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09:04

文档简介

第三节 防灾减灾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河等支流的来水,经由湖口注入长江,湖面丰枯变化显著。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域遭遇集中强降雨。图1为鄱阳湖星子站三次洪水过程线图。据此回答 1~2题。
图1
1.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A]起涨时间早 [B]上涨速度缓慢
[C]回落速度缓慢 [D]持续时间短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到1954年洪水在4月上旬起涨,2020年洪水大致是在6月初开始上涨,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晚,A错误;1954年洪水在4月上旬开始上涨,直至7月中旬涨至最高水位;2020年洪水从6月初开始上涨,直至7月中旬涨至最高水位,2020年洪水上涨时间更短,上涨速度更快,B错误;1954年洪水在7月中旬开始回落,至9月下旬仍未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2020年洪水从7月中旬开始回落,至8月中旬便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故2020年洪水回落速度更快,C错误;1954年洪水自6月中旬进入警戒水位,直至9月下旬结束,2020年洪水自7月上旬进入警戒水位到8月中旬结束,其持续时间更短,D正确。
2.面对洪水灾害时,不宜采取的个人避灾措施是(  )
[A]去往高处暂避,等待救援
[B]穿好救生衣,随时准备逃生
[C]被洪水包围时迅速游泳逃生
[D]落入洪水时抓住固定或漂浮物体
【答案】 C
【解析】 当洪水来临时,因水向低处蔓延,故应向高处暂避,A不符合题意;洪水威力巨大,来势迅猛,可提前穿好救生衣,随时准备逃生,B不符合题意;被洪水包围时,要寻找更高的位置进行躲避,等待救援,切不可贸然进入洪水,迅速游泳逃生行为不可取,C符合题意;如果突然落入洪水时,要尽可能地抓住一些固定或漂浮的物体,以保证身体不被洪水所淹没,D不符合题意。
  图2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报道,因强降雨,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有游客被困,营救人员准备一架直升机前往救援。据此回答3~4题。
图2
3.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多发于山谷中,图示乙处等高线“凸高为低”表示山谷,B正确;甲处位于山脊的山麓地带,不易发生泥石流,A错误;丙地位于陡崖下方,丁地位于陡坡下方,易发生落石危险而非泥石流,C、D错误。
4.若直升机停靠在山顶H处,被困游客分别位于图中甲、乙、丙、丁位置,则救护人员能够直接进行观察救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连接H到甲、乙、丙、丁各点,只有乙地到H地之间没有凸起的地形,且山坡上陡下缓,为凹坡,能从山顶看到乙点,B正确;甲地与H地之间有山峰阻挡,A错误;H地与丙地和丁地之间,上缓下陡为凸坡,C、D错误。
  在智利8.8级强震发生整整三天后,救援人员在重灾区康塞普西翁市一座倒塌的大楼废墟中一次救出79名幸存者。据此回答 5~6题。
5.幸存者们被埋三天后能够生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援救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答案】 B
【解析】 被压埋在废墟下时,用石块敲击掩埋物体求救,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
6.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有:先救近,后救远;先救轻,后救重;先救“生”,后救“人”;先救易,后救难。
  读某地等高线图(图3),回答7~8题。
图3
7.针对a处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可修建的防御工程是(  )
[A]格栅坝 [B]水库 [C]梯田 [D]堤坝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a、d处位于谷地,是汇水区,b、c处是山脊,且a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所以a处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修建格栅坝有利于减少泥石流的发生,A正确。
8.若在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有一游客,则发生灾害时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  )
[A]向北 [B]向南
[C]向东北 [D]向东南
【答案】 C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a处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发生泥石流等灾害时,应向与泥石流流向垂直的斜上方逃生。根据指向标可以判断,游客逃生的方向是东北或西北,C正确。
能力提升
  图4为我国某时期旱涝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图4
9.关于图中旱涝灾害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旱灾害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
[B]洪涝灾害分布范围广
[C]北方地区以干旱灾害为主
[D]南方地区以洪涝灾害为主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干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A符合题意。
10.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可采取的工程性防御措施有(  )
①加固堤坝 ②植树造林 ③河流截弯
④退田还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植树造林是生物措施,且应在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故选B。
  图5为某区域近年来泥石流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量统计。据此回答11~12题。
图5
11.与该区域不同年份泥石流造成的死亡人数差异关联度最密切的要素是(  )
[A]地形坡度 [B]降水强度
[C]工程建设 [D]预报水平
【答案】 B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我国近年来不同年份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与选项中四个因素都有关系,其中变化最大的是降水强度,B正确;地形坡度不会随着年份变化而变化,A错误;工程建设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但随着人们的重视,伤亡率不会有这么大的起伏,C错误;预警预报系统不断完善,预报水平不断提高,D错误。
