结构,B正确。
培优练·链接真题
1.(2024·黑龙江1月合格考,15~17)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下图示意海陆间循环。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序号与水循环环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降水 [B]②下渗
[C]③蒸发 [D]④地表径流
D
高频考点一 水循环
【思路点拨】第(1)题,图示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降水,④为地表径流,D正确。
(2)下列做法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的是( )
[A]路面硬化 [B]植树种草
[C]围湖造田 [D]人工降雨
B
【思路点拨】 第(2)题,路面硬化会使下渗减少,加剧内涝,A错误;植树种草能涵养水源,减轻洪涝,B正确;围湖造田,湖泊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灾害加剧,C错误;人工降雨有助于缓解干旱,但不会减轻洪涝灾害,D错误。
(3)下列关于水循环地理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 ②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③塑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④保证地表光照和热量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思路点拨】 第(3)题,水循环可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①正确;水循环可以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②正确;水循环可以塑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③正确;保证地表光照和热量充足是太阳辐射的地理意义,④错误。故选A。
2.(2024·河北合格考,15~17)建设人工河岸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河流治理方式,该类湿地可有效拦截河流泥沙及污染物,净化河岸径流。我国北方某水厂为保证取水口水质,在取水口附近建设了人工河岸湿地(如图)。据此回答(1)~(3)题。
(1)在取水口附近建设人工河岸湿地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当地气候 [B]美化河岸环境
[C]抬升地下水位 [D]改善河流水质
D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材料“我国北方某水厂为保证取水口水质,在取水口附近建设了人工河岸湿地”可知,建设人工河岸湿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河流水质,D正确。
(2)水厂的建设,对取水口以下河段产生的影响是( )
[A]径流量减小 [B]含沙量增大
[C]封冻推迟 [D]汛期提前
A
【思路点拨】 第(2)题,水厂建设取水会导致取水口以下河段径流量减小,A正确;取水口附近的人工河岸湿地,能有效拦截河流泥沙,取水口以下河段含沙量减小,B错误;封冻期与汛期的早晚主要受气候影响,水厂的建设对其几乎不产生影响,C、D错误。
(3)人工河岸湿地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
[A]水汽输送 [B]大气降水
[C]径流 [D]蒸发
C
【思路点拨】 第(3)题,人工河岸湿地可以净化河岸径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C正确;人工河岸湿地对水汽输送、大气降水、蒸发影响较小,A、B、D错误。
3.(2024·北京第一次合格考,13~14)读大西洋部分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海水温度( )
[A]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
[B]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升高
[C]最高值大于25℃
[D]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增大
C
高频考点二 海水的性质及运动
【思路点拨】 第(1)题,图示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A错误;随纬度升高,水温下降,B错误;赤道附近海面的水温高于25℃,C正确;等温线随深度增加变稀疏,说明温度变化幅度减小,D错误。
(2)以下人类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
[A]观测潮汐变化规律
[B]海轮顺洋流航行
[C]海滨浴场开放时间
[D]在沿海开发风能
C
【思路点拨】 第(2)题,海滨浴场开放时间要以水温高低为标准,受水温影响大,C正确;观测潮汐变化规律、海轮顺洋流航行、在沿海开发风能都不受水温影响,A、B、D错误。
4.(2024·福建卷,6~7)位于海南岛东面大陆架的海底观测站(水深38米)观测到的底层水温及其海平面变化见下图(不考虑天文潮汐的影响,取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平均值为海平面零面)。据此回答(1)~(2)题。
(1)7月13日—16日,影响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D
