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课件+学案+课时作业含答案(教师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1 22:14:26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植被
(时间:30分钟 满分:65分)
课时作业1 植被(A)
基础达标
  “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图1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甲 大漠胡杨   乙 兴安林海
丙 海南椰树   丁 黄山迎客松
图1
1.甲图中大漠胡杨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荒漠植被
【答案】 B
【解析】 胡杨树生长于干旱气候区,受气候影响属于夏季葱绿、冬季落叶的落叶阔叶林,B正确。
2.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水热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答案】 A
【解析】 甲图为大漠胡杨,胡杨主要生长在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光照充足,冬冷夏热,A正确;乙区域位于东北地区,该区域冬季林区有林海雪原景象,冻土广布,高原面积小,B错误;丙区域位于海南岛,土壤为砖红壤,受雨水淋溶影响,土壤贫瘠,水热充足,C错误;风力侵蚀现象主要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D错误。
3.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答案】 C
【解析】 甲地植物根系发达是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乙地叶呈针状是因为气温较低;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温较高,林木四季常绿;丁地植物生长较快,主要是因为夏季高温多雨,C正确。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实验林场位于长白山脉,海拔400~600米,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4~5℃。图2为实验林场阴坡和阳坡长白落叶松用材林不同林龄阶段生长示意图。据此回答 4~5题。
图2
4.长白落叶松所属植被类型为(  )
[A]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答案】 A
【解析】 长白山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4~5 ℃,热量条件较差,长白落叶松属于针叶林,A正确。
5.该实验林场阳坡和阴坡同一林龄落叶松差异最显著的是(  )
[A]树高 [B]胸径
[C]树冠密度 [D]树冠长度
【答案】 C
【解析】 阴坡由于光照条件相对较弱,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大,有利于落叶松树冠的生长,同时落叶松为了获取更多的光照,树冠会向高处生长,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实验林场树木之间的空间有限,相互竞争,树冠长度受限制,不可能过长,故阳坡和阴坡同一林龄落叶松差异最显著的是树冠密度而非树冠长度,C正确,D错误;该实验林场冬季寒冷漫长,落叶松每年的生长季较短,阴阳坡同一林龄,树高和胸径的差异较小,A、B错误。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图3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据此回答6~7题。
图3
6.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分层最明显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热带雨林分布区纬度最低,水热条件最好,因此群落的垂直结构最为复杂,垂直分层最明显,C正确。
7.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具有(  )
[A]喜光特性 [B]喜阴特性
[C]喜水特性 [D]喜旱特性
【答案】 B
【解析】 图示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被高层植被遮挡,所获取的阳光较少,故具有喜阴特性,不一定喜水和喜旱,B正确。
能力提升
  西安某校组织学生进行特色民居研学旅行,渭河平原当地的民居“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好运来”。据此回答8~9题。
8.这种“半边房”屋前栽种的树木,最可能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针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答案】 D
【解析】 渭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森林植被为落叶阔叶林,D正确。
9.当地民居“半边房”常建成“高墙宅院”,主要目的是(  )
[A]冬季保暖 [B]春季防潮
[C]夏季防洪 [D]秋季防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遮风挡雨又耐寒”可推测,“高墙宅院”能有效地减小冬季风的影响,起到保暖作用,A正确。
  一般情况下,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关系可以很好地揭示植被的分布规律。图4示意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垂直分布。据此回答10~12题。
图4
10.与800米以下地区植被覆盖度分布关联度最大的因素是(  )
[A]土层厚度 [B]地形起伏
[C]物种丰富度 [D]人类活动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500米以下地区植被覆盖度北坡没有数据,南坡随海拔上升而降低,500~800米南坡和北坡的植被覆盖度基本重叠,而南坡和北坡作为阳坡和阴坡,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土层厚度、地形起伏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此时有重叠部分,说明800米以下地区植被覆盖度与这些因素关联不大,A、B、C错误;由于海拔较低,有人类活动干扰,会影响不同坡向的植被覆盖度,D正确。
11.800米以上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水热变化
[C]面积大小 [D]植物群落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800米以上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 2 000米范围之内,南坡植被覆盖度好,在2 000米以上,北坡植被覆盖度好。随海拔上升,水热组合状况会发生变化,阳坡热量条件较阴坡好,但蒸发也更旺盛,水分条件较差,故800米以上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热变化,B正确;南北坡海拔一致,A错误;面积大小和植物群落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且水热组合状况的不同会影响植被分布面积大小和植物群落,C、D错误。
12.南坡植被在1 000~1 500米范围内的主要特点是(  )
[A]覆盖度高 [B]覆盖度低
[C]分布面积大 [D]分布面积小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南坡植被在1 000~1 500米范围内的主要特点是覆盖度高,多在90%以上,A正确。
13.(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高山流石滩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通常指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过渡地带,在山坡较平坦处形成的扇形岩屑坡,是许多珍稀独特的高山花卉和药用植物的天堂。这里年均温在-4℃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雹和强风。流石滩上植被稀少,植被的形态特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多具有速生、叶片厚等独特的生理特征。从外观上看,流石滩植物多呈斑块状、簇状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为了尽力传播花粉,植物花色艳丽。
材料二 图5为流石滩景观图。
图5
(1)分析高山流石滩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4分)
(2)分析流石滩上的植物是如何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8分)