12.为减少泥石流造成的伤亡,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山地地区的人员全部转移
[B]在平原区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
[C]禁止在泥石流高发区活动
[D]提高对泥石流危害的思想认识
【答案】 D
【解析】 该题涉及防灾减灾措施。将山地地区的人员全部转移不符合实际,A错误;物资储备库是灾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平原区一般不会发生泥石流,B错误;禁止在泥石流高发区活动,不利于区域发展,C错误;提高人们对泥石流危害的思想认识是减少伤亡的最好措施,D正确。
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5月1日凌晨2时10分,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强降水后,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图6示意梅州公路边坡的防护装置。
图6
材料二 2024年6月17日,受持续强降水影响,广东省梅州市遭遇洪涝灾害。据广东省气象局消息,2024年6月16日,梅州市平远县泗水镇录得全省最大降雨量369.1毫米。
(1)2024年春广东省防洪形势严峻,试分析原因。(4分)
(2)列举图示装置主要防御的地质灾害。(4分)
(3)列举为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广东省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1)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4分)
(2)该装置主要用于防御滑坡、塌方等。(4分)
(3)加强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洪对策;加强河流的治理,定时清淤,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护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强居民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提高政府、社会的救灾能力及抵御灾害的能力;积极寻求区域合作,争取救援等。(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广东省防洪形势严峻主要是因为广东省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强降水,所以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防洪严峻的主要原因。第(2)题,图示装置设置了护栏、排水边沟、碎落台,主要是为了防止滑坡和塌方等地质灾害。第(3)题,从生物、工程、技术、意识、政府等多角度,综合提出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三节 防灾减灾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了解本地区域常见的灾害,做好防灾预案。(区域认知) 2.了解防灾减灾的手段和自救与互救的内容,掌握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综合思维) 3.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正确的防灾减灾观。(人地协调观) 4.通过搜集资料、观看视频,学会在灾害中自救、互救的方法。(地理实践力)
一、防灾减灾手段
1.工作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主要内容
(1)灾害监测。
①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组成: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
②作用: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
(3)灾害救援与救助。
①行动:按照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
②目的: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
二、自救与互救
1.主要任务
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自救与互救。
2.具体做法
(1)灾前准备。
洪涝、台风 多发地区 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
地震灾害 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2)灾中救助。
撤 离 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
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
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不 能 逃 脱 尽可能地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对别人进行救助,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被救者
[连一连] 将自然灾害与对应的逃生路线连线。
答案:
(3)灾后自我保护。
①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②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学习任务一 防灾减灾手段
【情境·探究导学】
防灾减灾日
汶川大地震后,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1)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提升社会防灾减灾的能力。
(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主要防御何种自然灾害
提示:洪涝灾害。
(3)我国防御台风灾害的基本前提手段是什么
提示:加强台风监测。
【核心·归纳总结】
1.灾害监测
2.灾害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3.灾害的救援、救助
阶段 内容
灾前 准备 ①储备基地:是否符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全国主要灾区的要求; ②救灾物资:数量是否充足,种类是否因不同的灾种、时间而准备不同; ③救灾人员:能否在灾害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进行抢灾、救灾
灾中 应急 根据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灾后 恢复
【实践·学以致用】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避险的有效方式之一。下图为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读图,回答1~3题。
1.设置在露天空旷地带的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台风 [B]地震
