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14:04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课时作业1 常见地貌类型(A)
(时间:30分钟 满分:58分)
基础达标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风蚀脊。我国柴达木盆地中心有世界非常特殊的水上雅丹地貌(图1)。据此回答1~2题。
图1
1.雅丹地貌常见于(  )
[A]四川 [B]吉林 [C]云南 [D]新疆
【答案】 D
【解析】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因此,大多出现于风力作用较为强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符合该条件,D正确。
2.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流水汇入
[B]沉积作用—流水汇入—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沉积作用—风力侵蚀—流水汇入
[D]地壳下沉—沉积作用—流水汇入—风力侵蚀
【答案】 A
【解析】 雅丹地貌多为干旱地区的风力侵蚀地貌,水上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之后有流水汇入形成的。风力侵蚀前有沉积岩形成、地壳抬升过程,A正确。
  荆江河段地处江汉平原,以藕池口为界,分上、下荆江。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两岸发育众多的扇状地貌。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九曲回肠”,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的牛轭湖。图2为荆江段河道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图2
3.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程度差异明显,可能是因为(  )
[A]地形差异 [B]河岸岩性差异
[C]流量差异 [D]沿岸植被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河流侧向侵蚀作用较弱,说明两岸岩层较硬,相对不易被侵蚀,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九曲回肠”,说明两岸岩层较软,相对容易被侵蚀,河岸岩性差异导致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差异明显,B正确。
4.下荆江裁弯取直后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大了河流流量 ②改善了航运条件 ③增加了湿地面积 ④减少了泥沙淤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下荆江裁弯取直后,利于河水下泄,会减少沉积物在河曲地段沉积,利于船舶通行,改善航运条件,②④正确;裁弯取直并不能增加河流径流量,①错误;河道裁弯取直后河流流经区域减少,湿地面积有所减少,③错误。故选D。
  图3为欧洲西部某地区某地貌形成过程中3个不同时期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图3
5.丙图中谷地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可知,丙图中谷地的形成和冰川有关,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蚀,B正确。
6.图示地区还容易形成的地理事物是(  )
[A]冰碛丘陵 [B]溶洞
[C]冲积扇 [D]蘑菇石
【答案】 A
【解析】 图示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该地区应冰川地貌广布,冰碛丘陵为冰川地貌,A正确;溶洞为流水溶蚀地貌,B错误;冲积扇为流水堆积地貌,C错误;蘑菇石为风力侵蚀地貌,D错误。
7.图示3个时期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答案】 D
【解析】 该地貌为冰川地貌。其形成过程应首先是冰川大规模发育,经历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当气候变暖,冰川退却、冰川融化之后海水倒灌。结合图示可知,正确的顺序应当是乙→丙→甲,D正确。
  图4是旋绕在内蒙古高原中的一条“蛇曲”,给我们展示了河流弯曲的温婉之美。据此回答8~9题。
图4
8.形成图中流水地貌的主要因素是(  )
[A]流水堆积 [B]溯源侵蚀
[C]侧向侵蚀 [D]下切侵蚀
【答案】 C
【解析】 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区,凹岸不断受到侧向侵蚀,形成“蛇曲”。故选C。
9.该“蛇曲”中由甲至乙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米,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图中甲在河流的凹岸,以流水侵蚀为主,河岸岸陡水深;乙在河流的凸岸,以流水堆积为主,河岸水浅;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 000~1 200米,地势起伏和缓,B正确。
能力提升
在贵州省德江县藏金洞中,科学家发现一枚类似“溏心荷包蛋”的地貌景观(图5),其中间颜色略深,如黄澄澄的“蛋黄”(硫化物沉淀),周围一圈黄色最浅,逐渐和外围的“蛋清”(碳酸钙)融为一体。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据此回答10~12题。
图5
10.形成“溏心荷包蛋”需要(  )
①洞顶含硫的水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四周碳酸钙的不断沉积 ④地下径流快速流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溏心荷包蛋”中间黄澄澄的“蛋黄”含有硫化物沉淀,其形成需要含硫化物的水自洞顶不断滴落堆积,①正确;水沿着洞壁缓慢渗出会使得该洞穴范围内硫化物或碳酸钙广布,但并不能形成类似“溏心荷包蛋”的地貌景观,②错误;外围的“蛋清”当中含有碳酸钙,判断周围碳酸钙不断沉积,③正确;快速流动的地下径流会将硫化物和碳酸钙侵蚀掉,无法形成“溏心荷包蛋”,④错误。故选A。
11.该溶洞为“溏心荷包蛋”发育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丰富的泥沙
[B]充足的水汽
[C]曲折的河道
[D]平缓的洞底
【答案】 D
【解析】 该枚“溏心荷包蛋”底座较为平坦,判断其形成时洞底地形较为平缓,为“溏心荷包蛋”的发育提供了关键条件,D正确。
12.与“溏心荷包蛋”景观成因最相似的地貌景观是(  )
[A]峰丛 [B]溶沟
[C]石笋 [D]残丘
【答案】 C
【解析】 “溏心荷包蛋”景观的形成是流水挟带硫化物和碳酸钙堆积的结果,峰丛、溶沟、残丘是流水侵蚀地貌,与“溏心荷包蛋”景观成因不相似,A、B、D错误;石笋是流水挟带碳酸钙堆积的结果,与“溏心荷包蛋”景观成因相似,C正确。
  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图6为某地沿海基岩海岸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13~14题。
图6
13.图中海蚀柱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答案】 C
【解析】 海蚀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塌而形成的与海岸分离的岩石柱。海岸上先形成海蚀洞,即图②,接着岬角两侧的海蚀洞被海浪蚀穿,形成海蚀拱桥,即图④,随着海浪的进一步侵蚀,海蚀拱桥顶部的岩石崩塌,海蚀柱形成,即图③,海蚀柱不断遭受侵蚀,高度变低,直径变小,形成图①。因此图中海蚀柱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③①,C正确。
14.基岩海岸线的进退方向及其成因是(  )
[A]朝陆地方向退缩 海水侵蚀
[B]向海洋方向伸进 海水侵蚀
[C]朝陆地方向退缩 海水堆积
[D]向海洋方向伸进 海水堆积
【答案】 A
【解析】 基岩海岸通常以海水的侵蚀作用为主,导致海岸线朝陆地方向退缩,A正确。
15.(16分)广西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读广西地形图(图7)及相关景观图(图8),回答下列问题。
图7
图8
(1)列举两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名称。(2分)
(2)从气候、岩石、地势、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简要分析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8分)
(3)试分析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答案】 (1)石芽、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和峰林等。(列举2个即可)(2分)
(2)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桂林地区岩石以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桂林地区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经,水量充沛等。(8分)
(3)有利影响: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6分)
