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二节地质灾害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09:40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区地理特征。(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分析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综合思维) 3.运用实例或资料,分析各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强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人地协调观) 4.学会并演练地质灾害的逃生办法。(地理实践力)
一、地震
1.地震的概念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2.地震的量度指标
(1)震级:反映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想一想] 同一次地震,不同的监测站测出不同的震级,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吗 为什么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吗 为什么
提示:不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由于测量评算和仪器的误差,同一次地震不同监测站可能测出不同值,但并不意味着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地震的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由于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定,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不是。同一次地震因距离震中的远近、震源深浅以及建筑物坚固程度等因素不同,导致了地震的破坏程度不同,形成多个烈度。
3.地震构造示意图
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位置
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地震波 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4.地震的危害
直接 危害 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间接 危害 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次生 灾害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5.地震的分布
(1)世界。
(2)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多发地区及危害
项目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形成 条件 地质地形条件: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 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 地形陡峻; 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多发 地区 山地丘陵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想一想]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学习任务一 地震灾害
【情境·探究导学】
印度尼西亚的地震灾害
  当地时间2024年3月22日11时22分,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北部海域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东爪哇省图班县以北海域(5.74°S,112.32°E)。
(1)地震属于哪种自然灾害
提示:地质灾害。
(2)印度尼西亚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
提示:位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核心·归纳总结】
1.地震形成机制与成因
2.震级与烈度
比较 项目 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 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 因素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烈度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影响
分类 依据 根据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根据地面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建筑抗震能力等。它们的关系如下。
3.我国地震的分布、多发的原因及影响
(1)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多发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和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2)我国的地震灾情。
特点 东重西轻,原因是我国东部人口、城市密集,经济较发达,地震灾情严重。特别是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变化 人员伤亡有所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
经济损失呈加重趋势。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地震灾害危害程度的分析思路
(1)震级大小。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大,造成的地震灾害就越严重。
(2)与震中的远近。同震级的地震,离震中越近,地震灾害就越严重;离震中越远,地震灾害就越轻。
(3)震源深浅。同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深,地震灾害就越轻;震源越浅,地震灾害就越严重。
(4)地质条件。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
(5)房屋建筑、工程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无数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破坏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房屋的抗震能力越强,倒塌的概率就越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越小。
(6)地震发生时间。相对而言,夜间发生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比白天要重,平均可达3至5倍。1976年唐山大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地震发生在凌晨3时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
(7)地震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地震灾害危害程度与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密度成正比。地震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
(8)预测预报程度。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如果能对地震前兆有所察觉,及时作出比较准确的地震预报,为防震抗灾赢得宝贵的时间,就可以把灾害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
【实践·学以致用】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火山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答案】 C
【解析】 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故选C。
2.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处断层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丁地处于断层处,受地震的破坏作用最大,导致其破坏程度最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丁地距离震源较远;海拔高不是其破坏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故选D。
