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章末整合
大单元·体系构建
微专题·拓展提升
微专题 太阳辐射的影响
1.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分布。据此回答(1)~(2)题。
【加固训练】
(1)甲、乙、丙、丁四地中日照时数冬季、夏季差异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B
【解题思路】 第(1)题,甲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小时,夏季为900~1 000小时,故甲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200~300小时;乙地冬季日照时数为
700小时,夏季为700~800小时,故乙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0~100小
时;丙地冬季日照时数为600~700小时,夏季为800小时,故丙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100~200小时,丁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小时,夏季为500小时,故丁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200小时。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
(2)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 )
[A]晴朗天数更多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距消费市场近 [D]空气湿度较小
C
【解题思路】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距省级行政中心近,消费市场广阔,C正确;两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较小,晴朗天数相近,空气湿度都较小,A、D错误;甲地比丙地的太阳能资源更丰富,B错误。
2.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北侧,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 005.3 小时,有“日光城”之称,年降雨量为454毫米且多夜雨。下图示意我国拉萨地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B]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C]拉萨5—7月太阳辐射最丰富
[D]拉萨日照时数夏季最高
C
【解题思路】 第(1)题,图示2—5月太阳辐射上升,日照时数上升;8—10月太阳辐射下降,日照时数上升,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的变化没有明显相关联系,A、B错误。拉萨5、6、7月太阳辐射量最丰富,C正确。8月日照时数偏低,春季(3月、4月、5月)比夏季(6月、7月、8月)日照时数多,D错误。
(2)拉萨8月日照时数较少的原因是( )
[A]地形 [B]昼夜长短
[C]纬度 [D]天气状况
D
【解题思路】 第(2)题,拉萨处于谷地,8月的地形、纬度与其他月份没有改变,A、C错误;8月昼长夜短,日照时数却偏少,故与昼夜长短无关,B错误;拉萨年降雨量为454毫米,8月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少,D正确。
(3)拉萨年平均日照总时数长的主要原因是( )
①海拔高,大气稀薄 ②纬度高,太阳高度大 ③降雨量大,水汽多 ④天空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解题思路】 第(3)题,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主要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日照时数长,①正确;太阳高度与日照时数关系不大,②错误;降雨量大,水汽多,日照总时数少,③错误;白天晴天多,大气透明度好,光照充足,④正确。故选B。
培优练·链接真题
1.(2024·河北合格考,1~2)1996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发现一颗小行星。该小行星位于太阳系小行星带内,绕太阳公转一周需
5.28年,即使离地球最近时,人们也无法用肉眼看见。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据此回答(1)~(2)题。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于“袁隆平星”公转轨道之外的有( )
[A]2颗 [B]3颗 [C]4颗 [D]5颗
C
高频考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思路点拨】 第(1)题,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木星与火星之间。“袁隆平星”位于太阳系小行星带内,由此可推知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于“袁隆平星”公转轨道之外的有4颗,C正确。
(2)人们无法用肉眼看见“袁隆平星”,主要是因为该小行星( )
[A]密度小 [B]公转慢
[C]自转快 [D]亮度低
D
【思路点拨】 第(2)题,人们无法用肉眼看见“袁隆平星”,主要是因为该小行星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较弱,表面亮度低,不足以在背景星空的光辉中脱颖而出,人们无法用肉眼看见,D正确。
2.(2023·福建合格考,1~3)探索宇宙奥秘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下图是太阳系模式图(部分)。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两侧的行星是( )
[A]a和c [B]c和d
[C]b和d [D]d和f
B
【思路点拨】 第(1)题,结合太阳系模式图分析可知,b为水星、c为金星、a为地球、d为火星、e为木星、f为土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两侧的行星是c金星和d火星,B正确。
(2)若把地球和行星c的位置互换,则地球上( )
[A]温度将大幅升高 [B]陆地将会消失
[C]将不会有大气 [D]将会冰天雪地
A
【思路点拨】 第(2)题,c为金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距太阳较近,若把地球和行星c的位置互换,则地球上温度将大幅升高,A正确,D错误;陆地的形成与消亡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无关,B错误;大气主要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有关,与距日远近关系不大,C错误。
(3)与地球相比,行星b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①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没有固体表面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偏高 ④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D
【思路点拨】 第(3)题,b为水星,质量和体积较小,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①正确;水星具有固体表面,②错误;水星距太阳近,表面温度偏高,不利于生命生存,③正确;水星存在自转和公转,有昼夜更替现象,④错误。故选D。
3.(2024·福建合格考,3~4)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将吸收的太阳能转换为热能,使得管道中的水被加热。下图示意家庭太阳能供热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以下纬度相近城市中,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单位面积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是( )
[A]湖泊众多的武汉 [B]雾都重庆
[C]临江面海的上海 [D]日光城拉萨
D
高频考点二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思路点拨】 第(1)题,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单位面积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地方应是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方。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四城市中日光城拉萨位于青藏高原,D正确。
(2)乌鲁木齐某居民屋顶装有的太阳能系统,一年中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B