【答案】 (1)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大,白天紫外线强,风力强劲,土壤几乎不发育,大多数植物无法在此生存。(4分)
(2)植株低矮,可以防风保暖;根系发达,可以抵御干旱和大风,并降低极易松动的碎石的影响;花色艳丽,可以尽可能地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叶片厚,可以保温抗旱;速生,适应暖季时间短的环境特征。(8分)
【解析】 第(1)题,高山流石滩植被稀少,主要是因为当地自然环境恶劣。具体可从气温、水分、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高山流石滩的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大,白天紫外线强,风力强劲,土壤几乎不发育,大多数植物无法在此生存,所以植被稀少。第(2)题,高山流石滩上植株低矮,可以防风保暖。根系发达,可以抵御干旱和大风,并降低极易松动的碎石的影响。花色艳丽,可以尽可能地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叶片厚,可以保温抗旱。多速生植物,适应暖季时间短的环境特征。
14.(17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有“海底森林”“海岸卫士”的美誉,生态价值巨大。淤泥沉积的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入海口处的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红树林植物往往从枝干上长出众多树根,盘根错节,扎入泥滩里。图6所示区域沿海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分布,近年来破坏严重。图7为红树林根系图片。
图6
图7
(1)分析该地沿海适宜红树林生长的自然条件。(2分)
(2)分析红树林根系形态形成的原因。(6分)
(3)简述红树林巨大的生态价值。(5分)
(4)简述当地为保护红树林可以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1)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多海湾和河口,形成深厚的含盐土壤,适宜红树林生长。(2分)
(2)土壤疏松深厚,适宜其根系生长;发达的根系是红树林对海滩淤泥环境的有效适应,这种根系可减弱大风危害,抵御海浪侵袭,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当红树林被水淹没时,发达的根系可以帮助植物体进行气体交换。(6分)
(3)调节局部气候;减缓水流,促进泥沙淤积,巩固堤岸;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净化空气和海水;保护生物多样性。(5分)
(4)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禁止砍伐、占用红树林;加强科研,探索红树林栽培技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4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图示区域位于北部湾沿岸,该地区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该地区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深厚的含盐土壤,生长着大量的红树林。第(2)题,沿海多风,为了扎根立足,红树林发达的根系扎入深厚松软的泥滩里,起到了较好的抗风作用,且能抵御海浪侵袭。沿海涨潮时,根系被水淹没,发达的根系可以有效进行呼吸作用,帮助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第(3)题,红树林能起到森林的生态作用,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红树林生长在湿地地区,能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红树林位于海岸线,能起到促淤保滩、防风固岸等不同于其他植被的作用。第(4)题,保护措施可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入手,一般包括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生物措施:加强管理,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占用红树林。技术措施:加强科研力量,探索红树林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课时作业2 植被(B)
(时间:30分钟 满分:51分)
基础达标
  樟树是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常绿乔木,树干高大挺拔,树冠形似华盖。据此回答1~3题。
1.适宜樟树生长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B
【解析】 樟树是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常绿乔木,属于常绿阔叶林,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因此适宜樟树生长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正确。
2.樟树在春季会大量落叶,原因是(  )
[A]新叶萌生,老叶脱落
[B]减少热量散失
[C]风力较大,自然吹落
[D]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 A
【解析】 樟树属于常绿阔叶林,春季时新叶萌发,老叶的生命周期完成,因此大量落叶,A正确。
3.樟树树龄越大,树下野生杂草越少,这主要是由于树下(  )
[A]昼夜温差大 [B]水分少
[C]光照弱 [D]土壤呈酸性
【答案】 C
【解析】 樟树树龄越大,冠幅越大,树下接受到的光照就越弱,因此野生杂草少,C正确。
  镰荚金合欢林是热带稀树草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镰荚金合欢的每一小节枝上都成双成对地长满了刺。其中有一种刺基部膨大,能给蚂蚁提供巢穴,同时,蚂蚁也给树巡逻,当遇到长颈鹿等食草动物的唇齿时,合伙将它们逼退。图1为镰荚金合欢景观图。据此回答4~5题。
图1
4.镰荚金合欢林最可能出现在(  )
[A]东非草原 [B]蒙古草原
[C]巴西草原 [D]高山草甸
【答案】 A
【解析】 镰荚金合欢林是热带稀树草原中的植物,东非草原、巴西草原都是热带稀树草原,但是东非草原的大型动物较多,镰荚金合欢林最可能出现在东非草原,A正确,C错误;蒙古草原是温带草原,B错误;高山草甸海拔高,不是热带稀树草原,D错误。
5.镰荚金合欢生长出基部膨大的刺的根本目的是(  )
[A]获取更多养分 [B]为蚂蚁提供巢穴
[C]抵御动物啃食 [D]储存多余水分
【答案】 C
【解析】 长颈鹿等食草动物以镰荚金合欢的叶子为食,镰荚金合欢生长出基部膨大的刺是为了抵御动物啃食,C正确;基部膨大的刺不能获取更多养分,A错误;刺不利于储存多余水分,D错误;刺的基部膨大,能为蚂蚁提供巢穴,蚂蚁和刺共同逼退食草动物啃食树叶,为蚂蚁提供巢穴不是根本目的,B错误。
  异木棉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50年代引进中国,具有喜光、喜高温和喜湿等特点。异木棉对小区域内的微气候条件特别敏感,常出现“花开半树”现象,即一边叶色青翠,一边花朵红粉(图2)。据此回答6~7题。
图2
6.推测我国最有可能引种异木棉的城市是(  )
[A]哈尔滨 [B]石家庄
[C]厦门 [D]拉萨
【答案】 C
【解析】 异木棉喜高温、喜湿,四地中厦门的纬度位置最低,气温最高,降水最多,可以满足异木棉的生长条件,C正确。
7.导致异木棉“花开半树”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水分 [D]技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异木棉开花影响明显的是微气候条件,与技术无关,D错误;图示小区域内同一棵树的土壤和水分条件差别不大,B、C错误;在小区域内的通风条件以及光照影响下,不同区域温度条件有差异,使异木棉温度较高的一侧先开花,A正确。
能力提升
山顶矮曲林是指山地高海拔处受大风、低温等影响形成的有独特形态的林地或丛林。图3为某地区矮曲林景观图。据此回答8~9题。
图3
8.矮曲林植被特征为(  )
[A]根系较浅 [B]枝叶繁茂
[C]叶片宽大 [D]树干低矮
【答案】 D
【解析】 山顶由于地形遮挡物较少,风力大,植被生长需要抗风能力强,这需要树干低矮粗壮,根系较深,D正确,A错误;山顶附近风力大,土层薄,气温低,植物生长环境差,而枝叶繁茂和叶片宽大是植物生长环境较好的表现,B、C错误。
9.矮曲林枝干或叶片上常密集附生苔藓植物,说明该地(  )
