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测量气温》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3《测量气温》教学课件(16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1 12:32:51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气 —— 测量气温》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承接上一课 “认识气温计”,聚焦 “气温实际测量”,引导学生掌握户外测量气温的规范方法、选择合适测量地点,是 “观察天气 - 记录数据 - 分析规律” 科学探究链的关键环节。教材通过 “确定地点 - 规范测量 - 记录数据” 逻辑,将工具使用转化为实践能力,为后续 “整理天气数据” 奠定基础,体现 “科学探究注重实践”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认识气温计结构、掌握读数方法,但缺乏户外测量实践经验。他们对 “户外测量” 充满兴趣,但易出现 “测量地点随意选(如阳光直射处)”“测量时手捏液柱部位”“记录数据不及时” 等问题。同时,学生对 “不同地点气温差异” 的原因理解较浅,需通过对比实验、实例分析突破认知难点,且需在实践中强化规范操作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测量气温需选择阴凉、通风的地点,明确户外测量气温的规范要求。 建立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可能不同,测量需遵循统一标准” 的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阳光直射处” 与 “阴凉通风处” 的气温数据,提升对比、分析思维,理解环境对气温的影响。 基于测量数据,尝试归纳 “气温测量需及时记录、多次测量更准确” 的规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确定测量地点 - 规范操作气温计 - 记录数据” 完整过程,掌握户外测量气温的方法。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测量、记录任务,初步养成科学测量与数据记录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户外科学探究兴趣,培养认真、严谨的实践态度,避免操作与记录中的马虎行为。 体会 “统一测量标准” 对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性,树立 “尊重事实、如实记录” 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户外测量气温的规范方法(如手持气温计顶端、待液柱稳定后读数 )。 明确测量气温的合适地点(阴凉、通风,避免阳光直射、靠近热源 )。
教学难点
理解 “不同地点气温差异” 的原因(如阳光直射处温度高,阴凉处温度低 )。 克服户外测量中的操作误区(如手碰液柱影响读数、未待液柱稳定就记录 )。
教具准备
实物气温计(每人 1 个或小组 1 个,提前检查性能 )、测量地点示意图(课件,标注阳光直射处、阴凉通风处等 )。 气温测量记录单(含测量地点、时间、气温、记录人栏目 )、户外测量安全提示卡(如不追逐打闹、爱护工具 )。 多媒体课件(含不同地点测量气温的对比视频、规范操作步骤动画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上节课学生课后记录的 “早晚气温数据”,提问:“大家记录的早上气温有的是 18℃,有的是 22℃,为什么同一时间气温记录不一样呢?是不是测量时哪里出了问题?” 引导学生猜测 “测量地点不同”“操作不对”,进而引出 “规范测量气温” 主题。 学生活动:观察数据差异,积极猜测原因,回忆上节课读数方法,对 “如何准确测量气温” 产生探究需求。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差异引发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对 “测量准确性” 的关注,自然衔接上一课知识,导入本节课 “规范测量气温” 的探究重点。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户外不同场景图片(操场阳光处、树荫下、教室窗边 ),提问:“如果我们要测量今天的户外气温,选哪个地方测更准确?测量时又要注意哪些操作,才能让读数不偏差呢?” 引导学生聚焦 “测量地点选择” 与 “规范操作方法” 两大探究方向。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发表观点(如 “树荫下凉快,可能更合适” ),提出操作疑问(如 “能不能拿着气温计跑着测” )。 设计意图:通过场景图片引发思考,明确本节课探究核心,让学生带着 “选地点”“学操作” 的问题进入后续实践,提升探究针对性。 (二)探索(18 分钟) 环节 1:学习测量地点选择与规范操作 教师活动: 播放课件动画:对比 “阳光直射处” 与 “阴凉通风处” 测量气温的过程,讲解:“阳光直射会让气温计温度升高,测的不是真实空气温度,所以要选阴凉、通风的地方,比如树荫下、走廊阴凉处。” 演示规范操作:手持气温计顶端(避免手碰液柱),将气温计放在测量地点,等待 1-2 分钟(液柱稳定),视线与液柱顶端相平读数,同时强调:“读数后要马上记录,避免忘记数据。”