【思路点拨】 第(2)题,一年中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季节应是太阳辐射最强的季节。乌鲁木齐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夏季太阳高度较大,昼长较长,太阳辐射较其他季节更丰富,B正确。
4.(2024·河北合格考,3~5)中国邮政于2020年6月发行了《天文现象》特种邮票1套5枚。其中日环食邮票(如图)首次巧妙运用高亮点工艺材料,营造出日环食边缘明亮、生辉的效果。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遮挡太阳的天体是( )
[A]水星 [B]月球 [C]地球 [D]金星
B
【思路点拨】 第(1)题,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月球位于太阳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且距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而形成的,B正确。
(2)图中日环食边缘明亮部分示意太阳大气的光球层,出现在该层的太阳活动是( )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A
【思路点拨】 第(2)题,出现在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A正确。
(3)地球上因日环食发生而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繁星闪烁 [B]能见度降低
[C]大雨倾盆 [D]地球磁场异常
B
【思路点拨】 第(3)题,日环食发生时,由于月球遮挡,会使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照减弱,能见度降低,B正确;日环食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不会引起天黑,只是短暂变暗,因此不会出现繁星闪烁现象,A错误;日环食只是月球遮挡部分太阳光,不会引起大雨倾盆、地球磁场异常,C、D错误。
5.(2024·北京合格考,5~6)科学家发现了彩虹恐龙化石。彩虹恐龙生活在约1.61亿年前,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善于在树木之间滑翔,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与蜥蜴。读彩虹恐龙化石及想象复原图和地质年代表(部分),回答(1)~(2)题。
高频考点三 地球的演化历史
(1)彩虹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三叠纪 [B]侏罗纪
[C]白垩纪 [D]第四纪
B
【思路点拨】 第(1)题,彩虹恐龙生活在约1.61亿年前,侏罗纪距今1.45亿年-2.013亿年,B正确。
(2)推测彩虹恐龙的生活环境是( )
[A]浩瀚的海洋 [B]茂密的丛林
[C]干旱的沙漠 [D]寒冷的冰原
B
【思路点拨】 第(2)题,彩虹恐龙生活在约1.61亿年前,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善于在树木之间滑翔,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与蜥蜴。可以推测当时环境树木较多,且适合小型哺乳动物与蜥蜴的生存,应为茂密的丛林,B正确。
6.(2023·浙江7月学考,3~4)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1)。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1)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B
【思路点拨】 第(1)题,由材料可知,鲎生活年代距今约为4亿年,再根据地质年代示意图,推知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
(2)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盛 [D]恐龙大繁盛
D
【思路点拨】 第(2)题,由图可知,甲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末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哺乳动物繁盛在新生代,C错误;恐龙大繁盛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
图1
图2第一章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于2024年9月5日(农历八月初三)在黄山成功开幕,与会专家介绍了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防御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据此回答1~3题。
图1
1.图中序号标出的表示行星公转轨道间的带状区域,太阳系中小行星集中的区域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太阳系中小行星集中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八大行星中按与日距离由近到远(图中由左到右)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小行星集中分布在③区域,C正确。
2.目前与地球相遇的小行星大多体积较小,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形成流星,最终燃烧殆尽,只有少数能到达地面。这体现了地球大气为保障地球生命存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
[A]维持生命呼吸 [B]保证地表相对安全
[C]维持适宜的温度范围 [D]保证液态水存在
【答案】 B
【解析】 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与大气发生摩擦燃烧,使得到达地球表面的物质大为减少,可保证地表相对安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球生命,B正确。
3.会议开幕当天的月相类型最接近( )
[A]新月 [B]蛾眉月 [C]上弦月 [D]满月
【答案】 B
【解析】 农历八月初三位于农历初一(新月)到农历初七、八(上弦月)之间,由于可见月面较小,称为蛾眉月,B正确。
当某星球被其主恒星“锁定”,意味着这颗星球一面一直朝向恒星,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由于其形状酷似眼珠,被形象地称为“眼珠星球”(图2)。“眼珠星球”为寻找地外生命开辟了新思路。据此回答4~5题。
图2
4.关于“眼珠星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主恒星指的是太阳
[B]地球不属于“眼珠星球”
[C]“眼珠星球”不属于行星
[D]“眼珠星球”没有自转运动
【答案】 B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没有“一面一直朝向恒星,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所以地球不属于“眼珠星球”,B正确;太阳系中没有哪个星球一面一直朝向恒星(太阳),另一面一直背对恒星(太阳),所以图中主恒星不是太阳,A错误;被其主恒星“锁定”的某星球是绕恒星旋转的行星,C错误;当“眼珠星球”的自转周期与其主恒星相同时,“眼珠星球”仍然有自转运动,D错误。
5.“眼珠星球”之所以可能存在生命,根本在于( )
[A]适宜的温度 [B]肥沃的土壤
[C]适宜的大气 [D]安全的宇宙环境
【答案】 A
【解析】 “眼珠星球”之所以可能存在生命,是因为液态水的存在,而液态水的存在是因为该行星有适宜的温度,A正确。
一般认为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在300兆焦/平方米以上,能够使集热面积3平方米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读重庆市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3),回答6~7题。
图3
6.重庆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在一年内( )
[A]满足日常需求8个月
[B]超过半年完全不可利用
[C]年内变化幅度比较小
[D]满足日常需求不到半年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太阳辐射量冬季较少,夏季较多,年内变化幅度大,C错误;由材料并结合图可知,满足利用时间只有4个月,超过半年时间不能满足利用,而不是不可利用,D正确,A、B错误。
7.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羊八井地热发电站 [B]煤球炉
[C]太阳能电池 [D]行进中的赛车
【答案】 A
【解析】 地热发电站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A符合题意;煤球炉使用的煤炭、赛车使用的动力燃料都间接来自太阳辐射能,太阳能电池是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B、C、D不符合题意。
湖南省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的省份,近年来湖南省太阳辐射总量呈波动减少趋势。读湖南省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单位:兆焦/米2·年)分布图(图4),回答8~9题。