  2024年4月3日,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下图为福建某市民在手机上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回答3~5题。
3.此次地震(  )
[A]震中预估烈度2.4度
[B]震源位于下地幔
[C]福建震级小于7.3级
[D]地震甲波为横波
【答案】 D
【解析】 预估烈度2.4度是距离震中508千米的烈度,A错误;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海洋地壳大约是5~10千米,震源应该位于上地幔,B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此次地震震级是7.3级,C错误;地震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破坏性较大,甲波为横波,D正确。
4.关于此次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②信息发布在地震之前 ③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④此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手机上可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说明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①正确;信息发布在地震之后,在横波到达之前,②错误;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③错误;烈度是指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④正确。故选C。
5.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个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 A
【解析】 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但破坏性强于纵波,故纵波先到达地面后不会导致建筑物马上倒塌,人们可以利用横波未到的12秒时间迅速逃生,即“黄金12秒”,A正确。
学习任务二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情境·探究导学】
泥石流灾害  
2024年8月3日凌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使雅康高速公路康定至泸定段日地1号隧道至2号隧道间桥梁垮塌和姑咱镇日地村房屋被冲毁,造成车辆坠落和人员失联。2024年,受7月17日至18日凌晨强降雨天气影响,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小堡藏族彝族乡团结村在7月18日凌晨发生两次泥石流,由于科学研判、提前转移,群众成功避险。
(1)上述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短时间内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
(2)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小堡藏族彝族乡团结村成功避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提前转移、制定应急预案、加大宣传、灾害规避演练等。
【核心·归纳总结】
1.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结构
滑坡 泥石流
结构 滑坡示意图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异同点 滑坡 泥石流
不 同 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 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 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 的参与 必须有水 的参与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引起,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具有突发性
3.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滑坡、泥石流都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下。
4.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案例——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实践·学以致用】
  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图1)及发生泥石流时逃生示意图(图2)。据此回答1~2题。
图1
图2
1.从泥石流示意图推测云南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正确的有(  )
①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松软破碎 ②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且暴雨日数多
③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④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泥石流的发生与云南的地形、地质、岩石、降水、植被破坏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等有关。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表崎岖,西部属横断山区,高山深壑很多,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该地区的土石来源丰富,滇北高山高原地震活动频繁且烈度大,提供大量松散的泥土石块,一些地区处于褶皱带上,岩石受挤压变形程度高,破碎严重,也提供了大量的泥土石块,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该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 1 000毫米以上,尤其是夏秋两季,受湿润多雨的西南季风控制,很多地区一般日降水量就能满足泥石流形成的条件。除了这些自然条件以外,人类的活动,如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往往也会导致大范围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崩滑加剧,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固体物质来源。
2.为防御此类地质灾害,该地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使地表物质更加稳定,①正确;修建水利工程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但是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不大,②错误;修建护坡工程,可以稳固谷坡,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③正确;清除河道淤泥,对河道内水流排泄有利,但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没有影响,④错误。
  甘肃省天水市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属陇西黄土高原地形区。区域内滑坡灾害多发,当地采取多方面措施积极防御滑坡灾害的发生。下图为甘肃省天水市主要活动断裂及地震分布图。据此回答 3~4题。
3.天水市滑坡多发的地质地貌原因有(  )
[A]位于断裂构造带,地壳活跃,地震多发
[B]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C]区内黄土地貌广布,沟壑纵横,起伏小
[D]城镇数量多,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严重
【答案】 A
【解析】 B、D不属于地质地貌原因,错误;根据材料“甘肃省天水市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属陇西黄土高原地形区”可知:天水市地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壳活跃,多地震,导致岩土松动,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区内黄土地貌分布广,沟壑纵横,起伏大,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A正确,C错误。
4.下列防治滑坡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有(  )