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与演示,记录关键要点(阴凉通风、手持顶端、待稳定读数 ),同桌互相复述操作步骤,强化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对比、实物演示,将抽象的 “测量要求” 具象化,帮助学生明确地点选择标准与操作细节,为户外实践打基础。 环节 2:户外分组测量气温 教师活动: 分组(每组 3-4 人,分工:测量员、记录员、观察员 ),发放气温计、记录单、安全提示卡,强调:“测量员负责规范操作,记录员及时写数据,观察员提醒注意安全,每组去 2 个地点(如树荫下、教学楼墙角阴凉处 )测量并记录。” 带领学生到户外,巡视各小组,及时纠正错误(如手捏液柱、在阳光处测量 ),指导遇到的问题(如液柱不稳定如何处理 )。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按规范步骤在不同地点测量气温,记录员填写 “地点、时间、气温”,观察员监督操作是否正确,完成后返回教室。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户外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测量方法,培养分工合作能力,同时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落实探究实践素养。 环节 3:整理测量数据 教师活动:组织各小组回到教室,发放 “班级数据汇总表”,要求:“每组将 2 个地点的测量数据填到汇总表上,观察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填写数据,全班共同观察汇总表,发现 “阴凉通风处气温低,靠近阳光处气温高” 的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整理与观察,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点对气温的影响,为后续研讨 “差异原因” 做铺垫,同时培养数据整理能力。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提问:“从汇总表能看出,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温不一样,为什么树荫下的气温比阳光直射处低呢?” 引导学生结合 “阳光照射” 分析原因(阳光直射会加热空气,树荫挡住阳光,温度低 )。 进一步追问:“如果测量时手不小心碰到了气温计的液柱部分,会对读数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待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深化对规范操作的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如夏天在树荫下更凉快 )分析气温差异原因,思考操作误区的影响(手的温度会让液柱上升,读数偏高;液柱不稳定时读数不准确 ),全班交流完善认知。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 “地点选择”“规范操作” 的科学依据,深化对测量原理的认知,同时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课后长期测量任务”:“接下来一周,每天固定时间(如早上 8 点、下午 4 点 ),在自家阳台阴凉处测量气温,用表格记录数据,观察一周内气温的变化趋势。” 预告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会把大家记录的气温数据汇总,一起分析天气变化规律,大家要认真记录哦!” 学生活动:明确课后任务,交流记录计划(如用画画 + 数字的方式记录 ),期待下节课的数据分析环节。 设计意图:将短期课堂实践延伸为长期观察,培养持续探究习惯;同时衔接后续 “数据整理与分析” 教学,形成完整的科学探究闭环。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测量户外气温时,最合适的地点是( ) A. 操场阳光直射处 B. 教学楼树荫下(通风) C. 教室暖气片旁边 解析:阳光直射处、靠近热源处温度不准确,阴凉通风处能反映真实空气温度,答案选 B 。 测量气温时,正确的操作是( ) A. 手捏气温计液柱部分 B. 待液柱稳定后读数 C. 测量后过 10 分钟再记录 解析:手捏液柱会影响读数,测量后需及时记录,液柱稳定后读数才准确,答案选 B 。 同一时间,小明在树荫下测得气温 20℃,小红在阳光处测得气温 25℃,这说明( ) A. 小红的气温计坏了 B. 地点不同会影响气温测量结果 C. 小明读数错误 解析:不同地点(阴凉 vs 阳光)空气温度不同,导致测量结果有差异,答案选 B 。 二、判断题 测量气温时,只要气温计没坏,在任何地方测量结果都一样。( × ) 解析:阳光直射、靠近热源等地点会让测量结果偏高,需在阴凉通风处测量 。 测量气温时,等待 1-2 分钟,让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这样结果更准确。( √ ) 解析:气温计需要时间适应环境温度,液柱稳定后读数才能反映真实气温 。 课后记录气温时,每天换不同地点测量,也能观察出气温变化规律。( × ) 解析:观察气温变化需保证 “测量地点统一”,否则无法判断是地点还是时间导致的温度变化 。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会了户外测量气温的方法 —— 要选阴凉通风的地方,手持气温计顶端,等液柱稳定再读数、及时记录!还发现不同地点气温不一样呢~课后要坚持记录气温,下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天气变化,继续当 “天气小研究员” 吧!