图4
8.影响湖南省内太阳辐射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天气状况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答案】 B
【解析】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天气等。由图可知,湖南省太阳辐射大致东多西少。如果是纬度影响,应该是南多北少,而海陆位置对湖南省太阳辐射影响不大。湖南省西部多山地,多云雾,降水多,故西部太阳辐射较少,B正确。
9.近年来湖南省太阳辐射总量呈波动减少趋势的原因可能是( )
[A]太阳活动减弱 [B]森林面积减小
[C]雾霾天气增多 [D]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 C
【解析】 近年来湖南省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下降,削弱了太阳辐射,
C正确。
据科学预测,2024年是太阳活动高峰期,2023年12月以来,国内多地都出现人们目击极光的记录,这种美丽奇妙的现象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自然,去追寻“极致的美景”。天文专家提醒,观测极光必须先考虑安全因素,根据情况做好保暖等措施。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极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会引发太阳强烈耀斑爆发
[B]反映太阳大气剧烈变化
[C]造成太阳大气层结构改变
[D]显著提升年太阳辐射量
【答案】 B
【解析】 太阳耀斑是太阳活动的表现,而非由极光引发,A错误;极光是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和原子碰撞而产生的发光现象,一般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位于中纬度的我国能出现极光说明太阳大气剧烈的变化,B正确;极光现象发生在地球大气层中,与太阳大气层结构改变无关,C错误;极光现象与太阳辐射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
11.太阳活动高峰期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是( )
[A]地球光、热资源减少
[B]地球上磁针指向不准确
[C]全球性洪涝灾害更严重
[D]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
【答案】 B
【解析】 太阳活动高峰期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地球上磁针指向不准确,B正确;太阳活动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不会使地球光、热资源减少,A错误;太阳活动导致地球上部分地区旱、涝灾害增多,不一定使全球洪涝灾害严重,C错误;太阳活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D错误。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地球整个历史中,曾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所处的时期分别是奥陶纪时期、泥盆纪时期、二叠纪时期、三叠纪时期以及白垩纪时期(图5)。据此回答12~14题。
图5
12.材料中五次生物大灭绝( )
[A]3次发生在古生代,2次发生在中生代
[B]5次都发生在古生代
[C]2次发生在古生代,3次发生在中生代
[D]5次都发生在古生代
【答案】 A
【解析】 由地质年代表可知,奥陶纪、泥盆纪和二叠纪属于古生代,三叠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故五次生物大灭绝3次发生在古生代,2次发生在中生代。
13.出现在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的代表植物为( )
[A]藻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 B
【解析】 二叠纪属于古生代末期,是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
14.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
[A]发生在陆地和海洋环境
[B]主要发生在陆地环境
[C]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灭绝
[D]主要是脊椎动物灭绝
【答案】 A
【解析】 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末期,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在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距今6 500万年—8 500万年前,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在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于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图6为部分地质年代表。据此回答15~16题。
图6
15.平头鸭嘴龙生存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气候干旱,树木稀疏 [B]林草茂盛,河沼遍布
[C]海洋环境,尚未成陆 [D]气候寒冷,土壤贫瘠
【答案】 B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平头鸭嘴龙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于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可以推断平头鸭嘴龙喜欢生活在林草茂盛,河沼遍布的地理环境中,B正确。
16.若博物馆要给“神州第一龙”化石骨架做一个介绍牌,其年代信息可以写为( )
[A]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
[B]元古宙—中生代—白垩纪
[C]白垩纪—前寒武纪—中生代
[D]显生宙—古生代—白垩纪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平头鸭嘴龙生活在距今6 500万年—8 500万年,对照地质年代表可知,“神州第一龙”平头鸭嘴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白垩纪处于中生代最后一个纪,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中间一个代,若博物馆要给“神州第一龙”化石骨架做一个介绍牌,其年代信息可以写为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A正确。
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32°N,118°E)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图7为合肥市民在手机上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8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7~19题。
图7
图8
17.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8中(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答案】 A
【解析】 合肥市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源处于地壳之中。图8中,①层为地壳,A正确;②层为地幔,③层为外核,④层为内核,B、C、D错误。
18.最可能为液态的内部圈层为(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答案】 C
【解析】 地震波中的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介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图示①、②圈层横波可以通过,在②、③圈层交界处的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故最可能为液态的内部圈层为③,C正确。
19.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 )
①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②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 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的横波来临前有12秒的时间差,①正确,②错误;手机、电视等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0~20厘米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据此回答20~22题。