①修筑抗滑挡墙进行支挡 ②辅以排水和减重措施 ③积极开采山石,修梯田 ④大量移民至平原地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开采山石,修梯田”易造成岩石松动和植被破坏,加剧滑坡的发生,③错误;“大量移民至平原地带”会带来社会问题,且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环境承载力有限,因而此做法不可取,④错误;“修筑抗滑挡墙进行支挡”有助于控制滑坡体,减少滑坡的危害,①正确;土壤含水量增加,土体质量增大,水的润滑作用加强,易发生滑坡,所以“辅以排水和减重措施”有助于减少滑坡的发生,②正确。
滑坡示意图的判读
【典图示例】
【技法点拨】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图中甲表示滑坡发生区的俯视图,乙表示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剖面线是甲图中的虚线。
(1)明确滑坡的条件。
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较陡的坡面;
②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③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类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2)明确滑坡的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对点练习】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干流上,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砂岩中含有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小汊头滑坡位于乌东德库区金沙江右岸,下图示意该滑坡全貌和滑坡前地质纵剖面图。据此回答(1)~(3)题。
注:回水是指河道修建闸坝形成水库后库区水位壅高的现象,其纵剖面线称为水库回水线。
(1)库区小汊头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是(  )
[A]库区水位涨落 [B]年降水量较大
[C]坡面植被减少 [D]岩体软硬互层
(2)滑坡发生过程中,泥岩发生的变化是(  )
[A]溶解流走 [B]蠕变滑移
[C]断裂发育 [D]褶曲发育
(3)滑坡体中泥岩上部的砂岩产生的断裂面应(  )
[A]与岩层大致平行 [B]与岩层垂直
[C]与坡面大致平行 [D]与坡面垂直
【答案】 (1)A (2)B (3)C
【解题思路】 第(1)题,由材料可知,库区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互层状分布,在库区河水的长期浸润下,岩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砂岩中可溶性矿物溶解流失,岩体渗透性增强,地下水向坡内渗入,汇集于泥岩表面。对比两图可知,水库回水线高程约975米,说明滑坡发生区域下部的泥岩会反复被淹,使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其强度不断降低并向坡外蠕滑,使得泥岩上部砂岩因压制拉裂而破坏。在库区水位的变动下,上述过程反复发生,最终导致边坡失稳破坏,形成滑坡,A正确。第(2)题,由材料可知,受水库水位变化影响,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加上重力及上覆岩层压力影响会使其向下蠕移,B正确。第(3)题,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被水溶解流失后形成孔隙,强度下降,其下部的泥岩变薄并向下蠕移,会导致砂岩支撑减弱,从而发生断裂,断裂的走向受重力影响大致沿坡面发育,这与图中读出的滑坡发育方向一致,C正确。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地表岩层、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现象或过程。大部分地裂缝是由地震、火山喷发、构造活动引起的,部分地裂缝是由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岩土膨缩及水的渗蚀、冻融等引起的。地裂缝主要危害房屋与工程设施的安全。
(时间:30分钟 满分:49分)
基础达标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5月27日11时07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28.25°N,100.7°E)发生5.0级(中强震:4.5~6级;破坏性地震:>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图1为地震构造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图1
1.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震源深度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强
【答案】 C
【解析】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A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错误;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C正确;震源深度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弱,D错误。
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D]地表
【答案】 C
【解析】 震源深度8千米,震源在地壳,C正确。
3.推测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有(  )
①震中距人口密集区较远 ②该地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较强 ③本次地震为非破坏性地震 ④地震发生前一周发布了地震预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无法在地震发生前一周发布地震预警,排除④。故选A。
  位于三峡库区周边的湖北秭归县兰陵溪为滑坡灾害多发区,山体坡角为30°~37°;该滑坡地位于鄂西暴雨中心范围内,强降水条件使堆积物饱水,且由于三峡库区拦洪蓄水,库水上涨下调影响边坡下部岩土体稳定,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从而引发坡体下滑。图2为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形成机理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图2
4.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发因素是(  )
[A]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
[B]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C]风化层顶间岩层结构疏松
[D]为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的发生是由降水强度大、坡度大、坡面碎屑物质多、坡脚不稳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产生滑坡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三峡库区拦洪蓄水产生的库水上涨下调的水位变化会掏蚀边坡下部岩土体,破坏岩体自然平衡,在强降雨发生时,受重力作用影响,使坡面碎石层沿柔软结构面发生下滑,因此,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时常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A正确;坡度大和坡面物质不稳定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不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滑坡的发生主要和坡面岩石有关,和顶间岩石关系较小,C错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是产生滑坡的动力条件之一,但其对滑坡多发的影响小于库区水流对坡脚的破坏,故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D错误。
5.三峡库区兰陵溪地区防止滑坡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恢复坡面植被
[B]坡面设置排水沟槽
[C]减缓坡度大小
[D]实施加固坡脚工程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因此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加固边坡脚岩石物质,保证坡面的稳定性,D正确;恢复坡面植被对减少坡面不稳定物质有较大影响,同时会影响区域降水,减缓堆积物饱水时间,可以减慢滑坡的发生,但对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影响较小,不是最有效的措施,A错误;坡面设置排水沟槽有利于减少堆积物的吸水量,减慢堆积物饱水速度,但对防止库区水流侵蚀坡脚的作用较小,不是最有效的措施,且坡面排水进入库区会提高库区水位,增强库区水流对坡脚的影响,B错误;减缓坡度大小成本较高,且会对库区两侧岩石产生较大影响,使岩石较易破碎,增多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不是有效措施,C错误。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图3),回答6~8题。
