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二节地貌的观察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13:23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结合等高线图,判断常见的地貌类型。(区域认知)
2.通过野外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掌握地貌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高度、坡度等内容,学会观察一级地貌、次一级地貌。(地理实践力)
3.综合分析坡度、坡向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
4.通过对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根据地貌类型描述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影响。(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预习导学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
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 而成。
组合
2.观察地貌的一般顺序
广阔
3.地貌观察的手段
观察地貌时,除了实地考察,也可利用地形图、 影像等辅助观察。
[想一想] 山地、山岭、山脊分别属于哪一类型的地貌 应如何观察
提示:山地属于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岭属于次一级地貌,山脊属于更小的地貌。观察时先观察大的山地,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山岭,最后描述更小的山脊的地貌特征。
遥感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分类 概念 主要作用
绝对
高度 即海拔,指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划分 、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
高度 一个点高出另一个点的垂直距离 反映地面的 状况
高原
起伏
2.坡
项目 表示 影响
坡度 角 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如水土流失、交通建设等
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
坡向 阳坡和阴坡 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
的生长
迎风坡和背风坡
坡度
植物
3.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 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等。
空间分布
关键能力·情境导学
学习任务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情境·探究导学】
地理考察活动
某地理学习小组前往某地进行地理考察。下图为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你认为图中最佳观察点在哪里 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提示:④地。④地海拔最高,视野最开阔。
(2)观察该地地貌时,宏观地貌有哪些
提示:山地、丘陵、平原等。
(3)观察该地地貌时,微观地貌有哪些
提示:山峰、河谷等。
1.一级地貌的观察
【核心·归纳总结】
地形 海拔 地形特征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 地势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盆地 海拔不固定 四周高,中间低
平原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地势平坦
丘陵 海拔在200~500米 坡度较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起伏很大,坡度陡峻
2.次一级地貌的观察
地形 表示方法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山峰 闭合等高线,外低内高,符号为 四周低,
中部高
山脊 等高线弯曲部分凸向低处 从山顶到山
麓凸起的高
耸部分  
山谷 等高线弯曲部分凸向高处
山脊之间的
低洼部分
鞍部 相邻山峰中间处 相邻两个山峰之间,呈马鞍形
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乎垂直的山坡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主峰玉皇顶海拔1 532.7米,气势雄伟磅礴,有
“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以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身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位于石壁谷中的十八盘和泰山仙人桥景观。据此回答1~3题。
【实践·学以致用】
石壁谷中的十八盘  泰山仙人桥 
1.从地貌观察顺序的角度,图中石壁谷中的十八盘属于(  )
①大的地貌 ②次一级地貌 ③面状地貌 ④线状地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D
【解析】 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观察地貌。石壁谷中的十八盘属于次一级地貌和线状地貌(山谷),D正确。
2.从地貌观察顺序的角度,图中泰山仙人桥属于(  )
①微观地貌 ②次一级地貌 ③点状地貌 ④线状地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解析】 泰山仙人桥景观属于微观地貌和点状地貌,C正确。
3.下列叙述反映泰山宏观地貌格局的是(  )
[A]泰山耸立在华北平原之上
[B]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
[C]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 532.7米
[D]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A
【解析】 泰山耸立在华北平原之上为其宏观地貌格局,A正确。
下图为某观察者观察某地地貌时绘制的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B