20.下列关于蚯蚓所属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具有连续而不规则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蚯蚓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①②正确,③错误;连续而不规则是水圈的特点,④错误。故选A。
21.蚯蚓生存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圈层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 D
【解析】 蚯蚓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摄食和排泄活动,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维持整个生物圈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蚯蚓通过吞食和排出有机物质,影响土壤的水分保持和水分循环。它们的活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从而影响水圈的健康。蚯蚓通过挖掘活动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如土壤的松散度等。蚯蚓的排泄物中含有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释放到大气圈中,影响土壤的化学组成和空气质量。故蚯蚓的生存活动涉及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共4个圈层,D正确。
22.关于蚯蚓生活的土壤环境所处的地球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邻古登堡界面
[B]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C]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D]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 C
【解析】 蚯蚓生活在表层土壤中,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C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18分)读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9 图10 图11
(1)将图10中数字序号表示的天体名称填在横线上① ,② ,③ 。其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和 (填行星名称)。(5分)
(2)图10中各行星运行的特点有: 、 、 。(3分)
(3)此时,图9中的 (填“甲”“乙”或“丙”)层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闯入地球高纬度大气,使图11 (填“南极”或“北极”)附近易观测到极光现象。(4分)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试根据图10中的信息,列举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 。(6分)
【答案】 (1)木星 水星 金星 水星 金星(5分)
(2)同向性 近圆性 共面性(3分)
(3)甲 北极(4分)
(4)稳定的太阳光照 安全的宇宙环境(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10中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故数字序号表示的天体名称为①木星,②水星,③金星。其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水星和金星。第(2)题,图10中各行星运行的特点有: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运转轨道具有近圆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第(3)题,图9中甲代表日冕层,乙代表色球层,丙代表光球层,此时,甲层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闯入地球高纬度大气,在黑夜状态下可以欣赏到极光,图11中北极地区处于极夜,易观测到极光现象。第(4)题,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根据图10中的信息,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因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故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24.(18分)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12),回答下列问题。
图12
(1)说明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在西部发生弯曲的原因。(4分)
(2)比较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3)分析说明重庆市年太阳辐射总量低的原因。(8分)
【答案】 (1)位于横断山区东部,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呈南北走向。(4分)
(2)台湾岛西侧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高。原因: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或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短。)(6分)
(3)年降水量较大,且地处四川盆地,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8分)
【解析】 第(1)题,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在西部发生弯曲的原因应主要从地形角度考虑。读图可知,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西部位于横断山区东部,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呈南北走向。第(2)题,影响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应主要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角度分析。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西侧年太阳辐射总量较东侧多。第(3)题,重庆市年太阳辐射总量低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等角度分析。从气候看,重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从地形看,地处四川盆地,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中国全自主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图13)
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举行落成启用仪式,正式“睁开”了它的观天巨目。FAST台址最终选定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洼地(图14),此洼地直径约为800米,东北距平塘县城约85千米,西南距罗甸县城约45千米。总体位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区域内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岩溶峰丘、洼地、落水洞极为发育,地形起伏不平,低山地形。
图13 图14
(1)若大窝凼岩石中含有蕨类植物化石,推测其形成时期。(4分)
(2)从气象条件和无线电波环境等因素分析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选址大窝凼洼地的原因。(8分)
(3)理论上说,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于宇宙的边缘。假如某日FAST接收到12万光年处外星人发出的信号,请推测此外星人所在的天体系统,并从内因上分析该外星人所在天体的特征。(8分)
【答案】 (1)古生代。(4分)
(2)气象条件: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无线电条件:远离大城市和工业区,地貌类型独特,无线电信号干扰少。 (8分)