【解析】 第(1)题,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落水洞和石芽等。第(2)题,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经,径流量大,流水作用明显。第(3)题,有利影响:桂林地区独特的地貌形态丰富多样,欣赏价值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该地区降水多,水土易流失并出现石漠化;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缺乏,对农业生产很不利;多地下溶洞、暗河,对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利。
课时作业2 常见地貌类型(B)
(时间:30分钟 满分:57分)
基础达标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图1为芬迪湾好望角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1.图示四座海蚀柱中,形成海蚀凹槽最早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D
【解析】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蚀越强烈,因而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越早。由此可判断图中四座海蚀柱中海蚀凹槽形成最早的是d,D正确。
2.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是(  )
[A]受海水侵蚀严重,基部之上石柱坍塌
[B]海蚀柱基部较低,出露海平面较少
[C]终年被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
[D]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较小
【答案】 A
【解析】 e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C错误;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海蚀柱,导致基部之上的海蚀柱坍塌,海蚀凹槽消失,A正确;海蚀凹槽消失主要是由于海水侵蚀,并非出露海平面少、海浪摩擦力小,B、D错误。
  读图,回答3~4题。
图2
3.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①搬运作用 ②侵蚀作用 ③溶蚀作用 ④堆积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中堆积物的分布,判断所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既有流水侵蚀作用,又有流水堆积作用,②④正确。故选B。
4.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由乙图可知,河流的“T”字母一侧侵蚀严重,位于河流凹岸一侧,“P”字母一侧淤积严重,位于河流的凸岸一侧,则可知图甲中与此对应的是①③,B正确。
  冰峡湾是冰川在重力驱动下流动入海的景观(图3)。伊卢利萨特冰峡湾是格陵兰岛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据此回答5~6题。
图3
5.冰峡湾底部依托的是(  )
[A]“U”形谷 [B]角峰
[C]冰斗 [D]刃脊
【答案】 A
【解析】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其底部和两侧对地面岩石进行强烈的刨蚀和拔蚀,形成宽而浅的“U”形谷。冰峡湾作为冰川流入海洋的景观,其底部往往就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A正确;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孤立和尖锐的山峰,通常出现在冰川的中心区域,而不是冰峡湾的底部,B错误;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在山坡上形成的围椅状凹地,其形状类似于斗或碗,与冰峡湾底部的形态不符,C错误;刃脊是由相邻的两个冰川谷底或冰斗之间,冰川的强烈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狭窄而陡峭的山脊,同样不是冰峡湾底部的依托,D错误。
6.最适合观赏伊卢利萨特冰峡湾中冰山的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 C
【解析】 冰山是冰川融化后断裂形成的巨大冰块。该地区位于北半球的格陵兰岛,在7月份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更多的冰块断裂并漂浮在海面上,形成壮观的冰山景观,C正确。
能力提升
湖北恩施沐抚大峡谷分布着一种独特的岩柱群地貌,该地貌主要发育于三叠纪石灰岩地层,厚度为300~400米,且中间夹有一层隔水的煤系地层。图4为该岩柱群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7~8题。
图4
7.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流水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风力侵蚀 ④冰川刨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该地貌主要发育于三叠纪石灰岩地层,可推知为喀斯特地貌的石林;主要形成原因是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岩体崩塌,形成坡度陡峭的石林地貌,A正确。
8.推测岩柱群地貌形成环境为(  )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答案】 D
【解析】 岩柱群是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岩体崩塌,形成坡度陡峭的石林地貌,说明当时气候温暖,降水丰富,D正确。
  策勒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临近易改道的策勒河。在广布的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之间的平地,局部发育了尺度较小的沙波纹地貌(图5)。受重力加速影响,沙波纹背风侧风速较快,侵蚀能力强。据此回答9~11题。
图5
9.受沙丘约束,发育沙波纹的局部地区(  )
[A]地势较高 [B]风速较小
[C]地表干燥 [D]植被稀少
【答案】 B
【解析】 广布的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之间的平地,受沙丘阻挡,风速较小,形成小尺度风沙地貌——沙波纹,B正确;与沙丘相比,沙波纹地势较低,A错误;地表干燥、植被稀少均与沙丘约束无关,C、D错误。
10.沙波纹平均粒径最大之处位于(  )
[A]迎风坡坡脚 [B]迎风坡坡中
[C]沙波纹顶部 [D]背风坡坡脚
【答案】 D
【解析】 受重力加速影响,沙波纹背风侧气流下沉,风速较快,外力侵蚀作用强,小颗粒物质被侵蚀,留下的颗粒平均粒径较大,尤其是背风坡坡脚,重力下沉加速达到最大,因此沙波纹平均粒径最大之处位于背风坡坡脚,D正确,A、B、C错误。
11.和策勒地区相比,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波纹地貌罕见,主要是因为(  )
[A]沙丘掩埋 [B]沙源不足
[C]风蚀较弱 [D]地表崎岖
【答案】 A
【解析】 策勒地区由于临近易改道的河流,地表相对较湿润,且有灌丛沙丘发育,沙丘更趋向于固定,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更多流动的大型沙丘,会直接覆盖小型沙波纹地貌,A正确;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源充足,风力也较强,地表起伏较小,B、C、D错误。
1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气候极为干旱,冬春季多大风天气,区内雅丹地貌发育典型。图6为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景观图,图7为罗布泊局部区域雅丹体的空间分布图,单个雅丹体背风侧普遍较小且矮。
图6
图7
(1)说明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发育的条件。(6分)
(2)判断该地的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冬春季节,风力强劲,风力侵蚀作用较强;植被稀疏,固沙和阻风能力较弱;气候干旱,基岩风化作用较强。(6分)
(2)东北风。雅丹体垄槽走向和盛行风向一致,图示中垄槽走向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单个雅丹体西南侧较细小且低,说明为背风侧,雅丹体最高点位于东北侧,即为迎风侧,该地盛行风向为东北风。(6分)
【解析】 第(1)题,雅丹地貌是风成地貌,其发育条件主要从风力强劲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单个雅丹体背风侧普遍较小且矮,结合图示,雅丹群的单个雅丹体均是西南方向较细且小,说明西南方向为背风侧;最高点位于东北端,东北端陡峭,被风力侵蚀强,为迎风面,西南面相对较缓,为背风坡,所以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同时,雅丹群的垄槽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进一步说明该地的盛行风向为东北风。
13.(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藏米林市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市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图8),图9为丹娘沙丘景观。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图8
图9
(1)描述丹娘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4分)
(2)推测丹娘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河谷较宽阔;河谷两侧高山耸立。(4分)