①温差较小 ②温度较高 ③光照较少 ④湿度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山顶附近由于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昼夜温差大,①错误;山顶地区海拔高,气温低,②错误;苔藓植物喜阴湿环境,说明该地光照较少、湿度较大,③④正确。故选D。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图4),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中国红树植物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级行政区。据此回答10~11题。
图4
10.据红树林生长环境,推测红树林的特点是(  )
①不耐盐碱 ②喜暖怕寒 ③根系浅 ④多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喜暖怕寒,耐盐碱,①错误,②正确;生长地区多海风、海浪大,为防止冲击,生出很多支柱根,根系深且较发达;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呼吸根从土中伸出地面,在潮水淹没时可以通气,④正确,③错误。故选C。
11.在泥沙沉积较快的河口及海岸地带,天然生长的红树林树龄(  )
[A]由陆地向海洋渐小
[B]由陆地向海洋渐老
[C]沿海岸线向北渐小
[D]沿海岸线向北渐老
【答案】 A
【解析】 在泥沙沉积较快的河口及海岸地带,陆地不断向海洋淤积、扩展,为红树林的生长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故红树林树龄由陆地向海洋渐小,A正确,B错误;天然生长的红树林树龄并没有呈现出沿海岸线的南北变化,C、D错误。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图5),回答12~13题。
图5
12.从植被与地理环境适应的角度分析,上图景观在我国典型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气候湿润,物理风化强烈
[B]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答案】 B
【解析】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该植物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推测此植物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A错误;西北多内流河,河流稀少,风力作用为主,植被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B正确,C、D错误。
13.若图中植被大量退化或消失,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可能有(  )
①土壤趋于贫瘠 ②地表径流短期内增加 ③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加 ④水资源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植被减少,提供给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土壤趋于贫瘠,①正确;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短期内增加,②正确;植物减少,光合作用减弱,氧气含量减少,下渗减少,水资源减少,③④错误。故选A。
1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柳是生长在沙漠中的一种灌木,地上部分纤细,但地下根系发达,有的根长达30米。秋天,红柳落叶,在地面形成枯枝落叶层。初春和夏季,刮大风时,风沙遇到红柳丛受阻,在灌丛中堆积,覆盖在枯枝落叶层上。年复一年,枯枝落叶层与风沙层交替堆积,红柳也越长越高,从而形成红柳沙包。红柳沙包中交替堆积的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像树木年轮一样具有清晰的“年层”结构,可以用来探讨古气候与环境变化。图6示意红柳沙包的形成过程,图7为红柳沙包景观。
图6
图7
(1)描述红柳沙包的主要地貌特点。(4分)
(2)推测红柳地下根系发达的原因。(4分)
(3)分别说明红柳沙包中沙层较厚年份和枯枝落叶层较厚年份的气候特点。(4分)
【答案】 (1)以红柳为中心(围绕红柳形成),呈凸状的沙包,沙包顶部浑圆,坡度较小,有明显的层状结构(风沙层与枯枝落叶层)。(4分)
(2)西北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根系发达可获取充足水分。(4分)
(3)若红柳沙包中的沙层厚,说明当时的风沙活动强烈;若枯枝落叶层厚,说明当年降水条件较好。(4分)
【解析】 第(1)题,红柳沙包的主要地貌特点,一般从形态高度、坡度、面积、颜色、层理等角度描述。第(2)题,红柳生活在沙漠中,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红柳发达的根系可以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获取地下水分,满足自身生长需要。第(3)题,根据红柳沙包的结构特点,可判断环境变化信息。红柳沙包中的风沙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厚薄与当时的环境密切相关,若风沙层厚,说明当年的风沙活动强,堆积的风沙多;若枯枝落叶层厚,说明当年红柳生长好,进一步推理水分条件好,降水量较多,枯枝落叶多。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
第一节 植被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资料,识别主要植被类型。(区域认知)
2.结合不同植被景观,分析其形成的自然环境。(综合思维)
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资料,对主要植被进行识别、描述。(地理实践力)
4.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资料,了解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必备知识·预习导学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的概念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 的整体。
2.植被类型
(1)天然植被: 形成的植被。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
植物
天然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垂直结构
丰富
[想一想] 形成热带雨林垂直分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上层植被类型与地表植被有何不同
提示: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上层植被属于喜光植物,地表植被属于喜阴植物。
二、森林
1.热带雨林
分布 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点 终年 、降雨丰沛
特征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
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热带雨林
高温
垂直结构
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特点 夏季 、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特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 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2.常绿阔叶林
炎热多雨
革质
分布 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气候
特点 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 ,降水适宜
特征 乔木叶片宽阔, 发叶,秋冬季落叶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温带
寒冷
春季
分布 大陆和 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点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特征 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 ,以抗寒抗旱
4.亚寒带针叶林
亚欧
北美
针状
[连一连] 将植被类型、分布位置、植被特征三者对应连一连。
答案:
三、草原与荒漠
植被类型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
分 两季 湿季降水丰沛,草原 ;干季降水稀少,草类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 或灌木
温带草原 夏季温暖,
冬季寒冷,
气候干燥 草原 ,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荒漠植被 气候 植物以旱生的 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 植物