【思路点拨】 第(1)题,由图可知,7月13日—16日,海平面和底层水温曲线均呈下降趋势,底层水温曲线的变化滞后于海平面曲线,推测海南岛东部可能受离岸风影响,结合时间判断,影响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西南风,D正确;东北风和东南风对海南岛东面近海而言均为向岸风,A、B错误;夏季海南岛盛行偏南风,C错误。
(2)7月18日—20日,海南岛东面近海( )
[A]气压升高 [B]海水流动减弱
[C]风速加大 [D]海水蒸发减小
B
【思路点拨】 第(2)题,7月18日—20日,海平面和底层水温曲线均呈上升趋势,且海平面接近海平面零面,推测此时海面风浪比较小,即离岸风减弱,海水流动减弱,B正确,C错误;海水的离岸运动减弱,底层冷海水的补偿上升也减弱,从而导致表层水温相对升高,在无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表层水温升高导致近海面的气压降低,海水蒸发增强,A、D错误。章末整合
微专题一 水量平衡
1.原理
(1)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即收入水量-支出水量=储水变化量。
(2)一个区域长期来看水量是收支平衡的,即收入=支出。但某个区域、某一段时期内,收支可能不平衡;如果收入>支出,则该区域、该时期水量增加;如果收入<支出,则水量减少。
(3)公式。
2.应用:水量平衡原理可用于分析湖泊、水库的调节作用,也是沙量平衡、盐量平衡的基础。
图示 说明:内外流区都遵循水量平衡这一原则,即收入等于支出。例如:分析上图中5个箭头水分的来和去,其中①为降水,②为径流,③为蒸发,④为排水(一般地势低平或河流受阻,则排水不畅),⑤为下渗
水多 东北地区的沼泽:③④⑤少 城市内涝:①多④⑤少 洪涝:①②多④少
水少 时令河断流:②少③⑤多 华北地区缺水:①②少③多 盐碱化:①少③⑤多④不畅
【加固训练】
1.巴丹吉林沙漠发育了140余个湖泊并拥有全球高差最大的沙山,形成了沙山与湖泊相伴的独特景观。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地区的水循环模式。据此回答(1)~(2)题。
(1)沙山地区的水循环途径为( )
[A]冰雪融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
[B]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
[C]大气降水—地下水—土壤水—地表水
[D]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
(2)若W表示沙山年储水量,P表示沙山年降水量,R表示沙山侧向流出地表构成的年地表径流量,E表示沙山年总蒸发量。则沙山水量平衡方程是( )
[A]W-R=P-E [B]W=P-R+E
[C]W=P-R-E [D]P+R=W-E
【答案】 (1)D (2)C
【解题思路】 第(1)题,图示大于15毫米的单次大气降水能够垂直下渗到沙山的土壤中,沙层重力水快速向下运移,遇到低渗透层产生聚集并形成上层滞水。少部分上层滞水侧向流动形成地下径流,并能够到达沙山斜坡产生上层滞水泉。大部分上层滞水继续向沙山深部运移,在到达沙山底部时补给地下潜水并以潜水径流的形式补给湖泊。沙山斜坡底部潜水蓄满产流并出露形成潜水泉和泉水溪流,以地表径流形式补给湖泊,湖泊水分的持续补给,维持了湖泊的长期存在,故该区的水循环途径为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D正确。第(2)题,水循环过程遵守水量平衡,沙山水量收入为年降水量P、支出为年地表径流量R和年总蒸发量E,故沙山水量平衡方程是W=P-R-E,C正确。
微专题二 海 雾
1.海雾形成的基本条件
(1)冷却,如辐射冷却(昼夜温差大)、水平冷却(热空气遇到冷地面、冷空气缓慢进入并下沉、寒流经过)和上升冷却(辐合上升、对流上升、地形抬升、锋面抬升)。
(2)加湿,增加水汽含量,如本地河流、湖泊、植被等蒸发、蒸腾或外地水汽输送。
(3)有凝结核——尘埃,如建筑工地、矿区、市区内等多凝结核。
(4)静稳的天气,如无风或微风的气象条件、相对封闭的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2.洋流对雾形成的影响
(1)中低纬度寒流流经海区。中低纬度海区水温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中水汽丰富,有寒流流经,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易凝结形成雾。
(2)寒暖流交汇海区。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上空的空气较寒冷,暖流增温增湿,上空有温暖湿润的水汽。在寒暖流交汇处,寒流为冷源,暖流为热源,会形成局部热力环流,暖流上空的空气上升并向寒流上空流动,形成逆温结构,进而形成雾。如北海海区终年多雾。
(3)中高纬度暖流流经海区。中高纬度特别是冬季,空气温度低,暖流蒸发的暖而湿的空气降温凝结形成雾。
3.海雾的消散
(1)由于下垫面的增温,雾滴蒸发。
(2)风速增大,将雾吹散或抬升成云。
(3)湍流混合,水汽上传,热量下递,近地层雾滴蒸发。
雾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和当地气候干湿有关:一般来说,干旱地区多短雾,多在1小时以内消散,潮湿地区则以长雾最多见,可持续6小时左右。
【加固训练】
2.海雾是在海洋影响下出现在海上的雾,太阳辐射、冷空气活动等因素会影响海雾的消散。下图为某年5月2—4日黄渤海海雾发生过程中青岛气象站测得的气温和能见度变化图。这次海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受低压入海引发,4日大雾自北向南消散,此次大雾过程结束。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这次海雾发生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