【解析】 观察地貌最适合的地方是海拔相对较高、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方便观察到区域的全貌。根据图中信息,乙地海拔最高,视野比较广阔,最适合观察图中的地貌。甲、丙、丁的海拔比较低,视野容易受到地形阻挡。故选B。
5.下列关于地貌观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B]观察者描述地貌时,按照从小到大,从低级地貌到高级地貌的顺序
[C]某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海拔
[D]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
D
【解析】 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观察者描述地貌时,一般是按照从大到小,从高级地貌到低级地貌的顺序展开;海拔是某地距离海平面的垂直高差;相对高度大,坡度大,说明其坡度陡。故选D。
【情境·探究导学】
观察地貌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学习任务二 地貌观察的内容
(1)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有哪些特征 AB河段的河流流向如何
提示:地形、地势特征:该区域为盆地地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AB河段的河流流向:先由北向南流,再向东南流。
(2)估算甲聚落与朝阳峰之间的相对高度。
提示:800~1 200米。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哪个村镇他不能看到 为什么
提示:看不到丁村,有山脊(体)阻挡视线。
1.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核心·归纳总结】
内容 应用

度 绝对高度 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坡 坡度 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影响生产和生活,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坡向 阴坡和阳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影响植物的生长
迎风坡和
背风坡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
①两地相对高度等于两地绝对高度(海拔)的差值,即H相=H高-H低。
②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a.估算方法。一般来说,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b.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2)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高度 公式
陡崖绝
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h大:指重合等高线中数值最大的
d:指等高距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小:指重合等高线中数值最小的
d:指等高距
陡崖相
对高度 (n-1)×d≤H<(n+1)×d
n: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等高距
·拓展延伸·
1.坡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阳坡和阴坡。
丘陵、山地中朝着太阳的一坡日照多,称为阳坡,背着太阳的一坡称为阴坡。北半球东西向的山脉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日照时间长,温度高,霜冻比阴坡轻;阳坡热量高,冰川年消融量大。
·拓展延伸·
(2)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是指迎着风来向的一坡,另一坡为背风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下图:
①影响降水:山脉迎风坡,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地形雨;背风坡因空气下沉,降水少,成为雨影区。
②影响气温:迎风坡因气流抬升而降温,背风坡因空气下沉而增温(焚风现象),故同一高度,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
·拓展延伸·
2.等高线图坡度大小的判断。
(1)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坡度越缓。
(2)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具体如下。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A>D>B。
·拓展延伸·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拓展延伸·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实践·学以致用】
1.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B
【解析】 通过等高线可以看出,该地海拔基本在500米以下且地形有起伏,为丘陵地形,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海拔低于200米,比较平坦,为平原地形。所以该地区以丘陵、平原为主,且中部高,西南、东北低,B正确。
2.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D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凸向低处为山脊。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都凸向了高处,所以均为山谷,D正确。
3.图中陡崖顶部丙的海拔可能是(  )
[A]320米 [B]450米
[C]680米 [D]540米
D
【解析】 该陡崖处有4条等高线在此重合,数值最大的一条等高线是500米,所以该陡崖的顶部(设为h)海拔范围为500米≤h<600米,D正确。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实地考察,绘制了考察区域的等高线示意图(下图)。考察过程中有同学记录到该区以人工林为主,土壤呈淡黄或棕黄色,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据此回答4~6题。
4.考察区域的地貌类型为(  )
[A]雅丹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黄土地貌 [D]丹霞地貌
C
