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09 06:5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⑴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⑵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⑶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⑷通过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透过变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理解这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培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⑴课前通过社会调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⑵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的能力;
⑶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从我国人民近现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看到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取代落后的习俗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而要树立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⑵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分组去采访一些长者,以及了解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庭生活的变化。通过了解一些本地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以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导入新课
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同学们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在笑什么?
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
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跑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等
师:同学们,你知道除了服饰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学历史课本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设计意图]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期待。
三、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演示本课课标,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4-67。
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
自主学习:服饰变幻、饮食变化、住宅变迁、习俗变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问题情境2:近现代中国服饰的演变。
情境创设:演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穿着打扮: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建国初的列宁装和连衣裙;文革时的绿色军装和军棉大衣;现在的西装、夹克、休闲装等各式时装。
设问:(1)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
(2)填表说明近现代中国服饰变化状况。
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
女装:列宁装、布拉基、绿军装
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异彩纷呈;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所设置的情境及
( http: / / www.21cnjy.com )表格的填写,使学生明确近现代中国服饰演变的概况,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问题情境3:近现代中国饮食种类及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民以食为天”。先演示中餐八大菜系的基本情况及一些具有湖北特色的菜肴;接着演示粮票和油票;再演示国家“菜篮子工程”有关规定.
设问:(1)你能说出中餐八大菜系和它们的招牌菜吗?
鲁、苏、粤、川、闽、浙、、湘、徽系
(2)走进历史: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本地的一些风味点心或特色菜肴。
(3)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不同;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4)国家为何在改革开放前要发放这些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积极性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能力。
问题情境4:中国近现代居室建筑和住房状况的演变及原因。
情境创设: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演示中国传统的民居以及现在的居民小区楼房和别墅,接着演示“安居工程”及中国人民居住质量提高有关材料。
设问:(1)请分析中国传统民居和“洋房”的特点。
(2)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及居住质量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设计意图]通过对国家“菜篮子工程”及“安居工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问题情境5: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的演变。
情境创设:播放视屏资料
设问:(1)你是怎样看待“断发易服”的?
情景创设:展示图片资料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设问:(2)图一到图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情景创设:展示图片资料
设问:(3)请谈一谈改革开放以来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使学生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从头到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问题情境6: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师:同学们,我们高中都开设了哪些知识性学科课程呀?
生: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
师:这些大家都很熟悉。那么,你考虑过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近现代这些学科的进步对我们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什么影响吗?下面,我们按照和我们社会生活变化关系较密切的几个学科进行分组讨论,大家愿不愿意呀?
学科小组
研究任务
语文学科小组
总结语文作品中社会生活变化的相关描写
政治学科小组
怎样用政治理论观点看待社会生活变化
历史学科小组
哪些历史事件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物理学科小组
我所了解的哪些物理知识影响了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化学学科小组
我了解的化学知识怎样影响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
生物学科小组
生物学科的进步怎样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
生:
☆语文学科小组的总结:写清国在日本
( http: / / www.21cnjy.com )留学生的辫子:“油光可鉴,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孔乙己穿的旧长袍,“排出九枚大钱”要“一碟茴香豆”等
☆政治学科小组的思考: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这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等
☆历史学科小组的分析:工业革命强化了人们的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社会生活趋向简洁、方便;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物理学科小组的归纳:交通工具的新发明方便了人们出行,例如:火车的发明、汽车的发明、轮船的制造等
  电的发现和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关发明例如:电灯、电视、电影等
  现代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更是深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例如:手机的发明,网络的创设和扩大等
☆化学学科小组的发现:原来化学离我们这么近,比如:我们现在衣服的多数面料都是建立在化学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的,女同学穿的丝袜等等
☆生物学科小组的感慨:生物学的进步帮助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从封建迷信中解放出来。如:达尔文“进化论”的发表和传播打破了上天造人的迷信;人死后精神也同时消失推动了丧葬风俗的简化、文明。
(教师展示中国有些地方占地修坟成风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图片和邓小平骨灰撒大海的录象片及邓小平的临终遗愿。进一步给同学解释,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而不在于死后的尸体和坟墓。)
 
邓小平临终遗愿
邓小平同志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
( http: / / www.21cnjy.com )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的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党和人民的一份丰厚遗产。
师:现在我变成了中央电视台《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话实说》栏目的主持人,同学们变成了嘉宾。“那么,在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请各位嘉宾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自己的核心观点。首先请语文学科小组的代表总结。”(教师依次请其他组代表发言)
生:“文学艺术的创作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
 “社会生活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
 “近代中国要‘向西方学习’,向先进学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类进一步认清世界,也更进一步认清自己。”
“封建迷信害死人。”等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升华
历史感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体会和感悟?(可以从本节课我们所学的任何一点切入,任你思维纵横古今)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设计意图]学史使人明智,通过本环节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进一步升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五、课后探究拓展
1、课后作业
结合个人了解,多方获取信息,归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主要饮水工具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及对你的启示。
2、课后活动建议
①在各小组内可以有不同分工,比如:家住农村的同学、家住城镇的同学、能够上网寻找资料的同学等。
②信息来源:询问父母长辈;上网查询;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礼仪风俗的书籍阅读;寻找仍能看到的一些实物证据等。
(特别要求:希望一些历史领悟力较好的同学能够结合教材及其它资料获取的信息,分析这种变化背后的时代原因。)
3、教学设计反馈
①调查变化:
粗瓷大碗——绿色的军用水壶,绿色的军用饮水瓷缸
——文革时的白色印有红色“忠”字的瓷缸——玻璃杯
——磁化保健杯——保温杯、一次性矿泉水纯净水杯等等
②变化原因 A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化
③启示 A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课后作业也可选择:假如你是《申报》的编辑,请你写一篇关于中山装的出现的报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同时又带着问题出课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抓住中国近现代物质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主线,在学生课前自学、个别内容探究、从整体上把握基本线索和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及其出现的原因,以培养学生全面归纳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基本理念出发,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扩大课堂容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将情境创设、资料研习、问题探究、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互相结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力求将历史的学习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通过资料搜索、问题探究、讨论交流获得知识,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会学习的同时达到三维目标。
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的教学给我很大的启示:
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教师要甘当“配角”,尽职尽责地做好指导者。
3、增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可操作性,给学生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实实在在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4、教师在调整教学思路时,对教材要有新的认识,要从以前的解读教材,教教材,转变为在依据课标,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和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