[C]干旱 [D]寒潮
【答案】 B
【解析】 台风来临时应该在建筑物内躲避,没必要在露天空旷地带设置避难场所,A错误;干旱灾害无需设置避难场所,C错误;寒潮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室内即可应对,D错误;地震灾害发生突然,破坏性大,往往造成房屋倒塌,应在露天空旷地带设置避难场所安置灾民,B正确。
2.学校的下列地点最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是(  )
[A]宿舍 [B]食堂
[C]教室 [D]操场
【答案】 D
【解析】 应急避难场所需要地势平坦开阔,远离高大建筑物,宿舍、食堂和教室均不合适,A、B、C错误;操场宽阔平坦,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所,D正确。
3.在防灾减灾中,了解学校或家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  )
[A]灾害监测内容 [B]灾前准备内容
[C]灾害救援内容 [D]灾后恢复内容
【答案】 B
【解析】 了解学校或家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灾前准备内容,B正确;灾害监测、灾后恢复、灾害救援一般由专业人员负责,A、C、D错误。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重要措施,可以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下图为我国部分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4.成都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在地的原因可能是(  )
[A]救灾物资生产能力强
[B]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交通通达度最高
[D]距离灾害多发区近
【答案】 D
【解析】 成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他自然灾害也有发生,因此成都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在地的原因可能是距离灾害多发区近,D正确。
5.下列物资中,武汉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数量最少的是(  )
[A]厚棉衣 [B]皮划艇
[C]破拆工具 [D]外伤用药
【答案】 A
【解析】 武汉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常年气温较高,故武汉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数量最少的是厚棉衣,A正确;武汉地区河流湖泊众多,需要用到皮划艇,B错误;房屋倒塌、山路阻挡等需要借助破拆工具,C错误;在地质灾害中难免有人员受伤,外伤用药是必需药,D错误。
学习任务二 自救与互救
【情境·探究导学】
防震
  唐山等地震的事实表明,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的10~20秒,会出现一些人们能够觉察到、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现象,即大震预警现象。其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动,一般是感到“颠动”;地声,强烈而怪异,例如听到的声音“好似刮风”,但树梢和地上的菜叶都不动;地光,明亮而恐怖,例如有人形容它“亮如白昼,但树无影”。
(1)在10~20秒的时间内,你应该怎样正确地防避地震呢
提示: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或一楼,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一楼以上,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在废墟下,应该如何自救
提示:保持呼吸畅通,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用毛巾、衣袖捂住口鼻;保存体力,减少体力消耗,寻找水和食物;与外界进行联系,等待救援人员;要有生存的勇气和毅力。
【核心·归纳总结】
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图示如下。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2.洪水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中的救助。
①该如何做。
②自救与互救。
(3)洪灾过后的自我保护。
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1)发生的时间: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2)发生的地点:山区、半山区的村庄。
(3)自救方法: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上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
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或预防措施
自然灾害 自救或预防措施
龙卷风 ①接到龙卷风警报:立即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隐蔽起来; ②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压力; ③在野外的开阔地: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台风 ①不要启程远足或到海滩游泳,不要驾船出海; ②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③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待在室内,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 ④“台风眼”在上空掠过时,会平静一段时间,切勿以为风暴已经结束
大雾 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沙尘暴 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实践·学以致用】
  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1~3题。
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答案】 C
【解析】 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发生水灾时要用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为洪涝灾害。
2.在自然灾害中,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B]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
[D]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答案】 D