干湿
葱绿
枯黄
乔木
夏绿冬枯
干旱
灌木
短生命
[想一想] 荒漠植被有什么特性
提示:荒漠中的植物以不同的生理生态方式适应严酷环境。如有的叶片缩小或退化,有的只有肉质茎叶,有的茎叶被白绒毛包裹,它们大多根系发达;还有一些短生命植物和变水植物。此外,盐生植物是很多荒漠中十分重要的植物类群。
关键能力·情境导学
学习任务一 主要植被类型
【情境·探究导学】
森林类型
森林主要是由树木组成的植物群落。森林类型多样,某中学地理野外考察小组拍摄了两组照片,分别是不同森林全貌及其树叶照片。
(1)图中两类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提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如果夏季走进某阔叶林,如何判断其是常绿林还是落叶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的树叶叶面多呈革质,光泽,无毛,稍硬;落叶阔叶林的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图示法分析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核心·归纳总结】
·特别提醒·
(1)相同的植被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不是热带沙漠,而是热带荒漠。
(3)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类型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板根(下图)是一种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它是树木生长快,细胞变长变大,树木为适应快速生长,不至于出现倒伏性状而形成。其可看成一种气生根,是高大乔木的一种附加的支撑结构,通常辐射生出,以3~5条为多并以最为负重的一侧发达,在土壤浅薄的地方板根更易形成。据此回答1~2题。
【实践·学以致用】
1.图中植被(  )
[A]叶片细小,呈鳞片状
[B]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现象
[C]根系发达,埋藏深
[D]夏绿冬枯,季节变化显著
B
【解析】 图中植物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有粗壮的板根,说明该植物生长的区域水热资源充足,应为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现象,B正确;叶片细小、呈鳞片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埋藏深是为了获取充足水分,都是为了适应干旱气候;夏绿冬枯,夏季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冬季枯萎落叶,开始休眠,以减少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为落叶林。
2.上述植物分布区域的气候特征是(  )
[A]湿热 [B]冷湿
[C]干热 [D]冷干
A
【解析】 结合材料“板根是一种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它是树木生长快,细胞变长变大,树木为适应快速生长,不至于出现倒伏性状而形成”分析,图中植物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有粗壮的板根,说明该植物生长的区域水热资源充足,气候湿热,A正确。
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 米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3~
5题。
3.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A
【解析】 结合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可以看出,图示地区多位于亚热带,各山脉都有常绿阔叶林分布,A正确。
4.影响图中28°N以南山地的针叶林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
C
【解析】 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没有针叶林分布,这主要是由东部地区降水多、西部地区降水少造成的,C正确。
5.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 [B]武夷山
[C]神农架 [D]宝天曼
D
【解析】 图示山地宝天曼的纬度最高,热量条件最差,因而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D正确。
【情境·探究导学】
猴面包树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属于大型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非洲,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有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湿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下图为猴面包树景观。
学习任务二 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
(1)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干季干旱,蒸发旺盛;湿季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差异大。
(2)请分析猴面包树生长在热带,但其属于落叶乔木的原因。
提示:干季时落叶可减少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
1.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核心·归纳总结】
2.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植物生
长环境 植物及其形态特征
沙漠 植物稀少,叶子退化,根深而叶不茂密
高山 植株矮小,茎叶多毛
草原 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
热带
雨林 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树身具有多层结构,叶子茂密
池塘 水生植物,叶子柔软硕大,透明度高,带有通气组织
·方法技巧·
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植物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水生植物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湿环境 水分充足
旱生植物 形如细刺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方法技巧·
(2)指示土壤性质: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土壤环境。
(3)旗形树冠指示当地风向: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旗形树的枝叶主要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
下图为我国赣南地区2010—2020年植被覆盖退化度及退化面积随坡度变化图。据此回答1~3题。
【实践·学以致用】
1.植被生长良好的坡度为(  )
[A]0°~4° [B]4°~12°
[C]12°~26° [D]27°以上
C
【解析】 读图可知,坡度在12°~26°,植被退化面积百分比、退化度百分比均处在低值区间,说明该区域植被退化程度低,生长良好。故选C。
2.坡度25°以上,植被退化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雨 [C]光照 [D]土壤
D
【解析】 坡度25°以上,植被退化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主要是随着坡度不断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植被退化。气温、降雨、光照等因素与坡度变化关系不大。故选D。
3.平坦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水域
A
【解析】 平坦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高山高原地区,水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区。故选A。
水母雪兔子,因外观形似小白兔和水母而得名,生长于海拔3 000~5 600米的砾石山坡、高山流石滩,水母雪兔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花朵颜色多为紫红色并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的水母雪兔子景观。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水母雪兔子生长习性、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长速度快 [B]对土壤要求高