[A]入海气旋导致湿空气辐合提供成雾水汽
[B]强浓雾时段削弱太阳辐射造成气温降低
[C]3日8—14时冷空气南下导致海雾消散
[D]4日2—8时太阳辐射增温导致海雾消散
(2)青岛站3日8时根据雷达监测,发现该区海拔1 700米以下存在双逆温层,此时海面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答案】 (1)A (2)B
【解题思路】 第(1)题,由材料可知,此次海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受低压入海引发,低压使得湿空气辐合提供成雾水汽,A正确;此次海雾强浓雾时段主要出现在夜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3日8—14时为白天,应是太阳辐射的影响,C错误;4日2—8时主要为晚上,不是因为太阳辐射,而是冷空气活动,导致海雾消散,D错误。第(2)题,双逆温层出现在1 700米以下,只有B符合双逆温结构,B正确。
高频考点一 水循环
1.(2024·黑龙江1月合格考,15~17)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下图示意海陆间循环。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序号与水循环环节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降水 [B]②下渗
[C]③蒸发 [D]④地表径流
(2)下列做法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的是( )
[A]路面硬化 [B]植树种草
[C]围湖造田 [D]人工降雨
(3)下列关于水循环地理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 ②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③塑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 ④保证地表光照和热量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1)D (2)B (3)A
【思路点拨】 第(1)题,图示①为蒸发,②为水汽输送,③为降水,④为地表径流,D正确。第(2)题,路面硬化会使下渗减少,加剧内涝,A错误;植树种草能涵养水源,减轻洪涝,B正确;围湖造田,湖泊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灾害加剧,C错误;人工降雨有助于缓解干旱,但不会减轻洪涝灾害,D错误。第(3)题,水循环可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不断更新,①正确;水循环可以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②正确;水循环可以塑造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③正确;保证地表光照和热量充足是太阳辐射的地理意义,④错误。故选A。
2.(2024·河北合格考,15~17)建设人工河岸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河流治理方式,该类湿地可有效拦截河流泥沙及污染物,净化河岸径流。我国北方某水厂为保证取水口水质,在取水口附近建设了人工河岸湿地(如图)。据此回答(1)~(3)题。
(1)在取水口附近建设人工河岸湿地的主要目的是( )
[A]调节当地气候 [B]美化河岸环境
[C]抬升地下水位 [D]改善河流水质
(2)水厂的建设,对取水口以下河段产生的影响是( )
[A]径流量减小 [B]含沙量增大
[C]封冻推迟 [D]汛期提前
(3)人工河岸湿地对水循环环节影响最大的是( )
[A]水汽输送 [B]大气降水
[C]径流 [D]蒸发
【答案】 (1)D (2)A (3)C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材料“我国北方某水厂为保证取水口水质,在取水口附近建设了人工河岸湿地”可知,建设人工河岸湿地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河流水质,D正确。第(2)题,水厂建设取水会导致取水口以下河段径流量减小,A正确;取水口附近的人工河岸湿地,能有效拦截河流泥沙,取水口以下河段含沙量减小,B错误;封冻期与汛期的早晚主要受气候影响,水厂的建设对其几乎不产生影响,C、D错误。第(3)题,人工河岸湿地可以净化河岸径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C正确;人工河岸湿地对水汽输送、大气降水、蒸发影响较小,A、B、D错误。
高频考点二 海水的性质及运动
3.(2024·北京第一次合格考,13~14)读大西洋部分海域海水温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海水温度( )
[A]随深度增加逐渐升高
[B]从赤道向南北两侧升高
[C]最高值大于25℃
[D]随深度增加变化幅度增大
(2)以下人类活动受海水温度影响较大的是( )
[A]观测潮汐变化规律
[B]海轮顺洋流航行
[C]海滨浴场开放时间
[D]在沿海开发风能
【答案】 (1)C (2)C