【解析】 该区以人工林为主,土壤呈淡黄或棕黄色,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应为黄土地貌,C正确。
5.沿图中甲、乙两点连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为(  )
A
[A] [B] [C] [D]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两地高度差不大,乙略高于甲,图中等高距为25米,推出谷底的高度为775~800米,B、C图谷底的高度不符合,A、D图中谷底高度为775~800米,甲处地势较平坦,D图甲附近坡度较大,A正确。
6.该考察路线的相对高差可能是(  )
[A]200.4米
[B]215.4米
[C]230.4米
[D]250.4米
C
【解析】 该考察路线的最低点高度为775~800米,最高点为1 015.4米,故相对高差为215.4~240.4米,C正确。
图表判读
【典图示例】
等高线地形图
【技法点拨】
读图五
方面 读图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读数值
范围 区域地势起伏大小。
海拔最大值、最小值 判读区域地形特征,判断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
读延伸
方向 区域等高线整体大致凸出方向
读疏密
程度 坡度陡缓——密陡疏缓
坡面凸凹:高疏低密——凸坡,高密低疏——凹坡 农业:陡坡发展水土保持林,缓坡修梯田
工程建设:为了使道路平坦,公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之”字形道路也是为了降低坡度
读弯曲
状况 山脊:凸向低处
山谷:凸向高处
鞍部:相邻山峰中间处 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判读等温线的变化:山谷地势低,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凸向温度低的方向;山脊相反
读局部
闭合 山顶、山峰: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洼地:四周高中间低
表示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判读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判读局部海拔大小、高度范围或高差等
【对点练习】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暑假到我国南方某小流域源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到的该流域相关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AB、CD两河段长度相同,则两河段流速(  )
[A]AB河段流速较快
[B]CD河段流速较快
[C]相等
[D]无法比较
B
【解题思路】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C两点均位于河谷地带,海拔均为300米。但B点海拔高于D点,则可以推出AB河段的落差小于CD河段的落差,故CD河段流速较快,B正确。
(2)图中P处与湖泊沿岸的高差可能是(  )
[A]170米 [B]180米
[C]190米 [D]200米
A
【解题思路】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图中P处的海拔为300~400米,湖泊位于瀑布的上游,瀑布的高差约为26米,则湖泊的海拔为226~300米,则P点与湖泊沿岸的高差为0~174米,A正确。
(3)当Q居民点遭受泥石流威胁时(应往与泥石流近乎垂直方向的山坡跑),最佳逃生路线是(  )
[A]1 [B]2
[C]3 [D]4
D
【解题思路】第(3)题,泥石流发育于河谷中,并且愈往下游,泥石流的破坏性越大,危险越大,因此在山区遭遇泥石流时,应往与泥石流近乎垂直方向的山坡跑,结合图示,最佳逃生路线为4,D正确。
课堂小结·视野拓展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需要以下几个条件: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溯源侵蚀强烈;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结合等高线图,判断常见的地貌类型。(区域认知) 2.通过野外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掌握地貌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高度、坡度等内容,学会观察一级地貌、次一级地貌。(地理实践力) 3.综合分析坡度、坡向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 4.通过对地貌观察的学习,能够根据地貌类型描述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影响。(人地协调观)
一、地貌观察的顺序
1.地貌组成的层次性
规模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级的地貌组合而成。
2.观察地貌的一般顺序
3.地貌观察的手段
观察地貌时,除了实地考察,也可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辅助观察。
[想一想] 山地、山岭、山脊分别属于哪一类型的地貌 应如何观察
提示:山地属于视野内大的地貌,山岭属于次一级地貌,山脊属于更小的地貌。观察时先观察大的山地,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的山岭,最后描述更小的山脊的地貌特征。
二、地貌观察的内容
1.高度
分类 概念 主要作用
绝对 高度 即海拔,指某个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 高度 一个点高出另一个点的垂直距离 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2.坡
项目 表示 影响
坡度 坡度角 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对生产和生活影响巨大,如水土流失、交通建设等
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
坡向 阳坡和阴坡 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迎风坡和背风坡
3.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4.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等。
学习任务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情境·探究导学】
地理考察活动
某地理学习小组前往某地进行地理考察。下图为该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1)你认为图中最佳观察点在哪里 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提示:④地。④地海拔最高,视野最开阔。