(2)沙源地:江心沙洲。理由:距离近;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水位低,江心沙洲露出水面;冬春季节多大风,大风将江心沙洲的沙子吹向西北,受到山地阻挡,堆积形成沙丘。(8分)
【解析】 第(1)题,从河谷的宽窄和河谷周围的地形两个方面描述河谷的特征。第(2)题,结合“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再结合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特点,可以推测其水位低的季节为冬春季,江心沙洲露出水面;结合“冬春季多大风”,可推测大风将江心沙洲的沙子吹向西北,受到山地阻挡堆积形成沙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3张PPT)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
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
特点。 1.结合地貌景观图,判读景观的类型和特征。(区域认知)
2.通过示意图、过程图等,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地貌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
3.分析各种地貌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4.学会在野外或运用图片、视频对当地的地貌进行观察、识别、描述。(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预习导学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 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
我国的 、贵州、云南等地。
可溶
广西
3.类型
类型 特征
地表
喀斯特
地貌 溶沟 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
洼地 底部平坦
峰丛、
峰林 呈锥状耸立
地下
喀斯特
地貌 呈层状分布;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溶洞
·拓展延伸·
图解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
二、河流地貌
河段 流经地形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上游 山区 “V”形河谷 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中、下游 平原地区 冲积扇

冲积平原 平面上呈扇形,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河谷:宽而浅的槽形。
山前→河口:坡度变缓,沉积物颗粒变
河曲

牛轭湖 河曲:河道呈“S”形
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河口段 地势低平 河口 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三角洲
[想一想] 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地势平缓地区的河曲部分被泛滥的洪水冲断颈部而与河道分离形成。
三、风沙地貌
1.概念
在干旱地区,以 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在多沙的 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有分布。
风力
西北
河谷
3.类型
(1)风蚀地貌。
沙漠
雅丹
(2)风积地貌——沙丘。
①常见类型:新月形沙丘。
②根据其移动状况可分为 沙丘和流动沙丘。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固定
[绘一绘] 在下图中用“→”画出盛行风向。
答案:
四、海岸地貌
1.概念
海岸在 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地貌类型
类型 形态
侵蚀
地貌 海蚀崖、海蚀 、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堆积
地貌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沙坝
平台
海浪
[想一想] 海蚀穴、海蚀拱桥和海蚀柱在形成上有何关联
提示:在海浪长期作用下,部分海岸会形成向内侧凹的海蚀穴。海蚀穴被蚀穿后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崩塌,可能形成海蚀柱。
关键能力·情境导学
学习任务一 认识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情境·探究导学】
瑶琳仙境
瑶琳仙境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距杭州市区80千米,离县城23千米,是华东沿海中部亚热带湿润区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纵深1千米,总面积达28 000平方米,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它以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被誉为“全国诸洞之冠”。有人夸它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1)根据材料推测,杭州市桐庐县瑶琳仙境所在地区的基岩是什么岩石
提示: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2)瑶琳仙境常见的地貌有哪些
提示: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地貌。
(3)除了开发旅游,人类还可以如何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
提示: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暗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喀斯特泉水和温泉具有医疗作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床;有些溶洞可作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某些洞穴可以作为地下水库,用于发电和灌溉,也可在水能丰富的河段筑坝发电。
1.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
【核心·归纳总结】
(2)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3)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①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
②土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
③地表坡度大,易产生水土流失。
④地表有很多裂隙、竖井等,地表水很容易转化为地下水,导致地表缺水,发展农业要依靠灌溉,且灌溉效率低。
2.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分布 示意图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
平原 山前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河口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方法技巧·
河流弯道的侵蚀与堆积规律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在实际利用中,凹岸水深,泥沙淤积少,适合建港口;凸岸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作农业用地和聚落点。
银狐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开放的水旱洞为一体的自然风景溶洞。特色景观是洞顶倒挂着长近2米、形似猫头狐狸身的雪白方解石晶体,被称为“中华国宝”—银狐(下图)。据此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1.“中华国宝”—银狐地貌的成因类似于(  )
[A]石钟乳
[B]孤峰
[C]溶斗
[D]“V”形河谷
A
【解析】 “中华国宝”—银狐位于溶洞内部,为洞顶倒挂着的晶体,类似于石钟乳,属于流水淀积地貌,A正确。
2.与广西桂林相比,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弱,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岩石类型 ②降水 ③热量 ④光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B
【解析】 该地区岩石为石灰岩,岩石类型与广西桂林相同,①错误;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广西相比,北京纬度更高,热量条件更差,降水更少,因此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弱,②③正确;北京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光照条件并不比广西差,不是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弱的主要原因,④错误。故选B。
河曲是指河流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弯曲部分。下图中甲、乙示意位于同一河流不同河段两种类型的河曲。甲河曲所在区域地势较平坦,乙河曲两岸多为高大山地。据此回答3~4题。
甲       乙    
