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鸦片战争前的社会生活多沿袭传统。
1.
鸦片战争后物质生活的变化
领域
主要变化
衣
①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服装五花八门
食
通商口岸和大城市里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住
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在沿海和内地大城市出现、发展
2.
鸦片战争后社会习俗的变化
(1)变化原因: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2)主要史实:
①“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
a.戊戌变法时维新派提出主张。
b.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c.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②辛亥革命后的社交礼仪与节日的变化。
a.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b.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
“老爷”“大人”等称谓。
c.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以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③婚丧仪式:在大城市,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3)变化特点:大城市变化大,广大农村以传统习俗为主。
【温馨提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和旗袍是服饰中西合璧特征的典型。
【问题导思】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中国习俗风尚影响较大的有哪些历史事件?习俗风尚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答案:历史事件: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运动。趋势:婚姻方面,由古代的父母包办到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丧礼开始趋于简化;开展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活动;交际礼仪逐步西化。
预习检测
1.某出版社出版了一部反映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实的专著,经专家鉴定其中有一处是明显不符合史实的。你认为下列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B)
A.鸦片战争后,包括西装在内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B.到20世纪上半叶,西装完全取代长袍马褂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流行服饰
C.民国时期不少达官贵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D.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史实:
①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衣着:朴素,色调单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a.20世纪50年代: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基”。
b.“文革”时期: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
③食、住:食物简单,住房拥挤,家具简陋,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且总体比较低。
④物质供应:物质缺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以来
(1)背景:改革开放的实行,党和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2)主要表现(史实)。
①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
②食:
a.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b.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的餐桌。
③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
“安居工程”,城镇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④社会风尚:
a.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休闲方式多样化。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温馨提示】建国初和
“文革”时期的中国服饰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问题导思】
2.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为什么要实行票证制度?为什么80年代废除票证制度?
答案:实行票证制度是由于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速增、经济发展落后、物质缺乏、国家实行物资的统购统销政策以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20世纪80年代废除了票证制度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迅速发展、商品物资充沛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变等。
预习检测
2.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与此现象的形成没有关联的是(D)
A.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B.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C.经济落后,物资匮乏
D.经济建设屡遭挫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时间限制“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济建设屡遭挫折应是在50年代末以后,故选D项。
1.中国近代史上“断发易服”的主张始于(C)
A.洋务运动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辛亥革命期间
2.1920年,有位晋商到广州购买一批货物,他不可能(B)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进出商业公司
B.随身携带粮票,购买面包
C.到西餐馆就餐,品尝法国干红
D.被当地的人称为“先生”
3.“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该婚姻制度颁布于(C)
A.戊戌变法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新中国成立初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说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该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故C项正确。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倡导发起“菜篮子工程”,当时的主要目的是(C)
A.促进农村蔬菜生产
B.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C.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
D.促进城镇居民的消费
5.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来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有(C)
①当时商品供应匮乏 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 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时间限制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符合题意,③违背了人们正常的心理,④对当时服饰的影响并不大。
6.1912年秋天,一位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这实质上反映了(B)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中“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说明国人变革心态比较矛盾,故B项正确。
7.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中餐
西餐
传统四合院
欧化四合院等
马车、轿子
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19世纪末,一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联名上书,建议变法维新,其中既有政治大事,也有服饰习俗。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服制》,要求人们改变服装样式。新创制的中山装和旗袍开始流行。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分析近代中国服饰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答案:(1)在饮食、建筑、交通、婚姻习俗等方面发生变化。
(2)西方的影响(或西式服饰传入中国);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政策的推动。
(3)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了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1.有人将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某些变化戏称为“头上和脚上的变化”,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来看,主要反映的是(C)
A.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
B.旗袍和中山装的兴起
C.剪辫运动和废止缠足
D.民主共和观念的深入
2.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B)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
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
D.嫁人要嫁万元户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规模开展工业化建设,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项正确。A、C、D项分别出现于古代社会、“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
3.《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此材料中所述现象(C)
A.最早出现在新文化运动后
B.在当时的广大民众中广泛流行
C.体现青年追求自由与时尚
D.说明西洋化已成为当时服饰的主流
解析:题干中所提到的自由风气开始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早在辛亥革命之后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这种自由风气还只是在部分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群体中流行,广大民众还并未完全接受,故B项错误;青年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因而崇尚自由与时尚,故C项正确;西洋化也只是在部分青年中流行,还不是主流,故D项错误。
4.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旧
( http: / / www.21cnjy.com )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B、D项的合理性,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材料只提供了一个城市的婚姻形式,故A项错误。
5.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B)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服饰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变迁,A项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错误;从1912年可知材料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在服饰上的反映,故B项正确;C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6.上海纺织女工杨燕秀从
( http: / / www.21cnjy.com )1965年开始记录家庭的开支情况,事无巨细,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豆腐账”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C)
A.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B.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
C.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D.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信度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这本长达3
( http: / / www.21cnjy.com )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历史变迁,故C项正确。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3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材料中的表格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答本题首先依据表格找出我国节假日变化的趋势,例如1950年、1995年与2008年相比,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从2008年开始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等,选取任一趋势,结合史实对变化趋势的原因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喝茶叩手礼的由来
据说,乾隆微服下江南,有一次来到松
( http: / / www.21cnjy.com )江“醉白池”附近的一家茶馆喝茶。茶馆伙计拎着茶吊来冲茶,一连三洒,茶杯里正好浅浅一杯。乾隆皇帝好奇,端起一只茶杯,也要来学学这“凤凰三点头”。这杯茶是倒给太监的,皇帝向太监倒茶,在皇宫里太监要跪下来三呼万岁。可是在茶馆酒肆,不能暴露身份。于是太监急中生智,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在桌面上轻叩三下代替叩头。以后,民间也开始了以手指叩桌的谢礼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