(3)河外星系。天体特征:温度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8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地质年代表,蕨类植物在晚古生代繁盛。第(2)题,大窝凼洼地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该地东北距平塘县城约85千米,西南距罗甸县城约45千米,远离大城市和工业区,人类活动少,无线电磁的干扰小;天坑地势低,周围高山环绕,地貌类型简单,局部山体陡峭,形成陡崖和悬壁,独特的地形能有效屏蔽周围的人为电磁波干扰。第(3)题,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FAST接收到12万光年处外星人发出的信号位于银河系以外的河外星系。适合生物生存的内因有三方面,适宜的气温、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故天体特征是温度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章末整合
微专题 太阳辐射的影响
【加固训练】
1.日照时数是指一天内太阳直射光线照射地面的时间。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夏季、冬季日照时数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甲、乙、丙、丁四地中日照时数冬季、夏季差异最小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 )
[A]晴朗天数更多 [B]太阳能资源丰富
[C]距消费市场近 [D]空气湿度较小
【答案】 (1)B (2)C
【解题思路】 第(1)题,甲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小时,夏季为900~1 000小时,故甲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200~300小时;乙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小时,夏季为700~800小时,故乙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0~100小时;丙地冬季日照时数为600~700小时,夏季为800小时,故丙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100~200小时,丁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小时,夏季为500小时,故丁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为200小时。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与甲地相比,丙地更适合发展光伏发电主要是因为丙地距省级行政中心近,消费市场广阔,C正确;两地冬季、夏季日照时数差异较小,晴朗天数相近,空气湿度都较小,A、D错误;甲地比丙地的太阳能资源更丰富,B错误。
2.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北侧,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多达3 005.3 小时,有“日光城”之称,年降雨量为454毫米且多夜雨。下图示意我国拉萨地区多年平均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的年内变化。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
[B]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
[C]拉萨5—7月太阳辐射最丰富
[D]拉萨日照时数夏季最高
(2)拉萨8月日照时数较少的原因是( )
[A]地形 [B]昼夜长短
[C]纬度 [D]天气状况
(3)拉萨年平均日照总时数长的主要原因是( )
①海拔高,大气稀薄 ②纬度高,太阳高度大 ③降雨量大,水汽多 ④天空晴朗,大气透明度好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C (2)D (3)B
【解题思路】 第(1)题,图示2—5月太阳辐射上升,日照时数上升;8—10月太阳辐射下降,日照时数上升,太阳辐射与日照时数的变化没有明显相关联系,A、B错误。拉萨5、6、7月太阳辐射量最丰富,C正确。8月日照时数偏低,春季(3月、4月、5月)比夏季(6月、7月、8月)日照时数多,D错误。第(2)题,拉萨处于谷地,8月的地形、纬度与其他月份没有改变,A、C错误;8月昼长夜短,日照时数却偏少,故与昼夜长短无关,B错误;拉萨年降雨量为454毫米,8月阴雨天气多,日照时数少,D正确。第(3)题,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主要是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日照时数长,①正确;太阳高度与日照时数关系不大,②错误;降雨量大,水汽多,日照总时数少,③错误;白天晴天多,大气透明度好,光照充足,④正确。故选B。
高频考点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1.(2024·河北合格考,1~2)1996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发现一颗小行星。该小行星位于太阳系小行星带内,绕太阳公转一周需5.28年,即使离地球最近时,人们也无法用肉眼看见。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据此回答(1)~(2)题。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于“袁隆平星”公转轨道之外的有( )
[A]2颗 [B]3颗 [C]4颗 [D]5颗
(2)人们无法用肉眼看见“袁隆平星”,主要是因为该小行星( )
[A]密度小 [B]公转慢
[C]自转快 [D]亮度低
【答案】 (1)C (2)D
【思路点拨】 第(1)题,太阳系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木星与火星之间。“袁隆平星”位于太阳系小行星带内,由此可推知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于“袁隆平星”公转轨道之外的有4颗,C正确。第(2)题,人们无法用肉眼看见“袁隆平星”,主要是因为该小行星反射太阳光的能力较弱,表面亮度低,不足以在背景星空的光辉中脱颖而出,人们无法用肉眼看见,D正确。
2.(2023·福建合格考,1~3)探索宇宙奥秘是人类不懈的追求。下图是太阳系模式图(部分)。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两侧的行星是( )
[A]a和c [B]c和d
[C]b和d [D]d和f
(2)若把地球和行星c的位置互换,则地球上( )
[A]温度将大幅升高 [B]陆地将会消失
[C]将不会有大气 [D]将会冰天雪地
(3)与地球相比,行星b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①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没有固体表面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偏高 ④没有昼夜更替现象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1)B (2)A (3)D
【思路点拨】 第(1)题,结合太阳系模式图分析可知,b为水星、c为金星、a为地球、d为火星、e为木星、f为土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两侧的行星是c金星和d火星,B正确。第(2)题,c为金星,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侧,距太阳较近,若把地球和行星c的位置互换,则地球上温度将大幅升高,A正确,D错误;陆地的形成与消亡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无关,B错误;大气主要与地球的体积和质量有关,与距日远近关系不大,C错误。第(3)题,b为水星,质量和体积较小,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①正确;水星具有固体表面,②错误;水星距太阳近,表面温度偏高,不利于生命生存,③正确;水星存在自转和公转,有昼夜更替现象,④错误。故选D。
高频考点二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2024·福建合格考,3~4)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将吸收的太阳能转换为热能,使得管道中的水被加热。下图示意家庭太阳能供热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以下纬度相近城市中,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单位面积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是( )
[A]湖泊众多的武汉 [B]雾都重庆
[C]临江面海的上海 [D]日光城拉萨
(2)乌鲁木齐某居民屋顶装有的太阳能系统,一年中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1)D (2)B
【思路点拨】 第(1)题,家庭屋顶安装太阳能系统单位面积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地方应是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方。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最丰富的地区,四城市中日光城拉萨位于青藏高原,D正确。第(2)题,一年中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热能最多的季节应是太阳辐射最强的季节。乌鲁木齐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夏季太阳高度较大,昼长较长,太阳辐射较其他季节更丰富,B正确。