3.甲河曲持续发育,易形成(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V”形峡谷 [D]牛轭湖
D
【解析】 甲河曲周边地势较为平坦,河流侧蚀作用明显,河曲发育,受持续的侧蚀作用,河曲易被裁弯取直,发育成牛轭湖,D正确。
4.与甲河曲相比,乙河曲(  )
[A]堆积作用较强
[B]位于河流下游
[C]侵蚀作用强烈
[D]流水速度较慢
C
【解析】 与甲河曲相比,乙河曲周边多为山地,河流两侧地势较为陡峭,该河曲多位于河流的上游,是河流强烈下切形成的嵌入式河曲,河流流速快,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C正确。
【情境·探究导学】
青岛石老人的今昔
“石老人”是青岛市崂山区的地标性景观,位于石老人村西侧海域,距岸百米处有一座十几米高的岩石,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
学习任务二 认识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据分析,“石老人”已经有6 000多岁,组成“石老人”地区的岩石多为喷出岩中的流纹岩和安山岩,是火山活动的遗物。2022年10月3日凌晨,其上半部分突然坍塌,“石老人”的“头”和“胳膊”都不见了。在此之前就有游客称“石老人”在“变老”,需要人工修葺。图1为“石老人”在坍塌前拍摄的照片,图2为“石老人”在坍塌后拍摄的照片。
图1         图2
(1)说明导致“石老人”受损的主要外力作用。
提示:海水侵蚀。
(2)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石老人”人工修葺难度较大的原因。
提示:石老人是海蚀柱,部分损毁乃至消失,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周边风大浪急,在海水中经常被风化、侵蚀,人工修补很难承受自然的破坏。
1.风沙地貌
(1)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
【核心·归纳总结】
类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风蚀
地貌 风蚀柱 呈孤立的、粗细不均的柱状岩石
风蚀蘑菇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风积
地貌 新月形
沙丘 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尖角(翼)。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纵向沙丘 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
(2)水岸沙丘形成条件。
①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露出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②沙丘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沉积。
③沙丘形成的水文条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燥。
·方法技巧·
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风向的方法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方法技巧·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3)根据雅丹地貌垄脊的走向判断风向。
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一致,迎风坡一侧因受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
2.海岸地貌
类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海岸
侵蚀
地貌 海蚀崖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海蚀穴 波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
海蚀柱 海蚀崖后退过程中,抗侵蚀能力强的部分残留下来形成的柱状体
海岸
堆积
地貌 海滩 海浪抵达海岸时,挟带的物质发生沉积形成的海岸。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大致与海岸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
离岸堤 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的沙堤
沙嘴 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
滦河发源于河北省北部,其入海口附近的昌黎县年均降水量65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多大风。在滦河入海口附近海岸有连绵起伏的沙丘群。研究表明,该沙丘群沙丘脊线夏秋季节向海东移,冬春季节向陆西移,会发生季节性“摇摆”。下图示意滦河口沙丘位置及其沿岸沙丘形态。据此回答 1~3题。
【实践·学以致用】
1.形成该地新月形沙丘的主导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C
【解析】 根据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形状,可知东北方向坡度缓,西南方向坡度陡,所以主导风向为东北风,C正确。
2.该沙丘群沙丘脊线高度季节变化特点为(  )
[A]夏季升高冬季降低
[B]夏季降低冬季升高
[C]冬夏季高度都升高
[D]冬夏季高度都降低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昌黎县年均降水量65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多大风。夏季降水多,沙丘群沙丘脊线被雨水冲刷降低,冬季多大风,堆积作用强,沙丘群沙丘脊线升高,B正确。
3.造成该沙丘群沙丘脊线发生季节性“摇摆”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风向的季节变化
[B]当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C]河流含沙量的季节变化
[D]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A
【解析】 该沙丘群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由于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使得该沙丘群沙丘脊线发生季节性“摇摆”,A正确;降水的季节变化,会造成该沙丘群沙丘脊线高度随季节变化,不会出现沙丘脊线季节性“摇摆”,B错误;该沙丘群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与河流的含沙量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关系不大,C、D错误。
庙岛群岛地处山东半岛北侧,主要为基岩海岸,下图为某旅游爱好者在该群岛拍摄的月牙湾公园“长石”滩和九丈崖景观照片。据此回答4~6题。
4.月牙湾岸边的“长石”圆润光滑,其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波浪侵蚀
[C]河流沉积 [D]风力沉积
B
【解析】 月牙湾岸边的“长石”圆润光滑,磨圆度好,是受外力的侵蚀打磨作用的结果,C、D错误;月牙湾“长石”滩为海岸地貌,“长石”圆润光滑主要是受海浪(波浪)侵蚀作用的影响,A错误,B正确。
5.下列景观中与九丈崖成因相似的是(  )
D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九丈崖为海蚀崖,属于海浪侵蚀地貌。①为峡湾,为冰川侵蚀地貌,A错误;②为桂林象鼻山,为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地貌,B错误;③为新疆魔鬼城,为风力侵蚀地貌,C错误;④为“蓝窗”拱门,属于海浪侵蚀地貌,
D正确。
6.该旅游爱好者在庙岛群岛还可能看到(  )
[A]大片淤泥质、沙质海岸
[B]平直的海岸线景观
[C]海蚀柱、海蚀拱桥景观
[D]大量冰川地貌遗迹
C
【解析】 庙岛群岛主要为基岩海岸,海浪侵蚀作用强,该旅游爱好者在庙岛群岛还可能看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浪侵蚀地貌景观,C正确;大片淤泥质、沙质海岸为海浪堆积地貌,A错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强,海岸线不一定平直,B错误;该地没有冰川分布,不会有大量冰川地貌遗迹,D错误。
走进地理活动
【地理活动】
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成的模拟实验
1.实验器材
木板和木条制成的可升降木槽(如图)、颗粒大小不同的沙子、自来水若干瓶、直尺等。
2.实验步骤
(1)在木槽斜面A中,铺上具有一定湿度和厚度的沙层。
(2)取一瓶水至斜面A顶端缓缓倒下,使水流呈线状,观察A、B面上沙层的变化,并加以记录。
(3)重复上述步骤(1)(2),加快倒水的速度,对比观察A、B面上沙层的变化差异,并加以记录。
(4)重复上述步骤(1)(2),加大a的倾斜角度,观察A、B面上沙层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记录。
3.实验记录
(1)记录步骤(3)中A面上冲沟的深度变化,以及步骤(4)中B面上的堆积物数量的变化。
(2)记录B面上形成的堆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
4.实验分析和应用
[思考]
(1)通过步骤(3)可以发现A面上冲沟的深度变   (填“深”或“浅”),通过步骤(4)可以发现B面上的堆积物数量变    (填“多”或“少”)。
(2)实验中还发现在B面上形成的堆积物越靠近上游方向颗粒物越   (填