图3
6.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泥石流多发生于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由图中等高线可知,①地为沟谷地带,且地形起伏较大,易发生泥石流,A正确。②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B错误。③地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C错误。④地位于山顶,地势高,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D错误。
7.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答案】 C
【解析】 泥石流多发的地形条件为地形坡度较大,A错误。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自然土壤为红壤,较黏重,B错误。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气候条件,C正确。植被多有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D错误。
8.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可表现为(  )
[A]暴雨—泥石流—堰塞湖—洪水
[B]地震—暴雨—泥石流—洪水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
【答案】 A
【解析】 图中没有信息反映该地区多地震,故和地震的关联性不大;该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地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积水过多,一旦决堤就可能形成山洪,A正确。
能力提升
  表1为2021年我国1—5月5.0级以上地震信息表。据此回答9~10题。
表1
发生时间 发生地区 震级 震源深 度/km
2021年1月9日 台湾宜兰县海域 5.1 80
2021年1月17日 台湾台东海域 5.1 20
2021年2月9日 台湾宜兰县海域 5.3 70
2021年3月2日 台湾屏东县海域 5.3 20
2021年3月30日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 5.8 10
2021年4月18日 台湾花莲县 6.1 5
2021年5月21日 云南大理州漾濞县 5.2 10
2021年5月22日 青海果洛州玛多县 5.1 8
9.我国是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表中地震的发生地区都位于(  )
[A]亚欧板块内部 [B]印度洋板块边界处
[C]板块之间张裂处 [D]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处
【答案】 D
【解析】 青海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处,表中地震的发生地区都位于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处,D正确,C错误;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发生地震的概率较小,A错误;台湾不在印度洋板块边界处,B错误。
10.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和台湾宜兰县海域地震震级相同,表明两地地震(  )
[A]房屋破坏程度相同
[B]都可以诱发海啸
[C]释放的地球内能相同
[D]造成财产损失相同
【答案】 C
【解析】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和台湾宜兰县海域地震震级相同,表明两地地震释放的地球内能相同,C正确;青海省位于内陆地区,发生地震不会诱发海啸,B错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抗震救灾能力差异和人口密度差异,两地发生地震时,房屋破坏程度不同,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有所差异,A、D错误。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降变化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塔坪滑坡位于三峡库区瞿塘峡出口段左岸临江岸坡上,平面形态呈圈椅状。图4为三峡库区175米库水位和145米库水位时塔坪滑坡地下水等水位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
图4
11.影响塔坪滑坡中前部和中后部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地势走向、大气降水
[B]库水位、大气降水
[C]库水位、坡度
[D]坡度、地势走向
【答案】 B
【解析】 塔坪滑坡中前部临近长江,地下水位主要受库水位影响,排除A、D;滑坡中后部的地下水位与长江三峡库区水位的联系不大,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坡度对地下水位影响不大,B正确,C错误。
12.最可能诱发滑坡的库水位是(  )
[A]145米 [B]155米
[C]165米 [D]175米
【答案】 A
【解析】 145米库水位时塔坪滑坡中前部地下水等水位线十分密集,而175米库水位时塔坪滑坡中前部地下水等水位线较稀疏,说明库水位较低时塔坪滑坡中前部的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岩体中水分差异很大,最可能诱发滑坡,A正确。
13.塔坪滑坡为渐进式变形,滑坡变形速度增大通常发生在(  )
①当地旱季 ②库水位上升期 ③当地雨季 ④库水位下降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雨季时降雨量较大,雨水渗入滑坡体,会增大滑坡体的重量,抬高地下水位,导致岸坡不稳定,变形速度增大;库水位下降时,塔坪滑坡前部的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滑坡变形速度加快,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D。
1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泸定县位于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介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破坏较强,损失较严重,同时余震不断。泸定县是地震多发区,自1900年以来,距泸定附近200千米范围内,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9次。图5为泸定县周边地形图。
图5
(1)分析泸定县地震多发的原因。(4分)
(2)指出①代表的地质灾害,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答案】 (1)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东缘,地壳活跃,地震多发;地处两个断层交界处,多地震。(4分)
(2)①为泥石流。依据:图示区域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物质基础;虚线区域内有谷地,落差较大,易形成河流,且河流流速较快;泸定县夏季降水多,高山冰雪融水多且集中,河水上涨快。(6分)
【解析】 第(1)题,泸定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据图可知,泸定县地处两个断层交界处,岩层断裂,多地震。第(2)题,图示区域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碎屑物质;图中虚线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有谷地分布,易发育河流,且流速较快,为泥石流提供较好的动力条件;泸定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较大,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水。综上所述,①代表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地质灾害
(时间:30分钟 满分:49分)
基础达标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4年5月27日11时07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县(28.25°N,100.7°E)发生5.0级(中强震:4.5~6级;破坏性地震:>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图1为地震构造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图1
1.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测点到震源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震源深度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强