4.(2024·河北合格考,3~5)中国邮政于2020年6月发行了《天文现象》特种邮票1套5枚。其中日环食邮票(如图)首次巧妙运用高亮点工艺材料,营造出日环食边缘明亮、生辉的效果。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遮挡太阳的天体是( )
[A]水星 [B]月球 [C]地球 [D]金星
(2)图中日环食边缘明亮部分示意太阳大气的光球层,出现在该层的太阳活动是( )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日珥 [D]太阳风
(3)地球上因日环食发生而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繁星闪烁 [B]能见度降低
[C]大雨倾盆 [D]地球磁场异常
【答案】 (1)B (2)A (3)B
【思路点拨】 第(1)题,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月球位于太阳轨道和地球轨道之间,且距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而形成的,B正确。第(2)题,出现在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黑子,太阳耀斑、日珥出现在色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A正确。第(3)题,日环食发生时,由于月球遮挡,会使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照减弱,能见度降低,B正确;日环食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不会引起天黑,只是短暂变暗,因此不会出现繁星闪烁现象,A错误;日环食只是月球遮挡部分太阳光,不会引起大雨倾盆、地球磁场异常,C、D错误。
高频考点三 地球的演化历史
5.(2024·北京合格考,5~6)科学家发现了彩虹恐龙化石。彩虹恐龙生活在约1.61亿年前,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善于在树木之间滑翔,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与蜥蜴。读彩虹恐龙化石及想象复原图和地质年代表(部分),回答(1)~(2)题。
(1)彩虹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三叠纪 [B]侏罗纪
[C]白垩纪 [D]第四纪
(2)推测彩虹恐龙的生活环境是( )
[A]浩瀚的海洋 [B]茂密的丛林
[C]干旱的沙漠 [D]寒冷的冰原
【答案】 (1)B (2)B
【思路点拨】 第(1)题,彩虹恐龙生活在约1.61亿年前,侏罗纪距今1.45亿年-2.013亿年,B正确。第(2)题,彩虹恐龙生活在约1.61亿年前,有色彩艳丽的羽毛,善于在树木之间滑翔,捕食小型哺乳动物与蜥蜴。可以推测当时环境树木较多,且适合小型哺乳动物与蜥蜴的生存,应为茂密的丛林,B正确。
6.(2023·浙江7月学考,3~4)2023年5月,浙江渔民在杭州湾滩涂发现中华鲎(hòu)(图1)。鲎有“生物活化石”之称,早在距今4亿年左右就生活在地球上。图2为地质年代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1)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下列地球演化历史特点,发生在甲地质时期的是( )
[A]蕨类植物繁盛 [B]出现三叶虫
[C]哺乳动物繁盛 [D]恐龙大繁盛
【答案】 (1)B (2)D
【思路点拨】 第(1)题,由材料可知,鲎生活年代距今约为4亿年,再根据地质年代示意图,推知鲎出现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甲地质时期大致为古生代晚期到中生代末期,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繁盛,A错误;三叶虫最早出现于寒武纪,在古生代早期达到顶峰,此后逐渐减少至灭绝,B错误;哺乳动物繁盛在新生代,C错误;恐龙大繁盛主要出现在中生代,D正确。
第一章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于2024年9月5日(农历八月初三)在黄山成功开幕,与会专家介绍了近地小行星的危害性、防御的重要性,以及中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与国际合作设想。据此回答1~3题。
图1
1.图中序号标出的表示行星公转轨道间的带状区域,太阳系中小行星集中的区域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太阳系中小行星集中在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八大行星中按与日距离由近到远(图中由左到右)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所以小行星集中分布在③区域,C正确。
2.目前与地球相遇的小行星大多体积较小,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发光发热,形成流星,最终燃烧殆尽,只有少数能到达地面。这体现了地球大气为保障地球生命存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
[A]维持生命呼吸 [B]保证地表相对安全
[C]维持适宜的温度范围 [D]保证液态水存在
【答案】 B
【解析】 进入地球大气层的小行星与大气发生摩擦燃烧,使得到达地球表面的物质大为减少,可保证地表相对安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球生命,B正确。
3.会议开幕当天的月相类型最接近( )
[A]新月 [B]蛾眉月 [C]上弦月 [D]满月
【答案】 B
【解析】 农历八月初三位于农历初一(新月)到农历初七、八(上弦月)之间,由于可见月面较小,称为蛾眉月,B正确。
当某星球被其主恒星“锁定”,意味着这颗星球一面一直朝向恒星,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由于其形状酷似眼珠,被形象地称为“眼珠星球”(图2)。“眼珠星球”为寻找地外生命开辟了新思路。据此回答4~5题。
图2
4.关于“眼珠星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主恒星指的是太阳
[B]地球不属于“眼珠星球”
[C]“眼珠星球”不属于行星
[D]“眼珠星球”没有自转运动
【答案】 B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地球没有“一面一直朝向恒星,而另一面则一直背对恒星”,所以地球不属于“眼珠星球”,B正确;太阳系中没有哪个星球一面一直朝向恒星(太阳),另一面一直背对恒星(太阳),所以图中主恒星不是太阳,A错误;被其主恒星“锁定”的某星球是绕恒星旋转的行星,C错误;当“眼珠星球”的自转周期与其主恒星相同时,“眼珠星球”仍然有自转运动,D错误。
5.“眼珠星球”之所以可能存在生命,根本在于( )
[A]适宜的温度 [B]肥沃的土壤
[C]适宜的大气 [D]安全的宇宙环境
【答案】 A
【解析】 “眼珠星球”之所以可能存在生命,是因为液态水的存在,而液态水的存在是因为该行星有适宜的温度,A正确。
一般认为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在300兆焦/平方米以上,能够使集热面积3平方米热水器产生的热水量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热水需求。读重庆市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3),回答6~7题。
图3
6.重庆月均太阳辐射总量在一年内( )
[A]满足日常需求8个月
[B]超过半年完全不可利用
[C]年内变化幅度比较小
[D]满足日常需求不到半年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太阳辐射量冬季较少,夏季较多,年内变化幅度大,C错误;由材料并结合图可知,满足利用时间只有4个月,超过半年时间不能满足利用,而不是不可利用,D正确,A、B错误。
7.人类活动中,所利用的能源最终不是来自太阳辐射的是( )
[A]羊八井地热发电站 [B]煤球炉
[C]太阳能电池 [D]行进中的赛车
【答案】 A
【解析】 地热发电站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A符合题意;煤球炉使用的煤炭、赛车使用的动力燃料都间接来自太阳辐射能,太阳能电池是直接利用太阳辐射能,B、C、D不符合题意。
湖南省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的省份,近年来湖南省太阳辐射总量呈波动减少趋势。读湖南省多年平均年太阳辐射(单位:兆焦/米2·年)分布图(图4),回答8~9题。
图4
8.影响湖南省内太阳辐射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天气状况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答案】 B
【解析】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天气等。由图可知,湖南省太阳辐射大致东多西少。如果是纬度影响,应该是南多北少,而海陆位置对湖南省太阳辐射影响不大。湖南省西部多山地,多云雾,降水多,故西部太阳辐射较少,B正确。