“大”或“小”),可推断在越靠近上游的方向,流速越   (填“快”或“慢”),流水的搬运能力越   (填“强”或“弱”)。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河流上游河谷多呈“V”形的原因。
答案:(3)河流上游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下蚀作用强,导致河谷多呈“V”形。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指出冲积扇从扇顶至扇缘表面颗粒物大小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 (4)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由粗到细。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水流速度变缓,流水的搬运能力越来越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课堂小结·视野拓展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江心洲
江心洲系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有的江心洲平时出露水面,洪水泛滥时顶部会没入水中,发生泥沙沉积;有的江心洲则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没入水面以下。江心洲四面环水,常形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些江心洲具有特别的利用价值,如长江口崇明岛、湘江橘子洲等。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结合地貌景观图,判读景观的类型和特征。(区域认知) 2.通过示意图、过程图等,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地貌与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 3.分析各种地貌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人地协调观) 4.学会在野外或运用图片、视频对当地的地貌进行观察、识别、描述。(地理实践力)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类型
类型 特征
地表 喀斯特 地貌 溶沟 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
洼地 底部平坦
峰丛、 峰林 呈锥状耸立
续表
类型 特征
地下 喀斯特 地貌 溶洞 呈层状分布;顶部向下发育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向上发育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图解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
二、河流地貌
河段 流经地形 地貌景观 景观特点
上游 山区 “V”形河谷 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中、下游 平原地区 冲积扇 ↓ 冲积平原 平面上呈扇形,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由粗变细
河谷:宽而浅的槽形。 山前→河口:坡度变缓,沉积物颗粒变细
河曲 ↓ 牛轭湖 河曲:河道呈“S”形
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
河口段 地势低平 河口三角洲 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想一想] 牛轭湖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地势平缓地区的河曲部分被泛滥的洪水冲断颈部而与河道分离形成。
三、风沙地貌
1.概念
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布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有分布。
3.类型
(1)风蚀地貌。
(2)风积地貌——沙丘。
①常见类型:新月形沙丘。
②根据其移动状况可分为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在沙漠边缘,流动沙丘会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绘一绘] 在下图中用“→”画出盛行风向。
答案:
四、海岸地貌
1.概念
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2.地貌类型
类型 形态
侵蚀 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堆积 地貌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沙坝
[想一想] 海蚀穴、海蚀拱桥和海蚀柱在形成上有何关联
提示:在海浪长期作用下,部分海岸会形成向内侧凹的海蚀穴。海蚀穴被蚀穿后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崩塌,可能形成海蚀柱。
学习任务一 认识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
【情境·探究导学】
瑶琳仙境
  瑶琳仙境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距杭州市区80千米,离县城23千米,是华东沿海中部亚热带湿润区喀斯特洞穴的典型代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瑶琳仙境,又名瑶琳洞,纵深1千米,总面积达28 000平方米,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它以曲折有致的洞势地貌,瑰丽多姿的群石景观,被誉为“全国诸洞之冠”。有人夸它是“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1)根据材料推测,杭州市桐庐县瑶琳仙境所在地区的基岩是什么岩石
提示: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2)瑶琳仙境常见的地貌有哪些
提示: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景观地貌。
(3)除了开发旅游,人类还可以如何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
提示:喀斯特泉水和地下暗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喀斯特泉水和温泉具有医疗作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床;有些溶洞可作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某些洞穴可以作为地下水库,用于发电和灌溉,也可在水能丰富的河段筑坝发电。
【核心·归纳总结】
1.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过程。
(2)喀斯特地貌的特征。
(3)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①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
②土层较薄,土壤肥力较低。
③地表坡度大,易产生水土流失。
④地表有很多裂隙、竖井等,地表水很容易转化为地下水,导致地表缺水,发展农业要依靠灌溉,且灌溉效率低。
2.河流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分布 示意图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 平原 山前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中下游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河口 多为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分布
河流弯道的侵蚀与堆积规律
  河流流经弯道时,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在实际利用中,凹岸水深,泥沙淤积少,适合建港口;凸岸泥沙沉积,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可作农业用地和聚落点。
【实践·学以致用】
  银狐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开放的水旱洞为一体的自然风景溶洞。特色景观是洞顶倒挂着长近2米、形似猫头狐狸身的雪白方解石晶体,被称为“中华国宝”—银狐(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中华国宝”—银狐地貌的成因类似于(  )
[A]石钟乳 [B]孤峰
[C]溶斗 [D]“V”形河谷
【答案】 A
【解析】 “中华国宝”—银狐位于溶洞内部,为洞顶倒挂着的晶体,类似于石钟乳,属于流水淀积地貌,A正确。
2.与广西桂林相比,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弱,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岩石类型 ②降水 ③热量 ④光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该地区岩石为石灰岩,岩石类型与广西桂林相同,①错误;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与广西相比,北京纬度更高,热量条件更差,降水更少,因此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弱,②③正确;北京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光照条件并不比广西差,不是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弱的主要原因,④错误。故选B。
