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5-2016学年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8-05 21: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2C和14N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B.14C和14N质量数相同,互为同位素
C.12C和13N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D.12CO和14CO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2.下列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B.H2O的电子式:
C.葡萄糖的分子式:C12H22O11
D.14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化学物质内部都存在化学键
B.共价键存在于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之间
C.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D.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4.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棉花、蚕丝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②淀粉、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
③有机物完全燃烧后都只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除去乙酸乙酯中残留的乙酸,加过量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
⑤塑料、橡胶和光导纤维都是合成高分子材料
⑥石油的分馏、裂化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A.①⑤⑥
B.②④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5.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IA族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B.过渡元素全是金属元素
C.第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D.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制造半导体的材料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B.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间也可形成共价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7.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N
a、Mg、Al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B.Si、P、S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降低
C.C、N、O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D.Cl、Br、I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8.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C.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D.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9.下列各组原子序数所表示的两种元素,能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A.6和8
B.11和13
C.11和16
D.12和17
10.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的发生无需任何条件
B.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
C.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都是热量变化
D.只有化学反应过程中才有能量变化
1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生成与水的电解是可逆反应
B.实验室用H2O2制O2,加入MnO2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C.反应2SO2+O2═2SO3中,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让SO2、O2完全转化为SO3
D.金属钠与足量水反应,增加水的量能加快反应速率
1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乙烯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苯可做有机溶剂,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乙醇和乙烷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D.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
13.对于300mL
1mol L﹣1盐酸与铁片的反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升高温度
②改用100mL
3mol L﹣1盐酸
③再加300mL
1mol L﹣1盐酸
④用等量铁粉代替铁片
⑤改用100mL
98%的硫酸
其中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4.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丙<丁<戊
B.金属性:甲>丙
C.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15.在可逆反应:2NO2(g) 2NO(g)+O2(g),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16.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干燥Cl2
B.
吸收HCl
C.
石油的分馏
D.
吸收NH3
17.有M、N、P、Q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①M、N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M极为负极
②P、Q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子由P→导线→Q
③M、P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P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N、Q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Q极发生氧化反应,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M>N>P>Q
B.P>M>N>Q
C.N>Q>P>M
D.M>P>Q>N
18.某有机物的结构是:关于它的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能发生加成反应;
②能溶解于NaOH溶液中;
③能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
④不能使溴水褪色;
⑤能发生酯化反应;
⑥有酸性.
A.①②③
B.②③⑤
C.仅⑥
D.全部正确
19.对于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为四种不同情况下测得的反应速率,其中能表明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
A.v(NH3)=0.2mol L﹣1 s﹣1
B.v(O2
)=0.24
mol L﹣1 s﹣1
C.v(H2O)=0.25
mol L﹣1 s﹣1
D.v(NO)=0.15
mol L﹣1 s﹣1
20.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u为负极,Zn为正极
B.电子从铜片经外电路流向锌片
C.负极反应为:Zn﹣2e﹣═Zn2+
D.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二、填空题(包含3个小题,共40分)
21.表是元素周期表的前三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A

B
C
D
E
F

G
H
I
J
回答下列问题:
(1)J元素的元素的名称:      .
(2)G元素与I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A、G、E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
(3)表格中十种元素的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的是      (用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
(4)将H单质与C的一种单质(导体)按如图装置连接,其中C极为      极(填正或负),并写出该电极反应式为:      .
2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A、F分别为NH3和Cl2的发生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甲、乙两同学分别采用下列两种方案制取C12:甲:用含HCl
146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乙:用87g
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则所得氯气      (填字母).
a.甲比乙多b.乙比甲多c.一样多
(3)仪器H的名称是      (填名称),装置E的作用是      .
(4)装置C的导管G处逸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可用      进行尾气处理(填选用试剂的名称).
23.已知有机物A能发生以下转化,并且A可以作为水果的催熟剂,在一定条件下A可以发生自身加成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E.
(1)写出E的结构简式      ,E      (填“能”或“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请写出C的名称是      ,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      .
(3)请写出反应②以及B与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②      ,反应类型      ;B+D      ,反应类型      .
(4)若完全燃烧0.1mol某烃,燃烧产物依次通过浓硫酸、浓碱液,实验结束后,称得浓硫酸增重9g,浓碱液增重17.6g.该烃的化学式      ,并写出其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
 