【思路点拨】 第(1)题,图示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A错误;随纬度升高,水温下降,B错误;赤道附近海面的水温高于25℃,C正确;等温线随深度增加变稀疏,说明温度变化幅度减小,D错误。第(2)题,海滨浴场开放时间要以水温高低为标准,受水温影响大,C正确;观测潮汐变化规律、海轮顺洋流航行、在沿海开发风能都不受水温影响,A、B、D错误。
4.(2024·福建卷,6~7)位于海南岛东面大陆架的海底观测站(水深38米)观测到的底层水温及其海平面变化见下图(不考虑天文潮汐的影响,取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平均值为海平面零面)。据此回答(1)~(2)题。
(1)7月13日—16日,影响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2)7月18日—20日,海南岛东面近海( )
[A]气压升高 [B]海水流动减弱
[C]风速加大 [D]海水蒸发减小
【答案】 (1)D (2)B
【思路点拨】 第(1)题,由图可知,7月13日—16日,海平面和底层水温曲线均呈下降趋势,底层水温曲线的变化滞后于海平面曲线,推测海南岛东部可能受离岸风影响,结合时间判断,影响观测站观测到的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西南风,D正确;东北风和东南风对海南岛东面近海而言均为向岸风,A、B错误;夏季海南岛盛行偏南风,C错误。第(2)题,7月18日—20日,海平面和底层水温曲线均呈上升趋势,且海平面接近海平面零面,推测此时海面风浪比较小,即离岸风减弱,海水流动减弱,B正确,C错误;海水的离岸运动减弱,底层冷海水的补偿上升也减弱,从而导致表层水温相对升高,在无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表层水温升高导致近海面的气压降低,海水蒸发增强,A、D错误。
第三章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1.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没有模拟到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径流 [D]水汽输送
【答案】 D
【解析】 读图1可知,图中没有反映水汽输送环节,图中水分蒸发(蒸发环节)遇到塑料薄膜形成水滴降落到集水器中(降水环节),通过取水管取水,取水管模拟的是水循环的径流环节,D正确。
2.读图1和图2,关于该取水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4—6时
[B]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12—14时
[C]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装置内部的地面辐射
[D]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低,是因为塑料薄膜增强了外部的大气削弱作用
【答案】 B
【解析】 该装置主要是利用膜内热量来蒸发水汽。膜上温度低于膜下的温度,使蒸发的水汽遇冷凝结,故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为膜下高温且膜上下温差最大的时段,即12—14时,B正确;地面辐射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塑料薄膜不会增强装置内部的地面辐射;膜下气温比膜上气温高,是由于薄膜对于地面辐射为绝缘体,以大气逆辐射形式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返还给地面所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读“海绵城市”与“快排”模式示意图(图3),回答3~5题。
图3
3.“海绵城市”的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
[A]水汽输送量减少 [B]地表径流量减少
[C]下渗量减少 [D]蒸发(蒸腾)量增加
【答案】 B
【解析】 “海绵城市”的建设使下渗量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径流量增加,蒸发(蒸腾)量减少,B正确;“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会使得水汽输送量减少。
4.建设“海绵城市”有利于( )
①雨水资源化利用 ②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③缓解城市内涝 ④减少雾霾现象的发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海绵城市”把收集的雨水储存并加以利用,①正确;降水过程中下渗量增加与城市交通无关,②错误;降水过程中地表水下渗量增加,留存在地表的水减少,可以缓解城市内涝,③正确;雾霾现象的发生与空气质量有关,④错误。故选C。
5.下列措施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是( )
[A]路面硬化中推广使用渗水砖
[B]扩大地下排水管道口径
[C]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
[D]建设数量众多的摩天大楼
【答案】 A
【解析】 “海绵城市”的建设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量,路面硬化中推广使用渗水砖,可以增加下渗量,A正确;扩大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后,水很快被排走,不利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湖泊底部铺设塑料薄膜不利于下渗;建设数量众多的摩天大楼会改变城市下垫面,使下渗量减少。