河曲是指河流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弯曲部分。下图中甲、乙示意位于同一河流不同河段两种类型的河曲。甲河曲所在区域地势较平坦,乙河曲两岸多为高大山地。据此回答3~4题。
 甲       乙     
3.甲河曲持续发育,易形成(  )
[A]三角洲 [B]冲积扇
[C]“V”形峡谷 [D]牛轭湖
【答案】 D
【解析】 甲河曲周边地势较为平坦,河流侧蚀作用明显,河曲发育,受持续的侧蚀作用,河曲易被裁弯取直,发育成牛轭湖,D正确。
4.与甲河曲相比,乙河曲(  )
[A]堆积作用较强
[B]位于河流下游
[C]侵蚀作用强烈
[D]流水速度较慢
【答案】 C
【解析】 与甲河曲相比,乙河曲周边多为山地,河流两侧地势较为陡峭,该河曲多位于河流的上游,是河流强烈下切形成的嵌入式河曲,河流流速快,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C正确。
学习任务二 认识风沙地貌和海岸地貌
【情境·探究导学】
青岛石老人的今昔
“石老人”是青岛市崂山区的地标性景观,位于石老人村西侧海域,距岸百米处有一座十几米高的岩石,形如老人坐在碧波之中。
据分析,“石老人”已经有6 000多岁,组成“石老人”地区的岩石多为喷出岩中的流纹岩和安山岩,是火山活动的遗物。2022年10月3日凌晨,其上半部分突然坍塌,“石老人”的“头”和“胳膊”都不见了。在此之前就有游客称“石老人”在“变老”,需要人工修葺。图1为“石老人”在坍塌前拍摄的照片,图2为“石老人”在坍塌后拍摄的照片。
图1         图2
(1)说明导致“石老人”受损的主要外力作用。
提示:海水侵蚀。
(2)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石老人”人工修葺难度较大的原因。
提示:石老人是海蚀柱,部分损毁乃至消失,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周边风大浪急,在海水中经常被风化、侵蚀,人工修补很难承受自然的破坏。
【核心·归纳总结】
1.风沙地貌
(1)风蚀地貌与风积地貌。
类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风蚀 地貌 风蚀柱 呈孤立的、粗细不均的柱状岩石
风蚀蘑菇 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
雅丹 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构成,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
续表
类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风积 地貌 新月形 沙丘 平面图形呈新月形,沙丘的两侧有顺着风向向前伸出的两个尖角(翼)。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纵向沙丘 顺风向,呈互相平行的长条形
(2)水岸沙丘形成条件。
①沙丘形成的动力条件——盛行风,特别是在泥沙露出水面、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劲的地区。
②沙丘形成的物质来源——泥沙,河流泥沙含量大,且该地水流速度慢,泥沙在河床沉积。
③沙丘形成的水文条件——河流水位降低,泥沙裸露且干燥。
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风向的方法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3)根据雅丹地貌垄脊的走向判断风向。
垄脊的走向与盛行风一致,迎风坡一侧因受力侵蚀明显,坡度较陡。
2.海岸地貌
类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海岸 侵蚀 地貌 海蚀崖 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海蚀穴 波浪冲蚀海滨陆地形成的槽形凹穴,沿海岸线分布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
海蚀柱 海蚀崖后退过程中,抗侵蚀能力强的部分残留下来形成的柱状体
海岸 堆积 地貌 海滩 海浪抵达海岸时,挟带的物质发生沉积形成的海岸。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 大致与海岸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
离岸堤 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形成的沙堤
沙嘴 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
【实践·学以致用】
  滦河发源于河北省北部,其入海口附近的昌黎县年均降水量65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多大风。在滦河入海口附近海岸有连绵起伏的沙丘群。研究表明,该沙丘群沙丘脊线夏秋季节向海东移,冬春季节向陆西移,会发生季节性“摇摆”。下图示意滦河口沙丘位置及其沿岸沙丘形态。据此回答 1~3题。
1.形成该地新月形沙丘的主导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形状,可知东北方向坡度缓,西南方向坡度陡,所以主导风向为东北风,C正确。
2.该沙丘群沙丘脊线高度季节变化特点为(  )
[A]夏季升高冬季降低
[B]夏季降低冬季升高
[C]冬夏季高度都升高
[D]冬夏季高度都降低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昌黎县年均降水量65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冬春季多大风。夏季降水多,沙丘群沙丘脊线被雨水冲刷降低,冬季多大风,堆积作用强,沙丘群沙丘脊线升高,B正确。
3.造成该沙丘群沙丘脊线发生季节性“摇摆”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风向的季节变化
[B]当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C]河流含沙量的季节变化
[D]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答案】 A
【解析】 该沙丘群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由于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使得该沙丘群沙丘脊线发生季节性“摇摆”,A正确;降水的季节变化,会造成该沙丘群沙丘脊线高度随季节变化,不会出现沙丘脊线季节性“摇摆”,B错误;该沙丘群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与河流的含沙量和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关系不大,C、D错误。
  庙岛群岛地处山东半岛北侧,主要为基岩海岸,下图为某旅游爱好者在该群岛拍摄的月牙湾公园“长石”滩和九丈崖景观照片。据此回答4~6题。
4.月牙湾岸边的“长石”圆润光滑,其主要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波浪侵蚀
[C]河流沉积 [D]风力沉积
【答案】 B
【解析】 月牙湾岸边的“长石”圆润光滑,磨圆度好,是受外力的侵蚀打磨作用的结果,C、D错误;月牙湾“长石”滩为海岸地貌,“长石”圆润光滑主要是受海浪(波浪)侵蚀作用的影响,A错误,B正确。
5.下列景观中与九丈崖成因相似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九丈崖为海蚀崖,属于海浪侵蚀地貌。①为峡湾,为冰川侵蚀地貌,A错误;②为桂林象鼻山,为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地貌,B错误;③为新疆魔鬼城,为风力侵蚀地貌,C错误;④为“蓝窗”拱门,属于海浪侵蚀地貌,D正确。
6.该旅游爱好者在庙岛群岛还可能看到(  )
[A]大片淤泥质、沙质海岸
[B]平直的海岸线景观
[C]海蚀柱、海蚀拱桥景观
[D]大量冰川地貌遗迹
【答案】 C
【解析】 庙岛群岛主要为基岩海岸,海浪侵蚀作用强,该旅游爱好者在庙岛群岛还可能看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浪侵蚀地貌景观,C正确;大片淤泥质、沙质海岸为海浪堆积地貌,A错误;由于海浪侵蚀作用强,海岸线不一定平直,B错误;该地没有冰川分布,不会有大量冰川地貌遗迹,D错误。
【地理活动】
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成的模拟实验
1.实验器材
木板和木条制成的可升降木槽(如图)、颗粒大小不同的沙子、自来水若干瓶、直尺等。
2.实验步骤
(1)在木槽斜面A中,铺上具有一定湿度和厚度的沙层。
(2)取一瓶水至斜面A顶端缓缓倒下,使水流呈线状,观察A、B面上沙层的变化,并加以记录。
(3)重复上述步骤(1)(2),加快倒水的速度,对比观察A、B面上沙层的变化差异,并加以记录。
(4)重复上述步骤(1)(2),加大a的倾斜角度,观察A、B面上沙层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记录。
3.实验记录
(1)记录步骤(3)中A面上冲沟的深度变化,以及步骤(4)中B面上的堆积物数量的变化。
(2)记录B面上形成的堆积物颗粒大小的变化。
4.实验分析和应用
[思考]
(1)通过步骤(3)可以发现A面上冲沟的深度变   (填“深”或“浅”),通过步骤(4)可以发现B面上的堆积物数量变    (填“多”或“少”)。
(2)实验中还发现在B面上形成的堆积物越靠近上游方向颗粒物越    (填“大”或“小”),可推断在越靠近上游的方向,流速越    (填“快”或“慢”),流水的搬运能力越   (填“强”或“弱”)。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河流上游河谷多呈“V”形的原因。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指出冲积扇从扇顶至扇缘表面颗粒物大小差异并说明原因。
答案:(1)深 多
(2)大 快 强
(3)河流上游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下蚀作用强,导致河谷多呈“V”形。