(2)观察该地地貌时,宏观地貌有哪些
提示:山地、丘陵、平原等。
(3)观察该地地貌时,微观地貌有哪些
提示:山峰、河谷等。
【核心·归纳总结】
1.一级地貌的观察
地形 海拔 地形特征
高原 海拔在500米以上 地势起伏不大,边缘陡峭
盆地 海拔不固定 四周高,中间低
平原 海拔多在200米以下 地势平坦
丘陵 海拔在200~500米 坡度较缓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 起伏很大,坡度陡峻
2.次一级地貌的观察
地形 表示方法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山峰 闭合等高线,外低内高,符号为 四周低, 中部高
山脊 等高线弯曲部分凸向低处 从山顶到山 麓凸起的高 耸部分  
山谷 等高线弯曲部分凸向高处 山脊之间的 低洼部分
续表
地形 表示方法 等高线图 地形特征
鞍部 相邻山峰中间处 相邻两个山峰之间,呈马鞍形
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乎垂直 的山坡 
【实践·学以致用】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主峰玉皇顶海拔1 532.7米,气势雄伟磅礴,有“天下第一山”之称。泰山以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的身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位于石壁谷中的十八盘和泰山仙人桥景观。据此回答1~3题。
石壁谷中的十八盘   泰山仙人桥 
1.从地貌观察顺序的角度,图中石壁谷中的十八盘属于(  )
①大的地貌 ②次一级地貌 ③面状地貌
④线状地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顺序观察地貌。石壁谷中的十八盘属于次一级地貌和线状地貌(山谷),D正确。
2.从地貌观察顺序的角度,图中泰山仙人桥属于(  )
①微观地貌 ②次一级地貌 ③点状地貌 ④线状地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泰山仙人桥景观属于微观地貌和点状地貌,C正确。
3.下列叙述反映泰山宏观地貌格局的是(  )
[A]泰山耸立在华北平原之上
[B]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
[C]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 532.7米
[D]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答案】 A
【解析】 泰山耸立在华北平原之上为其宏观地貌格局,A正确。
下图为某观察者观察某地地貌时绘制的示意图。据此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观察地貌最适合的地方是海拔相对较高、视野比较广阔的地方,方便观察到区域的全貌。根据图中信息,乙地海拔最高,视野比较广阔,最适合观察图中的地貌。甲、丙、丁的海拔比较低,视野容易受到地形阻挡。故选B。
5.下列关于地貌观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B]观察者描述地貌时,按照从小到大,从低级地貌到高级地貌的顺序
[C]某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海拔
[D]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
【答案】 D
【解析】 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观察者描述地貌时,一般是按照从大到小,从高级地貌到低级地貌的顺序展开;海拔是某地距离海平面的垂直高差;相对高度大,坡度大,说明其坡度陡。故选D。
学习任务二 地貌观察的内容
【情境·探究导学】
观察地貌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1)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有哪些特征 AB河段的河流流向如何
提示:地形、地势特征:该区域为盆地地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AB河段的河流流向:先由北向南流,再向东南流。
(2)估算甲聚落与朝阳峰之间的相对高度。
提示:800~1 200米。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哪个村镇他不能看到 为什么
提示:看不到丁村,有山脊(体)阻挡视线。
【核心·归纳总结】
1.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
内容 应用
高 度 绝对高度 划分地貌的主要依据
相对高度 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
坡 坡度 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影响生产和生活,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的比值来表示
坡向 阴坡和阳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影响植物的生长
迎风坡和 背风坡
高度和坡度的组合 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相关计算
(1)两地相对高度的计算。
①两地相对高度等于两地绝对高度(海拔)的差值,即H相=H高-H低。
②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a.估算方法。一般来说,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n-1)d米b.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2)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高度 公式
陡崖绝 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陡崖相 对高度 (n-1)×d≤H<(n+1)×d n: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等高距
1.坡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阳坡和阴坡。
丘陵、山地中朝着太阳的一坡日照多,称为阳坡,背着太阳的一坡称为阴坡。北半球东西向的山脉南坡是阳坡、北坡是阴坡。阳坡日照时间长,温度高,霜冻比阴坡轻;阳坡热量高,冰川年消融量大。
(2)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是指迎着风来向的一坡,另一坡为背风坡。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下图:
①影响降水:山脉迎风坡,暖湿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水汽易冷却凝结形成地形雨;背风坡因空气下沉,降水少,成为雨影区。
②影响气温:迎风坡因气流抬升而降温,背风坡因空气下沉而增温(焚风现象),故同一高度,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
2.等高线图坡度大小的判断。
(1)同一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坡度越缓。
(2)不同等高线图上坡度的大小。
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确定。具体如下。
①比例尺和等高距相同,则看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大;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为C>A>D>B。
②比例尺相同,等高距不同,则相同的水平范围等高距越大,坡度越大;等高距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单位:米)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D>A>C。
③比例尺不同,等高距相同,则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例如,下图中的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C>D>B。
【实践·学以致用】
  读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图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点是(  )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
③以平原、盆地为主 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通过等高线可以看出,该地海拔基本在500米以下且地形有起伏,为丘陵地形,东北部和西南部地区海拔低于200米,比较平坦,为平原地形。所以该地区以丘陵、平原为主,且中部高,西南、东北低,B正确。
2.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分别是(  )
[A]山脊、山谷 [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 [D]山谷、山谷
【答案】 D
【解析】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凸向低处为山脊。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位的等高线都凸向了高处,所以均为山谷,D正确。
3.图中陡崖顶部丙的海拔可能是(  )
[A]320米 [B]450米 [C]680米 [D]540米
【答案】 D
【解析】 该陡崖处有4条等高线在此重合,数值最大的一条等高线是500米,所以该陡崖的顶部(设为h)海拔范围为500米≤h<600米,D正确。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实地考察,绘制了考察区域的等高线示意图(下图)。考察过程中有同学记录到该区以人工林为主,土壤呈淡黄或棕黄色,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据此回答4~6题。
4.考察区域的地貌类型为(  )
[A]雅丹地貌
[B]喀斯特地貌
[C]黄土地貌
[D]丹霞地貌
【答案】 C
【解析】 该区以人工林为主,土壤呈淡黄或棕黄色,土质疏松,遇水易崩解,应为黄土地貌,C正确。
5.沿图中甲、乙两点连线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为(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两地高度差不大,乙略高于甲,图中等高距为25米,推出谷底的高度为775~800米,B、C图谷底的高度不符合,A、D图中谷底高度为775~800米,甲处地势较平坦,D图甲附近坡度较大,A正确。
6.该考察路线的相对高差可能是(  )
[A]200.4米
[B]215.4米
[C]230.4米
[D]250.4米
【答案】 C
【解析】 该考察路线的最低点高度为775~800米,最高点为1 015.4米,故相对高差为215.4~240.4米,C正确。
等高线地形图
【典图示例】
【技法点拨】
读图五 方面 读图内容 分析、解决问题
读数值 范围 区域地势起伏大小。 海拔最大值、最小值 判读区域地形特征,判断坡向(迎风坡、背风坡、阳坡、阴坡)
读延伸 方向 区域等高线整体大致凸出方向
读疏密 程度 坡度陡缓——密陡疏缓 坡面凸凹:高疏低密——凸坡,高密低疏——凹坡 农业:陡坡发展水土保持林,缓坡修梯田 工程建设:为了使道路平坦,公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之”字形道路也是为了降低坡度
读弯曲 状况 山脊:凸向低处 山谷:凸向高处 鞍部:相邻山峰中间处 判断河流流向: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判读等温线的变化:山谷地势低,气温较两侧高,等温线凸向温度低的方向;山脊相反
读局部 闭合 山顶、山峰:中间高四周低 盆地、洼地:四周高中间低 表示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判读规律:“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判读局部海拔大小、高度范围或高差等
【对点练习】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暑假到我国南方某小流域源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到的该流域相关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回答(1)~(3)题。
(1)图中AB、CD两河段长度相同,则两河段流速(  )
[A]AB河段流速较快
[B]CD河段流速较快
[C]相等
[D]无法比较
(2)图中P处与湖泊沿岸的高差可能是(  )
[A]170米 [B]180米
[C]190米 [D]200米
(3)当Q居民点遭受泥石流威胁时(应往与泥石流近乎垂直方向的山坡跑),最佳逃生路线是(  )
[A]1 [B]2 [C]3 [D]4
【答案】 (1)B (2)A (3)D 