【答案】 C
【解析】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A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错误;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C正确;震源深度越大,地震的破坏力越弱,D错误。
2.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D]地表
【答案】 C
【解析】 震源深度8千米,震源在地壳,C正确。
3.推测本次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有(  )
①震中距人口密集区较远 ②该地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较强 ③本次地震为非破坏性地震 ④地震发生前一周发布了地震预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无法在地震发生前一周发布地震预警,排除④。故选A。
  位于三峡库区周边的湖北秭归县兰陵溪为滑坡灾害多发区,山体坡角为30°~37°;该滑坡地位于鄂西暴雨中心范围内,强降水条件使堆积物饱水,且由于三峡库区拦洪蓄水,库水上涨下调影响边坡下部岩土体稳定,破坏了坡体的自然平衡条件,从而引发坡体下滑。图2为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形成机理分布图。据此回答4~5题。
图2
4.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发因素是(  )
[A]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
[B]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C]风化层顶间岩层结构疏松
[D]为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的发生是由降水强度大、坡度大、坡面碎屑物质多、坡脚不稳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产生滑坡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三峡库区拦洪蓄水产生的库水上涨下调的水位变化会掏蚀边坡下部岩土体,破坏岩体自然平衡,在强降雨发生时,受重力作用影响,使坡面碎石层沿柔软结构面发生下滑,因此,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时常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A正确;坡度大和坡面物质不稳定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不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B错误;滑坡的发生主要和坡面岩石有关,和顶间岩石关系较小,C错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是产生滑坡的动力条件之一,但其对滑坡多发的影响小于库区水流对坡脚的破坏,故不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D错误。
5.三峡库区兰陵溪地区防止滑坡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恢复坡面植被
[B]坡面设置排水沟槽
[C]减缓坡度大小
[D]实施加固坡脚工程
【答案】 D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三峡库区兰陵溪滑坡多发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库区水流破坏坡脚稳定,因此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加固边坡脚岩石物质,保证坡面的稳定性,D正确;恢复坡面植被对减少坡面不稳定物质有较大影响,同时会影响区域降水,减缓堆积物饱水时间,可以减慢滑坡的发生,但对滑坡产生的主要因素影响较小,不是最有效的措施,A错误;坡面设置排水沟槽有利于减少堆积物的吸水量,减慢堆积物饱水速度,但对防止库区水流侵蚀坡脚的作用较小,不是最有效的措施,且坡面排水进入库区会提高库区水位,增强库区水流对坡脚的影响,B错误;减缓坡度大小成本较高,且会对库区两侧岩石产生较大影响,使岩石较易破碎,增多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不是有效措施,C错误。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图3),回答6~8题。
图3
6.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A
【解析】 泥石流多发生于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由图中等高线可知,①地为沟谷地带,且地形起伏较大,易发生泥石流,A正确。②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B错误。③地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C错误。④地位于山顶,地势高,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D错误。
7.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洼,多河流
[B]黑土疏松,多沟壑
[C]降水持续,多暴雨
[D]山高谷深,多植被
【答案】 C
【解析】 泥石流多发的地形条件为地形坡度较大,A错误。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自然土壤为红壤,较黏重,B错误。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气候条件,C正确。植被多有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D错误。
8.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可表现为(  )
[A]暴雨—泥石流—堰塞湖—洪水
[B]地震—暴雨—泥石流—洪水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
【答案】 A
【解析】 图中没有信息反映该地区多地震,故和地震的关联性不大;该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地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积水过多,一旦决堤就可能形成山洪,A正确。
能力提升
  表1为2021年我国1—5月5.0级以上地震信息表。据此回答9~10题。
表1
发生时间 发生地区 震级 震源深 度/km
2021年1月9日 台湾宜兰县海域 5.1 80
2021年1月17日 台湾台东海域 5.1 20
2021年2月9日 台湾宜兰县海域 5.3 70
2021年3月2日 台湾屏东县海域 5.3 20
2021年3月30日 西藏那曲市双湖县 5.8 10
2021年4月18日 台湾花莲县 6.1 5
2021年5月21日 云南大理州漾濞县 5.2 10
2021年5月22日 青海果洛州玛多县 5.1 8
9.我国是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国家之一,表中地震的发生地区都位于(  )
[A]亚欧板块内部 [B]印度洋板块边界处
[C]板块之间张裂处 [D]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处
【答案】 D
【解析】 青海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处,台湾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处,表中地震的发生地区都位于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处,D正确,C错误;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发生地震的概率较小,A错误;台湾不在印度洋板块边界处,B错误。
10.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和台湾宜兰县海域地震震级相同,表明两地地震(  )
[A]房屋破坏程度相同
[B]都可以诱发海啸
[C]释放的地球内能相同
[D]造成财产损失相同
【答案】 C
【解析】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多。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地震和台湾宜兰县海域地震震级相同,表明两地地震释放的地球内能相同,C正确;青海省位于内陆地区,发生地震不会诱发海啸,B错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抗震救灾能力差异和人口密度差异,两地发生地震时,房屋破坏程度不同,造成的财产损失也会有所差异,A、D错误。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降变化易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塔坪滑坡位于三峡库区瞿塘峡出口段左岸临江岸坡上,平面形态呈圈椅状。图4为三峡库区175米库水位和145米库水位时塔坪滑坡地下水等水位线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