(4)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物由粗到细。从扇顶到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变小,水流速度变缓,流水的搬运能力越来越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江心洲 江心洲系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有的江心洲平时出露水面,洪水泛滥时顶部会没入水中,发生泥沙沉积;有的江心洲则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没入水面以下。江心洲四面环水,常形成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一些江心洲具有特别的利用价值,如长江口崇明岛、湘江橘子洲等。
课时作业1 常见地貌类型(A)
(时间:30分钟 满分:58分)
基础达标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又称风蚀垄槽或者风蚀脊。我国柴达木盆地中心有世界非常特殊的水上雅丹地貌(图1)。据此回答1~2题。
图1
1.雅丹地貌常见于(  )
[A]四川 [B]吉林 [C]云南 [D]新疆
【答案】 D
【解析】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地貌,因此,大多出现于风力作用较为强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新疆符合该条件,D正确。
2.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作用—地壳抬升—风力侵蚀—流水汇入
[B]沉积作用—流水汇入—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沉积作用—风力侵蚀—流水汇入
[D]地壳下沉—沉积作用—流水汇入—风力侵蚀
【答案】 A
【解析】 雅丹地貌多为干旱地区的风力侵蚀地貌,水上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之后有流水汇入形成的。风力侵蚀前有沉积岩形成、地壳抬升过程,A正确。
  荆江河段地处江汉平原,以藕池口为界,分上、下荆江。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两岸发育众多的扇状地貌。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九曲回肠”,经自然或人工裁弯取直后,形成众多的牛轭湖。图2为荆江段河道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图2
3.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程度差异明显,可能是因为(  )
[A]地形差异 [B]河岸岩性差异
[C]流量差异 [D]沿岸植被不同
【答案】 B
【解析】 上荆江属微弯曲河道,河流侧向侵蚀作用较弱,说明两岸岩层较硬,相对不易被侵蚀,下荆江属高弯曲河道“九曲回肠”,说明两岸岩层较软,相对容易被侵蚀,河岸岩性差异导致上、下荆江河道自然弯曲差异明显,B正确。
4.下荆江裁弯取直后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
①增大了河流流量 ②改善了航运条件 ③增加了湿地面积 ④减少了泥沙淤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下荆江裁弯取直后,利于河水下泄,会减少沉积物在河曲地段沉积,利于船舶通行,改善航运条件,②④正确;裁弯取直并不能增加河流径流量,①错误;河道裁弯取直后河流流经区域减少,湿地面积有所减少,③错误。故选D。
  图3为欧洲西部某地区某地貌形成过程中3个不同时期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图3
5.丙图中谷地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地貌的形成过程可知,丙图中谷地的形成和冰川有关,主要外力作用是冰川侵蚀,B正确。
6.图示地区还容易形成的地理事物是(  )
[A]冰碛丘陵 [B]溶洞
[C]冲积扇 [D]蘑菇石
【答案】 A
【解析】 图示地貌由冰川作用形成,该地区应冰川地貌广布,冰碛丘陵为冰川地貌,A正确;溶洞为流水溶蚀地貌,B错误;冲积扇为流水堆积地貌,C错误;蘑菇石为风力侵蚀地貌,D错误。
7.图示3个时期的先后顺序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答案】 D
【解析】 该地貌为冰川地貌。其形成过程应首先是冰川大规模发育,经历冰川侵蚀形成“U”形谷,当气候变暖,冰川退却、冰川融化之后海水倒灌。结合图示可知,正确的顺序应当是乙→丙→甲,D正确。
  图4是旋绕在内蒙古高原中的一条“蛇曲”,给我们展示了河流弯曲的温婉之美。据此回答8~9题。
图4
8.形成图中流水地貌的主要因素是(  )
[A]流水堆积 [B]溯源侵蚀
[C]侧向侵蚀 [D]下切侵蚀
【答案】 C
【解析】 河流流经平坦的地区,凹岸不断受到侧向侵蚀,形成“蛇曲”。故选C。
9.该“蛇曲”中由甲至乙的地形剖面图(纵坐标表示海拔,单位:米,阴影区为泥沙沉积物)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图中甲在河流的凹岸,以流水侵蚀为主,河岸岸陡水深;乙在河流的凸岸,以流水堆积为主,河岸水浅;内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 000~1 200米,地势起伏和缓,B正确。
能力提升
在贵州省德江县藏金洞中,科学家发现一枚类似“溏心荷包蛋”的地貌景观(图5),其中间颜色略深,如黄澄澄的“蛋黄”(硫化物沉淀),周围一圈黄色最浅,逐渐和外围的“蛋清”(碳酸钙)融为一体。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景观。据此回答10~12题。
图5
10.形成“溏心荷包蛋”需要(  )
①洞顶含硫的水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四周碳酸钙的不断沉积 ④地下径流快速流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溏心荷包蛋”中间黄澄澄的“蛋黄”含有硫化物沉淀,其形成需要含硫化物的水自洞顶不断滴落堆积,①正确;水沿着洞壁缓慢渗出会使得该洞穴范围内硫化物或碳酸钙广布,但并不能形成类似“溏心荷包蛋”的地貌景观,②错误;外围的“蛋清”当中含有碳酸钙,判断周围碳酸钙不断沉积,③正确;快速流动的地下径流会将硫化物和碳酸钙侵蚀掉,无法形成“溏心荷包蛋”,④错误。故选A。
11.该溶洞为“溏心荷包蛋”发育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丰富的泥沙
[B]充足的水汽
[C]曲折的河道
[D]平缓的洞底
【答案】 D
【解析】 该枚“溏心荷包蛋”底座较为平坦,判断其形成时洞底地形较为平缓,为“溏心荷包蛋”的发育提供了关键条件,D正确。
12.与“溏心荷包蛋”景观成因最相似的地貌景观是(  )
[A]峰丛 [B]溶沟
[C]石笋 [D]残丘
【答案】 C
【解析】 “溏心荷包蛋”景观的形成是流水挟带硫化物和碳酸钙堆积的结果,峰丛、溶沟、残丘是流水侵蚀地貌,与“溏心荷包蛋”景观成因不相似,A、B、D错误;石笋是流水挟带碳酸钙堆积的结果,与“溏心荷包蛋”景观成因相似,C正确。
  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图6为某地沿海基岩海岸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13~14题。
图6
13.图中海蚀柱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答案】 C
【解析】 海蚀柱是海岸受海浪侵蚀、崩塌而形成的与海岸分离的岩石柱。海岸上先形成海蚀洞,即图②,接着岬角两侧的海蚀洞被海浪蚀穿,形成海蚀拱桥,即图④,随着海浪的进一步侵蚀,海蚀拱桥顶部的岩石崩塌,海蚀柱形成,即图③,海蚀柱不断遭受侵蚀,高度变低,直径变小,形成图①。因此图中海蚀柱形成过程排序正确的是②④③①,C正确。
14.基岩海岸线的进退方向及其成因是(  )
[A]朝陆地方向退缩 海水侵蚀
[B]向海洋方向伸进 海水侵蚀
[C]朝陆地方向退缩 海水堆积
[D]向海洋方向伸进 海水堆积
【答案】 A
【解析】 基岩海岸通常以海水的侵蚀作用为主,导致海岸线朝陆地方向退缩,A正确。
15.(16分)广西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读广西地形图(图7)及相关景观图(图8),回答下列问题。
图7
图8
(1)列举两个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名称。(2分)
(2)从气候、岩石、地势、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简要分析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成因。(8分)
(3)试分析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答案】 (1)石芽、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和峰林等。(列举2个即可)(2分)
(2)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桂林地区岩石以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桂林地区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经,水量充沛等。(8分)
(3)有利影响: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6分)
