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5《天气 —— 观测风》
(教科版)三年级
上
1.5《天气 —— 观测风》
大家能看出这两段视频里的风不一样吗?我们怎么说清楚风的不同呢?
新知导入
聚集
吹散蒲公英种子的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今天的风有多大?我们怎样观测风的大小和方向呢?
探究新知
看蒲公英种子飘向就能知风向,种子飘向的反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观测风向可用风向标,箭头指的是风吹来的方向;测风力用风速仪,或看风力等级表,比如 0 级烟直上,3 级叶动红旗展。今天风力需结合实际观测,按等级表判断。
1.根据地面物体判断风的大小和方向。一阵风,吹散了蒲公英的种子。
2.制作一面小风旗。选一块轻薄的布做旗
面,选合适的材料做旗杆。
风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测量和描述呢?
3.到室外观察风旗 2 分钟,记录风力和风向。
到开阔的地方观测风。
我们可以把风力简化为这样 3 个等级。
资料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用八个方位来描述。如北风是从北方吹来的风,东南风是从东南方吹来的风。风向袋、风向标等仪器都可以用来测量风向。
1.借助不同物体,使用不同方法观测风,结果相同吗?
2.在观测风的过程中,风力和风向有变化吗?遇到有变化的情况,我们怎么判定风力和风向?
1.结果可能不同。比如用旗帜看风向,用树叶动判断风力,受物体特性影响(如旗帜易受风影响,树叶动可能因其他因素),观测结果会有差异,用专业工具(风向标、风速仪)结果更一致。
2.可能变化。若变化,可多次观测取多数情况判定,或用专业工具持续记录,以一段时间内最常出现的风向和平均风力为准。
暴 雨 预 警
蒲福风力等级表是国际上常用的风力等级表,试着利用蒲福风力等级表判断风力等级。查阅资料,了解不同预警等级暴雨的降水量。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描述风向时,“东风” 指的是( )
A. 风吹向东方 B. 风从东方吹来 C. 风从西方吹向东方
2.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哪种现象判断风速大小?( )
A. 太阳的位置 B. 树叶的晃动幅度 C. 降水量的多少
3.观测风向的工具主要是( )
A. 气温计 B. 雨量器 C. 风向标
B
B
C
(二)判断题
1.风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无法观测和描述风。( )
2.判断风速时,“树枝剧烈摇晃” 比 “树叶轻轻晃动” 表示风速更大。( )
3.制作简易风向标时,箭头和箭尾要一样宽,这样才能准确判断风向。( )
×
√
×
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雨量器,还亲手做了简易雨量器,学会了测量和记录降水量,知道单位是毫米呢!课后要记得观察下雨情况,测一测降水量。下节课我们一起分析天气数据,继续探索天气的秘密吧!
板书设计
1.5 天气 —— 观测风
风的特征: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东、南、西、北
风速(风的大小):用现象描述(树叶动、树枝晃、树干摇)
观测工具:风向标(测风向)、风速仪(测风速)
简易风向标制作:剪箭头箭尾→粘吸管→固定在铅笔上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天气 —— 观测风》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承接前四课对气温、降水量的探究,聚焦 “风” 这一重要天气要素,引导学生认识风的两个基本特征(风向、风速)、学习观测工具(风向标、风速仪)与简易观测方法,是构建 “完整天气观察体系” 的关键环节。教材通过 “感知风 - 认识特征 - 学习观测” 逻辑,将抽象的 “风” 转化为可观察、可描述的具体特征,为后续 “综合记录天气数据” 奠定基础,体现 “科学探究需从多维度描述自然现象” 的理念。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风有丰富的生活感知(如风吹动树叶、衣服),能直观判断 “有风” 或 “无风”,但对 “风向(风从哪里来)”“风速(风的大小)” 的科学概念完全陌生。他们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 “东、南、西、北” 方向的认知较薄弱,且难以理解 “用工具量化风的大小”。不过学生好奇心强,乐于通过感官体验与动手操作探索,可通过 “感官感知 + 简易工具制作” 突破认知难点,同时需强化 “规范描述风的特征” 的意识。
核心素养分析
(一)科学观念 知道风有风向和风速两个基本特征,了解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速是指风的大小。 认识风向标(测风向)、风速仪(测风速),建立 “风的特征可通过工具观测与描述” 的科学观念。 (二)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 “不同场景下的风(如微风动树叶、大风扬尘土)”,提升对比、分析思维,理解风速与现象的关联。 基于观测经验,尝试归纳 “观测风需结合风向与风速,用具体现象描述风速” 的规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探究实践 经历 “感知风 - 认识风向与风速 - 制作简易风向标 - 模拟观测风” 完整过程,掌握风的基本观测与描述方法。 能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完成工具制作、模拟观测、记录任务,初步养成科学观测与数据整理习惯。 (四)态度责任 激发对风的探究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观测态度,避免描述风时的模糊表述(如只说 “风很大”,不说具体现象)。 体会 “精准观测风” 对生活(如出行、晾晒)与天气分析的重要性,树立 “关注自然现象、用科学语言描述” 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风的两个基本特征: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大小)。 掌握简易风向标制作方法与风的观测、描述步骤(用方向描述风向,用具体现象描述风速)。