[C]较耐寒抗风 [D]对光照要求高
C
【解析】 水母雪兔子多生长在海拔3 000~5 600米的砾石山坡、高山流石滩,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风力较大,说明水母雪兔子具有耐寒性,抗风能力强,C正确;高海拔地区,气温低,生物生长速度较慢,A错误;砾石山坡土壤较薄,且较贫瘠,说明水母雪兔子对土壤要求不高,B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水母雪兔子对光照的要求,D错误。
5.水母雪兔子花朵艳丽并散发出浓郁香味的目的是(  )
[A]利于花粉传播
[B]防止强光灼伤
[C]防止动物采食
[D]增强药用价值
A
【解析】 水母雪兔子花朵艳丽并散发出浓郁香味是为了吸引蜜蜂等动物采花粉,有利于花粉传播,A正确;防止强光灼伤不需要散发出浓郁香味,B错误;花朵艳丽并散发出浓郁香味可能招来动物采食,C错误;增强药用价值不是植物自然生长的目的,D错误。
课堂小结·视野拓展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芒萁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株高45~90厘米,直立或蔓生。根状茎细长而横走。叶疏生,密被绒毛,披针形,篦齿状羽裂几达羽轴,裂片条状披针形,顶端微凹,全缘,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性植被。第一节 植被
【目标导航】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资料,识别主要植被类型。(区域认知) 2.结合不同植被景观,分析其形成的自然环境。(综合思维) 3.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资料,对主要植被进行识别、描述。(地理实践力) 4.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资料,了解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的概念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植被类型
(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想一想] 形成热带雨林垂直分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上层植被类型与地表植被有何不同
提示: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上层植被属于喜光植物,地表植被属于喜阴植物。
二、森林
1.热带雨林
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特征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
分布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特点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特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
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气候 特点 夏季炎热或温暖,冬季寒冷,降水适宜
特征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
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气候特点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特征 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连一连] 将植被类型、分布位置、植被特征三者对应连一连。
答案:
三、草原与荒漠
植被类型 气候特征 植被特征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降水丰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 夏季温暖, 冬季寒冷, 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荒漠植被 气候干旱 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想一想] 荒漠植被有什么特性
提示:荒漠中的植物以不同的生理生态方式适应严酷环境。如有的叶片缩小或退化,有的只有肉质茎叶,有的茎叶被白绒毛包裹,它们大多根系发达;还有一些短生命植物和变水植物。此外,盐生植物是很多荒漠中十分重要的植物类群。
学习任务一 主要植被类型
【情境·探究导学】
森林类型
   森林主要是由树木组成的植物群落。森林类型多样,某中学地理野外考察小组拍摄了两组照片,分别是不同森林全貌及其树叶照片。
(1)图中两类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提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如果夏季走进某阔叶林,如何判断其是常绿林还是落叶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的树叶叶面多呈革质,光泽,无毛,稍硬;落叶阔叶林的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核心·归纳总结】
图示法分析植被与气候的关系
(1)相同的植被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不是热带沙漠,而是热带荒漠。
(3)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类型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实践·学以致用】
  板根(下图)是一种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它是树木生长快,细胞变长变大,树木为适应快速生长,不至于出现倒伏性状而形成。其可看成一种气生根,是高大乔木的一种附加的支撑结构,通常辐射生出,以3~5条为多并以最为负重的一侧发达,在土壤浅薄的地方板根更易形成。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植被(  )
[A]叶片细小,呈鳞片状
[B]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现象
[C]根系发达,埋藏深
[D]夏绿冬枯,季节变化显著
【答案】 B
【解析】 图中植物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有粗壮的板根,说明该植物生长的区域水热资源充足,应为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现象,B正确;叶片细小、呈鳞片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埋藏深是为了获取充足水分,都是为了适应干旱气候;夏绿冬枯,夏季水热充足,植物生长旺盛,冬季枯萎落叶,开始休眠,以减少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为落叶林。
2.上述植物分布区域的气候特征是(  )
[A]湿热 [B]冷湿
[C]干热 [D]冷干
【答案】 A
【解析】 结合材料“板根是一种特有的板状不定根,它是树木生长快,细胞变长变大,树木为适应快速生长,不至于出现倒伏性状而形成”分析,图中植物生长迅速,植株高大,有粗壮的板根,说明该植物生长的区域水热资源充足,气候湿热,A正确。
  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 米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回答3~5题。
3.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答案】 A
【解析】 结合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图可以看出,图示地区多位于亚热带,各山脉都有常绿阔叶林分布,A正确。
4.影响图中28°N以南山地的针叶林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海拔
【答案】 C
【解析】 图示28°N以南山地中,有针叶林分布的山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没有针叶林分布,这主要是由东部地区降水多、西部地区降水少造成的,C正确。
5.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 [B]武夷山
[C]神农架 [D]宝天曼
【答案】 D
【解析】 图示山地宝天曼的纬度最高,热量条件最差,因而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D正确。