【解析】 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地震发生后,可能发生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3.北京市在太阳宫公园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该应急避难场所(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答案】 B
【解析】 应急避难场所为人类躲避灾害提供避难空间,这里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而不是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措施、应急水电设施、应急厕所等基础设施配置,故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应急避难场所不适宜设在远郊区县;应急避难场所平常不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格栅坝具有横向或竖向格栅网格,其功能是为某类灾害拦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下图是格栅坝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格栅坝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水土流失
[B]阻挡泥石流
[C]减轻风沙危害
[D]减轻洪涝灾害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格栅坝具有横向或竖向格栅网格,其功能是为某类灾害拦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据此可推知其主要功能是阻挡泥石流,将较大的漂石留在坝内,将较小粒径的泥沙排出,起到拦排结合的效果,但是对水土流失、风沙、洪涝几乎没有影响,B正确,A、C、D错误。
5.遇到该格栅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抓住漂浮物漂浮
[B]就地寻找掩体隐藏
[C]沿沟谷方向往低处跑
[D]向沟谷两侧高地跑
【答案】 D
【解析】 泥石流发生时,应该快速撤离谷底,并迅速向垂直于沟谷的两侧高地跑,D正确。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2024年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旨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才能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时间:30分钟 满分:50分)
基础达标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河等支流的来水,经由湖口注入长江,湖面丰枯变化显著。2020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流域遭遇集中强降雨。图1为鄱阳湖星子站三次洪水过程线图。据此回答 1~2题。
图1
1.与1954年洪水相比,2020年洪水(  )
[A]起涨时间早 [B]上涨速度缓慢
[C]回落速度缓慢 [D]持续时间短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到1954年洪水在4月上旬起涨,2020年洪水大致是在6月初开始上涨,2020年洪水起涨时间晚,A错误;1954年洪水在4月上旬开始上涨,直至7月中旬涨至最高水位;2020年洪水从6月初开始上涨,直至7月中旬涨至最高水位,2020年洪水上涨时间更短,上涨速度更快,B错误;1954年洪水在7月中旬开始回落,至9月下旬仍未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2020年洪水从7月中旬开始回落,至8月中旬便回落至警戒水位以下,故2020年洪水回落速度更快,C错误;1954年洪水自6月中旬进入警戒水位,直至9月下旬结束,2020年洪水自7月上旬进入警戒水位到8月中旬结束,其持续时间更短,D正确。
2.面对洪水灾害时,不宜采取的个人避灾措施是(  )
[A]去往高处暂避,等待救援
[B]穿好救生衣,随时准备逃生
[C]被洪水包围时迅速游泳逃生
[D]落入洪水时抓住固定或漂浮物体
【答案】 C
【解析】 当洪水来临时,因水向低处蔓延,故应向高处暂避,A不符合题意;洪水威力巨大,来势迅猛,可提前穿好救生衣,随时准备逃生,B不符合题意;被洪水包围时,要寻找更高的位置进行躲避,等待救援,切不可贸然进入洪水,迅速游泳逃生行为不可取,C符合题意;如果突然落入洪水时,要尽可能地抓住一些固定或漂浮的物体,以保证身体不被洪水所淹没,D不符合题意。
  图2为我国南方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据报道,因强降雨,该地发生泥石流灾害,有游客被困,营救人员准备一架直升机前往救援。据此回答3~4题。
图2
3.图中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多发于山谷中,图示乙处等高线“凸高为低”表示山谷,B正确;甲处位于山脊的山麓地带,不易发生泥石流,A错误;丙地位于陡崖下方,丁地位于陡坡下方,易发生落石危险而非泥石流,C、D错误。
4.若直升机停靠在山顶H处,被困游客分别位于图中甲、乙、丙、丁位置,则救护人员能够直接进行观察救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连接H到甲、乙、丙、丁各点,只有乙地到H地之间没有凸起的地形,且山坡上陡下缓,为凹坡,能从山顶看到乙点,B正确;甲地与H地之间有山峰阻挡,A错误;H地与丙地和丁地之间,上缓下陡为凸坡,C、D错误。
  在智利8.8级强震发生整整三天后,救援人员在重灾区康塞普西翁市一座倒塌的大楼废墟中一次救出79名幸存者。据此回答 5~6题。
5.幸存者们被埋三天后能够生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援救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答案】 B
【解析】 被压埋在废墟下时,用石块敲击掩埋物体求救,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
6.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有:先救近,后救远;先救轻,后救重;先救“生”,后救“人”;先救易,后救难。
  读某地等高线图(图3),回答7~8题。
图3
7.针对a处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可修建的防御工程是(  )
[A]格栅坝 [B]水库 [C]梯田 [D]堤坝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a、d处位于谷地,是汇水区,b、c处是山脊,且a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所以a处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修建格栅坝有利于减少泥石流的发生,A正确。
8.若在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方有一游客,则发生灾害时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  )
[A]向北 [B]向南