2015-2016学年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一(下)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2C和14N含有相同的中子数
B.14C和14N质量数相同,互为同位素
C.12C和13N中子数相同,质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D.12CO和14CO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考点】同位素及其应用.
【分析】A.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B.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为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C.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为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D.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
【解答】解:A.12C质子数为6,中子数=12﹣6=6;14N质子数为7,中子数=14﹣7=7,两者中子数不等,故A错误;
B.14C和14N质子数不同,为不同种元素,故B错误;
C.12C和13N质子数不同,为不同种元素,故C错误;
D.12CO和14CO是由碳元素的不同核素形成的,故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故D正确,
故选D.
 
2.下列表示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B.H2O的电子式:
C.葡萄糖的分子式:C12H22O11
D.14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考点】结构简式;电子式.
【分析】A、烯烃的结构简式中碳碳双键不能省略;
B、水为共价化合物;
C、能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的式子为化学式;
D、14C的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
【解答】解:A、烯烃的结构简式中碳碳双键不能省略,故乙烯的结构简式应为CH2═CH2,故A错误;
B、水为共价化合物,O原子分别和2个H原子形成2条共价键,故电子式为,故B正确;
C、能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的式子为化学式,故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故C错误;
D、14C的核内有6个质子,核外有6个电子,故结构示意图为:,故D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化学物质内部都存在化学键
B.共价键存在于原子之间,也存在于分子之间
C.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D.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考点】化学键.
【分析】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含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解答】解:A、稀有气体分子内不存在化学键,故A错误;
B、共价键只存在相邻的原子之间,故B错误;
C、离子键是相邻的阴阳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不仅包含吸引力还包含排斥力,故C错误;
D、化学键通常指的是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不仅包含吸引力还包含排斥力,故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棉花、蚕丝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②淀粉、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
③有机物完全燃烧后都只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除去乙酸乙酯中残留的乙酸,加过量饱和Na2CO3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
⑤塑料、橡胶和光导纤维都是合成高分子材料
⑥石油的分馏、裂化和煤的干馏都是化学变化.
A.①⑤⑥
B.②④
C.①②③⑤
D.③④⑤⑥
【考点】纤维素的性质和用途;石油的分馏产品和用途;油脂的性质、组成与结构;淀粉的性质和用途;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
【分析】①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②淀粉在无机酸(一般为稀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蛋白质水解最后得到多种氨基酸;油脂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甘油(丙三醇)和高级脂肪酸;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甘油、高级脂肪酸盐;
③有机物可能含有其他氮硫等元素;
④根据乙酸乙酯和乙酸的性质分析;
⑤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⑥干馏、裂化都是化学变化.
【解答】解:①棉花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合成纤维,故①错误;
②淀粉在无机酸(一般为稀硫酸)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生成葡萄糖;蛋白质水解最后得到多种氨基酸;在酸性条件下水解为甘油(丙三醇)和高级脂肪酸;在碱性条件下水解为甘油、高级脂肪酸盐,所以淀粉、油脂、蛋白质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故②正确;
③有机物可能含有其他氮硫等元素,燃烧可生成氮硫氧化物,故③错误;
④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被吸收,然后分液可得到纯净的乙酸乙酯,故④正确;
⑤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故⑤错误;
⑥干馏、裂化都是化学变化,分馏属于物理变化,故⑥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第IA族元素全部是金属元素
B.过渡元素全是金属元素
C.第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D.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制造半导体的材料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
【分析】A、第IA族元素氢是非金属元素;
B、过渡元素全是金属元素,无非金属元素;
C、第三周期ⅦA族元素为Cl,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
D、元素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处的元素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
【解答】解:A、第IA族元素氢是非金属元素,不全是金属,故A错误;
B、过渡元素全是金属元素,无非金属元素,故B正确;
C、第三周期ⅦA族元素为Cl,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则Cl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故C正确;
D、元素周期表的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线处的元素具有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具有半导体性质,故D正确;
故选A.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B.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间也可形成共价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考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类型.
【分析】A.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
B.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间也可形成共价键,也可形成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
D.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解答】解:A.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铵盐,故A错误;
B.金属原子和非金属原子间也可形成共价键,如氯化铝,故B正确;
C.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如KOH,故C正确;
D.只含共价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故D正确;
故选A.
 