学习任务二 植被与地理环境
各要素的关系
【情境·探究导学】
猴面包树
  猴面包树又叫波巴布树,属于大型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非洲,叶集生于枝顶,小叶长5厘米,长圆状倒卵形,急尖,上面暗绿色发亮,无毛或背面有稀疏的星状柔毛,长9~16厘米,宽4~6厘米,叶柄长10~201厘米。在湿季,猴面包树在枝条上长出3~7片小叶组成的掌状复叶。下图为猴面包树景观。
(1)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提示:干季干旱,蒸发旺盛;湿季降水较多,降水季节差异大。
(2)请分析猴面包树生长在热带,但其属于落叶乔木的原因。
提示:干季时落叶可减少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
【核心·归纳总结】
1.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一些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植物生 长环境 植物及其形态特征
沙漠 植物稀少,叶子退化,根深而叶不茂密
高山 植株矮小,茎叶多毛
草原 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
热带 雨林 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树身具有多层结构,叶子茂密
池塘 水生植物,叶子柔软硕大,透明度高,带有通气组织
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植物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水生植物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湿环境 水分充足
旱生植物 形如细刺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2)指示土壤性质: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土壤环境。
(3)旗形树冠指示当地风向: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旗形树的枝叶主要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
【实践·学以致用】
  下图为我国赣南地区2010—2020年植被覆盖退化度及退化面积随坡度变化图。据此回答1~3题。
1.植被生长良好的坡度为(  )
[A]0°~4° [B]4°~12°
[C]12°~26° [D]27°以上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坡度在12°~26°,植被退化面积百分比、退化度百分比均处在低值区间,说明该区域植被退化程度低,生长良好。故选C。
2.坡度25°以上,植被退化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雨 [C]光照 [D]土壤
【答案】 D
【解析】 坡度25°以上,植被退化度随坡度增加而增加,主要是随着坡度不断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植被退化。气温、降雨、光照等因素与坡度变化关系不大。故选D。
3.平坦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草地 [C]林地 [D]水域
【答案】 A
【解析】 平坦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土地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高山高原地区,水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地区。故选A。
  水母雪兔子,因外观形似小白兔和水母而得名,生长于海拔3 000~5 600米的砾石山坡、高山流石滩,水母雪兔子是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花朵颜色多为紫红色并散发出浓郁的香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的水母雪兔子景观。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水母雪兔子生长习性、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长速度快 [B]对土壤要求高
[C]较耐寒抗风 [D]对光照要求高
【答案】 C
【解析】 水母雪兔子多生长在海拔3 000~5 600米的砾石山坡、高山流石滩,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风力较大,说明水母雪兔子具有耐寒性,抗风能力强,C正确;高海拔地区,气温低,生物生长速度较慢,A错误;砾石山坡土壤较薄,且较贫瘠,说明水母雪兔子对土壤要求不高,B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水母雪兔子对光照的要求,D错误。
5.水母雪兔子花朵艳丽并散发出浓郁香味的目的是(  )
[A]利于花粉传播
[B]防止强光灼伤
[C]防止动物采食
[D]增强药用价值
【答案】 A
【解析】 水母雪兔子花朵艳丽并散发出浓郁香味是为了吸引蜜蜂等动物采花粉,有利于花粉传播,A正确;防止强光灼伤不需要散发出浓郁香味,B错误;花朵艳丽并散发出浓郁香味可能招来动物采食,C错误;增强药用价值不是植物自然生长的目的,D错误。
课堂小结 地理视野
芒萁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株高45~90厘米,直立或蔓生。根状茎细长而横走。叶疏生,密被绒毛,披针形,篦齿状羽裂几达羽轴,裂片条状披针形,顶端微凹,全缘,是酸性土壤的指示性植被。
(时间:30分钟 满分:65分)
课时作业1 植被(A)
基础达标
  “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图1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图。读图,回答1~3题。
甲 大漠胡杨   乙 兴安林海
丙 海南椰树   丁 黄山迎客松
图1
1.甲图中大漠胡杨所属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荒漠植被
【答案】 B
【解析】 胡杨树生长于干旱气候区,受气候影响属于夏季葱绿、冬季落叶的落叶阔叶林,B正确。
2.下列关于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肥沃,水热充足
[D]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答案】 A
【解析】 甲图为大漠胡杨,胡杨主要生长在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光照充足,冬冷夏热,A正确;乙区域位于东北地区,该区域冬季林区有林海雪原景象,冻土广布,高原面积小,B错误;丙区域位于海南岛,土壤为砖红壤,受雨水淋溶影响,土壤贫瘠,水热充足,C错误;风力侵蚀现象主要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主要在黄土高原地区,D错误。
3.下列关于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答案】 C
【解析】 甲地植物根系发达是因为气候干旱,降水少;乙地叶呈针状是因为气温较低;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气温较高,林木四季常绿;丁地植物生长较快,主要是因为夏季高温多雨,C正确。
  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实验林场位于长白山脉,海拔400~600米,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4~5℃。图2为实验林场阴坡和阳坡长白落叶松用材林不同林龄阶段生长示意图。据此回答 4~5题。
图2
4.长白落叶松所属植被类型为(  )
[A]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答案】 A
【解析】 长白山纬度较高,冬季寒冷漫长,年平均气温4~5 ℃,热量条件较差,长白落叶松属于针叶林,A正确。
5.该实验林场阳坡和阴坡同一林龄落叶松差异最显著的是(  )
[A]树高 [B]胸径
[C]树冠密度 [D]树冠长度
【答案】 C
【解析】 阴坡由于光照条件相对较弱,温度相对较低,湿度较大,有利于落叶松树冠的生长,同时落叶松为了获取更多的光照,树冠会向高处生长,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实验林场树木之间的空间有限,相互竞争,树冠长度受限制,不可能过长,故阳坡和阴坡同一林龄落叶松差异最显著的是树冠密度而非树冠长度,C正确,D错误;该实验林场冬季寒冷漫长,落叶松每年的生长季较短,阴阳坡同一林龄,树高和胸径的差异较小,A、B错误。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图3为森林中的成层现象。据此回答6~7题。
图3
6.下列森林植被中,垂直分层最明显的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气候越湿热,垂直分层越明显。热带雨林分布区纬度最低,水热条件最好,因此群落的垂直结构最为复杂,垂直分层最明显,C正确。