图4
11.影响塔坪滑坡中前部和中后部地下水位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地势走向、大气降水
[B]库水位、大气降水
[C]库水位、坡度
[D]坡度、地势走向
【答案】 B
【解析】 塔坪滑坡中前部临近长江,地下水位主要受库水位影响,排除A、D;滑坡中后部的地下水位与长江三峡库区水位的联系不大,主要受大气降水的影响,坡度对地下水位影响不大,B正确,C错误。
12.最可能诱发滑坡的库水位是(  )
[A]145米 [B]155米
[C]165米 [D]175米
【答案】 A
【解析】 145米库水位时塔坪滑坡中前部地下水等水位线十分密集,而175米库水位时塔坪滑坡中前部地下水等水位线较稀疏,说明库水位较低时塔坪滑坡中前部的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岩体中水分差异很大,最可能诱发滑坡,A正确。
13.塔坪滑坡为渐进式变形,滑坡变形速度增大通常发生在(  )
①当地旱季 ②库水位上升期 ③当地雨季 ④库水位下降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雨季时降雨量较大,雨水渗入滑坡体,会增大滑坡体的重量,抬高地下水位,导致岸坡不稳定,变形速度增大;库水位下降时,塔坪滑坡前部的地下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滑坡变形速度加快,①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D。
14.(10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泸定县位于四川省西部二郎山西麓,介于邛崃山脉与大雪山之间,大渡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破坏较强,损失较严重,同时余震不断。泸定县是地震多发区,自1900年以来,距泸定附近200千米范围内,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9次。图5为泸定县周边地形图。
图5
(1)分析泸定县地震多发的原因。(4分)
(2)指出①代表的地质灾害,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答案】 (1)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东缘,地壳活跃,地震多发;地处两个断层交界处,多地震。(4分)
(2)①为泥石流。依据:图示区域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物质基础;虚线区域内有谷地,落差较大,易形成河流,且河流流速较快;泸定县夏季降水多,高山冰雪融水多且集中,河水上涨快。(6分)
【解析】 第(1)题,泸定县位于四川省西部,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据图可知,泸定县地处两个断层交界处,岩层断裂,多地震。第(2)题,图示区域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断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大量的碎屑物质;图中虚线区域内地势起伏较大,有谷地分布,易发育河流,且流速较快,为泥石流提供较好的动力条件;泸定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于夏季,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较大,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水。综上所述,①代表的地质灾害为泥石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9张PPT)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分布区地理特征。(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分析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综合思维)
3.运用实例或资料,分析各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强化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人地协调观)
4.学会并演练地质灾害的逃生办法。(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预习导学
一、地震
1.地震的概念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 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断裂
地震波
2.地震的量度指标
(1)震级:反映地震 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 个震级。
(2)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 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 个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
能量

破坏

[想一想] 同一次地震,不同的监测站测出不同的震级,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吗 为什么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吗 为什么
提示:不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由于测量评算和仪器的误差,同一次地震不同监测站可能测出不同值,但并不意味着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地震的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由于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定,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不是。同一次地震因距离震中的远近、震源深浅以及建筑物坚固程度等因素不同,导致了地震的破坏程度不同,形成多个烈度。
3.地震构造示意图
震中距
震中
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
震中 震源在地面的垂直投影位置
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
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
地震波 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直接
危害 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 ,导致人员 和财产损失
间接
危害 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 ,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
次生
灾害 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 、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4.地震的危害
基础设施
伤亡
生态系统
海啸
5.地震的分布
(1)世界。
(2)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 、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台湾
二、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形成条件、多发地区及危害
项目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 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山区沟谷中由 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
形成
条件 地质地形条件:岩体比较 、地势起伏较大;
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水变率较大 地形 ;
具有丰富的 ;
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重力
暴雨
洪流
破碎
陡峻
松散物质
多发
地区 区以及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山地丘陵
[想一想]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
关键能力·情境导学
学习任务一 地震灾害
【情境·探究导学】
印度尼西亚的地震灾害
当地时间2024年3月22日11时22分,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北部海域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东爪哇省图班县以北海域(5.74°S,