【解题思路】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C两点均位于河谷地带,海拔均为300米。但B点海拔高于D点,则可以推出AB河段的落差小于CD河段的落差,故CD河段流速较快,B正确。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图中P处的海拔为300~400米,湖泊位于瀑布的上游,瀑布的高差约为26米,则湖泊的海拔为226~300米,则P点与湖泊沿岸的高差为0~174米,A正确。第(3)题,泥石流发育于河谷中,并且愈往下游,泥石流的破坏性越大,危险越大,因此在山区遭遇泥石流时,应往与泥石流近乎垂直方向的山坡跑,结合图示,最佳逃生路线为4,D正确。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需要以下几个条件:两条河川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其中一条河川的侧蚀或溯源侵蚀强烈;必须一条为高位河、另一条为低位河,也就是分水岭两侧的海拔要具有明显的差异。
(时间:30分钟 满分:54分)
基础达标
  广东省肇庆市美丽的七星岩仙女湖畔,有一座长达1 000多米的天然石山,酷似一尊卧佛。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观。每年9月中旬,傍晚时候,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下,形成“卧佛含丹”的地理奇观(图1)。读图,回答1~2题。
图1
1.观察“卧佛含丹”奇观,最佳位置是(  )
[A]攀登卧佛观察 [B]乘坐游艇观察
[C]特定角度远眺 [D]山脚向上仰望
【答案】 C
【解析】 观察“卧佛含丹”奇观,宜选择较远距离,正对卧佛观察,C正确。
2.七星岩属于地貌层级中的(  )
[A]宏观地貌—山地
[B]次一级地貌—喀斯特地貌
[C]微观地貌—溶洞
[D]次一级地貌—河流地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可知,七星岩属于喀斯特地貌,为地貌层级中的次一级地貌,B正确。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我国某地进行科学考察时绘制的“景观示意图”(图2)和拍摄的祁连山地“阴阳脸”照片(图3),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读图,回答3~5题。
 图2      图3   
3.观察图示区域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山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图中乙地地势最高,便于观察,B正确。
4.图中甲处地貌类型为(  )
[A]陡崖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到,甲位于两个山地之间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为鞍部,B正确。
5.造成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  )
[A]“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
[B]“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C]“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D]“阳脸”为陡坡,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答案】 C
【解析】 “阴阳脸”的差异是植被的差异,而影响该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A、D错误;该地为祁连山地,地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全年降水较少,材料中提到“阳脸”草地青翠,说明水分较少,B错误;“阴脸”林木葱郁,说明水分较多,可能是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C正确。
图4是两位摩托车骑手想近距离观察沙丘地貌,正在直奔沙丘而去,图5是该处沙丘的等高线图。据此回答6~7题。
图4         图5
6.观察地貌状态,判断骑手现在正在前往的方向大致是(  )
[A]北 [B]南
[C]西 [D]东
【答案】 C
【解析】 骑手正在直奔沙丘而去,可以看见凹形坡面,看见甲处位置,并且沙丘的缓坡面在右侧,大致是自东向西骑行,C正确。
7.站在丁地能看见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都看不见
【答案】 A
【解析】 丁在凹坡上,可以看见坡下的甲地,乙地和丙地在另一面的缓坡上,在丁地看不见,A正确。
能力提升
  《徐霞客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粤西三独秀,而桂城最著,柳州无闻,然皆巑岏可登;此独最高耸,最孤峭。”图6为我国不同地区典型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8~10题。
图6
8.四幅景观图中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地貌类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徐霞客游记》所记载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①为沙丘;②为风蚀蘑菇,均属于风沙地貌;③有孤峰和峰林,为喀斯特地貌;④为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综上所述,C正确。
9.研究认为,我国原始阶段的古人类常因地制宜选择喀斯特洞穴作为理想的居住场所,主要原因是(  )
[A]冬暖夏凉
[B]取火便利
[C]食物丰富
[D]采光较好
【答案】 A
【解析】 喀斯特洞穴冬暖夏凉,是古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A正确;喀斯特洞穴内较潮湿,取火不便,食物来源少,较为阴暗,采光较差,B、C、D错误。
10.关于图中风成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风蚀蘑菇具有头大、身小的特点
[B]风蚀蘑菇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C]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陡
[D]新月形沙丘由风沙侵蚀而成
【答案】 A
【解析】 风蚀蘑菇顶部较大,下部较细,形似蘑菇,具有头大、身小的特点,A正确;风蚀蘑菇是典型的风蚀地貌,B错误;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C错误;新月形沙丘由风沙堆积而成,D错误。
我国华北某中学研学小组到野外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图7是活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11~12 题。
图7
11.该研学小组考察路线之一是从云山到松山,其行走的相对高度累积约为(  )
[A]<1 000米 [B]>1 400米
[C]1 300米 [D]1 500米
【答案】 C