水量平衡和能量守恒是地表水循环遵循的两大基本规律。伴随人类社会对水循环系统干扰程度的增加,衍生出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结构。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中水的运动都靠能量驱动。图4为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路径示意图。据此回答6~8题。
图4
6.驱动图示自然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地球内能 [B]太阳能
[C]机械能 [D]生物能
【答案】 B
【解析】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故水循环的动力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B正确。
7.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缩短水循环路径 [B]提高水循环速率
[C]大幅度增加降水 [D]减弱水循环强度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体现在“抽水”这个环节,通过抽取地下水,加快了水循环的速率,提高了水循环的强度,B正确,D错误;抽取地下水并不能大幅度增加降水,也没有缩短水循环路径,A、C错误。
8.人工能量输入过大,海河流域(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水生态环境变好
[C]蒸发水量减少 [D]地表水增多
【答案】 A
【解析】 人工能量对水循环的影响体现在“抽水”这个环节,人工能量输入过大,即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A正确;过度抽取地下水,人类对水循环干扰严重,水生态环境可能会变差,B错误;地下水位下降,海河河水补给地下水增多,海河流域地表水可能减少,D错误;蒸发水量主要与水面面积有关,抽取地下水对海河流域的蒸发水量影响不大,C错误。
读国家海洋局海水温度(℃)预报图(图5),回答9~11题。
图5
9.海水温度取决于( )
[A]陆上径流量的大小 [B]附近洋流性质
[C]热量收支状况 [D]海陆轮廓形状
【答案】 C
【解析】 海水的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海水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故选C。
10.图示海域海水温度分布的总体特点是( )
[A]由南向北递减
[B]由东向西递减
[C]由西向东递减
[D]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答案】 A
【解析】 因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海水温度一般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故选A。
11.在我国近海海域中,水温受大陆影响最大的是( )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海水等温线分布最密集的是渤海海域,说明其受大陆等非纬度因素影响最大。故选A。
2022年1月25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图6)在青岛顺利实现出坞下水,2022年5月交付运营。“国信1号”集成了养殖水体交换系统、鱼苗入舱系统、饲料投喂系统、成鱼起捕系统、加工系统、渔获冷藏装置、养殖实验室和养殖集控系统,创造了海上“移动牧场”的工业化养殖新模式。据此回答12~13题。
图6
12.对“国信1号”养殖鱼类种类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
[A]海水温度 [B]海水盐度
[C]海水密度 [D]海域面积
【答案】 A
【解析】 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人为海水养殖要考虑各海域的水温状况和海洋生物对水温的要求,无论是远洋捕捞还是近海养殖,都受海水温度影响,A正确;海水盐度、海水密度、海域面积对鱼类种类影响小,B、C、D错误。
13.“国信1号”下水运营有利于( )
①全面改善海洋渔业生产环境 ②带动我国海洋渔业产业升级 ③促进海洋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④发展高品质鱼类大规模养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国信1号”下水运营不可能全面改善海洋渔业生产环境,但有利于带动我国海洋渔业产业升级,促进海洋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发展高品质鱼类大规模养殖,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故选D。
一般而言,潮汐树是因潮汐作用而在潮滩上发育的潮沟地貌,是在涨潮和落潮的过程中形成的,涨潮时水流速度比落潮时慢,潮汐树的主干朝向海洋一侧。据此回答14~15题。
图7
图8
14.关于潮汐对“潮汐树”景观形成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涨潮时,泥沙在滩涂沉积 ②涨潮时,侵蚀滩涂形成冲沟 ③落潮时,泥沙在滩涂沉积 ④落潮时,侵蚀滩涂形成冲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涨潮时海水流速较慢,落潮时海水流速较快,涨潮时泥沙在滩涂沉积,落潮时,侵蚀滩涂形成冲沟,①④正确。故选D。