[C]向东北 [D]向东南
【答案】 C
【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a处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发生泥石流等灾害时,应向与泥石流流向垂直的斜上方逃生。根据指向标可以判断,游客逃生的方向是东北或西北,C正确。
能力提升
  图4为我国某时期旱涝灾害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图4
9.关于图中旱涝灾害分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旱灾害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
[B]洪涝灾害分布范围广
[C]北方地区以干旱灾害为主
[D]南方地区以洪涝灾害为主
【答案】 A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干旱灾害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A符合题意。
10.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可采取的工程性防御措施有(  )
①加固堤坝 ②植树造林 ③河流截弯
④退田还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植树造林是生物措施,且应在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故选B。
  图5为某区域近年来泥石流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量统计。据此回答11~12题。
图5
11.与该区域不同年份泥石流造成的死亡人数差异关联度最密切的要素是(  )
[A]地形坡度 [B]降水强度
[C]工程建设 [D]预报水平
【答案】 B
【解析】 图中反映的是我国近年来不同年份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与选项中四个因素都有关系,其中变化最大的是降水强度,B正确;地形坡度不会随着年份变化而变化,A错误;工程建设是引发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但随着人们的重视,伤亡率不会有这么大的起伏,C错误;预警预报系统不断完善,预报水平不断提高,D错误。
12.为减少泥石流造成的伤亡,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将山地地区的人员全部转移
[B]在平原区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
[C]禁止在泥石流高发区活动
[D]提高对泥石流危害的思想认识
【答案】 D
【解析】 该题涉及防灾减灾措施。将山地地区的人员全部转移不符合实际,A错误;物资储备库是灾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平原区一般不会发生泥石流,B错误;禁止在泥石流高发区活动,不利于区域发展,C错误;提高人们对泥石流危害的思想认识是减少伤亡的最好措施,D正确。
13.(14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5月1日凌晨2时10分,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强降水后,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塌方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图6示意梅州公路边坡的防护装置。
图6
材料二 2024年6月17日,受持续强降水影响,广东省梅州市遭遇洪涝灾害。据广东省气象局消息,2024年6月16日,梅州市平远县泗水镇录得全省最大降雨量369.1毫米。
(1)2024年春广东省防洪形势严峻,试分析原因。(4分)
(2)列举图示装置主要防御的地质灾害。(4分)
(3)列举为减轻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广东省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1)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4分)
(2)该装置主要用于防御滑坡、塌方等。(4分)
(3)加强对洪涝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及时掌握雨情、水情,及时制定相应的防洪对策;加强河流的治理,定时清淤,提高河道行洪能力;保护植被,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强居民的防范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提高政府、社会的救灾能力及抵御灾害的能力;积极寻求区域合作,争取救援等。(6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广东省防洪形势严峻主要是因为广东省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强降水,所以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防洪严峻的主要原因。第(2)题,图示装置设置了护栏、排水边沟、碎落台,主要是为了防止滑坡和塌方等地质灾害。第(3)题,从生物、工程、技术、意识、政府等多角度,综合提出措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第三节 防灾减灾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了解本地区域常见的灾害,做好防灾预案。(区域
认知)
2.了解防灾减灾的手段和自救与互救的内容,掌握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综合思维)
3.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形成正确的防灾减灾观。(人地协调观)
4.通过搜集资料、观看视频,学会在灾害中自救、互救的方法。(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预习导学
一、防灾减灾手段
1.工作指导方针
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主要内容
(1)灾害监测。
①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组成:人造卫星、 站、水文站、
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
②作用: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 。
气象
地震
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
防护林
减灾教育
(3)灾害救援与救助。
①行动:按照应急预案,调动救援 和人员。
②目的: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 。
(4)灾后恢复。
物资
心理援助
生产和生活
防灾
二、自救与互救
1.主要任务
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 。
2.具体做法
(1)灾前准备。
洪涝、台风