【解析】 第(1)题,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落水洞和石芽等。第(2)题,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经,径流量大,流水作用明显。第(3)题,有利影响:桂林地区独特的地貌形态丰富多样,欣赏价值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该地区降水多,水土易流失并出现石漠化;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缺乏,对农业生产很不利;多地下溶洞、暗河,对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利。
课时作业2 常见地貌类型(B)
(时间:30分钟 满分:57分)
基础达标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芬迪湾位于加拿大东南部,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海湾,海湾附近有大片的海蚀柱群。图1为芬迪湾好望角海蚀柱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图1
1.图示四座海蚀柱中,形成海蚀凹槽最早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D
【解析】 海蚀凹槽是指基岩海岸下部的岩石在遭受海水侵蚀后形成的凹槽,越深入海洋的位置受海水侵蚀越强烈,因而形成海蚀凹槽的时间越早。由此可判断图中四座海蚀柱中海蚀凹槽形成最早的是d,D正确。
2.e海蚀柱不存在海蚀凹槽的原因是(  )
[A]受海水侵蚀严重,基部之上石柱坍塌
[B]海蚀柱基部较低,出露海平面较少
[C]终年被海水淹没,受海水侵蚀作用弱
[D]海蚀柱基部光滑,海浪摩擦力较小
【答案】 A
【解析】 e深入海洋的位置最远,因此受海水侵蚀最强烈,海蚀凹槽形成的时间也应最早,C错误;但由于长期受海水侵蚀,海蚀凹槽逐渐变深,最终切穿海蚀柱,导致基部之上的海蚀柱坍塌,海蚀凹槽消失,A正确;海蚀凹槽消失主要是由于海水侵蚀,并非出露海平面少、海浪摩擦力小,B、D错误。
  读图,回答3~4题。
图2
3.图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河流的(  )
①搬运作用 ②侵蚀作用 ③溶蚀作用 ④堆积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图中堆积物的分布,判断所示河流地貌形成的原因既有流水侵蚀作用,又有流水堆积作用,②④正确。故选B。
4.乙图所示地形剖面对应甲图中的(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由乙图可知,河流的“T”字母一侧侵蚀严重,位于河流凹岸一侧,“P”字母一侧淤积严重,位于河流的凸岸一侧,则可知图甲中与此对应的是①③,B正确。
  冰峡湾是冰川在重力驱动下流动入海的景观(图3)。伊卢利萨特冰峡湾是格陵兰岛的一处世界自然遗产。据此回答5~6题。
图3
5.冰峡湾底部依托的是(  )
[A]“U”形谷 [B]角峰
[C]冰斗 [D]刃脊
【答案】 A
【解析】 冰川在移动过程中,其底部和两侧对地面岩石进行强烈的刨蚀和拔蚀,形成宽而浅的“U”形谷。冰峡湾作为冰川流入海洋的景观,其底部往往就是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A正确;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孤立和尖锐的山峰,通常出现在冰川的中心区域,而不是冰峡湾的底部,B错误;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在山坡上形成的围椅状凹地,其形状类似于斗或碗,与冰峡湾底部的形态不符,C错误;刃脊是由相邻的两个冰川谷底或冰斗之间,冰川的强烈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狭窄而陡峭的山脊,同样不是冰峡湾底部的依托,D错误。
6.最适合观赏伊卢利萨特冰峡湾中冰山的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 C
【解析】 冰山是冰川融化后断裂形成的巨大冰块。该地区位于北半球的格陵兰岛,在7月份的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川的融化速度加快,更多的冰块断裂并漂浮在海面上,形成壮观的冰山景观,C正确。
能力提升
湖北恩施沐抚大峡谷分布着一种独特的岩柱群地貌,该地貌主要发育于三叠纪石灰岩地层,厚度为300~400米,且中间夹有一层隔水的煤系地层。图4为该岩柱群地貌景观图。据此回答7~8题。
图4
7.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①流水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风力侵蚀 ④冰川刨蚀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该地貌主要发育于三叠纪石灰岩地层,可推知为喀斯特地貌的石林;主要形成原因是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岩体崩塌,形成坡度陡峭的石林地貌,A正确。
8.推测岩柱群地貌形成环境为(  )
[A]冷干 [B]冷湿
[C]暖干 [D]暖湿
【答案】 D
【解析】 岩柱群是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岩体崩塌,形成坡度陡峭的石林地貌,说明当时气候温暖,降水丰富,D正确。
  策勒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临近易改道的策勒河。在广布的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之间的平地,局部发育了尺度较小的沙波纹地貌(图5)。受重力加速影响,沙波纹背风侧风速较快,侵蚀能力强。据此回答9~11题。
图5
9.受沙丘约束,发育沙波纹的局部地区(  )
[A]地势较高 [B]风速较小
[C]地表干燥 [D]植被稀少
【答案】 B
【解析】 广布的新月形沙丘、灌丛沙丘之间的平地,受沙丘阻挡,风速较小,形成小尺度风沙地貌——沙波纹,B正确;与沙丘相比,沙波纹地势较低,A错误;地表干燥、植被稀少均与沙丘约束无关,C、D错误。
10.沙波纹平均粒径最大之处位于(  )
[A]迎风坡坡脚 [B]迎风坡坡中
[C]沙波纹顶部 [D]背风坡坡脚
【答案】 D
【解析】 受重力加速影响,沙波纹背风侧气流下沉,风速较快,外力侵蚀作用强,小颗粒物质被侵蚀,留下的颗粒平均粒径较大,尤其是背风坡坡脚,重力下沉加速达到最大,因此沙波纹平均粒径最大之处位于背风坡坡脚,D正确,A、B、C错误。
11.和策勒地区相比,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波纹地貌罕见,主要是因为(  )
[A]沙丘掩埋 [B]沙源不足
[C]风蚀较弱 [D]地表崎岖
【答案】 A
【解析】 策勒地区由于临近易改道的河流,地表相对较湿润,且有灌丛沙丘发育,沙丘更趋向于固定,而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有更多流动的大型沙丘,会直接覆盖小型沙波纹地貌,A正确;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沙源充足,风力也较强,地表起伏较小,B、C、D错误。
1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气候极为干旱,冬春季多大风天气,区内雅丹地貌发育典型。图6为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景观图,图7为罗布泊局部区域雅丹体的空间分布图,单个雅丹体背风侧普遍较小且矮。
图6
图7
(1)说明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发育的条件。(6分)
(2)判断该地的盛行风向,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冬春季节,风力强劲,风力侵蚀作用较强;植被稀疏,固沙和阻风能力较弱;气候干旱,基岩风化作用较强。(6分)
(2)东北风。雅丹体垄槽走向和盛行风向一致,图示中垄槽走向基本为东北—西南走向;单个雅丹体西南侧较细小且低,说明为背风侧,雅丹体最高点位于东北侧,即为迎风侧,该地盛行风向为东北风。(6分)
【解析】 第(1)题,雅丹地貌是风成地貌,其发育条件主要从风力强劲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单个雅丹体背风侧普遍较小且矮,结合图示,雅丹群的单个雅丹体均是西南方向较细且小,说明西南方向为背风侧;最高点位于东北端,东北端陡峭,被风力侵蚀强,为迎风面,西南面相对较缓,为背风坡,所以盛行风向为东北风。同时,雅丹群的垄槽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进一步说明该地的盛行风向为东北风。
13.(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西藏米林市年降水量约640毫米,且集中在6—9月,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市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图8),图9为丹娘沙丘景观。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
图8
图9
(1)描述丹娘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4分)
(2)推测丹娘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8分)
【答案】 (1)河谷较宽阔;河谷两侧高山耸立。(4分)
(2)沙源地:江心沙洲。理由:距离近;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冬春季节水位低,江心沙洲露出水面;冬春季节多大风,大风将江心沙洲的沙子吹向西北,受到山地阻挡,堆积形成沙丘。(8分)
【解析】 第(1)题,从河谷的宽窄和河谷周围的地形两个方面描述河谷的特征。第(2)题,结合“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再结合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特点,可以推测其水位低的季节为冬春季,江心沙洲露出水面;结合“冬春季多大风”,可推测大风将江心沙洲的沙子吹向西北,受到山地阻挡堆积形成沙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