15.2022年8月,鄱阳湖湖床出现“大地之树”景观的原因是( )
[A]湖水水位的急速下降
[B]流水向湖底输送泥沙
[C]持续降水的天气
[D]流水侵蚀作用的增强
【答案】 A
【解析】 在短时间内出现水位迅速下降,是湖床上留下“大地之树”景观的直接原因,A正确;流水向湖底输送泥沙会使湖底平缓,不会出现“大地之树”的情况,B错误;持续的降水天气会使湖水水位不断上升,湖床不会裸露,C错误;湖水水位下降,流水侵蚀作用减弱,D错误。
潮汐发电是利用涨潮、落潮时水坝两侧形成水位差,潮水流入或流出水坝过程中推动水轮机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图9为潮汐发电站水位示意图。据此回答16~17题。
图9
16.乙图所示水位状态时( )
[A]正值海水涨潮 [B]适合渔民赶海
[C]适合蓄水晒盐 [D]适合大型船只进港
【答案】 B
【解析】 图中甲图大海水位高,海湾水位低,应该是涨潮,乙图大海水位低,海湾水位高,应该是落潮,适合渔民赶海,A错误,B正确;蓄水晒盐和船只进港都要求海洋水位较高,应该对应涨潮,C、D错误。
17.下图为四个不同日期太阳系部分天体相对位置示意图。仅考虑潮差大小,该发电机组理论发电量最大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仅考虑潮差,天文大潮时潮差大,发电机组理论发电量最大。日地月三者位于一条直线时,形成天文大潮。四图中只有A符合大潮形成条件,A正确。
图10为某海域表层海水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图中虚线表示流经该海区的洋流,b、c处于同一纬度,a、d处于同一纬度。据此回答18~19题。
图10
18.由图可知( )
[A]a是北半球暖流 [B]b是南半球暖流
[C]c是北半球寒流 [D]d是南半球寒流
【答案】 A
【解析】 图示海水温度自北向南逐渐升高,说明该海域位于北半球,B、D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相同,由此可知,图中洋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是b、d,应为寒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是a、c,应为暖流,A正确,C错误。
19.以下对该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及密度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a海域与d海域的盐度大小相同
[B]a海域密度小于b海域密度
[C]b海域盐度大于c海域盐度
[D]d海域密度大于c海域密度
【答案】 B
【解析】 a海域有暖流流经,d海域有寒流流经,两者处于同一纬度,a海域因蒸发较强而盐度较大,A错误;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a海域水温高于b海域,则a海域海水密度比b海域小,B正确;b海域与c海域纬度位置大致相当,b海域有寒流流经,c海域有暖流流经,则b海域盐度小于c海域,C错误;d海域水温高于c海域,则d海域海水密度小于c海域,D错误。
读太平洋表层水温(℃)分布图(图11),回答20~22题。
图11
20.该图表示的时间是( )
[A]1月 [B]2月
[C]5月 [D]8月
【答案】 D
【解析】 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从水温和赤道位置可知,太平洋水温最高的区域位于北半球,应该是北半球水温最高的8月,D正确。
21.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总体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蒸发
[C]海陆位置 [D]大气运动
【答案】 A
【解析】 表层海水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图中表层海水等温线走向与纬线基本平行,故总体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
22.造成图中A处表层水温不同于同纬度其他海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所处纬度较低 [B]附近有寒流经过
[C]距离大陆较近 [D]附近有暖流经过
【答案】 B
【解析】 A处水温较同纬度海区低,主要是受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B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鹿特丹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北海沿岸,城市90%区域低于海平面,频繁的暴雨导致该城市内涝严重。当地设计了具有下沉空间的“水广场”(图12)。平时,广场是人们休憩、运动的公共场所。降雨时,雨水经净水系统过滤后,收集并储存在广场里,之后再将水排至附近的水体。
图12
(1)简述鹿特丹城市内涝严重的原因。(6分)
(2)说明“水广场”在鹿特丹城市建设中的作用。(6分)
(3)在图12中绘制该区域的水循环示意图。(6分)
【答案】 (1)多暴雨且降水集中,地势低平,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6分)
(2)滞留洪水(或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质;构建城市景观,建设宜居的公共空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地气候。(6分)