多发地区 及时关注 及灾害预警信息,做好灾前准备
地震灾害 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 ,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 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
自救与互救
天气预报
应急救援包
应急避难场所
(2)灾中救助。
撤离 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 的地方逃生
地震发生时,应及时、有序地撤到 地带
遭遇泥石流,应向 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不能
逃脱 尽可能地进行自我 ,并寻找合适的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对别人进行救助,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
安全
垂直
保护
被救者

[连一连] 将自然灾害与对应的逃生路线连线。
答案:
(3)灾后自我保护。
①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 ,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②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 ,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
全面消毒
余震
关键能力·情境导学
学习任务一 防灾减灾手段
【情境·探究导学】
防灾减灾日
汶川大地震后,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2日设为“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防灾减灾日的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元素,雨后天晴的彩虹寓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的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两人相握之手与下面两个人的腿共同构成一个“众”字,寓意大家携手,众志成城,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1)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提高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提升社会防灾减灾的能力。
(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主要防御何种自然灾害
提示:洪涝灾害。
(3)我国防御台风灾害的基本前提手段是什么
提示:加强台风监测。
1.灾害监测
【核心·归纳总结】
2.灾害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3.灾害的救援、救助
阶段 内容
灾前
准备 ①储备基地:是否符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全国主要灾区的要求;
②救灾物资:数量是否充足,种类是否因不同的灾种、时间而准备不同;
③救灾人员:能否在灾害第一时间到达灾区进行抢灾、救灾
灾中
应急 根据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灾后
恢复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2024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避险的有效方式之一。下图为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读图,回答1~3题。
【实践·学以致用】
1.设置在露天空旷地带的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台风 [B]地震
[C]干旱 [D]寒潮
B
【解析】 台风来临时应该在建筑物内躲避,没必要在露天空旷地带设置避难场所,A错误;干旱灾害无需设置避难场所,C错误;寒潮导致气温急剧下降,室内即可应对,D错误;地震灾害发生突然,破坏性大,往往造成房屋倒塌,应在露天空旷地带设置避难场所安置灾民,B正确。
2.学校的下列地点最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是(  )
[A]宿舍 [B]食堂
[C]教室 [D]操场
D
【解析】 应急避难场所需要地势平坦开阔,远离高大建筑物,宿舍、食堂和教室均不合适,A、B、C错误;操场宽阔平坦,适合作为应急避难场所,D正确。
3.在防灾减灾中,了解学校或家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  )
[A]灾害监测内容 [B]灾前准备内容
[C]灾害救援内容 [D]灾后恢复内容
B
【解析】 了解学校或家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属于灾前准备内容,B正确;灾害监测、灾后恢复、灾害救援一般由专业人员负责,A、C、D错误。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是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的重要措施,可以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下图为我国部分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4.成都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在地的原因可能是(  )
[A]救灾物资生产能力强
[B]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
[C]交通通达度最高
[D]距离灾害多发区近
D
【解析】 成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其他自然灾害也有发生,因此成都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所在地的原因可能是距离灾害多发区近,D正确。
5.下列物资中,武汉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数量最少的是(  )
[A]厚棉衣 [B]皮划艇
[C]破拆工具 [D]外伤用药
A
【解析】 武汉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地区,常年气温较高,故武汉救灾物资储备库储备数量最少的是厚棉衣,A正确;武汉地区河流湖泊众多,需要用到皮划艇,B错误;房屋倒塌、山路阻挡等需要借助破拆工具,C错误;在地质灾害中难免有人员受伤,外伤用药是必需药,D错误。
【情境·探究导学】
防震
唐山等地震的事实表明,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的10~20秒,会出现一些人们能够觉察到、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现象,即大震预警现象。其主要有:地面的初期振动,一般是感到“颠动”;地声,强烈而怪异,例如听到的声音“好似刮风”,但树梢和地上的菜叶都不动;地光,明亮而恐怖,例如有人形容它“亮如白昼,但树无影”。