9.近年来湖南省太阳辐射总量呈波动减少趋势的原因可能是( )
[A]太阳活动减弱 [B]森林面积减小
[C]雾霾天气增多 [D]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 C
【解析】 近年来湖南省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增多,空气质量下降,削弱了太阳辐射,
C正确。
据科学预测,2024年是太阳活动高峰期,2023年12月以来,国内多地都出现人们目击极光的记录,这种美丽奇妙的现象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自然,去追寻“极致的美景”。天文专家提醒,观测极光必须先考虑安全因素,根据情况做好保暖等措施。据此回答10~11题。
10.关于我国部分地区出现极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会引发太阳强烈耀斑爆发
[B]反映太阳大气剧烈变化
[C]造成太阳大气层结构改变
[D]显著提升年太阳辐射量
【答案】 B
【解析】 太阳耀斑是太阳活动的表现,而非由极光引发,A错误;极光是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层中的气体分子和原子碰撞而产生的发光现象,一般出现在高纬度地区,位于中纬度的我国能出现极光说明太阳大气剧烈的变化,B正确;极光现象发生在地球大气层中,与太阳大气层结构改变无关,C错误;极光现象与太阳辐射量无直接关系,D错误。
11.太阳活动高峰期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是( )
[A]地球光、热资源减少
[B]地球上磁针指向不准确
[C]全球性洪涝灾害更严重
[D]干扰无线电长波通信
【答案】 B
【解析】 太阳活动高峰期会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地球上磁针指向不准确,B正确;太阳活动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不会使地球光、热资源减少,A错误;太阳活动导致地球上部分地区旱、涝灾害增多,不一定使全球洪涝灾害严重,C错误;太阳活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D错误。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地球整个历史中,曾经历过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所处的时期分别是奥陶纪时期、泥盆纪时期、二叠纪时期、三叠纪时期以及白垩纪时期(图5)。据此回答12~14题。
图5
12.材料中五次生物大灭绝( )
[A]3次发生在古生代,2次发生在中生代
[B]5次都发生在古生代
[C]2次发生在古生代,3次发生在中生代
[D]5次都发生在古生代
【答案】 A
【解析】 由地质年代表可知,奥陶纪、泥盆纪和二叠纪属于古生代,三叠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故五次生物大灭绝3次发生在古生代,2次发生在中生代。
13.出现在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事件中的代表植物为( )
[A]藻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 B
【解析】 二叠纪属于古生代末期,是蕨类植物繁盛的时期。
14.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 )
[A]发生在陆地和海洋环境
[B]主要发生在陆地环境
[C]主要是无脊椎动物灭绝
[D]主要是脊椎动物灭绝
【答案】 A
【解析】 白垩纪属于中生代末期,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在黑龙江省龙骨山,曾经出土了我国第一具恐龙化石——平头鸭嘴龙化石,被学者称为“神州第一龙”。研究发现平头鸭嘴龙生活在距今6 500万年—8 500万年前,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它的前肢短小,高悬于空中,用来抓食树上的枝叶,在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于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它的后肢粗大,靠尾巴保持平衡,在陆地上行走时尾巴如“方向盘”,在水中游泳时则变成“舵”。图6为部分地质年代表。据此回答15~16题。
图6
15.平头鸭嘴龙生存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气候干旱,树木稀疏 [B]林草茂盛,河沼遍布
[C]海洋环境,尚未成陆 [D]气候寒冷,土壤贫瘠
【答案】 B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平头鸭嘴龙喜食多汁的灌木和水草,指尖还长有适合划水的蹼,适于在湖沼水域或岸边生活,可以推断平头鸭嘴龙喜欢生活在林草茂盛,河沼遍布的地理环境中,B正确。
16.若博物馆要给“神州第一龙”化石骨架做一个介绍牌,其年代信息可以写为( )
[A]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
[B]元古宙—中生代—白垩纪
[C]白垩纪—前寒武纪—中生代
[D]显生宙—古生代—白垩纪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平头鸭嘴龙生活在距今6 500万年—8 500万年,对照地质年代表可知,“神州第一龙”平头鸭嘴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白垩纪处于中生代最后一个纪,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中间一个代,若博物馆要给“神州第一龙”化石骨架做一个介绍牌,其年代信息可以写为显生宙—中生代—白垩纪,A正确。
2024年9月18日20时08分,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32°N,118°E)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图7为合肥市民在手机上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8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回答17~19题。
图7
图8
17.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8中(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答案】 A
【解析】 合肥市肥东县发生4.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震源处于地壳之中。图8中,①层为地壳,A正确;②层为地幔,③层为外核,④层为内核,B、C、D错误。
18.最可能为液态的内部圈层为(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答案】 C
【解析】 地震波中的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介质,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图示①、②圈层横波可以通过,在②、③圈层交界处的古登堡界面,横波消失,故最可能为液态的内部圈层为③,C正确。
19.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 )
①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 ②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快 ③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慢 ④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横波比纵波传播速度慢,破坏性大的横波来临前有12秒的时间差,①正确,②错误;手机、电视等利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电磁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足以利用这一时间差进行大范围预报,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
蚯蚓的分布很广,几乎遍布全世界,常栖息于温度较高、环境潮湿、腐殖质较多的0~20厘米的表层土壤中,昼伏夜出,对光线非常敏感,以腐烂的落叶、枯草、蔬菜碎屑等有机物为食。据此回答20~22题。
20.下列关于蚯蚓所属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具有连续而不规则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蚯蚓属于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圈层,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中,①②正确,③错误;连续而不规则是水圈的特点,④错误。故选A。
21.蚯蚓生存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圈层个数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 D