7.下列递变规律不正确的是(  )
A.N
a、Mg、Al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B.Si、P、S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依次降低
C.C、N、O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D.Cl、Br、I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分析】A.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金属元素失去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B.Si、P、S元素位于同一周期,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
C.同一周期中,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D.非金属性越强,对应氢化物越稳定.
【解答】解:A.Na、Mg、Al位于同一周期,其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则原子的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故A正确;
B.Si、P、S元素都位于第三周期,三者原子序数逐渐增大,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故B错误;
C.C、N、O位于同一周期,原子序数逐渐增大,则其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故C正确;
D.Cl、Br、I位于同一主族,原子序数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对应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故D正确;
故选B.
 
8.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C.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D.Ba(OH)2 8H2O晶体与NH4Cl晶体的反应
【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存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有:Ba(OH)2 8H2O与NH4Cl反应、大多数的分解反应、C(或氢气)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等,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但均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所有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故甲烷在空气中燃烧放热,故B错误;
C、C+CO22CO的反应存在化合价的变化,故为氧化还原反应,且为吸热反应,故C正确;
D、Ba(OH)2 8H2O与NH4Cl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故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9.下列各组原子序数所表示的两种元素,能形成AB2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
A.6和8
B.11和13
C.11和16
D.12和17
【考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性质.
【分析】根据原子序数分析元素,利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来分析形成的离子化合物,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原子序数为6和8的元素分别为C、O,能形成CO、CO2共价化合物,故A不选;
B、原子序数为11和13的元素分别为Na、Mg,不能形成化合物,故B不选;
C、原子序数为11和16的元素分别为Na、S,能形成离子化合物Na2S,故C不选;
D、原子序数为12和17的元素分别为Mg、Cl,能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故D选;
故选D.
 
10.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的发生无需任何条件
B.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
C.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都是热量变化
D.只有化学反应过程中才有能量变化
【考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
【分析】A.反应放热还是吸热决定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高低,与反应条件无关;
B.破坏微粒间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
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有多种形式;
D.物理变化过程中也会有能量变化.
【解答】解:A.燃烧都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到着火点,故A错误;
B.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反应物中旧键断裂和生成物中新键的形成,断键要吸收能量,成键要放出能量,故B正确;
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有多种形式,如原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可燃物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故C错误;
D.灯泡发光同时放热,变化过程为物理变化,所以不只有化学反应过程中才有能量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1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的生成与水的电解是可逆反应
B.实验室用H2O2制O2,加入MnO2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C.反应2SO2+O2═2SO3中,可以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让SO2、O2完全转化为SO3
D.金属钠与足量水反应,增加水的量能加快反应速率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A、水电解生成H2和O2与H2在O2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条件不一样;
B、使用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
D、根据增加纯液体的量,浓度不变,速率也不变;
【解答】解:A、水电解生成H2和O2与H2在O2中燃烧生成水的反应条件不一样,不属于可逆反应,故A错误;
B、使用催化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加入MnO2后,反应速率明显加快,故B正确;
C、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转化,所以不管怎么改变条件,都是SO2、O2和SO3共存的体系,故C错误;
D、增加纯液体的量,浓度不变,速率也不变,所以在金属钠与足量水反应中,增加水的量反应速率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12.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乙烯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苯可做有机溶剂,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乙醇和乙烷都能发生取代反应
D.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A.常温下小于4个C的烃为气体,乙烯含碳碳双键,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B.苯与高锰酸钾不反应;
C.乙醇的酯化反应、乙烷光照下与氯气反应,均为取代反应;
D.乙酸乙酯含﹣COOC﹣,可发生水解.
【解答】解:A.乙烯在常温常压下是气体,乙烯含碳碳双键,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使其褪色,故A正确;
B.苯与高锰酸钾不反应,高锰酸钾不褪色,但苯可做有机溶剂,故B错误;
C.乙醇的酯化反应、乙烷光照下与氯气反应,均为取代反应,故C正确;
D.乙酸乙酯含﹣COOC﹣,可发生水解,在酸性条件下可以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故D正确;
故选B.
 