板书设计
天气 —— 测量气温 测量地点:阴凉、通风(避阳光直射、避热源) 规范操作:手持顶端→待液柱稳定→读数→及时记录 关键发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可能不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 “户外实践” 为核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操作,突破 “测量方法” 的抽象难点,多数学生能掌握规范操作,且参与积极性高。 设计 “分组分工”“数据汇总” 环节,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与数据意识,同时通过对比不同地点数据,直观呈现测量原理,便于学生理解。 不足之处 户外测量时间较紧张,部分小组因操作不熟练(如反复调整地点),未完成 2 个地点的测量,数据不够完整。 对 “气温差异原因” 的讲解较浅,部分学生仍不理解 “阳光如何影响气温”,缺乏具象化的实验支撑(如用温度计同时测阳光处与阴凉处温度并对比 )。 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可提前分组演练室内模拟测量,缩短户外操作时间;同时增加备用气温计,避免工具故障影响进度,确保每组能完成多地点测量。 增加 “对比实验” 环节:课堂上用两个气温计,分别放在阳光直射的托盘与阴凉处的托盘,5 分钟后同时读数,让学生直观看到温度差异,加深对 “地点影响气温” 的理解,强化科学观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
1.3《天气 —— 测量气温》
(教科版)三年级

1.3《天气 —— 测量气温》
大家记录的早上气温有的是 18℃,有的是 22℃,为什么同一时间气温记录不一样呢?是不是测量时哪里出了问题?
新知导入
聚集
如果我们要测量今天的户外气温,选哪个地方测更准确?测量时又要注意哪些操作,才能让读数不偏差呢?
探究新知
选通风、阴凉、无阳光直射的地方,比如树荫下、走廊阴凉处,远离墙壁、地面和热源(如空调外机)。操作时,先让气温计在测量处放置 5-10 分钟,待液柱稳定;读数时视线与液柱顶端平齐,手不触碰玻璃泡,避免手温影响;若液柱在零下,要注意读准负号,确保数据准确。
1.怎样利用气温计测量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呢?气温变化有规律吗?
测量时,可在一天中固定时间(如 8 时、12 时、14 时、18 时),在同一阴凉通风处用气温计测量,记录每次温度。气温变化有规律:一般早晨随太阳升高逐渐上升,午后 2 时左右达到最高,之后慢慢下降,夜间降至最低,一天中气温呈 “低 — 高 — 低” 的波动规律,且夏季整体高、冬季整体低。
2.选择一天中的 5 个时间点,测量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并记录。
3.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气温变化示意图。
根据我们的测量结果,在气温计模型图上涂色,表示液柱高度。试着把液柱顶端连一连,有什么发现?
1.我的记录和同学的记录相同吗?为什么要严格按照气温计的使用方法测量气温?
2.室外一天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
3.将多个涂色后的气温计模型图按照时间顺序连续排列,这样描述气温有什么优点?
1.可能不同,因测量地点、操作(如视线、放置时间)不同。严格用方法能减少误差,让数据准确,保证记录可比。
2.一般早晨升、午后 2 时左右最高,之后降,夜间最低,呈 “低 — 高 — 低” 规律。
3.能直观看到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比文字记录更清晰,易发现规律。
一天中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从放学后到睡觉前,继续每隔 2小时测一次室外同一地点的气温,同时通过查阅天气资料,了解当地一天中气温的最低点。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测量户外气温时,最合适的地点是( )
A. 操场阳光直射处 B. 教学楼树荫下(通风) C. 教室暖气片旁边
2.测量气温时,正确的操作是( )
A. 手捏气温计液柱部分 B. 待液柱稳定后读数 C. 测量后过 10 分钟再记录
3.同一时间,小明在树荫下测得气温 20℃,小红在阳光处测得气温 25℃,这说明( )
A. 小红的气温计坏了 B. 地点不同会影响气温测量结果 C. 小明读数错误
B
B
C
(二)判断题
1.测量气温时,只要气温计没坏,在任何地方测量结果都一样。( )
2.测量气温时,等待 1-2 分钟,让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这样结果更准确。( )
3.课后记录气温时,每天换不同地点测量,也能观察出气温变化规律。( )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会了户外测量气温的方法 —— 要选阴凉通风的地方,手持气温计顶端,等液柱稳定再读数、及时记录!还发现不同地点气温不一样呢~课后要坚持记录气温,下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天气变化,继续当“天气小研究员”吧!
板书设计
1.3 天气 —— 测量气温
测量地点:阴凉、通风(避阳光直射、避热源)
规范操作:手持顶端→待液柱稳定→读数→及时记录
关键发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气温可能不同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