教学难点
理解 “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如东风是从东边吹来的风),克服 “风向与风吹去方向混淆” 的误区。 结合 “东、南、西、北” 方向,准确判断与描述风向;用规范语言(如 “微风,树叶轻轻晃动”)描述风速。
教具准备
标准风向标、风速仪模型(或实物图)、简易风向标制作材料(硬卡纸、吸管、大头针、铅笔、剪刀、彩笔 )。 风的观测记录单(含观测时间、风向、风速描述、记录人栏目 )、风向示意图(标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配生活化场景,如 “东风吹向西边的树” )。 多媒体课件(含不同风速场景视频、风向标工作原理动画、风向判断小动画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两段视频(一段是微风:树叶轻轻晃动、国旗微微飘动;一段是大风:树枝剧烈摇晃、行人走路困难 ),提问:“大家能看出这两段视频里的风不一样吗?我们怎么说清楚风的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 “风有大小”“风从不同方向来”,进而引出 “观测风” 的主题。 学生活动:观察视频,分享对风的感受(如 “第一段风小,第二段风大” ),思考 “如何说清风的不同”,对风的观测产生好奇。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强度的风的场景,唤醒学生对 “风的差异” 的关注,引发 “如何科学描述风” 的疑问,自然衔接前几课 “天气要素观测” 主题,导入本节课核心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5 分钟) 教师活动:展示风向标、风速仪模型(或实物图),提问:“这些工具是用来观测风的,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知道风的哪些信息?怎么判断风是从哪个方向来的、风有多大呢?” 引导学生聚焦 “风的特征(风向、风速)” 与 “风的观测方法” 两大探究方向。 学生活动:观察工具模型,结合生活经验发表观点(如 “可能能知道风往哪吹” ),提出对 “风向判断、风速描述” 的疑问。 设计意图:通过观测工具引发疑问,明确本节课探究重点,让学生带着 “认特征、学观测” 的问题进入后续学习,提升探究针对性。 (二)探索(20 分钟) 环节 1:感知风的特征 —— 风向与风速 教师活动: 组织 “感官感知风” 活动:打开教室窗户(或用电风扇模拟风),让学生感受风,提问:“风从哪个方向吹到你脸上?(如从窗户方向,若窗户朝东,就是东风)风的大小能让你有什么感觉?(如头发轻轻动、衣服飘动)” 播放风向判断小动画(课件),讲解:“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比如东风是从东边吹来,吹向西边;我们可以用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描述风向。” 展示风速场景图(微风:树叶动;中风:树枝晃;大风:树干摇),说明:“风速是风的大小,我们可以通过身边的现象描述风速。” 学生活动:闭眼感受风,描述风的方向(结合教室窗户位置)与带来的感受;观看动画与图片,记录 “风向是吹来的方向”“用现象描述风速” 的要点,同桌互相举例(如 “南风是从南边吹来” )。 设计意图:通过感官体验与直观动画,将抽象的 “风向、风速” 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基础认知,为后续工具制作与观测打基础。 环节 2:制作简易风向标 教师活动: 播放简易风向标制作步骤视频(课件),示范操作:“第一步,用硬卡纸剪一个箭头和一个箭尾(箭头窄、箭尾宽);第二步,在吸管两端分别粘箭头和箭尾;第三步,用大头针穿过吸管中间,固定在铅笔顶端(确保吸管能自由转动)。” 发放制作材料,要求小组合作制作,巡视时指导:“箭头和箭尾要平衡,大头针固定时不能太紧,保证吸管能灵活转动。” 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剪卡纸、粘箭头箭尾、固定吸管 ),按步骤制作简易风向标,遇到问题(如吸管转不动、箭头歪了 )及时求助,完成后互相检查作品能否灵活转动。 设计意图:通过 “视频示范 + 动手制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风向标 “箭头指风吹来方向” 的原理,培养动手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深化对风向观测的认知。 环节 3:模拟观测风 教师活动: 布置模拟场景:在教室地面贴东、南、西、北方向标,用电风扇从 “东” 方向吹风(模拟东风),讲解观测步骤:“将简易风向标放在中间,待箭头稳定后,箭头指的方向就是风向(箭头指东,就是东风);同时观察教室内的现象(如纸条飘动幅度),描述风速(如‘微风,纸条轻轻飘’)。” 组织小组轮流观测,发放记录单,强调:“先判断风向,再描述风速,记录时要写清方向和具体现象。” 