7.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具有(  )
[A]喜光特性 [B]喜阴特性
[C]喜水特性 [D]喜旱特性
【答案】 B
【解析】 图示分布在最底层的植被被高层植被遮挡,所获取的阳光较少,故具有喜阴特性,不一定喜水和喜旱,B正确。
能力提升
  西安某校组织学生进行特色民居研学旅行,渭河平原当地的民居“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好运来”。据此回答8~9题。
8.这种“半边房”屋前栽种的树木,最可能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针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落叶阔叶林
【答案】 D
【解析】 渭河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森林植被为落叶阔叶林,D正确。
9.当地民居“半边房”常建成“高墙宅院”,主要目的是(  )
[A]冬季保暖 [B]春季防潮
[C]夏季防洪 [D]秋季防霾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遮风挡雨又耐寒”可推测,“高墙宅院”能有效地减小冬季风的影响,起到保暖作用,A正确。
  一般情况下,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与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关系可以很好地揭示植被的分布规律。图4示意秦岭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垂直分布。据此回答10~12题。
图4
10.与800米以下地区植被覆盖度分布关联度最大的因素是(  )
[A]土层厚度 [B]地形起伏
[C]物种丰富度 [D]人类活动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500米以下地区植被覆盖度北坡没有数据,南坡随海拔上升而降低,500~800米南坡和北坡的植被覆盖度基本重叠,而南坡和北坡作为阳坡和阴坡,结合实际情况可知,土层厚度、地形起伏和物种丰富度均有不同,此时有重叠部分,说明800米以下地区植被覆盖度与这些因素关联不大,A、B、C错误;由于海拔较低,有人类活动干扰,会影响不同坡向的植被覆盖度,D正确。
11.800米以上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水热变化
[C]面积大小 [D]植物群落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800米以上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在 2 000米范围之内,南坡植被覆盖度好,在2 000米以上,北坡植被覆盖度好。随海拔上升,水热组合状况会发生变化,阳坡热量条件较阴坡好,但蒸发也更旺盛,水分条件较差,故800米以上地区南北坡植被覆盖度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热变化,B正确;南北坡海拔一致,A错误;面积大小和植物群落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且水热组合状况的不同会影响植被分布面积大小和植物群落,C、D错误。
12.南坡植被在1 000~1 500米范围内的主要特点是(  )
[A]覆盖度高 [B]覆盖度低
[C]分布面积大 [D]分布面积小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南坡植被在1 000~1 500米范围内的主要特点是覆盖度高,多在90%以上,A正确。
13.(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高山流石滩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通常指高山冰川雪线以下、高山草甸以上的过渡地带,在山坡较平坦处形成的扇形岩屑坡,是许多珍稀独特的高山花卉和药用植物的天堂。这里年均温在-4℃以下,最热月均温也在0℃以下,经常出现霜冻、雪雹和强风。流石滩上植被稀少,植被的形态特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多具有速生、叶片厚等独特的生理特征。从外观上看,流石滩植物多呈斑块状、簇状匍匐在地面零星分布,为了尽力传播花粉,植物花色艳丽。
材料二 图5为流石滩景观图。
图5
(1)分析高山流石滩植被稀少的主要原因。(4分)
(2)分析流石滩上的植物是如何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的。(8分)
【答案】 (1)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大,白天紫外线强,风力强劲,土壤几乎不发育,大多数植物无法在此生存。(4分)
(2)植株低矮,可以防风保暖;根系发达,可以抵御干旱和大风,并降低极易松动的碎石的影响;花色艳丽,可以尽可能地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叶片厚,可以保温抗旱;速生,适应暖季时间短的环境特征。(8分)
【解析】 第(1)题,高山流石滩植被稀少,主要是因为当地自然环境恶劣。具体可从气温、水分、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高山流石滩的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大,白天紫外线强,风力强劲,土壤几乎不发育,大多数植物无法在此生存,所以植被稀少。第(2)题,高山流石滩上植株低矮,可以防风保暖。根系发达,可以抵御干旱和大风,并降低极易松动的碎石的影响。花色艳丽,可以尽可能地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叶片厚,可以保温抗旱。多速生植物,适应暖季时间短的环境特征。
14.(17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有“海底森林”“海岸卫士”的美誉,生态价值巨大。淤泥沉积的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入海口处的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红树林植物往往从枝干上长出众多树根,盘根错节,扎入泥滩里。图6所示区域沿海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分布,近年来破坏严重。图7为红树林根系图片。
图6
图7
(1)分析该地沿海适宜红树林生长的自然条件。(2分)
(2)分析红树林根系形态形成的原因。(6分)
(3)简述红树林巨大的生态价值。(5分)
(4)简述当地为保护红树林可以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1)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多海湾和河口,形成深厚的含盐土壤,适宜红树林生长。(2分)
(2)土壤疏松深厚,适宜其根系生长;发达的根系是红树林对海滩淤泥环境的有效适应,这种根系可减弱大风危害,抵御海浪侵袭,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当红树林被水淹没时,发达的根系可以帮助植物体进行气体交换。(6分)
(3)调节局部气候;减缓水流,促进泥沙淤积,巩固堤岸;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净化空气和海水;保护生物多样性。(5分)
(4)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禁止砍伐、占用红树林;加强科研,探索红树林栽培技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4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图示区域位于北部湾沿岸,该地区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该地区海岸线曲折,多海湾和河流入海口,泥沙沉积形成深厚的含盐土壤,生长着大量的红树林。第(2)题,沿海多风,为了扎根立足,红树林发达的根系扎入深厚松软的泥滩里,起到了较好的抗风作用,且能抵御海浪侵袭。沿海涨潮时,根系被水淹没,发达的根系可以有效进行呼吸作用,帮助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第(3)题,红树林能起到森林的生态作用,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红树林生长在湿地地区,能减缓水流,增加泥沙淤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红树林位于海岸线,能起到促淤保滩、防风固岸等不同于其他植被的作用。第(4)题,保护措施可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入手,一般包括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生物措施:加强管理,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占用红树林。技术措施:加强科研力量,探索红树林栽培技术。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