13.对于300mL
1mol L﹣1盐酸与铁片的反应,采取下列措施:
①升高温度
②改用100mL
3mol L﹣1盐酸
③再加300mL
1mol L﹣1盐酸
④用等量铁粉代替铁片
⑤改用100mL
98%的硫酸
其中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考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分析】若要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可增大反应的浓度、增大固体的表面积、升高温度以及形成原电池反应,注意加入浓硫酸的性质,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①适当升高温度,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反应速率加快,故正确;
②改用100mL
3mol/L盐酸,酸的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正确;
③用300mL
1mol/L盐酸,酸的浓度不变,反应速率不变,故错误;
④用等量铁粉代替铁片,增大固体接触面积,使反应速率加快,故正确;
⑤改用98%的硫酸,浓硫酸与铁不生成氢气,则不能加快反应速率,故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
故选A.
 
14.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丙<丁<戊
B.金属性:甲>丙
C.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
D.最外层电子数:甲>乙
【考点】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综合应用.
【分析】由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甲为Li、乙为Be、丙为Na、丁为Mg、戊为Al,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
B.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
C.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减弱;
D.同周期自左而右最外层电子数增大.
【解答】解:由短周期金属元素甲~戊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甲为Li、乙为Be、丙为Na、丁为Mg、戊为Al,
A.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故原子半径:丙>丁>戊,故A错误;
B.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故金属性:甲<丙,故B错误;
C.同周期自左而右金属性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减弱,故氢氧化物碱性:丙>丁>戊,甲<丙,故C正确;
D.甲、乙同周期,乙的原子序数较大,故最外层电子数:甲<乙,故D错误,
故选C.
 
15.在可逆反应:2NO2(g) 2NO(g)+O2(g),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2、NO、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A.①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⑤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分析】从平衡状态的两个重要特征上判断:(1)v(正)=v(逆),(2)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
【解答】解:此题列出了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各种可能情况,应从平衡状态的两个重要特征上判断(1)v(正)=v(逆),(2)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变,①符合特征(1);②表示的都是正反应方向;③说明了反应中各物质的转化量的关系;④NO2是红棕色气体,颜色不变时说明NO2的浓度保持不变,符合特征(2);⑤中若是恒容条件,则ρ始终不变;若恒压条件,则ρ随反应而变;故①④能说明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选A.
 
16.用下列实验装置完成对应的实验(部分仪器已省略),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
干燥Cl2
B.
吸收HCl
C.
石油的分馏
D.
吸收NH3
【考点】气体的净化和干燥;尾气处理装置;石油的分馏.
【分析】A、根据气体干燥装置的特点分析;
B、根据HCl的溶解性来分析;
C、根据石油分馏时温度计的位置判断;
D、根据氨气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A、气体干燥装置的特点是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故A错误;
B、氯化氢极易溶于水,如果把导管直接插入水中容易产生倒吸现象,故B错误;
C、石油的分馏是根据馏分的沸点不同分离的,所以温度计测得温度应是气体的温度,故C错误;
D、氨气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四氯化碳和氨气不反应,且稀硫酸和四氯化碳不互溶,虽然氨气在稀硫酸中的溶解度较多,但因为在四氯化碳中不溶解,所以不含产生倒吸现象,所以能用该装置吸氨气,故D正确;
故选D.
 
17.有M、N、P、Q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
①M、N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M极为负极
②P、Q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子由P→导线→Q
③M、P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P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N、Q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Q极发生氧化反应,
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M>N>P>Q
B.P>M>N>Q
C.N>Q>P>M
D.M>P>Q>N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分析】原电池工作时,较为活泼的金属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较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常常在正极生成气体或金属单质,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以此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
【解答】解:①M、N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中,M极为负极,则活泼性M>N;
②P、Q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电子由P→导线→Q,P为负极,则活泼性P>Q;
③M、P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P极产生大量气泡,P为正极,活泼性M>P;
④N、Q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中,Q极发生氧化反应,Q为负极,活泼性Q>N,
则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M>P>Q>N,
故选D.
 