巡视时纠正错误(如将箭头指的方向当成风吹去的方向 )。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完成观测,一人扶稳风向标,一人判断风向,一人观察现象描述风速,一人记录,完成后交换角色,体验不同观测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观测,让学生在实操中掌握风的观测与记录方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落实探究实践素养。 (三)研讨(7 分钟) 教师活动: 请各小组汇报模拟观测结果,提问:“有的小组说风向是东风,有的说是西风,为什么会有差异呢?可能是观测时哪里出了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 “方向标看错、风向标箭头没固定好” 等原因。 进一步追问:“如果在户外观测风,除了树叶、纸条,还能通过哪些现象判断风速大小?(如国旗飘动幅度、尘土扬起情况 )为什么要同时记录风向和风速呢?”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观测数据与操作过程,讨论数据差异的原因;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判断风速的现象,理解 “风向 + 风速” 能更全面描述风的特征,提升科学描述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解决观测中的问题,深化对 “规范观测风” 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拓展观测思路,提升科学思维与表达能力。 (四)拓展(5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 “课后观测任务”:“明天上学路上,观察风的情况 —— 看看树叶、国旗的状态判断风速,结合学校的方向(如校门朝东)判断风向,把观测结果记录在记录单上。” 预告下节课内容:“下节课我们会汇总大家记录的气温、降水量、风的 data,一起制作‘天气日历’,完整记录天气情况!” 学生活动:明确课后任务,交流课后观测计划(如 “看学校国旗飘的方向判断风向” ),期待下节课的 “天气日历” 制作。 设计意图:将课堂探究延伸至课外,培养长期观察习惯;同时衔接后续 “综合天气记录” 教学,形成完整的科学探究闭环。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描述风向时,“东风” 指的是( ) A. 风吹向东方 B. 风从东方吹来 C. 风从西方吹向东方 解析:风向是风吹来的方向,东风即从东方吹来,答案选 B 。 我们可以通过下列哪种现象判断风速大小?( ) A. 太阳的位置 B. 树叶的晃动幅度 C. 降水量的多少 解析:太阳位置与风向、降水量无关,树叶晃动幅度能反映风速(幅度大则风速大),答案选 B 。 观测风向的工具主要是( ) A. 气温计 B. 雨量器 C. 风向标 解析:气温计测气温,雨量器测降水量,风向标测风向,答案选 C 。 二、判断题 风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们无法观测和描述风。( × ) 解析:可通过风向标观测风向,通过树叶晃动等现象描述风速,能观测和描述风 。 判断风速时,“树枝剧烈摇晃” 比 “树叶轻轻晃动” 表示风速更大。( √ ) 解析:现象越明显,说明风对物体的作用力越大,风速就越大 。 制作简易风向标时,箭头和箭尾要一样宽,这样才能准确判断风向。( × ) 解析:箭头窄、箭尾宽才能让风向标顺着风转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一样宽无法灵活转动 。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知道了风有风向和风速两个特点,东风是从东边吹来的风,还能通过树叶晃、国旗飘判断风速!我们还做了简易风向标,学会了观测风。课后要记得观察真实的风,下节课一起做天气日历哦!
板书设计
天气 —— 观测风 风的特征: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东、南、西、北 风速(风的大小):用现象描述(树叶动、树枝晃、树干摇) 观测工具:风向标(测风向)、风速仪(测风速) 简易风向标制作:剪箭头箭尾→粘吸管→固定在铅笔上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以 “感官体验 + 动手制作” 为核心,让学生先通过身体感受风,再制作风向标,符合三年级学生直观认知特点,有效突破 “风向判断” 的抽象难点,多数学生能准确描述风向。 结合教室场景(如窗户方向、方向标)与生活现象(树叶、国旗)讲解风速,让学生能快速关联理论与实际,提升对风速描述的规范性。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 “东、南、西、北” 方向认知薄弱,即使地面贴了方向标,仍无法快速判断风向,影响观测效率。 模拟观测时,电风扇风力稳定但范围有限,部分小组因距离远,感受不到明显的风,导致观测体验不充分。 教学建议 下次教学可提前 5 分钟开展 “方向小游戏”(如 “面向东,说说右边是什么方向” ),通过互动强化方向认知,为风向判断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室多贴几处方向标,方便学生观察。 改进模拟观测工具:用多个小型手持风扇代替大型电风扇,每组发放一个,让学生能自主控制风的方向(如从南吹向北),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充分体验观测过程,提升实践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