课时作业2 植被(B)
(时间:30分钟 满分:51分)
基础达标
  樟树是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常绿乔木,树干高大挺拔,树冠形似华盖。据此回答1~3题。
1.适宜樟树生长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答案】 B
【解析】 樟树是生长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的常绿乔木,属于常绿阔叶林,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因此适宜樟树生长的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B正确。
2.樟树在春季会大量落叶,原因是(  )
[A]新叶萌生,老叶脱落
[B]减少热量散失
[C]风力较大,自然吹落
[D]增加土壤肥力
【答案】 A
【解析】 樟树属于常绿阔叶林,春季时新叶萌发,老叶的生命周期完成,因此大量落叶,A正确。
3.樟树树龄越大,树下野生杂草越少,这主要是由于树下(  )
[A]昼夜温差大 [B]水分少
[C]光照弱 [D]土壤呈酸性
【答案】 C
【解析】 樟树树龄越大,冠幅越大,树下接受到的光照就越弱,因此野生杂草少,C正确。
  镰荚金合欢林是热带稀树草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镰荚金合欢的每一小节枝上都成双成对地长满了刺。其中有一种刺基部膨大,能给蚂蚁提供巢穴,同时,蚂蚁也给树巡逻,当遇到长颈鹿等食草动物的唇齿时,合伙将它们逼退。图1为镰荚金合欢景观图。据此回答4~5题。
图1
4.镰荚金合欢林最可能出现在(  )
[A]东非草原 [B]蒙古草原
[C]巴西草原 [D]高山草甸
【答案】 A
【解析】 镰荚金合欢林是热带稀树草原中的植物,东非草原、巴西草原都是热带稀树草原,但是东非草原的大型动物较多,镰荚金合欢林最可能出现在东非草原,A正确,C错误;蒙古草原是温带草原,B错误;高山草甸海拔高,不是热带稀树草原,D错误。
5.镰荚金合欢生长出基部膨大的刺的根本目的是(  )
[A]获取更多养分 [B]为蚂蚁提供巢穴
[C]抵御动物啃食 [D]储存多余水分
【答案】 C
【解析】 长颈鹿等食草动物以镰荚金合欢的叶子为食,镰荚金合欢生长出基部膨大的刺是为了抵御动物啃食,C正确;基部膨大的刺不能获取更多养分,A错误;刺不利于储存多余水分,D错误;刺的基部膨大,能为蚂蚁提供巢穴,蚂蚁和刺共同逼退食草动物啃食树叶,为蚂蚁提供巢穴不是根本目的,B错误。
  异木棉原产于南美洲,20世纪50年代引进中国,具有喜光、喜高温和喜湿等特点。异木棉对小区域内的微气候条件特别敏感,常出现“花开半树”现象,即一边叶色青翠,一边花朵红粉(图2)。据此回答6~7题。
图2
6.推测我国最有可能引种异木棉的城市是(  )
[A]哈尔滨 [B]石家庄
[C]厦门 [D]拉萨
【答案】 C
【解析】 异木棉喜高温、喜湿,四地中厦门的纬度位置最低,气温最高,降水最多,可以满足异木棉的生长条件,C正确。
7.导致异木棉“花开半树”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土壤
[C]水分 [D]技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异木棉开花影响明显的是微气候条件,与技术无关,D错误;图示小区域内同一棵树的土壤和水分条件差别不大,B、C错误;在小区域内的通风条件以及光照影响下,不同区域温度条件有差异,使异木棉温度较高的一侧先开花,A正确。
能力提升
山顶矮曲林是指山地高海拔处受大风、低温等影响形成的有独特形态的林地或丛林。图3为某地区矮曲林景观图。据此回答8~9题。
图3
8.矮曲林植被特征为(  )
[A]根系较浅 [B]枝叶繁茂
[C]叶片宽大 [D]树干低矮
【答案】 D
【解析】 山顶由于地形遮挡物较少,风力大,植被生长需要抗风能力强,这需要树干低矮粗壮,根系较深,D正确,A错误;山顶附近风力大,土层薄,气温低,植物生长环境差,而枝叶繁茂和叶片宽大是植物生长环境较好的表现,B、C错误。
9.矮曲林枝干或叶片上常密集附生苔藓植物,说明该地(  )
①温差较小 ②温度较高 ③光照较少 ④湿度较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山顶附近由于海拔较高,空气较稀薄,昼夜温差大,①错误;山顶地区海拔高,气温低,②错误;苔藓植物喜阴湿环境,说明该地光照较少、湿度较大,③④正确。故选D。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图4),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中国红树植物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等省级行政区。据此回答10~11题。
图4
10.据红树林生长环境,推测红树林的特点是(  )
①不耐盐碱 ②喜暖怕寒 ③根系浅 ④多呼吸根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喜暖怕寒,耐盐碱,①错误,②正确;生长地区多海风、海浪大,为防止冲击,生出很多支柱根,根系深且较发达;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呼吸根从土中伸出地面,在潮水淹没时可以通气,④正确,③错误。故选C。
11.在泥沙沉积较快的河口及海岸地带,天然生长的红树林树龄(  )
[A]由陆地向海洋渐小
[B]由陆地向海洋渐老
[C]沿海岸线向北渐小
[D]沿海岸线向北渐老
【答案】 A
【解析】 在泥沙沉积较快的河口及海岸地带,陆地不断向海洋淤积、扩展,为红树林的生长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故红树林树龄由陆地向海洋渐小,A正确,B错误;天然生长的红树林树龄并没有呈现出沿海岸线的南北变化,C、D错误。
  读漫画《枯萎的外表,强大的内心》(图5),回答12~13题。
图5
12.从植被与地理环境适应的角度分析,上图景观在我国典型分布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
[A]气候湿润,物理风化强烈
[B]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多
【答案】 B
【解析】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该植物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推测此植物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A错误;西北多内流河,河流稀少,风力作用为主,植被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B正确,C、D错误。
13.若图中植被大量退化或消失,当地地理环境的变化可能有(  )
①土壤趋于贫瘠 ②地表径流短期内增加 ③空气中氧气含量增加 ④水资源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植被减少,提供给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土壤趋于贫瘠,①正确;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短期内增加,②正确;植物减少,光合作用减弱,氧气含量减少,下渗减少,水资源减少,③④错误。故选A。
1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红柳是生长在沙漠中的一种灌木,地上部分纤细,但地下根系发达,有的根长达30米。秋天,红柳落叶,在地面形成枯枝落叶层。初春和夏季,刮大风时,风沙遇到红柳丛受阻,在灌丛中堆积,覆盖在枯枝落叶层上。年复一年,枯枝落叶层与风沙层交替堆积,红柳也越长越高,从而形成红柳沙包。红柳沙包中交替堆积的枯枝落叶层和风沙层,像树木年轮一样具有清晰的“年层”结构,可以用来探讨古气候与环境变化。图6示意红柳沙包的形成过程,图7为红柳沙包景观。
图6
图7
(1)描述红柳沙包的主要地貌特点。(4分)
(2)推测红柳地下根系发达的原因。(4分)
(3)分别说明红柳沙包中沙层较厚年份和枯枝落叶层较厚年份的气候特点。(4分)
【答案】 (1)以红柳为中心(围绕红柳形成),呈凸状的沙包,沙包顶部浑圆,坡度较小,有明显的层状结构(风沙层与枯枝落叶层)。(4分)
(2)西北气候干旱,水源缺乏,根系发达可获取充足水分。(4分)
(3)若红柳沙包中的沙层厚,说明当时的风沙活动强烈;若枯枝落叶层厚,说明当年降水条件较好。(4分)
【解析】 第(1)题,红柳沙包的主要地貌特点,一般从形态高度、坡度、面积、颜色、层理等角度描述。第(2)题,红柳生活在沙漠中,气候干旱,地表水缺乏,红柳发达的根系可以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获取地下水分,满足自身生长需要。第(3)题,根据红柳沙包的结构特点,可判断环境变化信息。红柳沙包中的风沙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厚薄与当时的环境密切相关,若风沙层厚,说明当年的风沙活动强,堆积的风沙多;若枯枝落叶层厚,说明当年红柳生长好,进一步推理水分条件好,降水量较多,枯枝落叶多。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