学习任务二 自救与互救
(1)在10~20秒的时间内,你应该怎样正确地防避地震呢
提示: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或一楼,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一楼以上,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地震发生后,如果被埋压在废墟下,应该如何自救
提示:保持呼吸畅通,谨防烟尘呛闷窒息,用毛巾、衣袖捂住口鼻;保存体力,减少体力消耗,寻找水和食物;与外界进行联系,等待救援人员;要有生存的勇气和毅力。
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图示如下。
【核心·归纳总结】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2.洪水灾害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2)洪水中的救助。
①该如何做。
②自救与互救。
(3)洪灾过后的自我保护。
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
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
(1)发生的时间: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2)发生的地点:山区、半山区的村庄。
(3)自救方法: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上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
·拓展延伸·
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或预防措施
自然
灾害 自救或预防措施
龙卷风 ①接到龙卷风警报:立即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隐蔽起来;
②在室内: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压力;
③在野外的开阔地: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台风 ①不要启程远足或到海滩游泳,不要驾船出海;
②在海上行驶的船只应尽快靠岸;
③外出的人应尽快回家,待在室内,切勿靠近窗户,尤其不要接近向风的窗户;
④“台风眼”在上空掠过时,会平静一段时间,切勿以为风暴已经结束
大雾 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沙尘暴 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拓展延伸·
自救与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与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1~3题。
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旱灾 [B]泥石流
[C]洪涝 [D]寒潮
【实践·学以致用】
C
【解析】 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发生水灾时要用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附近主要灾害为洪涝灾害。
2.在自然灾害中,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
[A]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
[B]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C]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
[D]地震发生后,应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D
【解析】 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若洪水来袭,应尽量逃向地势高的地方;地震发生后,可能发生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抢救财产。
3.北京市在太阳宫公园等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该应急避难场所
(  )
[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
[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
[C]适合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的远郊区县
[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B
【解析】 应急避难场所为人类躲避灾害提供避难空间,这里的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而不是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避难空间;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救灾帐篷、简易活动房屋、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措施、应急水电设施、应急厕所等基础设施配置,故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应急避难场所不适宜设在远郊区县;应急避难场所平常不可用作大型停车场。
格栅坝具有横向或竖向格栅网格,其功能是为某类灾害拦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下图是格栅坝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格栅坝的主要功能是(  )
[A]防止水土流失 [B]阻挡泥石流
[C]减轻风沙危害 [D]减轻洪涝灾害
B
【解析】 由材料可知,格栅坝具有横向或竖向格栅网格,其功能是为某类灾害拦蓄大部分较大固体物质,排走泥沙、细砾和流体中的自由水。据此可推知其主要功能是阻挡泥石流,将较大的漂石留在坝内,将较小粒径的泥沙排出,起到拦排结合的效果,但是对水土流失、风沙、洪涝几乎没有影响,B正确,A、C、D错误。
5.遇到该格栅坝防御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抓住漂浮物漂浮
[B]就地寻找掩体隐藏
[C]沿沟谷方向往低处跑
[D]向沟谷两侧高地跑
D
【解析】 泥石流发生时,应该快速撤离谷底,并迅速向垂直于沟谷的两侧高地跑,D正确。
课堂小结·视野拓展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2024年5月11日至17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202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旨在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才能有效地减轻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