【解析】 从云山到河流沿岸,相对高度为500~700米,从河流沿岸到松山,相对高度也是500~700米,故从云山到松山的相对高度累积最大不超过1 400米,最小不低于1 000米,C正确。
12.活动区域的村庄空间形态主要受制于(  )
[A]河流 [B]河谷
[C]山脊 [D]鞍部
【答案】 B
【解析】 该活动区域的村庄沿河流两岸布局,河流对村庄的选址有一定影响,河流两岸村庄空间形态不同,说明河流对村庄空间形态限制较小,A错误;村庄多布局在地势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区,村庄空间范围大小受河谷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河谷宽阔地带,村庄空间就大一些,河谷狭窄地区,村庄空间就小一些,B正确;山脊、鞍部因地势较高,平地少,不利于布局村落,C、D错误。
13.(18分)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8),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用实线在图中画出长度最长的一条山谷,并说出该山谷的延伸方向、坡度大小。(6分)
(2)与丙地相比,描述丁地的坡度和坡向特点。(4分)
(3)图中甲附近陡崖(2分)(  )
A.相对高度大于105米
B.位于山谷中
C.底部海拔最低为1 100米
D.崖顶海拔可能为1 170米
(4)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地貌观察顺序和观察内容,完成表1。(6分)
表1
地貌形态的层次 图示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
宏观地貌特征描述 ①
次一级地貌特征描述 ②
微观地貌特征描述 ③
【答案】 (1)绘图如下。
延伸方向大致为西北—东南方向,坡度较大。(6分)
(2)坡度较大;坡向朝南,为阳坡。(4分)
(3)D(2分)
(4)①高原;②东、西部各有一处山峰;中部有一条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山谷;③山峰的坡度较小;山谷的坡度较大;有两处朝向偏北方向的陡崖,分布在图示地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6分)
【解析】 第(1)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谷两侧等高线较高,且发育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在该图中,山谷从西北侧发育,向东南一侧延伸,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整个山谷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大。第(2)题,与丙地相比,丁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图无指向标,遵循上北下南的指向规则,则丁地坡向朝南,该地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山地南坡为阳坡。第(3)题,甲附近陡崖相对高度最大小于100米;该处陡崖位于山峰附近;底部最低处高于1 100米,没有与1 100米等高线重合,不可能为1 100米;根据陡崖高度范围,崖顶海拔可能为1 170米,D正确。第(4)题,先从宏观地貌来看,图示区域海拔在500米以上,且主要部分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势起伏较小,地貌为高原。从次一级地貌来看,东、西部各有一处山峰,中部有一条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山谷。从微观地貌来看,两处山峰坡度较小,而山谷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在图中有两处陡崖,均朝向偏北方向,分布在图中的西北部和东北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时间:30分钟 满分:54分)
基础达标
  广东省肇庆市美丽的七星岩仙女湖畔,有一座长达1 000多米的天然石山,酷似一尊卧佛。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观。每年9月中旬,傍晚时候,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下,形成“卧佛含丹”的地理奇观(图1)。读图,回答1~2题。
图1
1.观察“卧佛含丹”奇观,最佳位置是(  )
[A]攀登卧佛观察 [B]乘坐游艇观察
[C]特定角度远眺 [D]山脚向上仰望
【答案】 C
【解析】 观察“卧佛含丹”奇观,宜选择较远距离,正对卧佛观察,C正确。
2.七星岩属于地貌层级中的(  )
[A]宏观地貌—山地
[B]次一级地貌—喀斯特地貌
[C]微观地貌—溶洞
[D]次一级地貌—河流地貌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可知,七星岩属于喀斯特地貌,为地貌层级中的次一级地貌,B正确。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我国某地进行科学考察时绘制的“景观示意图”(图2)和拍摄的祁连山地“阴阳脸”照片(图3),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读图,回答3~5题。
 图2      图3   
3.观察图示区域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山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图中乙地地势最高,便于观察,B正确。
4.图中甲处地貌类型为(  )
[A]陡崖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答案】 B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到,甲位于两个山地之间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为鞍部,B正确。
5.造成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  )
[A]“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
[B]“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C]“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D]“阳脸”为陡坡,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答案】 C
【解析】 “阴阳脸”的差异是植被的差异,而影响该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A、D错误;该地为祁连山地,地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全年降水较少,材料中提到“阳脸”草地青翠,说明水分较少,B错误;“阴脸”林木葱郁,说明水分较多,可能是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C正确。