112.32°E)。
(1)地震属于哪种自然灾害
提示:地质灾害。
(2)印度尼西亚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
提示:位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1.地震形成机制与成因
【核心·归纳总结】
2.震级与烈度
比较
项目 震级 烈度
定义 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 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
因素 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另外,烈度还受地质构造和地面建筑等影响
分类
依据 根据地震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根据地面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拓展延伸·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多个,包括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建筑抗震能力等。它们的关系如下。
3.我国地震的分布、多发的原因及影响
(1)我国地震的分布及多发原因。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的四个地震多发区和南北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或板块内部的构造断裂带。
(2)我国的地震灾情。
特点 东重西轻,原因是我国东部人口、城市密集,经济较发达,地震灾情严重。特别是华北地区及台湾的地震灾情最为严重
变化 人员伤亡有所减少。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趋于完善
经济损失呈加重趋势。原因: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
·方法技巧·
地震灾害危害程度的分析思路
(1)震级大小。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大,造成的地震灾害就越严重。
(2)与震中的远近。同震级的地震,离震中越近,地震灾害就越严重;离震中越远,地震灾害就越轻。
(3)震源深浅。同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深,地震灾害就越轻;震源越浅,地震灾害就越严重。
(4)地质条件。包括土质、地形、地下水位和是否有断裂带通过等。一般来说,土质松软、覆盖土层厚、地下水位高、地形起伏大、有断裂带通过,可能使地震灾害加重。
·方法技巧·
(5)房屋建筑、工程设施和设备的抗震能力。无数经验表明,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破坏倒塌以及伴随的次生灾害。房屋的抗震能力越强,倒塌的概率就越低,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就越小。
(6)地震发生时间。相对而言,夜间发生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比白天要重,平均可达3至5倍。1976年唐山大地震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正是地震发生在凌晨3时42分,绝大多数人还在室内熟睡。
·方法技巧·
(7)地震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的程度。地震灾害危害程度与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密度成正比。地震如果发生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在大城市,就可能造成巨大的灾害。
(8)预测预报程度。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如果能对地震前兆有所察觉,及时作出比较准确的地震预报,为防震抗灾赢得宝贵的时间,就可以把灾害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读图,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火山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C
【解析】 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故选C。
2.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处断层
D
【解析】 读图可知,丁地处于断层处,受地震的破坏作用最大,导致其破坏程度最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丁地距离震源较远;海拔高不是其破坏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故选D。
2024年4月3日,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下图为福建某市民在手机上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据此回答3~5题。
3.此次地震(  )
[A]震中预估烈度2.4度
[B]震源位于下地幔
[C]福建震级小于7.3级
[D]地震甲波为横波
D
【解析】 预估烈度2.4度是距离震中508千米的烈度,A错误;台湾省花莲县海域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海洋地壳大约是5~10千米,震源应该位于上地幔,B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此次地震震级是7.3级,C错误;地震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破坏性较大,甲波为横波,D正确。
4.关于此次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 ②信息发布在地震之前 ③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④此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解析】 手机上可收到地震预警信息,说明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①正确;信息发布在地震之后,在横波到达之前,②错误;震级是指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③错误;烈度是指地震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④正确。故选C。
5.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还是逃。据此推断
“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B]个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A
【解析】 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慢,但破坏性强于纵波,故纵波先到达地面后不会导致建筑物马上倒塌,人们可以利用横波未到的12秒时间迅速逃生,即“黄金12秒”,A正确。
【情境·探究导学】
泥石流灾害  
学习任务二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2024年8月3日凌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姑咱镇日地村突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使雅康高速公路康定至泸定段日地1号隧道至2号隧道间桥梁垮塌和姑咱镇日地村房屋被冲毁,造成车辆坠落和人员失联。
2024年,受7月17日至18日凌晨强降雨天气影响,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小堡藏族彝族乡团结村在7月18日凌晨发生两次泥石流,由于科学研判、提前转移,群众成功避险。
(1)上述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提示:短时间内降水强度大、地形起伏大。
(2)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小堡藏族彝族乡团结村成功避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提前转移、制定应急预案、加大宣传、灾害规避演练等。
1.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结构
【核心·归纳总结】
滑坡 泥石流
结构
滑坡示意图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2.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异同点 滑坡 泥石流


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
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
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
的参与 必须有水