18.某有机物的结构是:关于它的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能发生加成反应;
②能溶解于NaOH溶液中;
③能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
④不能使溴水褪色;
⑤能发生酯化反应;
⑥有酸性.
A.①②③
B.②③⑤
C.仅⑥
D.全部正确
【考点】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
【分析】该有机物含有酯基,可发生水解反应,含有羧基,具有酸性,可发生取代、酯化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①含有苯环,能发生加成反应,故①正确;
②含有酯基,能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含有羧基,能与NaOH反应,则能溶解于NaOH溶液中,故②正确;
③水解生成乙酸和邻羟基苯甲酸,能水解生成两种有机物,故③正确;
④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和酚羟基,则不能使溴水褪色,故④正确;
⑤含有羧基,能发生酯化反应,故⑤正确;
⑥含有羧基,有酸性,故⑥正确.
故选D.
 
19.对于反应:4NH3(g)+5O2(g) 4NO(g)+6H2O(g),下列为四种不同情况下测得的反应速率,其中能表明该反应进行最快的是(  )
A.v(NH3)=0.2mol L﹣1 s﹣1
B.v(O2
)=0.24
mol L﹣1 s﹣1
C.v(H2O)=0.25
mol L﹣1 s﹣1
D.v(NO)=0.15
mol L﹣1 s﹣1
【考点】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分析】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转化为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据此进行比较.
【解答】解:都表示为H2O的反应速率进行比较,
A、v(NH3)=0.2mol L﹣1 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H2O)=v(NH3)=×0.2mol L﹣1 s﹣1=0.3mol L﹣1 s﹣1,
B、v(O2
)=0.24
mol L﹣1 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H2O)=v(O2)=×0.24mol L﹣1 s﹣1=0.288mol L﹣1 s﹣1,
C、v(H2O)=0.25
mol L﹣1 s﹣1;
D、v(NO)=0.15
mol L﹣1 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H2O)=v(NO)=×0.15mol L﹣1 s﹣1=0.225mol L﹣1 s﹣1;
故氨气表示的速率最快,
故选A.
 
20.关于如图所示装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u为负极,Zn为正极
B.电子从铜片经外电路流向锌片
C.负极反应为:Zn﹣2e﹣═Zn2+
D.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分析】该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属于原电池,较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不活泼的金属铜作正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解答】解:A.该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锌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铜作正极,故A错误;
B.电子从负极流出,即电子从锌流出,经外电路流向正极铜片,故B错误;
C.负极上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故C正确;
D.该装置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属于原电池,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包含3个小题,共40分)
21.表是元素周期表的前三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A

B
C
D
E
F

G
H
I
J
回答下列问题:
(1)J元素的元素的名称: 氩 .
(2)G元素与I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是  ,A、G、E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离子键、共价键 .
(3)表格中十种元素的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 HClO4 ,属于两性氢氧化物的是 Al(OH)3 (用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
(4)将H单质与C的一种单质(导体)按如图装置连接,其中C极为 正 极(填正或负),并写出该电极反应式为: 2H++2e﹣=H2↑ .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分析】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A为H,B为Li,C为C,D为N,E为O,F为F,G为Na,H为Al,I为Cl,J为Ar,
(1)J为Ar;
(2)G元素与I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Cl;A、G、E形成的化合物为NaOH;
(3)表格中十种元素的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高氯酸的酸性最强,氢氧化铝具有两性;
(4)将H单质与C的一种单质(导体)按如图装置连接,Al为负极,C为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
【解答】解: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A为H,B为Li,C为C,D为N,E为O,F为F,G为Na,H为Al,I为Cl,J为Ar,
(1)J为Ar,名称为氩,故答案为:氩;
(2)G元素与I
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NaCl,电子式为;A、G、E形成的化合物为NaOH,含离子键、共价键,
故答案为:;离子键、共价键;
(3)表格中十种元素的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高氯酸的酸性最强,氢氧化铝具有两性,化学式分别为HClO4、Al(OH)3,
故答案为:HClO4;Al(OH)3;
(4)将H单质与C的一种单质(导体)按如图装置连接,Al为负极,C为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到电子,该电极反应式为2H++2e﹣=H2↑,
故答案为:正;2H++2e﹣=H2↑.
 