图4是两位摩托车骑手想近距离观察沙丘地貌,正在直奔沙丘而去,图5是该处沙丘的等高线图。据此回答6~7题。
图4         图5
6.观察地貌状态,判断骑手现在正在前往的方向大致是(  )
[A]北 [B]南
[C]西 [D]东
【答案】 C
【解析】 骑手正在直奔沙丘而去,可以看见凹形坡面,看见甲处位置,并且沙丘的缓坡面在右侧,大致是自东向西骑行,C正确。
7.站在丁地能看见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都看不见
【答案】 A
【解析】 丁在凹坡上,可以看见坡下的甲地,乙地和丙地在另一面的缓坡上,在丁地看不见,A正确。
能力提升
  《徐霞客游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粤西三独秀,而桂城最著,柳州无闻,然皆巑岏可登;此独最高耸,最孤峭。”图6为我国不同地区典型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8~10题。
图6
8.四幅景观图中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地貌类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徐霞客游记》所记载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①为沙丘;②为风蚀蘑菇,均属于风沙地貌;③有孤峰和峰林,为喀斯特地貌;④为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综上所述,C正确。
9.研究认为,我国原始阶段的古人类常因地制宜选择喀斯特洞穴作为理想的居住场所,主要原因是(  )
[A]冬暖夏凉
[B]取火便利
[C]食物丰富
[D]采光较好
【答案】 A
【解析】 喀斯特洞穴冬暖夏凉,是古人类理想的居住场所,A正确;喀斯特洞穴内较潮湿,取火不便,食物来源少,较为阴暗,采光较差,B、C、D错误。
10.关于图中风成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风蚀蘑菇具有头大、身小的特点
[B]风蚀蘑菇是典型的风积地貌
[C]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陡
[D]新月形沙丘由风沙侵蚀而成
【答案】 A
【解析】 风蚀蘑菇顶部较大,下部较细,形似蘑菇,具有头大、身小的特点,A正确;风蚀蘑菇是典型的风蚀地貌,B错误;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缓,C错误;新月形沙丘由风沙堆积而成,D错误。
我国华北某中学研学小组到野外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图7是活动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回答11~12 题。
图7
11.该研学小组考察路线之一是从云山到松山,其行走的相对高度累积约为(  )
[A]<1 000米 [B]>1 400米
[C]1 300米 [D]1 500米
【答案】 C
【解析】 从云山到河流沿岸,相对高度为500~700米,从河流沿岸到松山,相对高度也是500~700米,故从云山到松山的相对高度累积最大不超过1 400米,最小不低于1 000米,C正确。
12.活动区域的村庄空间形态主要受制于(  )
[A]河流 [B]河谷
[C]山脊 [D]鞍部
【答案】 B
【解析】 该活动区域的村庄沿河流两岸布局,河流对村庄的选址有一定影响,河流两岸村庄空间形态不同,说明河流对村庄空间形态限制较小,A错误;村庄多布局在地势相对平坦的河谷地区,村庄空间范围大小受河谷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河谷宽阔地带,村庄空间就大一些,河谷狭窄地区,村庄空间就小一些,B正确;山脊、鞍部因地势较高,平地少,不利于布局村落,C、D错误。
13.(18分)读黄土高原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图8),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用实线在图中画出长度最长的一条山谷,并说出该山谷的延伸方向、坡度大小。(6分)
(2)与丙地相比,描述丁地的坡度和坡向特点。(4分)
(3)图中甲附近陡崖(2分)(  )
A.相对高度大于105米
B.位于山谷中
C.底部海拔最低为1 100米
D.崖顶海拔可能为1 170米
(4)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地貌观察顺序和观察内容,完成表1。(6分)
表1
地貌形态的层次 图示区域的地貌形态特征
宏观地貌特征描述 ①
次一级地貌特征描述 ②
微观地貌特征描述 ③
【答案】 (1)绘图如下。
延伸方向大致为西北—东南方向,坡度较大。(6分)
(2)坡度较大;坡向朝南,为阳坡。(4分)
(3)D(2分)
(4)①高原;②东、西部各有一处山峰;中部有一条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山谷;③山峰的坡度较小;山谷的坡度较大;有两处朝向偏北方向的陡崖,分布在图示地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6分)
【解析】 第(1)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山谷两侧等高线较高,且发育处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在该图中,山谷从西北侧发育,向东南一侧延伸,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整个山谷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大。第(2)题,与丙地相比,丁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图无指向标,遵循上北下南的指向规则,则丁地坡向朝南,该地为我国黄土高原某地,山地南坡为阳坡。第(3)题,甲附近陡崖相对高度最大小于100米;该处陡崖位于山峰附近;底部最低处高于1 100米,没有与1 100米等高线重合,不可能为1 100米;根据陡崖高度范围,崖顶海拔可能为1 170米,D正确。第(4)题,先从宏观地貌来看,图示区域海拔在500米以上,且主要部分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势起伏较小,地貌为高原。从次一级地貌来看,东、西部各有一处山峰,中部有一条大致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山谷。从微观地貌来看,两处山峰坡度较小,而山谷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在图中有两处陡崖,均朝向偏北方向,分布在图中的西北部和东北部。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