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考纲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学案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
原因:
鸦片战争
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
通商口岸
设厂、开店、办银行,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当场消化1】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夷、胡、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近代化
2、表现:衣、食、住、习俗
⑴衣:
①
通商口岸的“
洋装
”、“
洋布
”渐渐进入
城市百姓的
生活;
②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
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
新式旗袍、学生装、列宁装
、布拉吉、军装
【当场消化2】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⑵食:
①传统饮食——中餐
南方饮食:
米饭
、海鲜
北方饮食:
面食
、
肉类
②变化——西餐
在
通商口岸
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
西餐馆
,吃西餐、面包,喝咖啡成为有钱人一种
时尚。
【当场消化3】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已由通商口岸进人内地
⑶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
洋房
或
中西合璧式住宅
。
特点: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当场消化4】1871年12月美国《纽约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刊登了某记者在广州的一篇游记,描写广州“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铀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下列关于当时广州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广州是唯一的对外开放城市
B.广州传统的商品经济已经瓦解
C.广州是中西合璧的对外开放城市
D.西方文化的传播导致传统文化已消失
⑷习俗: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当场消化5】戊戌变法期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人作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反清革命
B.易服、废止缠足
C.全盘西化
D.倡导婚姻自由
【材料呈现】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思想:学习西方,变革封建制度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
②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带有反清的革命色彩
;
【当场消化6】《大公报》载:190
( http: / / www.21cnjy.com )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③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
废止缠足
和
剪辫
等法令。
婚丧仪式由
铺张繁琐
改为
简约文明
。
社交礼仪:
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仪,称呼变为先生、同志
历法节日:近代改用
公元纪年
,增添国庆
、元旦
等新节日
【当场消化7】《申报》曾刊登如下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告:“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公告颁布的时代背景是(
)
A.维新派倡导变革社会习俗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新文化运动兴起
D.五四运动解放人们思想
【材料呈现】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从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下令剪辫子,形成一股强大的剪辫运动的社会潮流,被人们称为“辫子革命”。……到1917年,“民国成立,于今六载,南方人民久已将辫发剪除净绝,间有垂乘拖豚尾者,亦千百人中之一、二耳。”
——摘自《孙中山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辛亥革命后)社会风俗和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不许府属官员坐轿。男人剪了辫子,女人裹脚大大减少。吸食鸦片不再被认为是一种体面的事。……
——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教科书
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剪辫运动”的实质。(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辛亥革命要采取剪辫子、改称呼、禁缠足等移风易俗的措施?(4分)
实质: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措施:建立中华民国,走上民主道路
解放人们思想的需要
3.农村的社会生活
(1)农村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
(2)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
劳动力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许多生活必需品要
政府
计划供应。
【当场消化8】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
组号
流行语
流行服饰
文娱形式
阅读
A
最可爱的人
列宁装
扭秧歌
苏联小说
B
时间就是金钱
唐装
看电视剧
古典文学
C
破四旧
军装
学唱样板戏
毛选
D
上网
中山装
跳交谊舞
时装杂志
【当场消化9】《剑桥中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C.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2.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的变化:
衣:颜色由
灰黑
为主变为
五彩缤纷
,从
封闭
走向
开放
。
食:
A:
改革开放
提高了生产力,粮食产量逐年提高,
1987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B:政府倡导“
菜篮子工程
”。
住:
A: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B:平房向普通楼房转变;
C:1995年,国家启动“
安居工程
”。
D:家用电器的增多。
社会习俗: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
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
的新婚姻制度。
A:
双休日
进入人们的生活;
B:
休闲方式
的多样化;
C:形成新的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的新风尚
。
【当场消化10】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这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当场消化11】“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不能反映(
)
时期
所送嫁妆
20世纪80年代
被褥、“红包袱”、三门柜、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小型黑白电视机
20世纪90年代
被褥、“红包袱”、高档组合家具、影碟机、彩电、冰箱、摩托车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
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
归纳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
变化
变化时间
变化的历史背景
变化表现
第一次
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列强的侵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装、西餐、洋房传入中国
第二次
1912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和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自由;中山装
第三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取缔陋习;衣着单调;住房紧张;食物单一;凭票供应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五彩缤纷;解决温饱;住房宽敞;文明习俗
思考问题一
:近代以来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②
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③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
④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2、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总趋势——从封闭到开放,逐渐走向世界)
①
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②
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③
发展不均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几乎没有变化)
④
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的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的相互交融
【当场消化12】1933年广州有报纸报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汉口市上有三种女人,四寸斗高跟摩登女郎,三寸金莲的乡间小
姐,还有截发而装脚的改组派。第一种是阔人的姨太太,第二种是纱厂的女工,第三种是中等人家的管家婆。该材料说明了(
)
A.西方风气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陋习
B.新文化运动反封建不够彻底
C.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民族工业发展彻底解放了妇女
3、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政治上:有利于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加快工业化进程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束缚,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当堂吸收】
1.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
单位:%
项目
年代
1948—1966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6.6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30.5
23.5
15.5
13.9
学历
10.6
11.7
12.6
25.3
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
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
C.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
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
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②③④
3.《大公报》载:1906年1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此后,各省纷纷效法。这说明(
)
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
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
4.在汉语中,外来事物名称常加有夷、胡、
( http: / / www.21cnjy.com )番、西、洋等字,以上诸字中“洋”字出现最晚,但其构成的词语却是最多,鼎盛时期有400多个。如“洋布”、“洋钉”、“洋楼”,“洋车”等,可是到了后来,数量急剧下降。以下关于“洋”组词的兴衰分析不当的是(
)
A.其兴反映了天朝上国心态变为正视西方文明
B.其兴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影响渐深
C.其衰与盲目自大、盲目排外心理有关
D.其衰既由于政治原因,也由于中国日益走向近代化
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征:如唐之“丰满华丽”,宋之“理性美”,民国的“中西合璧”,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多姿多彩”。这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
A.“百家争鸣”、商业繁华、政治民主、经济全球化
B.富强开放、理学盛行、民主共和、经济全球化
C.“百家争鸣”、理学盛行、新思想萌发、百花齐放
D.富强开放、民族融合、中体两用、百花齐放
6.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形最早应该出现在(
)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