22.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A、F分别为NH3和Cl2的发生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F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MnO2+4H++2Cl﹣Mn2++Cl2↑+2H2O .
(2)甲、乙两同学分别采用下列两种方案制取C12:甲:用含HCl
146g的浓盐酸与足量的MnO2反应.乙:用87g
MnO2与足量浓盐酸反应.则所得氯气 b (填字母).
a.甲比乙多b.乙比甲多c.一样多
(3)仪器H的名称是 分液漏斗 (填名称),装置E的作用是 除去挥发出的氯化氢 .
(4)装置C的导管G处逸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可用 氢氧化钠 进行尾气处理(填选用试剂的名称).
【考点】氨的实验室制法;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分析】由实验装置可知,A、F为为NH3和Cl2的发生装置,A中氨气与碱石灰可制取氨气,B中碱石灰干燥氨气,C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氨气反应的装置,发生8NH3+3Cl2═6NH4Cl+N2,F中发生MnO2+4HClMnCl2+Cl2↑+2H2O,E中饱和食盐水除去HCl,D中浓硫酸干燥氯气,以此来解答.
(1)装置F实验室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与水;
(2)稀盐酸还原性较弱,不能与二氧化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
(3)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分析,E中用饱和食盐水除去HCl;
(4)氯气能够与氢氧化钠溶于反应,据此确定尾气处理的方法.
【解答】解:(1)装置F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制备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与水,反应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2Cl﹣Mn2++Cl2↑+2H2O;
(2)根据方程式MnO2+4HCl(浓)MnCl2+Cl2↑+2H2O,可知,
甲:HCl的物质的量为=4mol,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当为稀盐酸时反应停止,生成的氯气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
乙:MnO2的物质的量为=1mol,当1molMnO2完全反应时,生成1mol氯气,
所以乙生成氯气多,
故答案为:b;
(3)仪器H具有球形特征,且带有玻璃活塞,名称为分液漏斗,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较小,氯化氢易溶于其中,所以装置E的作用是除去挥发出的氯化氢,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除去挥发出的氯化氢;
(4)黄绿色的有毒气体为氯气,氯气是酸性气体,能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所以可以用氢氧化钠来进行尾气处理,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
 
23.已知有机物A能发生以下转化,并且A可以作为水果的催熟剂,在一定条件下A可以发生自身加成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E.
(1)写出E的结构简式  ,E 不能 (填“能”或“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请写出C的名称是 乙醛 ,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 羧基 .
(3)请写出反应②以及B与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② 2CH3CH2OH+O22CH3CHO+2H2O ,反应类型 氧化反应 ;B+D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反应类型 酯化(或取代)反应 .
(4)若完全燃烧0.1mol某烃,燃烧产物依次通过浓硫酸、浓碱液,实验结束后,称得浓硫酸增重9g,浓碱液增重17.6g.该烃的化学式 C4H10 ,并写出其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 CH3CH2CH2CH3或CH(CH3)3 .
【考点】有机物的推断.
【分析】A可以作为水果的催熟剂,则A是CH2=CH2,A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B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在Cu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B被氧气氧化生成C,C的结构简式为CH3CHO,B和D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D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一定条件下,A可以发生自身加成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E,E的结构简式为:,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可以作为水果的催熟剂,则A是CH2=CH2,A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B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在Cu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B被氧气氧化生成C,C的结构简式为CH3CHO,B和D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则D的结构简式为CH3COOH,一定条件下,A可以发生自身加成反应,形成高分子化合物E,E的结构简式为:,
(1)E为,为聚合物,不含碳碳双键,不能与高锰酸钾发生反应,故答案为:;不能;
(2)C为乙醛,D为乙酸,乙酸含有的官能团为羧基,故答案为:乙醛;羧基;
(3)在Cu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B被氧气氧化生成CH3CHO,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乙酸、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方程式为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故答案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氧化反应;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酯化(或取代)反应;
(4)浓硫酸增重9g为水的质量,浓碱液增重17.6g为二氧化碳的质量,
则n(H2O)==0.5mol,n(H)=1mol,则1mol烃中含有10molH原子,
n(CO2)==0.4mol,n(C)=0.4mol,则1mol烃中含有4molC原子,
所以该烃的分子式为C4H10,可能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H3
或CH(CH3)3,
故答案为:C4H10;CH3CH2CH2CH3
或CH(CH3)3.
 
2016年8月3日
同课章节目录