【解析】 蚯蚓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通过摄食和排泄活动,参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维持整个生物圈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蚯蚓通过吞食和排出有机物质,影响土壤的水分保持和水分循环。它们的活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从而影响水圈的健康。蚯蚓通过挖掘活动改变土壤结构,进而影响岩石圈的物理性质,如土壤的松散度等。蚯蚓的排泄物中含有氮、磷等元素,这些元素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释放到大气圈中,影响土壤的化学组成和空气质量。故蚯蚓的生存活动涉及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共4个圈层,D正确。
22.关于蚯蚓生活的土壤环境所处的地球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紧邻古登堡界面
[B]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C]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
[D]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 C
【解析】 蚯蚓生活在表层土壤中,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C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18分)读太阳系部分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9 图10 图11
(1)将图10中数字序号表示的天体名称填在横线上① ,② ,③ 。其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和 (填行星名称)。(5分)
(2)图10中各行星运行的特点有: 、 、 。(3分)
(3)此时,图9中的 (填“甲”“乙”或“丙”)层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闯入地球高纬度大气,使图11 (填“南极”或“北极”)附近易观测到极光现象。(4分)
(4)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试根据图10中的信息,列举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 、 。(6分)
【答案】 (1)木星 水星 金星 水星 金星(5分)
(2)同向性 近圆性 共面性(3分)
(3)甲 北极(4分)
(4)稳定的太阳光照 安全的宇宙环境(6分)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图10中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故数字序号表示的天体名称为①木星,②水星,③金星。其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水星和金星。第(2)题,图10中各行星运行的特点有: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运转轨道具有近圆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第(3)题,图9中甲代表日冕层,乙代表色球层,丙代表光球层,此时,甲层抛出的高速带电粒子流,闯入地球高纬度大气,在黑夜状态下可以欣赏到极光,图11中北极地区处于极夜,易观测到极光现象。第(4)题,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根据图10中的信息,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有稳定的太阳光照;因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故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24.(18分)读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图12),回答下列问题。
图12
(1)说明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在西部发生弯曲的原因。(4分)
(2)比较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异,并说明原因。(6分)
(3)分析说明重庆市年太阳辐射总量低的原因。(8分)
【答案】 (1)位于横断山区东部,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呈南北走向。(4分)
(2)台湾岛西侧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高。原因: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或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短。)(6分)
(3)年降水量较大,且地处四川盆地,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8分)
【解析】 第(1)题,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在西部发生弯曲的原因应主要从地形角度考虑。读图可知,图中年太阳辐射总量120千卡/厘米2的曲线西部位于横断山区东部,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呈南北走向。第(2)题,影响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应主要从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角度分析。西侧为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所以西侧年太阳辐射总量较东侧多。第(3)题,重庆市年太阳辐射总量低的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等角度分析。从气候看,重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从地形看,地处四川盆地,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25.(2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中国全自主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图13)
2016年9月25日在贵州省平塘县举行落成启用仪式,正式“睁开”了它的观天巨目。FAST台址最终选定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金科村的大窝凼洼地(图14),此洼地直径约为800米,东北距平塘县城约85千米,西南距罗甸县城约45千米。总体位于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总体上北高南低,区域内碳酸盐岩广泛分布,岩溶峰丘、洼地、落水洞极为发育,地形起伏不平,低山地形。
图13 图14
(1)若大窝凼岩石中含有蕨类植物化石,推测其形成时期。(4分)
(2)从气象条件和无线电波环境等因素分析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选址大窝凼洼地的原因。(8分)
(3)理论上说,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于宇宙的边缘。假如某日FAST接收到12万光年处外星人发出的信号,请推测此外星人所在的天体系统,并从内因上分析该外星人所在天体的特征。(8分)
【答案】 (1)古生代。(4分)
(2)气象条件: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无线电条件:远离大城市和工业区,地貌类型独特,无线电信号干扰少。 (8分)
(3)河外星系。天体特征:温度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8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地质年代表,蕨类植物在晚古生代繁盛。第(2)题,大窝凼洼地位于云贵高原,海拔较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便于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该地东北距平塘县城约85千米,西南距罗甸县城约45千米,远离大城市和工业区,人类活动少,无线电磁的干扰小;天坑地势低,周围高山环绕,地貌类型简单,局部山体陡峭,形成陡崖和悬壁,独特的地形能有效屏蔽周围的人为电磁波干扰。第(3)题,银河系直径约为10万光年,FAST接收到12万光年处外星人发出的信号位于银河系以外的河外星系。适合生物生存的内因有三方面,适宜的气温、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故天体特征是温度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