的参与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引起,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具有突发性
3.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滑坡、泥石流都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地质灾害,都具有突发性特点,是山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下。
4.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拓展延伸·
案例——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图1)及发生泥石流时逃生示意图(图2)。据此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图1
图2
1.从泥石流示意图推测云南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正确的有(  )
①地质构造复杂,岩层松软破碎 ②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毫米以上,且暴雨日数多 ③山高坡陡,地表崎岖 ④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D
【解析】 泥石流的发生与云南的地形、地质、岩石、降水、植被破坏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等有关。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地表崎岖,西部属横断山区,高山深壑很多,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很好的场所。该地区的土石来源丰富,滇北高山高原地震活动频繁且烈度大,提供大量松散的泥土石块,一些地区处于褶皱带上,岩石受挤压变形程度高,破碎严重,也提供了大量的泥土石块,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该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 1 000毫米以上,尤其是夏秋两季,受湿润多雨的西南季风控制,很多地区一般日降水量就能满足泥石流形成的条件。除了这些自然条件以外,人类的活动,如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往往也会导致大范围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崩滑加剧,为泥石流发生提供了固体物质来源。
2.为防御此类地质灾害,该地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水利工程 ③修建护坡工程 ④清除河道
淤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D
【解析】 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保持水土,使地表物质更加稳定,①正确;修建水利工程可以调节河流的径流量,但是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不大,②错误;修建护坡工程,可以稳固谷坡,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③正确;清除河道淤泥,对河道内水流排泄有利,但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没有影响,④错误。
甘肃省天水市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属陇西黄土高原地形区。区域内滑坡灾害多发,当地采取多方面措施积极防御滑坡灾害的发生。下图为甘肃省天水市主要活动断裂及地震分布图。据此回答 3~4题。
3.天水市滑坡多发的地质地貌原因有(  )
[A]位于断裂构造带,地壳活跃,地震多发
[B]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C]区内黄土地貌广布,沟壑纵横,起伏小
[D]城镇数量多,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严重
A
【解析】 B、D不属于地质地貌原因,错误;根据材料“甘肃省天水市位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属陇西黄土高原地形区”可知:天水市地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壳活跃,多地震,导致岩土松动,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区内黄土地貌分布广,沟壑纵横,起伏大,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A正确,C错误。
4.下列防治滑坡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有(  )
①修筑抗滑挡墙进行支挡 ②辅以排水和减重措施 ③积极开采山石,修梯田 ④大量移民至平原地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A
【解析】 “开采山石,修梯田”易造成岩石松动和植被破坏,加剧滑坡的发生,③错误;“大量移民至平原地带”会带来社会问题,且平原地区人口密集,环境承载力有限,因而此做法不可取,④错误;“修筑抗滑挡墙进行支挡”有助于控制滑坡体,减少滑坡的危害,①正确;土壤含水量增加,土体质量增大,水的润滑作用加强,易发生滑坡,所以“辅以排水和减重措施”有助于减少滑坡的发生,②正确。
图表判读
【典图示例】
滑坡示意图的判读
【技法点拨】
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图中甲表示滑坡发生区的俯视图,乙表示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剖面线是甲图中的虚线。
(1)明确滑坡的条件。
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如较陡的坡面;
②岩土软弱面,如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
③触发因素,如地下水、地表水、降水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以及地震、河流侵蚀、人类活动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2)明确滑坡的危害: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对点练习】
乌东德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干流上,库区整体上呈厚层砂岩夹薄层泥岩互层,砂岩中含有石膏、绿泥石等可溶性矿物,泥岩为不透水层,与水作用后强度会大幅降低而易发生塑性变形。小汊头滑坡位于乌东德库区金沙江右岸,下图示意该滑坡全貌和滑坡前地质纵剖面图。据此回答(1)~(3)题。
注:回水是指河道修建闸坝形成水库后库区水位壅高的现象,其纵剖面线称为水库回水线。
(1)库区小汊头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是(  )
[A]库区水位涨落 [B]年降水量较大
[C]坡面植被减少 [D]岩体软硬互层
A
【解题思路】第(1)题,由材料可知,库区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互层状分布,在库区河水的长期浸润下,岩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砂岩中可溶性矿物溶解流失,岩体渗透性增强,地下水向坡内渗入,汇集于泥岩表面。对比两图可知,水库回水线高程约975米,说明滑坡发生区域下部的泥岩会反复被淹,使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其强度不断降低并向坡外蠕滑,使得泥岩上部砂岩因压制拉裂而破坏。在库区水位的变动下,上述过程反复发生,最终导致边坡失稳破坏,形成滑坡,A正确。
(2)滑坡发生过程中,泥岩发生的变化是(  )
[A]溶解流走 [B]蠕变滑移
[C]断裂发育 [D]褶曲发育
B
【解题思路】第(2)题,由材料可知,受水库水位变化影响,泥岩在多次饱水与干燥环境下软化,加上重力及上覆岩层压力影响会使其向下蠕移,B正确。
(3)滑坡体中泥岩上部的砂岩产生的断裂面应(  )
[A]与岩层大致平行 [B]与岩层垂直
[C]与坡面大致平行 [D]与坡面垂直
C
【解题思路】第(3)题,砂岩中的石膏、绿泥石被水溶解流失后形成孔隙,强度下降,其下部的泥岩变薄并向下蠕移,会导致砂岩支撑减弱,从而发生断裂,断裂的走向受重力影响大致沿坡面发育,这与图中读出的滑坡发育方向一致,C正确。
课堂小结·视野拓展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地裂缝
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地表岩层、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现象或过程。大部分地裂缝是由地震、火山喷发、构造活动引起的,部分地裂缝是由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岩土膨缩及水的渗蚀、冻融等引起的。地裂缝主要危害房屋与工程设施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