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8 20:31: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案
A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
( http: / / www.21cnjy.com )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掌握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被迫开放的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今天我们又主动开放,与世界市场接轨,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这两次融入世界市场?”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B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C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讲述内容】
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
对外开放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
原则:平等互利
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合作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对外开放的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后三个为内地)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经济特区就是一个主权国家或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适合的地方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办法,吸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经济目的的特殊经济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1、、创办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阅读P58学思之窗,回答:
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
(2)战略意义: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
一、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
二、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
四、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
五、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2、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合作探究】3:经济特区特殊在什么地方?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第一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第二实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1)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2)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1992年,在特区,外商实际投入占全国外商实际投资的29%,外贸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7。
【合作探究】4:1979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4月,在讨论经济特区名称问题时,邓小平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回答“陕甘宁就是特区”的含义是什么?从地理位置、性质和作用三个方面比较两种特区的异同。
【思路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比较问答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确比较的内容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良种“特区”,把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与现在的经济特区相比较,题目已经给出了比较点,只要能够对战比较点进行对应的概括和总结即可。
(1)抗日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陕甘宁边区是由共产党管理的地区。
(2)地理位置:都是中国内部实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区。但陕甘宁在内陆不发达地区,面积大,人口少,而深圳等在沿海发达地区,面积小,人口多。
性质: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陕甘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特区,而深圳等是社会主义中国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深圳仍是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开放走在前列)。
作用:都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但陕甘宁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而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窗口。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合作探究】5: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
(1)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1)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2)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合作探究】6:阅读P59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
( http: / / www.21cnjy.com )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经济发展急需解决外
( http: / / www.21cnjy.com )汇供应严重短缺以及市场经营经验缺乏等问题的情况下,我国政府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5个城市,颁布有关利用外资等法律法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调整外经贸政策,我国利用外资取得显著成果。在日本经济、亚洲四小龙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奇迹的影响下,我国经济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战略转移,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世界各国高度关注中国的改革和投资环境的变化,一些知名外企纷纷把中国作为投资地,外资大量涌入,我国外向型发展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外向型经济”战略,在制度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资外贸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外资带动外贸增长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贸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85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22.7%,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70%。外资带动外贸发展提高了中国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国外贸出口额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四、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
( http: / / www.21cnjy.com )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合作探究】7:浦东开发的条件是什么?
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
( http: / / www.21cnjy.com )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3、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浦东创下了哪些“全国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
( http: / / www.21cnjy.com )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惟一一个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在体制创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东的创举更是不胜枚举。仅在法律服务方面,就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第一个法律援助中心、第一个“110”电话报警系统、第一台“999”市民救助电话等。
【合作探究】8: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开放是在西方列强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侵略战争的情况下出现的。当代开放是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逐步加强的情况下出现的
第二,基础不同:近代开放是不平等的基础上,而当代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第三,指导思想不同:当今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第四,性质不同:近代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当代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第五:
结果不同:近代开放,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利于帝国主义在中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工业。今天对外开放有利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使中国走向富强繁荣。
【合作探究】9:当今中国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闭
( http: / / www.21cnjy.com )关自守、腐朽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2)内容: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3)影响: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