(3)绘图如下。(箭头及文字说明都要正确)(6分)
【解析】 第(1)题,鹿特丹是荷兰的沿海港口城市,地势低平,多暴雨且降水集中,城市地面硬化,下渗少,排水不畅,易发生城市内涝。第(2)题,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建设水广场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这样把雨水收集到一起能很好地减少因雨水汇集而造成的内涝,所以这一设施能够很好地延缓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水广场能增加下渗量,改善城市水质;水广场还有美化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的作用。第(3)题,该区域的水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六个环节组成。
24.(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蜇可食用、可入药,自古以来被列为“海产八珍”之一,经济价值很高。我国早在1 700多年前的晋代已有腌渍海蜇为食的记录。海蜇生长繁殖于半咸淡水、底质为泥沙、沿海河口浅水区,其生长最佳适宜水温为20~24℃,最佳适宜盐度为18‰~26‰,图13为世界海洋表层温度和盐度分布示意图。
图13
(1)读图,从水温的角度推测适宜海蜇生长的纬度范围,并说明理由。(6分)
(2)结合图文材料,从盐度的角度推测海蜇的适宜生长地区,并解释原因。(6分)
(3)辽宁营口位于渤海沿岸,海岸线长达96千米,其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海蜇之乡,还有著名的“百里盐滩”,其海盐生产历史悠久,质地优良。分析营口“百里盐场”晒盐的有利条件。
(6分)
【答案】 (1)南北纬20°~30°。理由:海蜇生长的最佳适宜水温为20~24℃,南北纬20°~30°的水温为20~24℃。(6分)
(2)江河入海口附近的海域。 原因:海蜇生长最佳适宜盐度为18‰~26‰;江河入海口处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形成盐度在18‰~26‰的区域。(6分)
(3)海岸线漫长,滩涂面积广阔;晴天多,光照充足,蒸发旺盛。(6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海蜇生长的最佳适宜水温为20~24℃,据图可知,南北纬20°~30°的海洋表层水温多为20~24℃,所以这个纬度范围的水温条件适宜海蜇生长。第(2)题,从盐度的角度推测,海蜇适宜生长的地区通常在江河入海口附近。 由材料可知,海蜇生长最佳适宜盐度为18‰~26‰。江河入海口处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使得海水盐度降低,在入海口附近的浅水区容易形成盐度在18‰~26‰的区域,符合海蜇生长的最佳盐度要求。第(3)题,由题干“海岸线长达96千米”可知,海岸线漫长;辽宁营口是我国著名的海蜇之乡,海蜇喜底质为泥沙、沿海河口浅水区,说明营口滩涂面积广阔,有利于大规模晒盐;营口位于渤海沿岸,气候较为干燥,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海水蒸发结晶,提高盐的产量和质量。
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滩离岸流,也叫回卷流,是一股垂直于海岸流向外海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地形区域。某个时刻,在风、波浪、潮汐等作用下,冲向海滩的海水因某种扰动聚集起来,最终大量的海水从较低的缺口冲出形成离岸流,强劲的水流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在此区域活动的人群拖到外海,造成溺水事件。图14为我国某海域地形图。
图14
(1)分析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海滩最容易发生离岸流的海域并说明原因。(8分)
(2)在海滩不幸遇到离岸流,最科学的自救方法是(4分)( )
A.尽全力逆流游回岸边
B.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
C.向平行于海岸的两边游
D.下潜到水底走回岸边
(3)假如你站在图中岸边沙滩上,推测观察到的离岸流处的海水颜色及风浪特点。(8分)
【答案】 (1)丙。原因:离岸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区域。丙处北侧有一横向沙坝,南侧等深线向水浅的方向弯曲为沟槽地形,最容易发生离岸流。(8分)
(2)C(4分)
(3)颜色偏黄、风平浪静。(8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离岸流多发于沙质海滩的横向沙坝、沟槽等区域;结合图例可知,丙处北侧有一横向沙坝,南侧等深线向水浅的方向弯曲为沟槽地形,可判断出丙最容易发生离岸流。第(2)题,由材料可知,离岸流速度快,因此不易逆流游回岸边,A错误;呼叫或挥手寻求救援可行,但离岸流速度快,他人不一定发现,且他人发现后的救援不属于自救,B错误;离岸流是在海浪和海底地形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底层海水也发生扰动,下潜更危险,D错误;由于离岸流宽度较窄,因此可向平行于海岸的两边游,C正确。第(3)题,由材料“冲向海滩的海水因某种扰动聚集起来”可知,离岸流发生时,海水聚集会使底层海沙搅动,使海水混浊,颜色偏黄;离岸流速度快且表面平静,不易发觉,表面观察风平浪静。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